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4月4- 4月19日) 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刚好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正是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替之际,亦日渐趋暖。 清明时节天气一会阳光灿烂,一会阴雨绵绵, 养生 要注重 健脾利湿。 健脾利湿详解 健脾: 健脾,中医名词,指健运脾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的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 利湿: 利湿,中医学术语。指用利水渗湿药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癃闭、淋浊、水肿等证。有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湿利湿,清热利湿,温肾利水等法。也就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利于体内的湿热下泄。 健脾利湿推荐食物:白扁豆、赤小豆、薏米、鲫鱼、苹果、橙子、木瓜、无花果、鲜枣等。 随着春季阳气的升腾,肝阳容易亢盛;清明祭祀祖先,人们容易出现情绪郁滞。因此清明时节 养生 还要注重 疏肝理气。 疏肝理气详解 疏肝理气: 即疏肝,疏散肝气郁结的治法。按中医五行而论,肝属木而性喜条达,主疏泄,为藏血之脏。若情志不遂,肝木失于条达,肝体失于柔和,以致肝气横逆、郁结,呈现种种病变。而疏肝理气具有疏理肝脏气机,恢复肝脏功能的作用。 肝气郁结表现: 两胁胀痛,胸闷不舒或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肠鸣腹痛;妇女可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痛经等。 疏肝理气推荐食物:草莓、葡萄、莲藕、胡萝卜、茴香、陈皮、山楂、玫瑰花、麦冬、乌梅等。 这里烽哥再给大家推荐两款 养生 药膳:一道茶饮和一道鱼汤,大家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酌量食用~ 清明疏肝饮 【 茶饮食材 】 绞股蓝5克,红枣3枚,枸杞5克,茉莉花茶适量 【 茶饮制作 】 将以上材料一起冲泡饮用。 【 茶饮功效 】 绞股蓝——益气健脾、清解肝热,可调节血糖、血压、血脂;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枸杞——养血柔肝;茉莉花茶——健脾化湿,理气疏肝,其香气醇厚,是春季饮茶之上品。四味合用,达到健脾疏肝的功效。 芫荽淮山鲫鱼汤 【 药膳食材 】 鲜鲫鱼一条,淮山30克,芫荽(香菜)、生姜、葱、精盐各适量。 【 药膳制作 】 将鲜鲫鱼刮去鳞、鳃,剖腹去内脏,洗净,将芫荽放入鱼腹中,然后和淮山一起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水用大火烧开,放入生姜、葱、精盐,煮至汤浓味香即可。 【 药膳功效 】 芫荽又叫香菜,辛温香窜,辟一切不正之气,理气醒脾开胃;淮山健脾养胃和中;鲫鱼健脾利湿,和中开胃,还能活血通络。这道鱼汤,食材简单,但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清明时节自然界阳气升发, 养生 重点在养阳,所以除了饮食 养生 方面要注重健脾利湿、疏肝理气之外, 运动 养生 方面还要注重多“动”忌“静”。 不可宅在家里闭门不出,更不可长时间坐卧不起。 这里老人晨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进行运动健身。 另外清明外出踏青,“动”宜适度,心脏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人,千万不要逞强登山!
