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概述 2 疾病名称 3 英文名称 4 胶状粟粒疹的别名 5 分类 6 ICD号 7 胶样粟丘疹的病因 8 发病机制 9 胶样粟丘疹的临床表现 10 胶样粟丘疹的诊断 11 鉴别诊断 11.1 粟丘疹 11.2 扁平苔藓 11.3 皮肤淀粉样变 12 胶样粟丘疹的治疗 13 胶样粟丘疹的预防 14 相关药品 15 相关检查 附: 1 治疗胶状粟粒疹的穴位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胶样粟丘疹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胶样粟丘疹 已经自动替换为 胶状粟粒疹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概述 胶状粟粒疹又称胶样假性粟丘疹(colloid pseudomilium)或皮肤胶样变性(cutaneus colloiddegeneration)。有人将其译为胶状稗粒瘤或胶质粟丘疹。最早在1942年由Reuter和Way报告。皮疹好发于颜面和手背,多数为淡黄色、粟粒至扁豆大的圆形半透明扁平丘疹,很像水疱。用针挑破后可挤出有黏性的胶样物质。 胶状粟粒疹是真皮胶原和弹力纤维变性的结果。皮损多见于露出部位,可能与日晒有关。一般认为本病分儿童和成人两型。前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发病,至青春期后即逐渐自行消退,常有家族史,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成人型常在成年后长期受日光曝晒,特别是热带户外工作者多见。 胶状粟粒疹分儿童型及成人型,儿童型多在幼年发病,至青壮年后可渐渐自然消退;成人型较多见,患者以中老年、长期户外工作者居多,男多于女。别名假性粟丘疹(Colloid pseudomilium),皮肤胶样变性。 少数胶状粟粒疹的皮疹可行冷冻或电灼,此外可服小量氯喹和大量维生素C。皮肤应避免长期日光曝晒。 2 疾病名称 胶状粟粒疹 3 英文名称 colloid milium 4 胶状粟粒疹的别名 colloid pseudomilium;cutaneus colloid degeneration;胶样假性粟丘疹;胶质粟丘疹;胶状稗粒瘤;胶样粟丘疹;皮肤胶样变性 5 分类 皮肤科 > 物理性皮肤病 > 慢性光化性皮炎 6 ICD号 L74.3 7 胶状粟粒疹的病因 胶状粟粒疹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皮损多见于露出部位,可能与日晒有关。一般认为本病分儿童和成人两型。前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发病,至青春期后即逐渐自行消退,常有家族关系,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成人型常在成年后长期受日光曝晒,特别是在热带室外工作者多见,石油工人易发病,胶状粟粒疹有家族性发病倾向,男多于女。 8 发病机制 胶状粟粒疹的发病机制不明,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9 胶状粟粒疹的临床表现 胶状粟粒疹的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萎缩,表皮嵴变平。真皮 *** 层显著扩大,真皮上层可见无结构均质性的胶样物质,或呈透明变性。其周围由正常胶原纤维束环绕,境界明了。在变性的胶原物质内可见裂隙和少数纺锤形破裂的细胞核。胶样物质如以HE染色呈嗜酸性,较正常胶原染色淡或呈弱嗜堿性。PAS染色阳性。耐淀粉酶。Van Gieson染色呈黄色。弹性纤维可以断裂。在胶样物质周围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儿童患病时,在露出部位发生半透明的、淡黄色、针头至黄豆大、圆形或不整形、扁平或丘状隆起的丘疹,常对称分布。好发于面部和手背,也散布于前额、颊部或鼻部。丘疹较周围皮肤稍坚实,互不融合,但常群集。经过慢性,至成年期方渐自消失。一般无自觉症状。 在成年以后发病者,皮疹也常发生于暴露部位,如前额、眼睑周围、耳、颈项、前臂和手背等。除有少数较大透明丘疹外,还可见淡黄色、橘黄色或正常皮色的结节或斑块。前者顶端可见小窝或附着小痂。斑块上有时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经过慢性。常受日晒的老人易发,男多于女。有时自觉轻微瘙痒。 10 胶状粟粒疹的诊断 根据胶状粟粒疹的皮疹表现和病理变化的特点等容易确诊。 