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是当今时代常见疾病,内伤导致湿浊阻滞者亦常见之。盖因情志过极,脏腑损伤,气机紊乱,三焦失调,水谷津液气化输布失常,致湿浊痰蕴、气血失调,促进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往中医对湿浊致病的认识与治疗,多侧重外感湿浊、内伤饮食为主,情志因素兼或述及。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载:“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 《素问·奇病论》载:“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对情志内伤作为独立因素,导致心身疾病三焦湿浊的机制及其治法的探讨尚属鲜见。无论外感或内伤,均可出现湿浊内蕴、阻滞三焦的共同病机。外感、饮食所致湿浊阻滞证的治疗思路,也可为心身疾病所借鉴。其治法应在湿病常用治法基础上,结合情志致病特点加以 探索 ,进而完善其证治体系。 国医大师路志正根据现代疾病谱的变化,发展湿病证治,重视内伤湿浊,今就其心身疾病常用祛除湿浊治法23种,梳理分述如下。 祛邪类 01 祛湿化浊类 芳化湿浊法 芳化湿浊法,是运用气味芳香药物,具有醒脾化湿,或和胃降浊,或芳香开窍功能,使脾运得健、胃气和降、神清气爽的治法。适用于湿浊困于脾胃,脾失升清,胃失降浊,或上蒙清窍,所致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脘腹痞满、纳呆呕恶、大便溏黏或不畅、面色晦黄等。 常用药物,如藿香、藿梗、佩兰、苏叶、苏梗、荷叶、荷梗、白豆蔻、砂仁、石菖蒲、厚朴花等。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等。 宣窍化湿法 宣窍化湿法,系运用气味芳香药物,具有芳香醒神、宣窍化湿、解郁安神功能,使气机宣展、舒心悦脾的治法。适用于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湿浊阻滞,蒙塞心窍,所致情绪抑郁、头昏身重、不寐或多寐、胸闷心悸、脘腹痞满、纳呆呕恶、大便溏黏或不畅、面色晦滞等。 常用药物,如石菖蒲、郁金、远志、合欢皮、合欢花、茯苓、半夏、藿香、佩兰、苏叶、苏梗、荷叶、荷梗、白豆蔻、厚朴花、甘松等。代表方剂,如菖蒲郁金汤、三仁汤等。 宣肺化湿法 宣肺化湿法系运用气味芳香,或辛散苦泄药物,具有宣降肺气、化湿祛痰功能,使肺气宣降、痰湿水饮蠲除的治法。适用于情志不舒,脾胃湿浊,上阻肺窍,肺失宣肃,所致情绪抑郁或焦虑、头昏身重、鼻塞流涕、咽部异物感、咳嗽痰白,或哮喘、胸脘痞闷、大便黏滞、面色暗滞、头面如垢、面部痤疮或皮疹等。 常用药物,如苍耳子、辛夷、白芷、桔梗、杏仁、薏苡仁、枇杷叶、芦根、浮萍、苏叶、苏子、藿香、白豆蔻、厚朴花、半夏、橘红、茯苓、香橼、旋覆花等。代表方剂,如苍耳子散、三仁汤等。 苍耳子 升阳除湿法 升阳除湿法,是运用清香或辛香升散祛风药物,具有升发肝胆、升举脾阳、风以胜湿功能,以助运脾升清、化湿祛浊的治法。适用于情志不舒、肝胆气郁、脾胃湿困、清阳不升,或脾虚湿阻、脾阳下陷,所致神倦肢困、面色晦黄、头昏头沉、眩晕耳鸣、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吐白痰、纳呆脘痞、大便溏薄、脱肛阴挺、周身酸痛、诸症上午为甚等。 常用药物,如荆芥穗、防风、羌活、独活、白芷、藁本、葛根、柴胡、升麻、桔梗、荷叶、青蒿、僵蚕、蝉衣、蔓荆子等。代表方剂,如升阳除湿汤、羌活胜湿汤等。 燥湿化浊法 燥湿化浊法,是运用辛香苦温,或辛温燥烈药物,具有燥湿运脾、辟秽化浊、行气导滞功能,以燥湿化浊、健运脾胃、疏利气机的治法。适用于湿浊中阻,或伏于膜原,或寒湿困脾,所致脘闷腹胀,或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或大便不畅、口淡涎多、肢体沉重、困倦思睡,或寒热往来、苔厚腻浊或如积粉等。 常用药物,如苍术、厚朴、半夏、陈皮、草豆蔻、草果、薤白、大腹皮等。代表方剂,如平胃散、达原饮等。 