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道家的 太极拳 ,运用道家的哲学、养生理念,经过六百余年的实践,对养生、健身有着丰富的 经验 ,是优秀 传统 文化 的代表。是科学健身的典范。下面就是我整理的太极拳的健身原理。供您阅读!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 太极拳练习也遵循了传统的中和法则,在意以引气、气以引形的需尽力做到动作协调、连贯圆融、形神合一、内外相济。具体要求是:呼吸自然、意引动作;上下相随、重心稳定;连绵不断、劲力完整。其要点是: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线,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动作的速度要均匀协调。因为只有身体正直,才能气息通畅、气流全身,达到良好的收功效果。太极拳轻松柔和、圆活自然、连贯持续、中正和谐的习练原则,也相应地会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面对社会压力,人们往往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这与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人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能够维持正常而积极的人际关系,易于适应环境变化和接受新事物,并且具有积极向上的工作精神与生活态度,有些人则相反。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太极拳不仅可以建立这种基础,而且可以提供天人和谐的心理支柱,培养“心定气和,遇事不惊”的品质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从医学角度而言,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通过调节人体动作,可以导引人体气血的运行和呼吸的变化,并可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太极拳要求身体放松而肢体缓慢适当用力;运行时似有停顿而实则动作内劲不停;起承转合自然而肌肉持续牵引抻拉;闲似行云流水而劲力不减。这种运动方式将阻塞及淤滞的经络疏通,使气血循环进入舒畅的正常状态。为了加快体内病气、浊气、阴气、邪气的清除,人体的穴位必须达到完全洞开的状态,并且通过长期不断地练功而保持它们良好的通透性,防止它们弥合关闭。这是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基础,是传统养生学的根基所在。 太极拳学的养生观 太极拳以其博大精深的古典哲学思想和健身、养生、修身、养性等多功能的实效性,在世人面前展示了无限的生命力,展现了它作为东方体育一颗明珠的魅力。太极拳的核心是协调、平衡、和谐。太极拳讲究“三调”——调身、凋心、调息,注重“三兼修”——动静兼修、内外兼修、性命兼修,达到“三合一”——内外合一、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实现“三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伦理观、人体上下内外和谐的养生观。 太极拳顺乎自然,天人相应、相通、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心静、体松、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气沉丹田、抱元守一的呼吸论;树立含而不露、养我浩然之正气的道德观。太极拳属于有氧代谢、低强度的运动,符合养生法则,利于健康长寿。太极拳学是关于动静、虚实、开合、吞吐、刚柔、攻守、奇正、上下、内外、左右、进退、阴阳矛盾的辩证学说。它的运动方式充分反映了“生命的内部矛盾及每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不但对立、排斥、制约和斗争,也相互联结、依存、渗透和转化”“全身运动”和“交替运动”。人体各系统生理机能内部或机能之间,通过动静、虚实、开合、吞吐、刚柔、攻守、奇正、上下、内外、左右、进退、阴阳的交替,进行二元或多元交替运动锻炼,克服失衡的锻炼方式。 它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的身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不阴盛阳衰,或是阳盛阴衰。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 >>>练太极拳基本动作要求
太极养生功十三式完整演练