疏肝理气清热利湿的药
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出现过口干、口臭的情况,这个就说明身体里的器官出现了问题。这个旧市肝胆湿热的一种表现,所以对于肝胆湿热吃什么药好一起来看下。1. 药物一,使用清肝利胆胶囊,清利肝胆湿热。主治纳呆、胁痛、疲倦乏力、尿黄、苔腻、脉弦、肝郁气滞、肝胆湿热未清等症。2. 药物二,用中药进行调理,处方以清热利湿为主,加用一些疏肝理气的药物,如香附子、枳壳之类。中药对人体没有什么副作用,只是效果慢一些,但是只要坚持服用就会有想要的结果。3. 药物三,湿热片、复方金钱草颗粒、泌淋清胶囊?。非处方药:清热祛湿颗粒、龙胆泻肝丸。注意事项
肝胆湿热的人一定要多喝水,嘴巴里苦的时候可以吃一些维生素片来缓解,也可以吃一块糖来缓解。但是前提是必须要注意保证每天坚持服药才可以,不要着急上火。
疏肝理气清热利湿的中成药
01 澳泰乐颗粒(片、胶囊) 【处方组成】返魂草、郁金、黄精(蒸)、白芍、麦芽。 【功能主治】舒肝理气、清热解毒。主治肝郁毒蕴证。症见胁肋胀痛、口苦纳呆、体倦乏力、舌苔黄腻、脉弦滑。 【现代药理】具有保肝、抗炎等作用。 【临床应用】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慢性肝炎。临床以胁肋胀痛、口苦纳呆、体倦乏力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用药长于清热解毒,活血理气,兼有补益肝脾,适用于胁痛肝气郁结不甚兼有毒瘀热阻滞者。 【用法用量】颗粒: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片: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胶囊: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瘀血停着、肝阴不足所致胁痛者慎用。忌酒及辛辣油腻物。 【规格贮藏】颗粒:5g/袋。密封。片:0.4g/片。密封。胶囊:0.35g/粒。密封。 02 肝脾康胶囊 【处方组成】柴胡、黄芪、青皮、白芍、白术、板蓝根、姜黄、茯苓、水蛭、三七、郁金、鸡内金(炒)、熊胆粉、水牛角浓缩粉。 【功能主治】疏肝健脾、活血解毒。主治肝郁脾虚、毒瘀内蕴证。症见胁肋胀痛、胁下积块、疼痛拒按、胸脘痞闷、食少纳呆、神疲乏力、面色晦暗、舌红苔多薄白、脉沉弦。 【现代药理】具有保肝、抗乙肝病毒、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临床以胁肋胀痛、胁下积块疼痛拒按、脘痞纳少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用药用药活血化瘀力强,兼有破血之力,又能理气疏肝、化瘀解毒,兼以健脾。适用于胁痛肝郁脾虚,肝脉毒瘀内蕴者。 【用法用量】餐前半小时口服。一次5粒,一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使用注意】孕妇禁用。血虚肝旺所致胁痛者慎用。忌酒、辛辣、油腻食物。 【规格贮藏】0.35g/粒。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03 乙肝灵丸 【处方组成】大黄、白芍、茵陈、贯众、柴胡、黄芪、人参、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肝健脾。主治毒热蕴结证。症见胁肋胀痛、口苦、厌油腻食物、腹部胀满、疲乏无力、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现代药理】具有保肝、抗乙肝病毒、利胆、抗炎等作用。 【临床应用】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以胁肋胀痛、口苦、厌油腻食物腹胀疲乏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用药长于清热解毒,清利肝胆湿热,又能益气健脾,兼以疏肝活血。用药攻补兼施,清泻并用,适用于胁痛毒热蕴结,兼有肝郁脾虚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g,一日3次;小儿酌减。20 50天为一疗程。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单纯毒热证或肝郁脾虚证所致胁痛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戒酒。 【规格贮藏】0.1g/粒。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04 肝宁片 【处方组成】斑蝥、糯米、紫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化瘀散结。主治毒热瘀滞证。症见胁肋刺痛、胁下痞块、胸脘痞闷、口苦、尿黄、便秘、舌红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涩。 【现代药理】具有保肝、降低转氨酶、抗肝纤维化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肝炎、肝硬化等。临床以胁肋刺痛、胁下痞块口苦尿黄便秘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用药重在清热解毒,利湿,且活血化瘀力强,长于破血逐瘀,凉血解毒,适用于胁痛肝脉瘀血阻滞,血分热毒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 3片,一日3次,温开水送下。