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潜伏期约10日(6~18天)。曾经接触过麻疹患儿或在潜伏期接受被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③麻疹黏膜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但体温稍有下降。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泻等。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顺序也有特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水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淤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黏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体温减退。皮肤颜色发暗。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2.其他类型麻疹
(1)轻症麻疹毒力减低型麻疹病毒感染,多见于在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注射者,或小于8个月的体内尚有母亲抗体的婴儿。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较轻。麻疹黏膜斑不明显,皮疹稀疏。病程约1周,无并发症。
(2)重症麻疹发热高达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蓝色者,常有黏膜出血,如鼻出血、呕血、咯血、血尿、血小板减少等,称为黑麻疹。皮疹少,色暗淡,常为循环不良表现。此型患儿死亡率高。
(3)无疹型麻疹注射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者可无典型黏膜斑和皮疹,甚至整个病程中无皮疹出现。此型临床诊断较难,只有依赖前驱症状和血清中麻疹抗体滴度增高才能确诊。
(4)异型麻疹此为非典型麻疹,接种灭活疫苗后引起。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无口腔黏膜斑。出诊顺序: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延及躯干、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肿及肺炎。国内不用麻疹灭活疫苗,故此类型少见。
(5)成人麻疹由于麻疹疫苗的应用,成人麻疹发病率逐渐增加。与儿童麻疹不同处为:肝损坏发生率高;胃肠道症状多见,如恶心、呕吐、腹泻及腹痛;骨骼肌病,包括关节和背部痛;麻疹黏膜斑存在时间长,可达7天,眼部疼痛多见,但畏光少见。
3.并发症
(1)喉、气管、支气管炎麻疹病毒本身可导致整个呼吸道炎症。由于3岁以下的小儿喉腔狭小、黏膜层血管丰富、结缔组织松弛,如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可造成呼吸道阻塞。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2)肺炎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更常见,为细菌继发感染所致,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杆菌等,故易并发脓胸或脓气胸。艾滋病病人合并麻疹肺炎,常可致命。
(3)心肌炎较少见,但一过性心电图改变常见。
(4)神经系统并发症①麻疹脑炎发病率较低,一千个麻疹病儿中有1~2个患此病。多在出疹后2~5天再次发热,头疼、嗜睡、惊厥、突然昏迷等症状。外周血白细胞增多,脑脊液改变为:细胞数轻、中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多,糖正常。病死率达10%~25%;存活者中20%~50%留有运动、智力或精神上的后遗症。②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一种急性感染的迟发性并发症,表现为大脑机能的渐进性衰退,病情严重,预后差。但发病率极低,约为百万分之一;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4~8年有典型麻疹史,并完全恢复。85%起病在5~15岁,开始症状很隐匿,有轻微的行为改变和学习障碍,随即智力低下,并出现对称性、重复的肌阵挛,间隔5~10秒;随疾病进展,出现各种异常运动和神经功能障碍,有共济失调、视网膜病、视神经萎缩等;最后发展至木僵、昏迷、自主功能障碍、去大脑强直等。病程快慢不一,大部分病人在诊断后l~3年死亡,个别能存活10年以上。③其他格林-巴利综合征、偏瘫、大脑血栓性静脉炎和球后视神经炎均少见。
(5)结核病恶化麻疹患儿的免疫反应受到暂时抑制,对结核菌素的迟发性皮肤超敏反应消失,可持续几周,使原有潜伏结核病灶变为活动病灶,出现结核病的临床表现,甚至播散而致粟粒型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6)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麻疹过程中由于高热、食欲不振,可使患儿营养状况变差、消瘦;常见维生素A缺乏,角膜呈混浊、软化,且发展极迅速,最后导致失明。
4.麻疹新特点