武当太极十三式,又称文太极十三式,实属道家拳术上品功法,相传轩辕皇帝观鹊蛇相斗所悟创,后经武当高道张三丰以及历代道长精心提炼,按照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熔为一炉而成的独特道家拳功。那么武当太极十三式怎么练呢?下面我为您介绍武当太极十三式怎么练。 第一式:仙人放剑 (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眼看两手。 (3)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 (1)两脚分开,约两肩之宽(大开马式),脚尖微向外撇。两手臂大环抱于胸前,此乃预备式。 (2)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掌之下并与其形成“抱球状”(掌心相对)。 (3)再将重心右移。右手托移至右侧方且左手与此同时降压至左下方(手心朝下)。 (4)右手翻腕即使之手心朝下并在与此同时左手移至右下侧方而变为“抱球状”。 (5)身体重心再向左移并同时降压右掌,移动左掌。 说明:以上(1)--(5)为连贯动作中的一个“盘花”即“盘球”动作。须连绵不断的做出“十三盘花”,并最少也需做“四盘花”。 另,做架之时,两腿须以其膝关节为重点,踝关节为支点,进行左右重心侧移相辅式。如此这般,术语称为“势若春蚕吐丝而连绵不绝矣”。 第三式:美人照镜 (1)左脚踏进一步至“左前旁门”并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左臂上架于头顶处(其左掌上照且掌心向上,掌指向左),而右掌则以掌缘为重点击向“中盘”位置。 (2)再迈步踏“右弓字步”至“右旁门”。与此同时右臂上架而将左掌击出。 说明:以上一左一右各行一遍则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四式:顺水推舟 (1)左脚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寒鸡步”(左虚右实)。两臂圈于胸前且将两掌之掌心相对。 (2)两腿不动,两臂上抬并伴之两掌吊于头顶左,右侧方。 (3)两掌以其掌缘为重点,向中盘推出。与此左脚再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 (4)再摆架成“右寒鸡步”,并将两掌吊于头顶。 (5)右脚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同时两掌自头顶上方送出直至“中盘”方位作前推状。 说明:此动左右各一谓之“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均可。 第五式:金鸡独立 (1)左脚踏进半步且令两膝略作弯曲。而两掌则平摊于上腹部位作自然上提状,以便助之下一动作。 (2)左脚踏实并支持与控制身体平衡。与此右腿抬起且勾起脚尖即形成“右独提膝式”。而两掌则变为空心拳从两侧抛出取向上盘--此为双拳挂“太阳”法。 (3)再将身体右转,右脚踏进并落地支持身体平衡。两拳变掌平摊腹前继而复变为空心拳抛向上盘。与此同时左膝提起形成“左独提膝式”。 说明:以上两腿左右上提合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火架至十三活架。 第六式:单鞭救主 (1)左脚踏进一大步,与此同时左手变为“雕钩”状搂其“中盘”。而右掌则置于右侧腰际待动。上身下坠其做裆沉腿。 (2)左腿下沉而右脚后撑即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同时左手搂钩并向左侧方调起而右掌奔向中盘(以掌缘为重点)。 (3)再将右脚踏进并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而右手搂过之后则移位调于侧方并用左掌奔打中盘。 说明:以上两腿一左一右行弓字步而出,其术语乃谓之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即止。 第七式:倒骑玉龙 (1)两腿并立下蹲,两手托与胸前(其掌心向上,掌指相对)。 (2)右脚向右侧后方退撤一大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同时两掌变为空心拳分别向身体左侧上方与下方摆出(其右拳摆至上方,而左拳摆至下方且两拳之拳眼相对)。上体略向左腿方位倾斜。 (3)然后左脚撤回即收于右脚旁使之形成并步曲膝下蹲式。而两拳则变为分指掌平摊在胸前(其掌心向上,掌指相对) (4)将左腿向左后侧方位退出一大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同时两掌仍变为空心拳双方抛至人体的上方与下方即左拳在上,右拳在下。 说明:以上两腿一左一右的后撤并形成左右弓字之步型--其术语乃谓之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八式:双风贯耳 (1)面对左侧方位站立并迈出左脚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寒鸡步。与此同时。两掌向左右两侧作直臂横张(其掌心相对,掌指向前) (2)左脚再向前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而两掌则以其掌心为重点并用两手臂相辅助作为支点进行扇打合击至上盘位置。 (3)再将身体移向右侧前方并形成下盘为右寒鸡步,中盘为双开掌(其掌心相对,掌指向前)的架子。 (4)右脚复进半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两掌用其掌心进行扇打合击。 说明:以上左右开步出式其术语谓之一活架。