苍术 淡渗利湿法 淡渗利湿法,是运用甘淡性平药物,具有淡渗利湿、通淋利尿功能,使体内尤其下焦湿邪从小便而利的治法。适用于三焦湿阻,或下焦蕴湿,所致小便不利、淋证、白浊、泄泻、痰饮、肢体肿胀、关节肿痛等。 常用药物,如滑石、通草、薏苡仁、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冬瓜皮、玉米须、赤小豆等。代表方剂,如茯苓皮汤、五苓散等。 宣清导浊法 宣清导浊法,是运用辛散咸润药物,具有宣清化浊、通便降浊功能,能使三焦湿浊,尤其肠道湿浊得以宣通导泄的治法。适用于三焦湿浊及肠道湿浊闭塞,所致大便不通,或初硬后溏、少腹硬满、小便短少、头昏身困、脘腹胀满、舌苔浊腻等。 常用药物,如皂角子、晚蚕沙、杏仁、桃仁、莱菔子、槟榔、大腹皮、薏苡仁、败酱草、虎杖、大黄等。代表方剂,如宣清导浊汤等。 皂角子 利湿泄浊法 利湿泄浊法,是运用苦辛或苦寒降泄药物,具有通利二便、排泄水湿或攻逐水饮功能,能使三焦停滞的水饮湿浊得以通利排泄的治法。适用于三焦水饮湿浊停滞潴留,所致水肿、悬饮、臌胀、关格、二便不利甚至不通。 常用药物,如大黄、牵牛子、水红花子、葶苈子、椒目、蝼蛄、蟋蟀等。代表方剂,如舟车丸、己椒苈黄汤等。 行气化湿法 行气化湿法,是运用气味芳香或辛散苦泄药物,具有行气降气、燥湿化痰、解郁散结功能,能使肝肺、脾胃、三焦气机调畅,以助水湿运化的治法。适用于情志不舒,肝肺、脾胃、三焦气滞,湿浊阻滞,所致胸闷太息、咽部异物感、咳嗽有痰、胁肋胀痛、脘闷腹痛、纳呆嗳气、呕吐泄泻,或二便不畅,或肢体肿胀,舌质暗滞、苔腻等。 常用药物,如柴胡、香附、青皮、陈皮、枳实、枳壳、苏梗、厚朴、木香、甘松、姜黄、大腹皮等。代表方剂,如半夏厚朴汤、实脾饮等。 温化寒湿法 温化寒湿法,是运用辛温或辛热药物,具有温里散寒、化湿燥湿功能,使体内寒湿得化的治法。适用于脾胃寒湿、肺寒痰饮、肝经寒湿、寒湿痹阻等,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涎沫、便溏稀薄、咳嗽哮喘、痰白清稀、头痛身痛、腰背冷痛,或少腹冷痛、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而滑等。 常用药物,如草豆蔻、草果、红豆蔻、高良姜、干姜、益智仁、吴茱萸、小茴香、川椒、荜茇、桂枝、肉桂、附子、川乌、草乌等。代表方剂,如厚朴温中汤、实脾饮、肾着汤、暖肝煎等。 清热利湿法 清热利湿法,是运用苦寒,或甘淡而寒药物,具有苦寒降泄、清热利湿,或清热通淋,或利胆退黄功能,使体内尤其下焦湿热清利的治法。适用于三焦湿热,或下焦湿热内蕴,所致小便短黄或混浊、淋证、白浊、带下、泄泻、黄疸、湿疹、肢体肿胀、关节红肿疼痛等。 常用药物,如木通、滑石、车前子、赤茯苓、扁蓄、瞿麦、石韦、海金沙、栀子、茵陈、金钱草、苦参、地肤子、土茯苓、萆薢、防己等。代表方剂,如八正散、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汤等。 清热化湿法 清热化湿法,是运用苦寒药物,具有苦寒降泄、清热燥湿功能,使体内湿热或湿火壅结清泻的治法。适用于三焦湿热或湿火壅结,所致自觉身热、烦躁、胸闷、脘腹胀满、胁腹胀痛、呕吐、泄泻,或下利脓血,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热淋灼痛、带下色黄、黄疸、湿疹、湿疮、耳肿流脓、痔疮肿痛、肢体或关节红肿热痛等。 常用药物,如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龙胆草、秦皮、苦参、白鲜皮、椿根皮等。代表方剂,如半夏泻心汤、白头翁汤、四妙丸等。 辛开苦降法 辛开苦降法,是运用辛散与苦寒药物配伍,具有辛开散结、苦寒降泄、清热化湿功能,能使脾胃升降枢机恢复、中焦湿热蕴结或寒热互结解除的治法。适用于中焦湿热蕴结,或脾虚胃热、寒热互结,脾胃升降失司,所致脘腹痞满、纳呆嗳气、呕吐泄泻、舌苔黄腻等。 常用药物,如黄芩、黄连、大黄、半夏、干姜、生姜、姜黄、苏叶、厚朴、吴茱萸、草豆蔻等。代表方剂,如仲景五泻心汤、苏叶黄连汤等。 黄连 分消走泄法 分消走泄法,是综合运用辛散、芳化、苦燥、淡渗、苦寒等药物,具有宣肺调气、祛湿化浊、渗湿清热、疏利和解功能,使三焦气机调畅、三焦湿浊或湿热分消的治法。