11 鉴别诊断 11.1 粟丘疹 粟丘疹呈白色,以针尖挑破后可挤出珍珠样小粒。真皮上层可见表皮囊肿。 11.2 扁平苔藓 扁平苔藓的丘疹呈红色或紫红色,不透明,疹内无胶样物质,好发于前臂屈侧,剧痒。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表皮与真皮间细胞呈带状浸润,无胶样物质。 11.3 皮肤淀粉样变 皮肤淀粉样变的皮疹淡褐色、圆形或半球状隆起,小腿伸侧多见,剧痒。疹内有淀粉样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阳性。Van Gieson染色呈淡红色,甲基紫染成紫红色。 12 胶状粟粒疹的治疗 少数胶状粟粒疹的皮疹可行冷冻或电灼,此外可服小量氯喹和大量维生素C。 13 胶状粟粒疹的预防 皮肤避免长期日光曝晒。 14 相关药品 胶原、氯喹、维生素C 15 相关检查 淀粉酶、维生素C 治疗胶状粟粒疹的穴位 足临泣,胸胁腰腹膝外廉痛,临泣主之。大风目外眦痛,身热痱,缺盆中痛,临泣主之。月水不利,见血而有身则败,... 合谷
粟丘疹临床表现是什么
您好:概 述
本病称白色痤疮或粟丘疹白色苔藓。系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良性肿物或潴留性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也见于新生儿。外伤后引起的粟丘疹往往发生于擦伤、搔抓部位或面部炎症性发疹以后。常见于皮肤外叶啉症或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损害中,也可发生于带状疱疹之水疱后,有些患者有遗传因素。 诊断要点 一、病史
发病缓慢,可持续数年,最后自然脱落而形成疤痕。 二、临床表现及分型 (一)症状
1.损害呈乳白色或黄色,针头至米粒大的坚实丘疹,顶尖圆,上覆以极薄表皮。
2.继发性损害多分布于原有皮损周围,可持续数年,自然脱落,无疤痕形成。
3.个别损害可有钙盐沉积,硬如软骨、损害增大时呈暗黄色。
4.多见于面部,尤其是眼睑、颊及额部。成年人也可发生于生殖器,婴儿通常限于眼睑及颞部。 (二)体征
白色粟粒状大丘疹为本病特殊体征。 (三)临床分型
1.原发型:从新生儿开始发生,由未发育的皮脂腺形成,损害可自然消失。
2.继发型:常在炎症后出现,可能与汗管受损有关。可在阳光照射后,二度烧伤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后,迟发型皮肤外卟啉症后,疱性扁平苔藓后,疱疹样皮炎后,天疱疮后,类天疱疮后和X线照射后等情况下发病。 三、病理诊断
组织病理示为表皮样囊肿,囊壁由多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囊腔由排列成同心圆的角质细胞所填充。 治疗方法 本病为良性病变,一般无自觉症状,通常不需治疗。
局部治疗:以75%酒精消毒,用针挑破丘疹表面的皮肤,再挑出白色颗粒即可。
祝您生活愉快!
粟丘疹的形成原因
问题一:粟丘疹是什么引起的 你好,看到像脂肪粒的那就是粟丘疹,病毒感染导致的疹,和抵抗力低下有关,多会自愈。建议:可以到医院挑出的,没有什么大问题,主要是预防细菌感染就可以,积极休息、多元化饮食蔬菜水果什么的积极补充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非常好。 问题二:丘粟疹会自己脱落吗 粟丘疹发病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是由粟丘疹丙酸杆菌引起的。 专家经多年的研究发现,粟丘疹的的发病原因可能是以下几方面。 它的发病基本病理是毛囊皮脂腺开口被阻塞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在毛囊皮脂腺开口被阻塞的情况下,粟丘疹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导致炎症,形成痤疮。 发病外因是患者毛孔粗大,油性皮肤,皮脂分泌多,皮肤清洁差。 发病内因则是在下述各种情况下,患者雄性激素水平升高,促使皮脂分泌活跃,增多。 问题三:请问医生:图片上阴囊上的小疙瘩是什么?有的医生说是什么粟疹,有的医生说正常的,我问了两次,答案有所 不就是毛孔嘛,不用管它 问题四:能仔细说下怎么区分脂肪粒和栗丘疹呢 脂肪粒应该分为粟丘疹和汗管瘤两种,大家通常说的脂肪粒实际上是指粟丘疹。脂肪粒是一种长在皮肤上的白色小疙瘩,约针头般大小,看起来像是一个小白芝麻,一般在脸上,在额头比较多,这样的情况是粟丘疹类型的脂肪粒,一般美肤仁去脂肪粒 问题五:粟粒疹怎么治? 这不叫粟粒疹而是粟丘疹,实质上是脂肪颗粒,用消毒针头挑出里面的脂肪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