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马燕红 主任医师 在康复医生指导下的运动训练有利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康复治疗的介入可提高骨强度、预防跌倒、矫正骨质疏松所致的畸形,及时的康复介入可促进功能的改善,提高生活品质。 65岁的张女士两月前逛超市时不慎跌倒致右腕骨折,于骨科行内固定术。因术后两月右腕部仍有疼痛,屈伸活动障碍,右手握拳困难而来康复医学科就诊,经过问诊了解到张女士2年内还曾发生过腰椎骨折、右上臂肱骨骨折。经过骨密度等相关检查,找到了张女士多次骨折的原因:骨质疏松! 我们知道骨质疏松常发生于中老年人,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身长缩短和驼背,易发生脆性骨折。这其中常见骨折部位为脊柱、桡骨远端、股骨。 根据发病原因,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三大类: 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有老年性和绝经后骨质疏松; 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常由甲状旁腺亢进综合征、慢性肾病等疾病或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因素所诱发; 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例如妊娠期骨质疏松,同时可伴有家族遗传史。 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或患者就诊需去哪个科室?

骨质疏松的运动康复

骨质疏松的运动康复方法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常见病,易防难治。不少患者只强调补钙,而忽略运动锻炼的重要性。运动防治骨质疏松需讲究科学,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1.选择适当运动方式和项目。中老年人不再适宜单纯采用负重过大和爆发力过强的运动,宜选择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原地跳跃等方式。据研究,不同运动项目和方式,对于增加骨密度具有部位特异性。例如体操训练有助于预防腰椎骨质疏松,坚持训练还有助于康复。一般说,如果单纯从预防角度着想,只要采用健身慢跑或坚持步行即可;如果已有轻度骨质疏松,则建议采用骑固定自行车、慢跑、原地跳跃为主;如果已有明显骨质疏松,手脚已不甚灵活,则可在室内绕圈行走,提高平衡功能,即使卧床也可在床上做些轻柔动作。

2.注意把握运动量。理论上说,运动量或运动强度越大,对骨的刺激强度也越大,越有利于骨密度的维持与提高,但中老年人只能循序渐进,切忌激烈运动。最好采取运动强度不大而运动时间稍长一些的方式。锻炼频率强度应以次日不觉疲劳为标准,每周坚持3~5次为合适。个别因骨折或某种原因需长时间卧床者,也要设法在床上坚持进行被动运动,最大限度减少骨量流失。

3.生活起居注意安全。骨质疏松的要害是易引发骨折,故应百倍提高警惕,生活起居不可掉以轻心。一般不宜睡太硬的床,枕头不宜过高;尽量避免弯腰或抬举重物;以地面拾物时先下蹲,同时保持腰背挺直;不要单脚站立穿裤;居室地面和浴室要注意防滑;平时行动要慢,走路时注意力集中,避免跌倒。不可忽视生活细节安全,骨折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

骨质疏松的运动康复有哪些

骨质疏松的患者多为老年人,运动项目的选择要慎重,应该根据自己身体状况的不同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美国运动医学学会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负重有氧运动对骨骼发展很重要,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最好运动方式。一般选择散步、慢跑、踏车、登台阶、太极拳等运动,动作的速度和幅度相对较缓慢,既又能刺激骨骼,增加或维持骨量,防止骨量过多丢失,又可以增加肌肉力量,有效地防止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

一些强度或负荷较大、屏气用力,以及对抗性或技巧性较强的运动,均不适合于骨质疏松患者。这些运动容易发生运动性损伤,甚至骨折。如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等动作,不适合骨质疏松患者。这些动作都需要弯曲脊柱,使脊柱承受很大的张力,很容易引发严重的背痛,甚至脊柱骨折。

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应因人而异,应该针对个体运动能力的差异、骨密度及是否有骨折来制定运动疗法方案。每次运动训练时应有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10~15分),运动持续时间一般20~30分。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进行低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在运动开始的第1周,要进行低、中等强度运动20~30分,运动2~4周后出现正常的运动反应且无并发症时,运动时间可以从20分逐渐增加。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也可进行间歇运动。运动频度通常为每周3次。

每天坚持1小时日晒,能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的发生。晒太阳应在上午6~9时,这时的阳光以温暖柔和的红外线为主,是一天中晒太阳的第一个黄金时段。而上午9~10时、下午4~7时,这两个时间段阳光中的紫外线A光束增多,是储备体内维生素D的大好时间,如果老人缺钙或者骨质疏松,应该在这两个时间段好好晒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