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降低,麻疹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但由于人口流动增加,部分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小规模流行时有发生,且表现出以下新特点。发病年龄后移过去麻疹发病多为5岁以下儿童,尤以1~2岁最多。现在患麻疹者大多是8个月以内婴儿和7岁以上学龄儿童,成人偶有发病。成人麻疹中毒症状较重,发热多在39℃~40℃,有麻疹黏膜斑,半数患者皮疹有出血倾向,常伴有嗜睡等症状,但并发症较少,预后良好。
轻型或非典型患者增多,皮疹以斑丘疹多见,亦可有疱疹、出血点样皮疹等其他形态皮疹。而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及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常无麻疹黏膜斑。出疹顺序先从四肢出现,逐渐向胸背呈向心性发展。
麻疹以10月至次年2月为发病季节,普种麻疹疫苗后,发病季节后移至每年3~5月份。
少数人患第二次麻疹,多见于发生第一次麻疹后的两年内。由于第一次出疹时,年龄较小或病初注射了丙种球蛋白或其他原因,未能激发机体产生足够而持久的免疫力,因而遇麻疹野毒株时,便会再次感染发病。
麻疹的皮疹特点包括
麻疹和风疹都是冬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麻疹,俗称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疹(Koplik’sspots)及全身斑丘疹为临床特征,并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在我国实施计划免疫政策以后,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降低,麻疹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但是人口流动导致部分流动儿童漏种、免疫失败等因素致使“老麻疹”呈现新特点。①发病年龄后移:现在患麻疹者大多是8个月以内婴儿和7岁以上学龄儿童,成人亦有发病。这主要与人体初免时获得的免疫抗体质与量逐年下降有关;②轻型或非典型患者增多:过去典型麻疹具有“烧三天、出(疹)三天、退三天”的特征,如今皮疹以斑丘疹多见,而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及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常无麻疹黏膜斑;③发病季节改变:普种麻疹疫苗后,发病季节后移至每年3~5月份,这是因为春季以后,人群社会交往流动频繁,接触感染者几率上升;④少数患者第一次患麻疹后于两年内第二次发麻疹。 2000年早春,香港地区暴发风疹,不仅引起当地居民恐慌,也受到内地人民关注。风疹本来是一种儿童轻症急性传染病,发病年龄以5-15岁多见,上呼吸道炎疹及全身症状较轻,为什么会引起香港居民的恐慌呢?孕妇感染风疹后可引起胎儿的畸形,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耳聋、先天性小头畸形及大脑发育不全等,还可能引起流产、胎死宫内和低出生体重儿。风疹病毒直接侵犯胎儿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致使婴儿出生时全身有大小不一的紫斑,并伴有肝脾肿大、溶血等症状,甚至可因内脏出血而死亡。有的婴儿出生时一切正常,但在数周或数月后出现抽风、昏迷等症状,此为风疹性脑炎所致。怀孕早期是胚胎形成期,据报导孕妇怀孕第1个月感染风疹,胎儿先天畸形发生率可高达50%。 那么如何预防风疹和麻疹呢?在加强个人锻炼,避免劳累,增加营养的基础上,我们拥有了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武器——疫苗。麻疹疫苗是我国计划免疫内对所有儿童免费接种的疫苗,免疫程序是:8月龄初免,4岁时加强免疫,它可以有效地预防麻疹。我国自行生产的风疹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非常好,由于风疹病毒的最大受害者是胎儿,因此其预防的对象不仅限于儿童,还包括育龄妇女。注射风疹疫苗后3个月内不宜怀孕。此外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MMR)一次注射不仅可以预防风疹和麻疹,还可以预防腮腺炎,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预防手段,接种对象是满1周岁以上的易感人群。荨麻疹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有:昆虫叮咬,冷、热、风、日光等的物理性刺激,花粉、萱麻等植物性刺激,食入鱼、虾、蟹等“发物”,注射血清、青霉素等药物,病灶感染或肠寄生虫感染产生的毒性物质刺激等。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代谢障碍,神经精神创伤等也可引起荨麻疹。 荨麻疹的临床特点是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鲜红色、淡红色或瓷白色的风团,这种风团常突然出现,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荨麻疹可反复发作,慢性者可反复发作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瘙痒难忍。祖国医学认为荨麻疹主要是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所致,或因血热又感外风而发病。