适用于少阳三焦湿浊或湿热内蕴,所致头晕耳鸣、口苦口黏、汗出而黏、心烦急躁、少寐多梦、胸闷心悸、咳嗽有痰、纳呆恶心、脘闷胁胀、大便黏滞、小便短黄、肢体肿胀,或关节肿痛,或寒热往来、舌苔白腻或黄腻等。 常用药物,如青蒿、黄芩、黄连、半夏、藿香、佩兰、苏叶、苏梗、荷叶、荷梗、杏仁、白蔻仁、厚朴花、菖蒲、茯苓、薏苡仁、滑石、通草、金钱草、茵陈、苦参、芦根、枇杷叶、竹叶、竹茹等。代表方剂,如蒿芩清胆汤、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 02 兼化痰、活血、消食类 祛湿化痰法 祛湿化痰法是运用辛散苦燥药物,具有燥湿健脾、宣肺化痰功能,使肺脾痰湿蠲除的治法。适用于脾胃湿困,湿蕴化痰,上阻于肺,所致咳嗽、哮喘、痰多色白、头晕身困、脘腹胀满、大便溏软、舌苔腻浊等。 常用药物,如半夏、橘红、茯苓、杏仁、薏苡仁、旋覆花、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车前子等。代表方剂,如二陈汤、杏苏散等。 薏苡仁 温胆化痰法 温胆化痰法是运用辛散苦燥与性寒而滑药物,具有燥湿化痰、肃肺降浊、温胆和胃、清心涤痰功能,使心胆肺胃痰热涤除的治法。适用于情志不舒、胆胃不和、痰热扰心,所致心悸而烦、少寐多梦、焦虑惊恐、中风、癫痫、咽部有痰、胸闷太息、恶心脘痞、口干唇红、舌边尖红、苔黄腻等。 常用药物,如竹茹、竹沥、天竺黄、胆南星、瓜蒌、半夏、陈皮、茯苓、旋覆花、菖蒲、远志等。代表方剂,如温胆汤、涤痰汤等。如痰热生风,酌加羚羊角、天麻、钩藤、僵蚕、蝉蜕、地龙、全蝎、蜈蚣等。 祛湿活血法 祛湿活血法,是运用辛散苦泄药物,具有行气活血、祛湿利水功能,以助气机调畅、祛湿利水而兼活血通络的治法。适用于心身疾病湿浊阻滞日久,波及血分,瘀血阻络,所致眩晕头痛、顽固不寐、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痛如锥刺或固定不移、症积肿块、肢体肿痛或水肿、舌质暗紫、苔腻等。 常用药物,如姜黄、莪术、川芎、泽兰、益母草、蒲黄、刘寄奴、王不留行、牛膝、丝瓜络等。代表方剂,如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等。 益母草 消食化积法 消食化积法是运用消食导滞、运脾开胃药物,能使饮食积滞、内蕴湿浊化解的治法。适用于情志失调、暴饮暴食、脾胃不运、食滞化浊,所致脘腹胀满或胀痛、嗳腐吞酸、大便酸臭、舌苔腻浊等。 常用药物,如建曲、神曲、麦芽、谷芽、稻芽、山楂、鸡内金、莱菔子、槟榔、鸡矢藤、五谷虫等。代表方剂,如保和丸、越鞠保和丸等。 03 兼祛散风寒、清暑类 祛风除湿法 祛风除湿法是运用味辛行散苦燥类药物,具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经活络功能,使外感风寒湿之邪蠲除的治法。本法结合健脾化湿,或升阳除湿,或理气解郁,或分消走泄等法,适用于素体脾弱湿蕴,又情志不舒、思虑过度,致气机失调、三焦湿阻,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留着筋肉关节,阻滞经络营卫气血,所致周身或关节疼痛、麻木、酸胀沉重、冷热异常,筋脉拘挛,关节发僵、肿大、畸形,肢体痿弱,抑郁或焦虑,头昏神困,胸闷脘胀,大便溏薄,舌苔腻等。 常用药物,如防风、防己、羌活、独活、苍术、白术、薏苡仁、秦艽、威灵仙、豨莶草、木瓜、晚蚕沙、青风藤、海风藤、海桐皮等。代表方剂,如麻杏苡甘汤、防风汤、羌活胜湿汤、当归拈痛汤等。 防风 清暑化湿法 清暑化湿法是运用芳香清凉药物,具有清暑化湿功能,使外受暑湿证得解的治法。本法结合补益气阴、运脾化湿、分消走泄等法,适用于素脾弱湿蕴、情志不舒、思虑过度,遇暑季外受风邪暑湿、内蕴暑热湿邪,所致发热、口渴、汗多、头晕倦怠、多梦少寐、心烦急躁、纳呆恶心、胸闷脘胀、大便溏薄、小溲短赤、舌苔腻等。 常用药物,如青蒿、荷叶、香薷、藿香、佩兰、厚朴花、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扁豆、滑石、竹叶、通草、茵陈、芦根、西瓜翠衣、银花、连翘等。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东垣清暑益气汤、王氏清暑益气汤、蒿芩清胆汤等。 扶正祛邪类 益气健脾祛湿法 益气健脾祛湿法系运用甘温或甘平药物,具有健脾益肺、补益宗气功能,使脾健湿运、肺司治节、三焦通调、水湿输布的治法。