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耳内阿是穴,听宫穴
1、治疗前先用棉签清除外耳道脓液,用3%的过氧化氢擦洗,以不见脓液为主。
方法:用纸卷成一圆锥形,圆锥形的头部细的部分要留一小口,大约0.3-0.5mm大小,然后治疗时,病人手握纸筒,侧低头。医者把艾条对准纸筒大口,使艾灸的热能和烟顺着纸筒进入耳道,热量以患者可以忍受为度。
2、患者手拿纸筒,医者用口吹艾条,使热能缓缓进入耳道
注意:1、纸筒不能卷的太长,免得热量分散,距离3-5厘米为佳。2、吹灸的时候,要长吸气,缓出气,这样热量均匀,免得大出气的艾灰吹入耳内。3、每日可治疗1-2次或更多,时间不限,以患者感觉舒服为度4,因中耳炎病因有多种, 具体建议结合西医综合治疗
补肾益气艾灸穴位
九花十木 艾无疆 “肾气”,是指肾精所化之气,它反映了肾的功能活动,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尤为重要。若肾气不足,不仅早衰损寿,还会引发各种病症,如寒与肾五行相应,最易耗伤肾的阳气,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病症。《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到了七岁左右,男子到了八岁左右,因肾气旺盛,促进了身体各部的发育成长;女子到了四十九岁左右,男子到了六十四岁左右,因肾气的衰微,而呈现出衰老的现象。 灸法是针灸学治法的一种,艾灸对寒、热、虚、实诸证均有一定效果,其机理归根结底在于艾灸通利经络的作用。在中医理论中,灸法是补肾的最强法,它无毒副作用,直接作用于人的肾部腧穴,效果甚至达到立竿见影。 1、足三里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功效 :健脾益胃、补益气血。 主治 :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下降、疲劳、早衰。张杲的《医说》强调“若要安,三里莫要干”,意指反复灸足三里,可起到保健作用。 2、三阴交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效 :温肾健脾、祛湿利水、调经止痛。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 3、神阙 定位 :位于腹中部,脐中央。 功效 :温阳益气、补肾健脾。 主治 :脾肾阳虚,症见畏寒肢冷、面色淡白、神疲乏力、泄泻甚至下利清谷,及命门火衰导致的阳痿、早泄、遗精等。 4、关元 定位 :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 功效 :温肾健脾、补益固脱、散寒止痛、调经养血、保健延年。 主治 :可用于阳痿早泄、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产后出血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中风及一切虚劳损伤。 5、气海 定位 :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 功效 :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疾。 主治 :凡身体衰弱、阴阳两虚、营卫不调、下元虚惫、陈寒痼冷、体弱羸瘦、四肢逆冷、脾胃虚弱、精血亏损、五劳七伤、诸般虚损等。 注意: 阴虚者慎用,孕妇禁用。一般在春季灸气海,《内经》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气海为生气之海,此时灸之,应其春生之时序,以助升发之气,逐陈阴,奠下元之基,以适夏令之长也。 6、肾俞 定位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和肚脐平行。 功效 :肾,肾脏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 主治 :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配伍 :配太溪、三阴交治疗月经不调;配翳风、耳门治疗耳鸣、耳聋。 7、太溪 定位 :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双侧对称,也就是两个。 功效 :滋阴益肾,壮阳强腰。 主治 :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 年龄不同补肾有偏重 1、四十补肾养阴 《素问》提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也就是说40岁开始出现肾阴亏虚、阴津减少,应重视补肾养阴。此时,主要是精血亏虚,容易虚火内生,出现五心烦热、眩晕耳鸣、失眠多梦、溲黄便干等症状,除了上述的艾灸调理方法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少吃辛辣燥热的食物,可以适当多吃些枸杞、桑葚、玉竹、黑芝麻等养阴的食物。 2、年过半百滋水涵木 五十岁,肝气开始衰竭。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肝属木,而肾属水,滋水涵木就是通过养肾阴来养肝阴、牵制肝阳,此时要肝肾同补。可用首乌丸、枸杞煎、桑椹膏等补肝肾,能够养血生精、聪耳明目,对耳聋眼花者特别适合。 3、花甲之年水火互济 六十岁,心气始衰。心属火,肾属水。正常情况下,水火互济,即肾水上济于心、防止心火伤了心阴,而心火下降于肾、不使肾水泛滥抑制阳气。如果心火不能温煦肾水、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就容易出现上热下寒的现象,即上面表现出心中烦热、口舌干燥,下肢却又表现出怕冷、酸软等,水火不调的人还容易生病、显得衰老。60岁要注重补肾养心。 4、七十补肾培土 七十岁,脾气虚。脾为后天之本,人体的衰老过程中,脾也起到重要作用。“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说的就是脾胃功能好、吃得下饭才能身体好。脾胃虚弱,无法吸收可引起肾元虚弱,加速衰老。所以这个年龄段一定注意补脾。 5、八十滋肾润肺 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这就是说到了80岁,肺气开始衰败,老人开始容易说错话。肺气衰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气不够用了,表现出动则气喘、呼吸加快,还容易咳嗽。肺属金,金生水,肺强大了也能补肾。此时,可采用滋肾润肺之法,如枸杞滋肾润肺,山药补肺固肾,五味子补肾益气、生津敛肺止咳,薏苡仁健脾补肺。 除了年龄外,中医认为,酉时(17点到19点)肾经最旺,进入藏精华的时段,此时进补可能效果更好。需要提醒的是,盲目补肾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如果怀疑自己肾虚,要咨询专业人士辨证施治。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艾灸常用养生穴位
◆灸身柱穴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
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