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太极十三式与今天太极拳论多有不合,似真传不多,但太极拳理及经典太极歌诀应是真传,可贵之极! 刊行的原始太极十三式及歌诀。一为王培生先生所传----《精功十三式太极拳》一书。二为杨健侯传人赫寿岩先生的表于2001年《武魂》的系列文章。三为《原始太极拳》。另有台湾郑曼青先生传太极十三式。: 相传十三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原始形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古人观蛇鹊斗而悟化出来的拳种。十三式原始式太极拳始创于何人,已无从可考。据传是由张三丰的弟子——武当金蟾派代表人物甘凤池所传,后由其第四代曾孙甘淡然于晚年由江南北上云游天津地区时传与李瑞东。(按:既传于李派,不知吴派从哪里传承下来?)十三式太极拳,因其以内功和外功俱练,故又称“十三丹法”。它是模仿13种动物的独特本领和形体动作而编制的操练方法。这13种动物是:狮、蛇、雀、猿、虎、鹤、熊、蟾、龙、凤、鸡、猫、马,故又称“仿生十三形”。十三式太极拳,是融武术、气功于一体的仿生功法,如蛇缠雀跃、虎扑尾扫、金鸡抖翎、扳枝摘桃、猫蹿马奔、熊蹲龙变,以及易筋、易骨、易力,练精、练气、练神等等,每一段功法都包涵着健身和技击的作用。练习十三式太极拳,既可强身健体,又可抗暴自卫,体用兼备,一举两得。 杨家太极杨健侯传人赫寿岩先生传云:太极十三式是一套以狮、蛇、雀、猿、虎、鹤、熊、蟾、龙、凤、鸡、猫、马等十三种动物和飞禽的形态配合太极拳十三法演练的拳术。此外配合该拳的基本功还有太极十三丹法。太极十三丹法是由老架太极十三式中的十三个式子组成的套路。十三丹法名称有:猴形(单鞭)、蟾形(揽雀尾)、鹤形(白鹤亮翅)、熊形(倒撵候)、凤形(斜飞式)、蛇形(上上式)、猫形(撇身锤)、鹊形(下式)、虎形(打虎势)、马形(野马分鬃)、鸡形(金鸡独立)、龙形(云手)。(按:从这里可以看出,现在流行的太极拳的原形似乎就是原始太极十三式) 仿生十三式原始太极拳歌诀 吴派王培生先生所传 赫寿岩(杨健侯传人)传 一、狮子摇头滚珠丹 狮子欣然大张口,摇头摆尾滚圆球。 狮子欣然大张口,摇头摆尾滚圆球。上下前后左右转,六合乾坤掌中揉。 上下前后左右转,六合乾坤掌中(柔) 二、长蛇串珠扭腰丹长蛇串珠扭腰功,屈伸开合身体轻, 长蛇串珠扭腰功,屈开伸合身体轻,尾能护头头护尾,柔软功夫第一宗。 尾能(获头头获尾),柔软功夫第一宗。 三、灵鹊起尾过梅丹灵鹊起尾头相连,梅花枝上喜又欢。 灵鹊起尾头相连,梅花枝上喜又欢。前蹿后跃无歇息,圆机活法是真诠。 (前钻后跳)无歇息,圆机(灵活)是真诠。 四、猿猴通臂易筋丹猿猴舒手去偷桃,左右通臂将身摇。 猿猴舒手去偷桃,左右通臂将身摇。远近高低随意取,筋长力大快逍遥。 远近高低随意取,筋长力大快逍遥。 五、豹虎爬山换骨丹豹虎爬山用力争,雄威到处起神风。 豹虎爬山用力争,雄威到处起神风。周身布满英雄气,脱胎换骨力无穷。 周身布满英雄气,(换骨脱胎)力无穷。 六、鹤舞松荫静体丹鹤舞松荫体泰和,轻洒漫步运蹉磨。 鹤舞松荫体(态)和,轻(刷)漫步运蹉磨。提膝抖翎心神静,仙胎炼就意灵活。 提膝抖(翅)心神静,(胎仙)炼就意灵活。 七、熊罴漫步聚精丹熊罴漫步力千钧,撑档坐胯手推轮。 熊罴漫步力千钧,撑档坐胯手推轮。海底炼得精气满,一轮明月照乾坤。 海底(聚)得精(神)满,一轮明月照乾坤。 八、金蟾望月炼气丹金蟾望月爱光明,一息相通倍有情。 金蟾望月爱光明,(气)息相通倍有情。气候圆时吞入腹,明珠一粒落黄庭。 (明月)圆时吞入腹,(珍)珠一粒落(洞)庭。 九、蟠龙戏珠凝神丹蟠龙戏珠起云端,升降飞腾飘渺间。 蟠龙戏珠起云端,升降飞腾飘渺间。探爪攫捞海底月,神随意得登金山。 探爪攫捞海底月,神随意得登金山。 十、彩凤朝阳展翅丹彩凤出山展翅飞,朝阳顶上起光辉。 彩凤出山展翅飞,朝阳顶上起光辉。冲天遮日如灵主,动静随和莫背违。 (中天晒日如禽主),动静随和莫背违。 十一、雉鸡司晨提钥丹雉鸡司晨背向前,腿似提炉独立坚。 雉鸡司晨背向前,腿似提炉独立坚。随意寻食能自得,牵毫难脱定中观。 随意寻食能自得,(纤)毫难脱定中观。 十二、狸描捕鼠形姿丹狸猫捕鼠伏身看,栽倒神态出自然。 狸猫捕鼠伏身看,(机)倒神(知)出自然。提随蹲耸形神妙,循环闪转软如棉。 (扣现蹲纵)形神妙,循环闪转软如绵。 十三、野马分鬃逐鹿丹野马分鬃鹿突形,流星赶月快如风。 野马分鬃鹿突形,流星赶月快如风。铜墙铁壁难遮挡,一拥身躯入太空。 铜墙铁壁难遮挡,一拥身躯入太空。

杨氏太极养生十三功法
太极十三式内功心法口诀,内容如下:

1、静:就是安恬静静、心平气和的意思。
2、意:太极拳是“以意行气”,练意不练力的内功拳。
3、柔:是轻柔、柔嫩。4、慢:学拳不克不及性急;在锻炼时应自始至终顺从其美,渐渐运转。
5、真:就是仔细。
6、正:就是正直,立品中正的意思。
7、连:延续的意思。
8、匀:就是平均、均匀。
9、圆:圆就是圆圈、圆体。
10、松:就是放松、松净。
11、随:就是追随、相随的意思。
12、谦:就是谦逊、谦虚。13、恒:就是对峙,从一直顿。
