活血化瘀,忌食寒凉 - 多吃:黑豆、黄豆、香菇、茄子、油菜、羊血、芒果、番木瓜、海藻、海带、紫菜、萝卜、胡萝卜、金橘、橙、柚子、桃、李子、山楂、醋、玫瑰花、绿茶、红糖、黄酒、葡萄酒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吃油腻寒凉。 适度运动 - 心肺功能被唤起非常有助于消散淤血。但是中老年血瘀体质的人不宜参加剧烈、爆发、竞技的运动。 保证规律睡眠 - 早睡早起是非常重要的,血瘀主要是因为肝气不舒,最晚23点之前睡觉才能保证肝血更新。 乐观专注 - 多多的和乐观开朗的人在一起参与团体活动。培养一些兴趣,让自己沉浸在一种爱好里,体会聚精会神的乐趣。春分节气小贴士春分节气介绍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从太阳到达黄经0°时始。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其后北半球阳光直射点逐渐北移,日出越来越早。今年的春分为3.21-4.4。《春秋繁露》“至于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此节气要注意润燥祛火(南方若是湿冷则注意祛湿保暖)、节精养神。血淤体质春分饮食小贴士:适宜:春笋、白萝卜、油菜、小白菜、生姜、芝麻、香菇、青鱼春分时节,随着阳气越来越盛,在大量气血从里向外走的这个过程中,如果气血郁滞,最容易出现故疾复发或明显地感到身体某些部位疼痛。而肝主疏泄,所以疏通气血自然落实到肝的头上。饮食上要多选择春笋、白萝卜、油菜、橘皮、韭菜、小白菜、生姜等养肝行气之品。春季多风,南方还会阴雨绵绵,风湿相结,易使人肢体关节疼痛。若你身在潮湿的地方,宜吃些祛风、除湿的食物,如芝麻、香菇、青鱼、薄荷、荞麦、红豆、洋葱等。少吃:肥肉、蟹黄、蛋黄、奶油、动物油、红烧肉、肘子、涮羊肉厚味内积,易生热、生痰,若逢阴雨天气(尤其是南方),易阻滞于体内引发疾病。故饮食宜清淡,不宜吃红烧肉、肘子、涮羊肉等肥厚之味、燥热之食。平日里荤菜最好交替使用,一日一种,或搭配食用;做荤菜时可放些辛温祛湿的调料,如生姜,橘皮丝。同时为了不影响气血运行,肥肉、蟹黄、蛋黄、奶油、动物油等少食为好,它们滋腻、湿气重,而且容易导致血脂增高。忌吃:黄花菜、大蒜、酱菜、鸡蛋、小蒜、兔肉《云笈七签》曰:“是月勿食黄花菜、交陈葅,发痼痰,动宿气。勿食大蒜,令人气壅,关膈不通。勿食鸡子,滞气。勿食小蒜,伤人志。勿食兔肉、狐貉肉,令人神魂不安。《养生论》曰:“是月行途,勿食阴地流泉,令人发疟瘴,又令脚软。”血淤体质春分运动小贴士:户外活动,勤动手脚春季运动是活血化瘀最廉价的方法。放风筝,爬山,在郊外或公园或树林散步、做操,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展肌肉,还可以放松心情。有些末梢循环不太好的血瘀质,手脚的温度并不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暖和,此时应多活动上、下肢。如果是手凉,就多做甩臂、推拳、甩拳等;如果是脚凉,可跳绳,或叉步跳、原地跑步。让自己动起来。血淤体质春分起居小贴士:防风护体,揉捏手指通经络《黄帝内经》记载:“风为百病之长”,即是指风邪在各种致病外因中排第一位,它无孔不入,表里内外均可遍及。此时气温虽然有所回暖,但多风,还是得多多防范的,以免引发风湿、过敏等疾病。每天关注次日天气预告,若变天,宜做好防护准备。外出时关闭家里门窗,以防风沙入内;备上薄的丝巾、口罩,护好口鼻、脖子;再者一件带有帽子的防风外套也是不可少的。为了让气血更好的运行,还可以每天揉捏手指指尖,能够起到疏通经络、调节阴阳的作用。因为在手指头的两侧,分布着人体经络的井穴。如果说人体的经络是一条流动的河流,那么井穴便像水流开始的泉源。血淤体质春分情绪小贴士: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当事宋神宗时代的潞公的养生格言是:“任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当事,酌中恰好即止。”意思是让心意闲适而自得其乐,不勉强自己,也不强求别人,随遇而安,豁达洒脱,乐观开朗,身心自由。不要因为外在的事物伤了身体的和气,也不要做过分或者不当的事情伤害了身心的和谐,以适中恰好为度。在这个阴阳相半的时节,更是应该如此,以保持情绪稳定,阴阳平衡。血淤体质春分茶饮小贴士:清肝去火茶清肝去火茶:菊花3克、玫瑰花3克、枸杞子3克,开水闷泡十分钟。菊花,清肝明目,去火利咽;玫瑰花舒肝理气,枸杞子滋补肝肾,清肝去火效果很好,是非常适合血瘀质春季饮用的茶饮。
疏肝理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有哪些