适用于心身疾病湿浊阻滞日久,脾肺气虚,治节升降失司,所致神倦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恶风、眩晕耳鸣、咳嗽胸痹、纳呆脘闷、大便溏软、肢体浮肿、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苔白腻等。 常用药物,如人参、党参、太子参、西洋参、黄芪、白术、茯苓、薏苡仁、扁豆等。代表方剂,如六君子汤、防己黄芪汤、实脾饮等。 黄芪 温阳益肾化湿法 温阳益肾化湿法系运用辛甘咸、性温热药物,具有温肾阳、益精血、补元气功能,以振奋心脾阳气、温助肾阳气化的治法。适用于心身疾病湿浊阻滞日久,脏腑虚衰,久病及肾,气化无权,三焦水湿愈甚,所致神倦嗜卧、畏寒肢冷、多寐或不寐、健忘痴呆、眩晕心悸、咳嗽胸痹、脘腹冷凉、大便稀溏、小便不利、肢体水肿、腰酸背寒、面色黧黑、舌质淡暗胖大、苔白腻滑等。 常用药物,如附子、肉桂、桂枝、干姜、益智仁、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杜仲、续断、紫石英、远志等。代表方剂,如真武汤、还少丹等。 养阴清润化湿法 养阴清润化湿法系运用辛润淡渗、轻清甘润药物,具有开宣肃肺、渗湿清热、养阴生津功能,治湿不碍燥、治燥不碍湿,以使气阴复、燥湿除的治法。适用于思虑或焦虑过度、气结湿阻、肺不布津、郁热伤阴、燥湿共存,所致口干鼻燥、口渴欲饮、饮不解渴,或口干不欲饮、眼干目涩、皮肤干燥、咽部异物感、干咳少痰、咯痰白黏、少寐多梦、心悸而烦、焦虑不安、胃脘痞闷、大便溏软黏滞、腰膝酸痛、肢体关节肿痛、白带及月经减少、舌裂、苔薄腻而干等。 常用药物,如桑叶、薄荷、杏仁、枇杷叶、前胡、紫菀、百部、青蒿、荷叶、佩兰、芦根、白茅根、冬瓜皮、丝瓜络、通草、滑石、竹叶、玉米须、薏苡仁、生山药、石斛、百合、玉竹、沙参、麦冬等。代表方剂,如芦根五叶汤、薏苡竹叶散、清燥救肺汤等。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内容整理自:《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3月30日第四版,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杨凤珍 刘宗莲 国医大师路志正传承工作室】

利水渗湿降浊的药物
夏季气温升高,天气炎热。这时的气候特点除了热之外还有“湿”,湿是指外界环境的湿度大。同气温一样,湿度也是影响人体舒适感的重要因素。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容易阻遏气机,影响体内气的运行。预防湿邪致病,我们可有意识去进食一些既能去湿又能加强脾胃功能的食物: 玉 米:具有调中开胃、降浊利尿等功效,适用于尿路结石或 慢性肾炎水肿、高血压、食欲不振等症。 高 梁:有健脾益肾、渗湿止痢的功效,适用于小儿消化不 良、湿热吐泻、下痢等症。 苡 仁: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适用于小便短赤、水 肿脚气、风湿痹痛、脾虚泄泻、扁平疣等病症。 扁 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等功效,适用于暑湿吐泻, 脾虚呕吐、食少便溏、泄泻水肿、赤白带下等病症。 水 芹:有清热利水的功效,适用于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带 下等病证。 冬 瓜: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生津除烦等功效,适用于暑 热烦渴、水肿、小便不利、消渴引饮以及水气浮肿喘 满等病症. 洋 葱:具有和胃下气、化湿祛痰、解毒杀虫等功效,适用于 胸闷脘痞、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病症。 马齿苋:具有清热祛湿、散血消肿等功效,适用于急性肠炎、 痢疾、尿血、小便热淋、. 鲫 鱼:有健脾利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食少、虚弱乏力、消 渴引饮、浮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鲍 鱼:具有养血柔肝、滋阴清热、益精明目、利湿行痹的功 效,适用于阴虚内热、血枯经闭、乳汁不足、阴虚阳 亢、夜盲内障,以及湿热内蕴所致的五淋、黄疸等病 症。 以上介绍的食物,除了有祛湿的功效外,还各有特性。我们可根据身体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运用。