太极十三式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
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颉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
动静之中如绵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杨式太极13式养身功
杨式太极拳基本功桩功下面我给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们推荐的是杨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是现在人们比较喜欢一套拳路,杨氏太极拳是在传统的太极拳的基础上进行创编的,但是很多人在学习太极拳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太极拳是一项快慢相间,虚实结合的一项武术运动,对于太极拳的拳理不了解的人是很难学好太极拳的。先辈教诲,练太极拳需从“松柔入手,积柔成刚”、“用意不用力”,许多人误练成“弓背猫腰”、“缩头缩脚”,像“柔软体操”。中国武术的任何拳种都讲究“功架正确”,犹如建造一坐大厦,需按照图纸设计要求,做到基础坚固,造型壮观,具有抗震能力。以杨式太极拳而言,其风格特点是:缓慢柔和,式势均匀,姿势舒展,劲蕴内涵,形象优美。练好杨式太极拳关键是“松、柔”,松不是“瘪”、“塌”,柔不是“软”、“舞”。“松”是周身206块骨头关节能保持最大限度的灵活性,使之不僵化,好似一串珍珠项链节节贯串,产生一动无有不动的效果。在盘架中,全身关节都处于沉长拔开、缠绕旋转、吞吐开合、遥相呼应,也即是处于 “安舒”、“圆满”的境界,像一个充足了气的气球,浑身下下都有鼓荡之气。这样身形才能“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灵顶头悬”,抬腿举手优美而潇洒,沉稳而挺拔。“柔”的要求是肌肉、韧带在行拳走架时,处于舒展状态,不紧不硬、松弛自然,蓄放适度、无过无不及,提腿轻灵、动步沉稳,落地扎根、身发轻灵,两膊相系好似抽丝挂线,无轻漂浮滑之形,有浑厚之黏韧性,具有“虎背熊腰塔桩立,蛇行蛹动金丝缠”的神韵。松柔不是练太极拳的目的,只是练太极拳的手段,是为了在盘架中由静入手,由松入柔,以至着熟;进而积柔成刚,刚柔互运,以至刚柔既济和合,渐悟懂劲;再进而刚柔浑然,知缠而进取,知依随而进退,旋绕环化、蓄发相变、奇正相生、阴阳合德、神气因皆成自然,以至阶及神明。太极拳不单纯是修身养性的“养身功”,它的灵魂是克敌制胜的“武功”。全身关节的大松,肌肉、韧带的`大柔,是为了迎敌时,全身四肢百骸、关节、肌肉、韧带能迅速的紧密组合,制伏敌手。犹如军队打仗,根据战略战术需要,有时化整为零,有时组零为整,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这就是太极拳经过长期的艰苦修炼达到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上乘功夫境界——柔化刚发。我的大师兄潘志成,从师13年,现年92岁了,与年轻人搭手,仍能得心应手的将对手放出丈外,年轻人感到潘老臂膊极沉,内劲大,无法化解而浑身使不上劲儿。潘老说:“练太极拳,人老劲不老嘛。”“神”的问题。现在不少人练太极拳,只是“依葫芦画瓢”、“随意画圈”,不知其所以然,打“糊涂拳”,好象老年痴呆。若问其“揽雀尾”何意?一问三不知。如追问:“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有何区别?则答:“方向不同。”……令人啼笑皆非。常说:“练太极拳形似易,神似难”。要达到“形似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这种神形兼备的境界,非数十年功夫难以登堂入室。“神”的问题,是练拳时如何用意、明了每一招式的攻防作用的问题。武术界常说:“心中有,眼中有;眼中有,手中才有。”也就是内外相合,精气神的高度统一。与人较技时,搭手化打,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一气呵成。脚上有根,手上才有劲。我们说搭手要吃点,点就是劲点。若听劲极为灵敏,则能沉浮缠绕,无为而无不为。杨式太极拳要求做到式正招圆。式是定式拳架,式式都是实用;招是式的相连,是衔接过渡动作。每一式与下一式之间,应该有似停非停、似展非展、劲断意不断的意境。练拳中要有心到、意到、劲到,敌倒之意。练太极拳纯以神行,预备势犹如处于“以级战备”的状态,待机而动。招式的相连不断,就是应敌变化而动,人不知我,我独知道人,前面无人当有人。目光能随化打而远视,专注一方,即“意之所至,眼神灌之”,自然精神抖擞,神采奕奕。要将太极拳修炼到神形兼备,必需要有名师的指点和言传身教,再加上自身的艰苦修炼,恒专不骄,方能达到。功夫是练出来的,是悟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