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症不是一个疾病,而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支气管结构异常扩张的现象,因此医学上不称之为病,而称之为症。临床表现是咳嗽、咯脓痰、咯血及反复感染,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死亡。 要想了解支气管扩张症,首先要知道支气管是怎样的?支气管因其形态像自然界中的树故得名支气管树。它的结构确实象一棵倒过来的冬天的树。这棵树的主干称为气管,然后根据二分法,一枝分为两枝,即左右支气管,如此反复经过26次分支,最后与肺泡相连。支气管与肺泡的关系就好像树干、树枝与树叶的关系一样。他们与血管、淋巴管共同组成了肺脏。 支气管共有27级,其主要的任务是把外界中的空气输送到肺泡,空气中的氧气再经过肺泡壁进入到血液循环,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肺泡壁进入肺泡,再沿着支气管输送到出体外。可以把支气管比喻成人体的“烟筒”,机体代谢需要的氧气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都要通过这个“烟筒”运输。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烟筒不通畅,炉子的火就不旺盛,甚至熄灭。如果人体的“烟筒”----支气管不通畅了,机体就会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心慌、咳嗽、紫绀等临床表现。 支气管扩张症就是支气管结构发生了异常的扩张,就是人体的烟筒增粗了。有人会问,烟筒曾粗了,不是更通常了吗?其实不然,变粗以后伴随而来的自身免疫功能的破坏。简单的说就是人体不能正常的把痰液排出体外,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潴留的痰液招致细菌繁殖,由此导致支气管的反复感染。继而,出现伴随的血管扩张,血管破裂导致大咯血。大量的血液来不及咯出,堵塞呼吸道,患者因窒息而死。 得了支气管扩张该如何治疗呢?注意一下几点:,感冒常常会诱发支气管扩张感染的发生。,应每天数次的体位引流(请与你的医生讨论恰当的体位)及拍背。,一定要将血液自然咯出,千万不要憋住。血液在气管中很快就会凝结成血块(就像我们见过的血豆腐一样),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而医学上很少有咯血引起的失血性休克 记住一定将血液咯出,不可憋住!!!!

支气管扩张症状
患者常有持续或反复咳嗽、咳痰或咳脓痰。痰液为黏液性、黏液脓性或脓性,可呈黄绿色。支气管扩张伴急性感染时可出现痰量增多、咳嗽加重、咳脓痰、发热甚至伴发肺炎。

【拓展资料】
一、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使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导致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典型的症状有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主要致病因素为支气管感染、阻塞和牵拉,部分有先天遗传因素。患者多有麻疹、百日咳或支气管肺炎等病史。
二、感染是引起支气管扩张症的最常见原因。肺结核、百日咳、腺病毒肺炎可继发支气管扩张症。曲霉菌和支原体以及可以引起慢性坏死性支气管肺炎的病原体也可继发支气管扩张症。
三、支气管扩张症病程多呈慢性经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幼年患有麻疹、百日咳或流感后肺炎病史,或有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肺纤维化等病史。典型症状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咳痰在晨起、傍晚和就寝时最多,每天可达100~400ml。咳痰通畅时患者自感轻松;
四、痰液引流不畅,则感胸闷、全身症状亦明显加重。痰液多呈黄绿色脓样,合并厌氧菌感染时可臭味,收集全日痰静置于玻璃瓶中,数小时后痰液出现分层现象,上层为泡沫,下悬脓液成分,中为混浊黏液,底层为坏死组织沉淀物。90%患者常有咯血,程度不等。
五、有些病人,咯血可能是其首发和惟一的主诉,临床上称为“干性支气管扩张症”,常见于结核性支气管扩张,病变多在上叶支气管。若反复继发感染,病人时有发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当支气管扩张并发代偿性或阻塞性肺气肿时,患者可有呼吸困难、气急或发绀,晚期可出现肺心病及心肺功能衰竭的表现。
六、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常见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可针对这些病原菌选用抗生素,应尽量做痰液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以指导治疗。伴有基础疾病(如纤毛不动症)者,可根据病情,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