可连续做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九式:顺风摆柳 (1)两腿前后分开且将两膝略作弯曲即使之形成中盘架子状的左游龙步。与此两掌以其掌指为重点遥对正门前方。 (2)左脚向左碾动。与此右脚向正门踏进一步并使之形成右游龙步。而两掌则以其掌指为重点遥对正门前方。 说明:以上两腿左右启动各一次,其术语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另此架演练时手型也可变化--即游龙步启动时手型或变为空心锤或变为分指钩。大凡启动此游龙步--身形须随步法而晃动以利应敌之时达到神出鬼没,令人防不胜防境地。 第十式:叶底看桃 (1)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曲膝成骑马式。两手分别悬垂于胸肋一侧并令其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眼看正前方略下。 (2)两腿不动,右手继续上抬并垂直竖立其前臂。而左臂则同时作下垂状。 (3)接着将左手变为空心拳并以其拳眼为重点,上臂为支点,前臂轴进行推下送。而右臂与“下盘”部位则保持稳定即不要移动(尤以两脚固定为重)。 (4)再进行左臂垂直竖起,右臂下送前推的动作。 说明:以上两手臂左、右前推下送各一次,其术语乃谓之“一活架”。可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十一式:活步走宫 (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两膝略曲。两臂抱于胸前。两手成分指掌并令其掌心相对,掌缘朝下。眼看前下方。 (2)左腿不动,且将右脚移向左脚内侧并以其前脚掌或脚尖虚点地面。与此左掌上抬至左胸上方,右掌下降于左腹下方--使之形成抱月状(其两臂弯曲成弧形,两掌心相对),眼随手转。 (3)将右脚向前右旁门踏进一步并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左掌下拂至腹部左侧,右掌托于右侧前方(两掌行进间须令右臂在内而左臂在外进行穿插运动)。眼随手转。 (4)然后右脚固定不得移动。左脚用其前脚掌或脚尖移至右脚内侧作虚立状而使之形成左丁字步。眼随手转。 (5)接上式--两手形成抱月状,并伴随左脚向左前旁门踏进一步而变为左掌托至左侧前方,右掌拂至右腹下方(此时手掌交错之际须令其左臂在内,右臂在外形成穿插),眼随手转。 说明:以上左右踏步各行一次,为一活架。须连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十二式:怀抱双月 (1)两脚成外八字步站立。两手分别垂于腰部两侧(手心向下,手指向前),眼看前下方。 (2)双膝下蹲,与此两手移至上腹部约肚脐眼前方处,作交叉合并(左掌在上,右掌在下且掌心均向上),眼看两掌。 (3)两腿不动--两手继续向面部前方双方抬起作环绕状(其两掌交叉并令其左掌在内,右掌在外其掌心俱向内)。 (4)两腿不动,--两手再次向上环绕,并经上分向两侧(左手向左,右手向右)绕动。当两手绕动形成划弧一周即360度,并降至身前两侧之时,则将两手掌之掌心外展以求二次绕圈。 (5)两手臂第二次进行绕圈环抱--其动作与第一次相同唯手臂的放置为右臂(手)在内,左臂在外。 说明:以上两手臂环抱绕圈且一行左臂(手),二行右臂(手)在内各一次,为一活架。可连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 第十三式:真气炼丹 (1)摆架内八字步(18--40周岁者)平行步(45--50周岁者)体弱多病或老年人及少年人摆架外八字步。 (2)两脚不动,两手形成八字掌分别垂于胸前下方并令其掌心向下,掌指向前。缩身垂肩,低头下视,虚胸实腹,蹋腰沉体。 (3)忘掉呼吸,凝神静心--片刻,则以鼻吸气(长约五寸左右即指入体内的尺寸)并要求做到缓慢,细腻,均匀,深长。与此两掌自体前两侧同时向上作垂直吊起(其掌背根部为重点且令之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直至头顶上方为止。眼随手转。 (4)接上式--两掌以其掌心为重点,自上而下进行垂直降落,并先期抵达胸前暂作停顿以便下动叹气。 (5)用鼻将体内之杂气(即吐纳祛邪之废气且定当排出五脏六腑不得储存,违者做架难以上劲)一次性的叹出(按:所谓一次性,并非就是要将体内所有杂气排尽,而是尽己所能任其自然,随心所欲,免得适得其反而影响功力进展)!其要领同为“吸气”之要,即慢,细,匀,长。与此两掌(手)下按作垂直降落并配合身体下沉两膝弯曲。
太极养生功视频教学
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太极已经流传了数百年之久。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的加大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太极养生。
太极以缓慢、柔和、流畅的动作为主,没有过高的运动强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太极的动作和呼吸技巧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促进身体健康。