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不宜过量、久服。忌食辛辣油腻,戒烟酒。 【规格贮藏】0.3g/片。密闭,防潮。 05 二十五味松石丸 【处方组成】松石、珍珠、珊瑚、朱砂、诃子肉、铁屑(诃子制)、余甘子、五灵脂膏、檀香、降香、木香马兜铃、鸭嘴花、牛黄、木香、绿绒蒿、船形乌头、肉豆蔻、丁香、伞梗虎耳草、毛诃子(去核)、天竺黄、西红花、木棉花、麝香、石灰华。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化瘀。主治肝脉热毒血瘀证。症见胁部刺痛、口干口苦、厌油、纳呆、恶心呕吐、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现代药理】具有保肝、降低转氨酶、利胆等作用。 【临床应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胆囊炎等。临床以胁部刺痛、口干口苦、纳呆恶心、厌油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长于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活血,清热涤痰,兼以健脾化湿,用药具有寒温并用的特点适用于胁痛肝脉热毒血瘀者。 【用法用量】开水泡服。一次lg,—日1次。 【使用注意】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儿童及老年人慎用。运动员慎用。定期复查肾功能。戒酒、忌生冷、辛辣、油腻食物。 【规格贮藏】lg/丸。密封。 06 九味牛黄丸 【处方组成】红花、巴夏嘎、木香马兜铃、牛黄、渣驯膏、波棱瓜子、獐牙菜、绿绒蒿、木香。 【功能主治】清肝热。主治肝热证。症见胁痛、恶心、目赤、口苦口干。 【现代药理】具有保肝、降低转氨酶、利胆等作用。 【临床应用】各种肝炎,培根,木布病等。临床以胁痛、恶心、目赤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用药重在清肝热、疏肝行气、利胆退黄、清热解毒、凉血活血,适用于胁痛、培根、木布病,肝热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 5丸,一日3次。 【使用注意】孕妇、婴儿、肾功能不全者忌用。儿童及老年人慎用。定期复查肾功能。忌生冷、油腻、酸、腐、辛辣刺激食物。 【规格贮藏】5g/10丸。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07 红花清肝十三味丸 【处方组成】红花、麦冬、木香、诃子、川楝子、栀子、紫檀香、人工麝香、水牛角浓缩粉、人工牛黄、银朱、丁香、莲子。 【功能主治】清肝热、除“亚玛”病、解毒。主治肝热证。症见胁部刺痛、口苦、厌食油腻、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现代药理】具有保肝、降低转氨酶、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临床应用】肝功衰竭、药物中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腰肾损伤、尿频、尿血、偏正头痛、牙痛、眼疾等。临床以胁部刺痛、口苦、厌食油腻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用药重在清肝热,除“亚玛”病,解毒。用药长于清热解毒,兼以清希拉热,平赫依血骚热,解毒、调整体素为辅,适用于胁痛肝热证、以及肝功能衰退,“亚玛”病,腰肾损伤,尿频,尿血。亦可用于血热引起的眼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5 30粒,一日1 2次。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运动员慎用。忌生冷、酸腐刺激性食物。 【规格贮藏】1g/10粒。密闭,防潮。 08 清热八味丸(散、胶囊) 【处方组成】檀香、石膏、红花、苦地丁、瞿麦、胡黄连、麦冬、人工牛黄。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肝火证。症见胁部胀痛、口苦、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现代药理】具有抗炎、保肝、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临床应用】病毒性肝炎。临床以胁部胀痛、口苦、便秘、尿黄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用药重在清热解毒。用药长于清泻肝胆热毒,适用于胁痛肝热者以及炽热、血热、脏腑之热。 【用法用量】丸:口服。一次8 15粒,一日1 2次。散:口服。一次1.5 3g,一天1 2次。胶囊:口服。一次3 5粒,一次1 2次,白糖水为引。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脾胃虚弱慎用。忌油腻食物等。 【规格贮藏】丸:2g/10粒。密闭,防潮。颗粒:15g/袋。密闭,防潮。胶囊:0.3g/粒。密闭,防潮。 09 天胡荽愈肝片 【处方组成】杏叶防风、天胡荽、酢浆草、虎掌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肝利胆。主治肝胆热毒证。症见胁部胀痛、口苦口干、厌油、食少恶心、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现代药理】具有保肝、降低转氨酶等作用。 