感染后主要临床表现为低热、畏寒、头痛、流涕、上呼吸道炎症、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当天全身可见以四肢为主的分布均匀的淡红色圆形或卵形点状充血性斑丘疹,比麻疹色淡、更细小、蔓延快,24小时可遍布全身,痒感不明显,一般皮疹二至三天开始从上到下陆续消退,退疹后不留痕迹。 本病区别于麻疹、水痘和疱疹的显著特点:全身淋巴结肿大,尤以枕后、耳后和后颈部来不及肿大较明显,但无压痛。 风疹致畸。孕妇感染风疹大多为隐性感染,母亲症状很轻,但病毒可侵犯胎儿,引起死胎、流产或多种畸形,常见的有先天性白内障、神经性耳聋、脑炎、先天性心脏病等。越是妊娠早期,病毒越易感染胎儿,8周前胎儿感染率为50%,8周后为30%。 并发脑炎。脑炎是风疹并发症中最多的,多发生在出疹后1~7天,严重者可昏迷数小时至数天,一般可完全恢复,少数留有后遗症或慢性进行性全脑炎。 并发心肌炎。可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以及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异常,一般在4~8周内恢复。 合并肝炎。转氨酶异常,多在10天内恢复。 并发关节炎。在发病的2~3天可出现膝、肘、踝、腕、指等关节炎,可有局部红肿、疼痛,同时会再次发热,于5~10天自行消退。 出血倾向。风疹导致血小板减少所致,比较少见,常在出疹后3~4天出现皮肤粘膜瘀点、瘀斑,齿龈出血、呕血、便血等。3~7天后自行缓解,个别病人可因大量出血而死亡。 皮疹是一种皮肤病变。从单纯的皮肤颜色改变到皮肤表面隆起或发生水疱等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皮疹的种类 ①皮肤上不隆起的,叫做斑。斑有多种表现:由于血管扩张而发红的红斑(猩红热、麻疹、药疹等),发生皮下出血的紫斑,等等。紫斑又分为小型的直径在5毫米以下的点状出血或称淤点和直径在5毫米以上的淤血斑或称紫癜。这些斑疹,常由红色或紫色再变为褐色、黄色,直至最后消失。从发疹到消失,有的要两星期,有的只要2-3天。 皮肤色素增多改变皮肤者,叫做色素斑。和色素斑相反,皮肤变白者叫做白斑,其代表是白癜风(寻常性白斑)。 ②皮肤表面隆起的,一般叫做丘疹,粗大的叫做结节。皮肤中有透明液体的叫做水疱。液体黄浊者叫做脓疱。 皮疹的意义 皮疹作为一种皮肤变化,特别是对急性传染病的诊断很重要。根据皮疹的出现情况和形状,有时可以对疾病作出诊断,还能成为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的依据。 因服药和使用化妆品而出现皮疹的很多,需要注意鉴别。 皮疹的处理 ①不要抓破。特别是有水疱和丘疹的部位,只要有一点损伤就有感染的危险。患者夜间常无意识的去抓它,所以要把指甲剪短,小孩子要给他带上手套睡觉。 ②衣着方面,特别是衬衣和贴身衣服,不要有刺激性的。一般要质地柔软的棉布做的衣服最好,不要穿化纤和毛织品。 ③不要吃带刺激性和油腻的食品。 ④大便要通畅。有便秘时,可服轻泻药或灌肠。 ⑤保持皮肤和粘膜的清洁。 ⑥要仔细观察有无全身性症状极其发疹类型
麻疹的皮疹特点有哪些
(1)潜伏期。大多数为6 ~ 18 天(平均10 天左右)。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
(2)前驱期(发疹前期,一般为3 ~ 4 天)
①发热:多为中度以上,热型不一。
②上呼吸道炎表现: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流涕、喷嚏、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与上呼吸道感染不易区别,但结膜充血、流泪、畏光及眼睑水肿是本病特点。
③麻疹黏膜斑(Koplik 斑):在发疹前24 ~ 48 小时出现,开始仅在对着下臼齿相对应的颊黏膜上,可见直径约1.0mm 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常在1 ~ 2 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出疹后l ~ 2 天迅速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④其他: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婴儿尚有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
(3) 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 ~ 4 天出皮疹, 体温增高至40 ~ 40.5℃,全身毒血症状加重,嗜睡或烦躁不安,甚至谵妄、抽搐、咳嗽加重。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颈部,逐渐蔓延至额面、躯干及四肢。疹形是玫瑰色斑丘疹,继而色加深呈暗红,可融合成片,疹间可见正常皮肤,同一部位皮疹持续2 ~ 3 天,不伴痒感。此期肺部有湿性_音,X 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或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
(4)恢复期。出疹3 ~ 4 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若无并发症发生,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 ~ 10 天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