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感染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在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一、中医辨证治痰多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1、寒痰 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 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2、风痰 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 10克。。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 O克,银花1 2克。3、热痰 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 0克,甘草5克,生石膏 30克,黄芩1 O克,杏仁10克,胆星6克。4、湿痰 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 10克,橘红10克,茯苓lO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 1 5克,苍白术各10克。5、燥痰 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15克,天麦冬各lO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 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化痰的中成药:1、鲜竹沥水:每日3~4次,每次10~15毫升。2、复方竹沥水(祛痰灵):每日3次,每次2支。3、痰咳净:每日3次,每次 1匙。二、西医对痰多的诊治正常人痰量很少。在吸烟者或呼吸道有病变时,痰量就增多。今介绍常见痰多的几种疾病:1、慢性支气管炎遇寒凉后易犯咳、喘、痰多,经久不愈,可形成肺气肿及肺心病。在合并细菌感染时,痰黄黏且发热。2、肺炎大叶性肺炎时有铁锈痰,并伴发冷发热。3、肺结核发热、盗汗,形成肺空洞时痰量多,化验能找到结核菌,可伴有血痰。4、支气管扩张 痰量很多,可分成稀、黏稠、特黏稠三层,也可伴咳血。5、肺脓疡痰量特多而臭,伴发热。6、绿脓杆菌感染痰呈绿色或黄绿色,较黏,伴发热。7、肺癌 咳痰稀或稠,有时带血,晚期痰也臭。为了查清痰多的病因,应到医院详细检查,如拍x线胸部照片。可疑肺癌时,应照断层片或胸部cT检查,验痰查,找癌细胞,最好做气管镜检查,以便早确诊、早手术、早放疗或化疗。如果是感染,应做痰培养检查。培养出致病菌后,还需做药物对该菌的敏感试验,以便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今介绍3种化痰的常用西药:l、氯化铵:每日3次,每次饭后服0.3~O.6克。2、必消痰:每日3次,每次8~16毫克。3、羧甲半胱氨酸:每日3次.每次0.6克(1片)。痰嗽编号:006组成:五味子、桔梗、橘红、茯苓、贝母、杏仁、甘草主治:治痰湿气逆而咳嗽。加减:(1)若春时伤风咳嗽,鼻流清涕,宜清解,加薄荷、防风、紫苏、炒芩。(2)夏多火热,宜清降,加桑皮、麦冬、黄芩、知母、石膏。(3)秋多湿热,宜清热利湿,加苍术、桑皮、防风、栀、芩。(4)冬多风寒,宜解表行痰,加麻黄、桂枝、干姜、生姜、半夏、防风。(5)火嗽加清黛、栝蒌、海石。(6)食积痰加香附、山楂、枳实。(7)湿痰除贝母,加半夏、南星。(8)燥谈痰加栝蒌、知母、天冬。(9)午前嗽属胃火,宜清胃,加石膏、黄连。(10)午后嗽属阴虚,宜滋阴降水,加芎、归、芍、地、知、柏、二冬、竹沥、姜汁传送。(11)黄昏嗽为火浮于肺,不可用凉药,宜五倍、五味、诃子、,敛而降之。(12)劳嗽见血,多是肺受热邪,宜加归、芍、阿胶、天冬、知母、款冬、紫苑之类。(13)久嗽肺虚,加参、耆。如肺热,去人参,用沙参可也。归经:此手太阴之药,治肺之通剂。方义:(1)杏仁解肌散寒,降气润燥。(2)贝母清火散结,润肺化痰。(3)五味敛肺而宁嗽。(4)茯苓除湿而理脾。(5)橘红行气。(6)甘草和中。(7)桔梗清肺利膈,载药上浮,而又能开壅发表也。煎服法:加姜煎。食远服。唐××,男性,59岁。主诉:六天前开始恶心、发热,继则咳嗽、吐黄稠痰,巩膜及皮肤轻度黄染。诊查: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急性病容,℃,白细胞计数18900/立方毫米,中性89%,胸透发现右下肺片状模糊阴影,提示为“右下大叶性肺炎”。治法:入院后即以疏清肺之法,仿银翘散治疗。℃,咳嗽咯铁锈色痰,不思饮食、小便短赤,大便六日未解,舌苔淡黄腻。右下肺闻及湿性罗音,巩膜及皮肤黄疸加重。查肝功能:黄疸指数35单位,蛋白试验呈双相反应,谷丙转氨酶正常,转酞酶142单位。白细胞计数32000/立方毫米,中性95%。西医认为系肺炎感染中毒引起肝损害所致。辨证:属风热夹痰伏肺,湿热夹滞互结,清肃与流利功能失职。治法:改从清肺化痰、利湿通腑法证治。处方:银 花12克 连 翘12克 鸡苏散12克 豆 卷12克杏 仁10克焦 栀10克 冬瓜仁12克 生苡仁12克 茵 陈15克 赤茯苓12克泽 泻12克 生大黄6克(后下)日服三剂,药后解出大量腐臭大便二次,精神食欲均见改善,体温降至正常。白细胞计数降为18700/立方毫米,中性88%。药既应手,毋庸更章。原方去豆卷,改为日服二剂,共服五天,发热未起,咳嗽减轻,黄疸消退,大便通畅,苔薄舌质红。白细胞计数9500/立方毫米,中性66%,胸透复查:右下肺炎较前明显吸收。遂按肺经痰热未清,津液受耗辨证,改以养阴清肺化痰方药调治。处方:南沙参12克 麦 冬10克 川石斛12克 冬瓜仁12克 生苡仁12克 杏 仁10克浙 贝10克 蒌 皮10克 黄 芩6克 茯 苓12克 枇把叶12克(包)一周后自觉症状消失,胸透复查示:右下肺炎吸收。血象、肝功复查恢复正常。[点评] 江南之地,潮湿多雨,或因患者素体湿重,以致风温之痰在临床中每多夹湿,常伴有胃肠道或肝胆系症侯群,出现风温夹湿型症侯。治疗须清热利湿并用。若一味清肺热,往往病势不减,只有参入淡渗利湿之剂,才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叶天士认为:“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我在临床中对风温夹湿者,喜在银翘散、麻杏石甘汤、苇茎汤等方基础上选加藿香、鸡苏散、淡竹叶、苡仁、冬瓜仁、茵陈、赤苓、泽泻等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