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窝状角质松懈症 临床上很多人脚底有很多小洞像蜂巢一样的现象,多半是因为平时不注意足部卫生或穿的鞋子不透气等,导致脚部闷汗、潮湿、真菌感染等,从而诱发窝状角质松懈症,这是一种因棒状杆菌、枯草杆菌等感染引起的跖部角质层剥蚀的一种皮肤病,多见于经常赤脚在田间劳作、长期足部接触泥土和水的人以及打篮球足球等人群。 症状表现 脚底表皮角质层上部,可见局限性缺损和均质化,局部并见有球形或丝状致病菌,脚底皮损为多数散在性浅表的黄豆大圆形角层剥蚀,看起来非常像一片片蜂巢似的小洞,邻近皮损互相融合成不规则状,呈皮肤色、棕色或黑色,局部常伴多汗,间有浸渍和恶臭,一般无自觉症状,重症者局部可发红,肿痛,多发生于足底,但可累及手掌。 如何处理 需就医检查后确诊病情,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用红霉素等抗菌软膏涂抹治疗均有明显疗效,如局部多汗,亦应同时处理,平时注意足部卫生清洁,穿宽松透气的鞋子,少接触脏物水质。 2 汗疱疹 汗疱疹俗称又叫蚂蚁窝,常发生的部位在手脚这种汗腺特别发达的地方,多以脚底水泡存在,但若是溃烂的话,则有像蜂巢一样的小洞,而且此病可反复发作,病因与精神紧张、手足多汗、真菌感染及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多在夏季发生。 症状表现 临床表现为深在性小水疱,粟粒至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表面,常无红晕,对称发生于掌跖及指(趾)侧,1-2周后干涸成屑,伴不同程度的灼热及瘙痒,常连续发作数年。 如何处理 部分汗疱疹的患者可因金属过敏甚至情绪压力所致,建议先排出金属接触、调节自身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平时脚底少碰水,保持干燥,注意脚部卫生和清洁。 3 足癣 足癣也叫香港脚、脚气,常因真菌感染引起,如水疱型的足癣多发生在夏季,表现为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剧烈瘙痒,患者脚底出现的小洞像蜂巢一样的现象可能是足癣引起的。 如何处理 足癣需要抗真菌治疗,需在医生的建议指导下用抗真菌药物清洗、涂抹,严重的还需口服抗生素药物,另外足癣属于可传染性病症,平时自己的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单独使用,以免传染他人,日常要注意皮肤干燥,每天清洗足部数次,勤换袜子,穿透气的鞋子等。 4 窝状角质松解症传染吗 不具有传染性。 窝状角质松解症是细菌感染所致的疾病,不具有传染性,和脚气病症不同,脚气是真菌感染所致有传染性病症,不过窝状角质松解症也需要注意个人足部卫生,并在医生的相关治疗下,尽快恢复正常脚部皮肤,避免病情加重或诱发脚部真菌感染等现象。

足癣蜂窝状,蜂窝样脚气

足癣蜂窝状发红

手足癣是手癣、足癣的简称。足癣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问题,具有传染性。手癣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石膏样)、毛癣菌等感染引起手部皮肤问题。

手足癣是一个手足皮肤问题的统称,表现症状为鳞屑、角化增厚、水疱渗液、蜕皮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药治百病不治百人。每个人体质不同,吸收情况、生活环境、个人习惯等也不同。不管哪一种药都没法保证100分的效果。有的药适合多数情况,有的适合一部分症状。预防胜于治疗

由于观念认知不同,多数人是有了病才会引起重视,而病理的最佳时机是初发时期,治未病的理论在现代依旧适用。对于手足癣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预防患上手足癣。中药治疗手足癣

对于皮肤病,中药治疗占据相当重要的部分,手足癣属于“外邪”类皮肤问题,杀毒灭菌的一些外用药材,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等常被应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中。西药治疗手足癣

西药快,能够快速解除皮肤病痛,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对于一些急性或者奇痒难忍皮肤问题选用西药是不错的选择。手足癣可以选用咪康唑霜、克霉唑霜、复方雷琐辛搽剂等。中西医结合治手足癣