【临床应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临床以胁部胀痛、口苦、厌油、便秘尿黄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用药长于清利肝胆湿热和热毒,活血化瘀,兼以行气温中。用药寒温并用,适用于胁痛肝胆热毒湿瘀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忌辛辣、食香燥食物,避免饮酒。 【规格贮藏】0.3g/片。密封。 10 藏茵陈胶囊 【处方组成】藏茵陈。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舒肝利胆、退黄。主治肝胆热毒证。症见胁部胀痛、口苦口干、厌油、食少、脘腹胀满、便秘尿黄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现代药理】具有保肝、降低转氨酶等作用。 【临床应用】急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等。临床以胁部胀痛、口苦口干、厌油、食少、便秘尿黄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为单味药制剂,具有清利肝胆热毒,利胆退黄之功,用药寒凉适用于胁痛肝胆热毒阻滞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 3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忌食辛辣、香燥之食物,避免饮酒。 【规格贮藏】0.35g/粒。密封。 11 肝得治胶囊 【处方组成】五味子提取五物、黄苓、丹参浸膏、甘草提取物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护肝理脾、降转氨酶。主治肝胆热毒瘀滞证。症见胁肋胀满疼痛或刺痛、胁下痞块、脘腹痞胀、疲劳乏力、口苦、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现代药理】具有保肝、抗肝纤维化等作用。 【临床应用】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等。临床以胁肋胀满疼痛或刺痛、脘痞腹胀、口苦口干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用药长于清利肝胆湿热、热毒为主,同时活血化瘀,兼以补益肝脾。用药攻补兼施,扶正以祛邪,适用于胁痛肝胆热毒瘀滞,兼有肝脾不足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忌酒、辛辣、油腻食物。 【规格贮藏】0.45g/粒。密封。 12 益肝灵片(胶囊) 【处方组成】水飞蓟素。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肝胆毒蕴证。症见胁部胀痛、食欲不振、口苦咽干、脘腹痞满、嗳气频作、苔薄黄或腻、脉弦或弦数。 【现代药理】具有保肝、护肝细胞膜等作用。 【临床应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等。临床以胁部胀痛、食欲不振、口苦咽干、脘腹痞满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为水飞蓟提取物水飞蓟素制剂,长于清热解毒。本成药疏肝利胆之力微弱,但清热解毒之力显著。适用于胁痛热毒毒蕴结证。 【用法用量】片:口服。一次2片,一口3次。胶囊: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 【使用注意】心力衰竭、孕妇及过敏体质者慎用。肝郁脾虚所致的胁痛不宜使用。慎食辛辣油腻食物,忌酒。 【不良反应】偶见轻微腹泻。 【规格贮藏】0.2g/片(含水飞蓟宾38.5mg)。密封。胶囊:0.2g/粒(含水飞蓟宾38.5mg)。密封。 13 利肝隆颗粒(片、胶囊) 【处方组成】板蓝根、茵陈、郁金、五味子、甘草、当归、黄芪、刺五加浸膏。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益气养血。主治肝郁热毒、气血两虚证。症见胁部胀痛、口苦、烦热、腹胀、纳呆恶心、疲乏无力、尿黄、舌淡苔薄白、脉细。 【现代药理】具有保肝、降低转氨酶等作用。 【临床应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临床以两胁胀痛、口苦、烦热、纳呆、疲乏无力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中成药用药重在疏肝解郁,清热解毒,兼能益气养血。清热解毒利湿以祛邪,益气养血以扶正,用药扶正祛邪兼顾适用于胁痛肝郁湿热、气血两虚者。 【用法用量】颗粒: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日3次;小儿酌减。片:口服。一次5片,一日3次;小儿酌减。胶囊:每次2 4粒,每日三次。 【使用注意】寒湿型黄疸、肝阴不足所致胁痛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辛辣之品,并宜戒酒。 【规格贮藏】颗粒:10g/袋。密封。片:0.37g/片。密封。胶囊:0.3g/粒。密封。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制剂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上述内容摘取自《实用临床药物学--中成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