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老师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缓。湿重于热加苍术、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湿热并重去生姜、大枣,加黄芩或黄连、茵陈;热重于湿较少见,亦不能过用寒凉,在湿热并重方中加芦根以清热生津利小便,加莱菔子、焦槟榔,使热从大便而去。伤食加焦三仙、莱菔子;肝郁气滞加柴胡、苏梗、厚朴;脾虚明显加苍术、白术。外感引发的脾胃湿热,在辨证施治方中合入温胆肠,表里同治。脾胃湿 热证患者,胃镜检查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此时重用苍术,以芳香疏化水湿,醒脾助运。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治法:理气健脾,化湿清热。温胆汤加减。处方:陈皮10g,制半夏15g,茯苓30g,竹茹10g,藿香10g,苍术15g,厚朴 12g,菖蒲12g,苡仁20g,黄芩10g,甘草6g。服药4剂,上腹胀满痞闷减轻,厚腻苔变薄,前方去藿香、竹茹,加焦楂、神曲各15g,改苍术为白术15g,继服10余剂,诸症基本消失,进食觉香,食量仍少,大便软而量少,舌中心仍有薄白微腻苔,改服香砂六君子丸和保和丸以巩固疗效。
疏肝理气按摩哪个部位
现在很多人都有血瘀的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舌头底下有两条青筋,并且比较粗,两侧还有非常多的网状、放射样的青筋,那么你就要考虑自己有可能有血瘀的问题了。身体血瘀,非常容易造成那些疾病呢?
1、瘀阻于脑窍
如果血瘀出现在头部的话,那么便会非常容易出现晕眩、头疼经久难愈,记忆减退、失眠症、心慌气短、耳聋耳鸣等病症。这类群体一般舌质紫暗或是有瘀点、色斑。
2、瘀阻于心
瘀血阻碍心脑的话,那么便会出现胸闷气短痛疼,疼痛的部位较为固定不动,像挣扎一样的痛疼。而且还随着心慌气短、嘴唇乌青等病症。这类群体的舌色一般体现为乌青。3、瘀阻于胃
有一些老胃病的人经常胃疼起来遍地打滚,按都按不可,像挣扎一样、刀扎一样,这类胃痛也归属于瘀血形胃痛。
4、瘀阻于肝
像这种状况一般多胁肋部酸痛,尤其是到了夜里的情况下,痛得更经常。
5、瘀阻于肢体
像这种状况的话,一般都主要表现在四肢上,肢体部分会出现红肿或乌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关节疼、四肢疼痛等,特痛如同针刺一样。这都归属于不通则痛、瘀血阻络所造成的。
血瘀要怎么治疗呢?
中药治疗血瘀以活血化瘀行气、行瘀通络为主导。今日我便共享一个无需钱的方式,大伙儿可以个人收藏起来。实际上要想活血化瘀,长按的身上这四个穴道,也可以达到效果。
1、血海穴
血海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一个一般腧穴。它拥有化血为气、消化吸收脾血的功效。针对月经失调、经痛、停经等一些妇科疾病,拥有很好的功效。2、膈俞穴
这一穴道在人们的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的地区。这一穴道有很好的活血化瘀功效,这也是为什么早晨的生态公园,能见到一些大爷大妈在撞树的景色,这是在做活血化瘀健身运动呢。
以上2个穴道也只是具有了一个活血化瘀的作用,殊不知大部分血瘀的人,都伴随气血两虚。因此大家还应当要行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想让血液顺畅地去运作,就需要去行气。
哪一个穴道可以调整大家全身的气机呢?
1、合谷穴
合谷穴在人们的手臂,上下都各有一处。合谷穴有很好的行气止痛、行气的功效。一样也是有镇定止痛的作用,针对头疼、面脸痛疼、乃至胃痛也都是很好的调节作用。可是要记牢一点的是,一定要贴紧骨骼去按,不必光按这方面肉,无论用的。2、太冲穴
太冲穴在人们的足背,一样也是上下都各有一处。这一穴道有比较好的疏肝理气、行气止痛的作用,针对经痛、月经失调等都是有出色的调养效果,如果把这四关开启的话,全身的气机就可以获得调畅、顺畅、行气止痛的作用。
此外血瘀大家还可以根据服食药品来做好调养,而在医学上较常用的方药有桃红四物汤,其主要成分有当归、熟地黄、羌活、赤芍、杏仁、红花。在其中杏仁、红花拥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而熟地黄、当归则有补阴补肝、益气养血调理月经的功效。赤芍益气养血、羌活活血化瘀行气。全部药方组成起来以祛淤为关键,以益气养血、行气为辅。针对气血两虚、血瘀症的人,可以带来一个不错的调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