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中医养生保健指导,中医养生保健指导意义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保健指导意义

中医养生学发展对当代的意义:中医养生学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于中医养生的重视,相关中医养生学的现状研究也多了起来,但大都是针对养生学发展历史及内涵、外延方面的相关探讨。2012年,国家“十二五”首次设立10个中医养生学重点学科,作为其中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此提出对学科模式的思考,为中医养生学科的发展及模式创新贡献力量。

中医养生学科内涵:中医养生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贯穿了人整个生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一门事业,其内容不仅是探讨未病先防,也包括已有疾病治疗。我们采用的“扶正祛邪”思想所涉及到的与“扶正”相关的方法都属于中医养生学的范畴,例如在病后的恢复阶段,如何去减少复发,如何去减少不良因素对疾病造成的伤害及病后的身体康复等。

中医相关领域各个学科的内容也与中医养生学有所关联,我们有理由认为,有中医存在的地方就离不开中医养生,离开中医养生谈中医,中医就没有了灵魂。

中医养生学科建设核心:从养生学科内涵看,中医养生学科的建设模式无法单一为一种,允许多种建设模式共存,但前提必须有一个核心为指导,而中医养生学科的建设核心是“服务”。

如果服务是中医养生学科建设的核心,那么服务的对象就是所有希望延年益寿的人。根据人群的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所处阶段不同,以及季节的不同,服务对象也是多种多样的,进而决定着服务的方式也应灵活变通,大致可划分为:定时定点、集中与分散、共性与个性、需求与必需几种不同方式。养生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也不能单一地认为哪种方式最好,只要有养生的观念,随时随地都能养生,即养生无定式,观念最重要,围着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健康调养的原则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学科建设体系:不同时期,因社会发展特点不同、各医家观点不同,要求我们对于养生的理论学术研究要做到精细、精准及深入、全面,真正做到系统的对于古今文献有关养生理论及各个医家的学术思想整理、归纳、研究、阐发,并通过教学、科普等方式进行理论推广。

中医养生学的方法研究离不开适宜技术的继承和创新,推广及应用,还有人才培养作为后备军。人才的培养应涵盖养生范围内不同方面,例如养生技术人才、科普推广人才等。在养生保健产业方面,需要研究产品适应市场的时限,也要研究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以学科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而产业的发展则能更好地立足于实践和服务。

中医养生保健指导内容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情志养生学、中医饮食保健学、中医传统气功养生学、中药与方剂学、中医针灸推拿养生学、运动保健学、健康评估、营养学、中医诊断学、经络与腧穴、亚健康学、养生保健实体店运营与管理等。一、专业关键词。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是国家2015年新版高职专业目录中新增专业,2018年学校正式招生,目前有两届在校生。保健医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并列为现代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是对接健康中国及中医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优势专业。

二、专业优势及特色。

专业优势:本专业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医教融合、校院合作、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利用企业的病源优势、师资优势、设备优势,增加学生的认知实习和跟岗实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进而提高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和对口就业率。

专业特色:坚持以服务健康需求为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和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和中医养生保健技能,具备中医实用保健技术的基本能力,毕业后成为能够从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一定的创业能力和支撑终身发展的能力。

掌握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居民服务业、卫生、社会工作行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医药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能在中医药领域,培养能够从事中医养生、中医保健、健康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