利水渗湿降浊的中药
体内有湿气对日常生活会造成一定影响,可以选择中成药来缓解湿气的侵扰。体内湿气若不及时祛除,会影响身体健康。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治疗湿热重的中成药吧,希望大家喜欢。去湿气吃的中成药 1、参苓白术丸【成分】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气健脾,渗湿止泻2、附子理中丸【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3、健脾丸【成分】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方解】方中用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以资运化;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陈皮、枳实理气和胃。诸药合用,补脾益胃,理气运滞,对于脾虚食积证极为适用。【功能主治】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4、木香顺气丸【成分】: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5、归脾丸【成分】 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去湿汤药剂 1、去湿汤,功效:湿毒。材料:火炭母30g、木棉花15g、桑叶15g、杭菊15g、布渣叶15g、荷叶15g、云苓15g、芡实15g、扁豆15g、苡仁30g、丹皮15g、甘草5g。做法:以水煎服,连服五剂。2、茵陈茶,功效:解毒清热,湿热,湿毒。对热毒性毒疮,皮肤红斑 热毒,湿重之肠胃热毒,肛门热毒等,均有功效。材料:菌陈(一两),土银花(一两),夏枯草(一两),大生地(一两),土茯苓(一两), 绿豆(二两), 水(12碗)。做法:将所有材料加水一起煎至4碗。3、若以湿毒为主,有肝区隐痛,上腹部闷胀,食欲下降,口淡,大便稀溏,舌苔白厚或腻等表现,主要目的是去湿解毒护肝。可用野生灵芝10克,白术 10克,猪瘦肉50克,煲汤饮用。或用生薏仁100克,淮山药20克,炒扁豆20克,鲜鸡脚100~150克,煲汤饮用。去湿中药 1、茯苓茯苓,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要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 八珍” 之 一。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2、荠菜荠菜带根全草入药,其幼嫩叶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荠菜记载。荠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补虚健脾、凉血止血、清热利水等功效。宜于湿热胃痛、血热吐血、湿热泄泻、便血等症。3、砂仁砂仁,除了是一种健脾祛湿中药,还是生活中运用广泛的一种香料。砂仁昧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该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视其为醒脾调胃的、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该品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重在温脾。