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养生学,中医健康养生学会

1、整体动态: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健康不仅仅是某个器官的功能正常,而是各个器官之间协调配合、相互促进的结果。中医养生强调对整体生命过程的把握和干预,通过调节身体各系统的平衡,以达到提高整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2、和谐适度:中医养生学注重平衡和谐,主张在生活中保持适度的运动和休息、饮食和情绪、工作和娱乐,避免过度或不足,从而使人体处于最佳状态。3、综合应用:中医养生学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生物学、营养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各种调养方法和手段,如针灸、按摩、食疗、草药、气功等,以提高身体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

4、适应广泛:中医养生学旨在促进人体健康与长寿,适用于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群。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群,都可以通过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调整身体状态,提高健康水平。

中医养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医学养生是指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生活方式,以及适当使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一种养生方式。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化,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季节、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1、饮食调养:中医认为,饮食与健康密切相关,合理膳食可以滋补身体、提高免疫力。冬季应多吃温热食物,如姜、葱、蒜等;夏季应多吃清凉食品,如西瓜、黄瓜、荷叶等。

2、起居有常:中医强调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定时进食、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

3、情志调摄:中医认为,情绪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4、运动锻炼:中医认为,适度运动可以改善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散步、太极拳、气功等轻度有氧运动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

5、中医治疗:中医养生也包括使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方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医养生不仅要注重个人的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整,还应该结合自身的体质特点,选用适合自己的中医治疗方法和养生方案。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中医健康养生学会

中医专业人才资格证书国家承认。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中医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

卫生与人口计划生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三部委局共同成立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负责全国医师资格考试,负责研究制定四个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共性政策;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具体工作和实际操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

意思是认可的。中华中医药学会是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单位,是国家中医药行业标准和考核的唯一机构,凡是中国医疗卫生部门和医疗卫生人才都知道这个单位,现在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中医保健养生培训和考核机构,国家指定的中医保健养生培训和考核机构分别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这个部门颁发的证件将作为以后中医保健养生行业的执业准入标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第十一条设定行政许可,应当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发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第十二条下列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一)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

(二)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

(三)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

(四)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

(五)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其他事项。

中医健康养生学习

中医讲顺势,不是每件事情只要努力就能做好,努力不是盲目的,是定向的,每个人都应该顺应自己的特性和长处去入门,这样学起来会相对容易一些。

而如果没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只会陷入更多的失败。

也就是说,找到属于自己的进修门径很关键。在确定正确的门径之后,不断努力不断实践,迟早会有所突破。

而为了找到自己的学习路径,首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知道你学习中医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你是想了解一些健康常识,懂得一点养生保健的方法,那看一看中医科普养生类的文章,基本就够用了。按着大自然的发展规律,生长化收藏,天热减被,天冷加衣。

如果你是对中医文化感兴趣,可以看看相关的文化书籍或者纪录片。

如果你是想系统地学习中医,甚至想要考取执业证书,行医治病救人,那就需要好好分析规划,准备好走完一段并不太容易的路。中医院校的教材从先到后分别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黄帝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

不过这一套学下来,要花的时间比较长,如果没有老师带着,一个人学下来也嫌枯燥和吃力。

很多人都是网络中医爱好者,有的是自己生病或者家人生病,找医生无效而返,最后自己摸索,碰上什么就学什么,逮着什么学什么,跟什么有缘分就学什么,从而走上了中医之路。

这可以说是,找到自己喜欢的,自己感兴趣的,通过这个缘起,找到自己和中医和生命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法门。

这样好不好呢?从某一方面来说是很好的,顺势而为,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来学习,进步一般会相对陌生的领域快。以解决自己身体不适的需求作导向,解决问题的心够迫切,学习的动力足,学起来也快。

也有一些人对什么都无所谓喜欢不喜欢,看了很多个老师,很多门课程,最后都兴趣乏乏,一部分可能是他还没有遇上属于自己的那道中医大门,而另外一部分人没有兴趣并不是真的没有兴趣,只是怕学不精、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