利用西药的快速,中药的慢效去根,二者有机结合,对付手足癣,可谓中西合璧,效力翻倍,先使用西药控制环节病情,减少痛苦,之后坚持用中药慢调,需要因人而异,找对专家给出综合解决方案。防治结合治手足癣

治起来并不太麻烦,但是容易复发就显得比较麻烦,在治好后需要注意预防,做好日常防护,有必要的话采取继续巩固的相关措施。注意个人卫生

不论是手癣还是脚癣发作起来都有传染性,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足洁净、干燥,必要时使用护手霜护足膏之类的产品护理一下。注意饮食讲究

少吃辣麻食物,少吃牛马狗肉等易发物,多吃清淡新鲜蔬菜,新鲜水果,保持身心恬淡,心平气和,不大急大燥,情绪稳定。

蜂窝样脚气

脚经常穿鞋走路,容易被汗水、真菌、细菌等侵袭,导致诱发脚臭、脚痒、脚底皮肤溃烂、足间长疱等现象,但不知道这脚底有很多小洞像蜂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跟脚气有关吗? 窝状角质松懈症 临牀上很多人脚底有很多小洞像蜂巢一样的现象,多半是因为平时不注意足部卫生或穿的鞋子不透气等,导致脚部闷汗、潮溼、真菌感染等,从而诱发窝状角质松懈症,这是一种因棒状杆菌、枯草杆菌等感染引起的跖部角质层剥蚀的一种皮肤病,多见于经常赤脚在田间劳作、长期足部接触泥土和水的人以及打篮球足球等人羣。 症状表现 脚底表皮角质层上部,可见局限性缺损和均质化,局部并见有球形或丝状致病菌,脚底皮损为多数散在性浅表的黄豆大圆形角层剥蚀,看起来非常像一片片蜂巢似的小洞,邻近皮损互相融合成不规则状,呈皮肤色、棕色或黑色,局部常伴多汗,间有浸渍和恶臭,一般无自觉症状,重症者局部可发红,肿痛,多发生于足底,但可累及手掌。 如何处理 需就医检查后确诊病情,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用红霉素等抗菌软膏涂抹治疗均有明显疗效,如局部多汗,亦应同时处理,平时注意足部卫生清洁,穿宽松透气的鞋子,少接触脏物水质。 汗疱疹 汗疱疹俗称又叫蚂蚁窝,常发生的部位在手脚这种汗腺特别发达的地方,多以脚底水泡存在,但若是溃烂的话,则有像蜂巢一样的小洞,而且此病可反复发作,病因与精神紧张、手足多汗、真菌感染及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多在夏季发生。 症状表现 临牀表现为深在性小水疱,粟粒至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表面,常无红晕,对称发生于掌跖及指(趾)侧,1-2周后干涸成屑,伴不同程度的灼热及瘙痒,常连续发作数年。 如何处理 部分汗疱疹的患者可因金属过敏甚至情绪压力所致,建议先排出金属接触、调节自身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平时脚底少碰水,保持干燥,注意脚部卫生和清洁。 足癣 足癣也叫香港脚、脚气,常因真菌感染引起,如水疱型的足癣多发生在夏季,表现为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羣分布,疱壁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剧烈瘙痒,患者脚底出现的小洞像蜂巢一样的现象可能是足癣引起的。 如何处理 足癣需要抗真菌治疗,需在医生的建议指导下用抗真菌药物清洗、涂抹,严重的还需口服抗生素药物,另外足癣属于可传染性病症,平时自己的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单独使用,以免传染他人,日常要注意皮肤干燥,每天清洗足部数次,勤换袜子,穿透气的鞋子等。 窝状角质松解症传染吗 不具有传染性。 窝状角质松解症是细菌感染所致的疾病,不具有传染性,和脚气病症不同,脚气是真菌感染所致有传染性病症,不过窝状角质松解症也需要注意个人足部卫生,并在医生的相关治疗下,尽快恢复正常脚部皮肤,避免病情加重或诱发脚部真菌感染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