太极注重身心平衡,练习太极可以有助于减轻压力、舒缓情绪,增强心理健康。这些因素对于年轻人来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面临许多挑战和压力,需要一种安抚身心的方式。
太极具有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探索也是吸引他们练习太极的原因之一。太极的哲学思想强调以柔克刚、虚静无为,而不是以暴力解决问题,这种理念也让年轻人意识到只有通过和平、和谐的方式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类进步。
随着太极在国内外大型展示活动、电影、电视等媒介中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太极,并且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太极养生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传承。它的柔和、平衡、和谐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太极养生的队伍中,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效果。说起八段锦,我也是从去年开始练习的。说起为何要练八段锦,还得从去年的过年时说起,亲戚家的二胎姑娘刚出生,我们这边的习俗是要过去看往的。过去看往小姑娘的时候,中午刚上一年级的大姑娘回来了,吃完午饭后就找小度播放第三套广播体操,因为她们刚开学不久,广播体操还没学好,老师让孩子们回家后好好练习。亲戚家的大闺女很上心,回家就练习了,午睡时间也占用了,我们好几个大人看着她练习,心血来潮也跟着一起做操。谁知道这几个80后的叔叔阿姨居然跟不上小学生的节奏,人家扭屁股的时候我们还在做上一个动作,一套广播体操下来就累得不行了。回家后觉得自己的身体素质也太不着调了吧。虽然好几年不能自由跑步锻炼身体,但是在家的时候也会特意走路散步锻炼身体啊,怎么能连一套广播体操都做不下来呢。回家后也找小度播放广播体操来练习,真的做不下来,太自卑了。休息的时候看着小度继续播放视频,后面就出现了广播体育总局出来的“八段锦”视频,看了一遍,觉得自己也能做到吧,又跟着做,发现这些动作都能做到,但是呼吸跟不上。接下来的几天就有空就练习一段八段锦,发现这套操不仅锻炼身体,还能锻炼气,感觉像是练气功一样。练了几天,感觉很好,比跳广场舞或者做广播体操后身体轻松,后来就一有时间就练习,慢慢地练习了发现自己脾气也变哈哈,慢动作也是有好处的。对于八段锦是从母亲那里了解到的,因为母亲上了年龄后腰腿不好,医生建议她练练八段锦,后来因为一些身体原因我也开始练习上了八段锦,刚开始练时,练完浑身酸痛,教练说那是长时间不运动身体产生的乳酸,坚持个两三天就会缓解,练习一套下来12分钟,我一般要练个3遍,周身舒畅,脖子明显舒服多了,当然这个要长久的坚持才会对身体产生跟长远的有益的帮助,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太多了,我辈定要好好的汲取发挥他的价值!八段锦起源于宋代之前,是历代养生家和练习者共同的智慧结晶,历经千年,长盛不衰!练习八段锦好处多多!
练习八段锦,可以强筋健骨、美体塑形,可以调节改善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还可以随时随地练习,锻炼起来非常方便,甚至竟然是广播体操的雏形。这一代年轻人,说实话真的很不容易,竞争压力大、工作压力大、买房压力大,加班是常事,很多年轻人的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年轻人喜欢是应该的,是值得提倡的。八段锦共有八节,分立式八段锦和坐式八段锦,男女老少皆宜,可以强筋健骨,延年益寿,简单易行,属于一种健身、康复气功,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练习和教学。有兴趣的赶紧搜搜跟着练起来吧!1. 强调身心统一:传统养生方式注重身心统一,强调身体与精神的平衡。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压力较大,身心疲惫是很普遍的问题,因此养生方式能够帮助他们放松自己的身心,从而得到更好的健康。2. 传承文化价值:除了养生功效,传统养生方式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年轻人在追求健康的更加注重文化价值的传承,养生方式成为了一种体验传统文化的方式。3. 具有可持续性:传统养生方式大多基于自然环境,注重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相比,传统养生方式更具有可持续性,符合年轻人的环保理念。4. 个性化需求:传统养生方式基于个人的身体与心理需求,可以针对不同的个体实现个性化的养生计划。年轻人注重个性化需求,因此传统养生方式吸引了一批年轻人。5. 互联网的推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进程,传统养生方式得到了更多的推广,其中的教程、案例、心得等信息被广泛地分享和传播。这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统养生方式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