治疗湿热重的中成药 人参健脾丸组成:由人参、白术、甘草、山药、莲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陈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实、薏苡仁、当归、枳壳等药物组成。功能:健脾养胃,消补兼施。口服每次6-12 克,每日2次。附子理中丸组成:含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等中药。功能:口服每次6— 9克,每日3次。孕妇慎用。龙胆泻肝丸成份: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功能: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加味香连丸主要功效:清热祛湿,化滞止痛。适用病症: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腹痛下坠、里急后重。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药性分析: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止泻痢,为君药。黄芩、黄柏加强黄连清热燥湿之功,共为臣药。白芍、当归和血止痛;延胡索理气止痛;厚朴、枳壳、槟榔、木香行气和中,行滞止痛;吴茱萸温中燥湿止泻,也制苦寒之品,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化滞止痛之功。治疗湿热重的中成药 湿热吃什么中成药 湿热重如何调理湿热重的饮食调理 方法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荆芥、藿香等,但这些菜也偏湿,不能吃得太多,可把这些菜当配菜来吃,以清除湿气。还有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山药,这些菜可以作为主菜来吃,有利湿作用。茶:偏于温性的艾叶、佩兰,可以除湿,偏于凉性的竹叶、荷叶可以清热,每天泡茶喝,帮助清除体内的湿热。作料:生姜、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湿、发汗等功效,每天做饭时适当放一点有温中祛湿的作用。粥:湿热的季节粥也是很好的选择,茯苓、白术、小米、大米各适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湿养胃。汤: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适量煲汤,清热利湿。小孩或长期脾胃虚弱的人,如不想吃饭、浑身没劲或者饭后感觉胃满满的、腹胀、拉肚子等脾虚湿盛的人,可以用炒山药和炒鸡内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冲着喝,缓解症状。文中我为大家推荐了4款治疗湿热重的中成药,但是在这里我也要湿热分为很多种,想要用中成药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那么一定要先咨询医师,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体内湿气重多吃16种祛湿食物 1、绿豆是最常用的清热、解毒食品,还有降脂、保肝的作用,是湿热体质者的天然良药。2、红豆是利水、消肿、清热佳品,尤其适合夏季食用,能散热燥湿、补心健脾、养肝益肾。3、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等功效,适用于暑湿吐泻,脾虚呕吐、食少便溏、泄泻水肿、赤白带下等病症。4、薏仁是缓和的清热祛湿之品,中医常用其来治疗脾虚腹泻、肌肉酸重、关节疼痛、水肿、脚气等病症。5、黄瓜能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并且富含多种维生素、纤维,是难得的排毒食品。黄瓜还能促进新陈代谢、美白皮肤、抑制脂肪形成。6、苦瓜具有清凉解渴、清热解毒、清心明目、益气解乏、益肾利尿的作用。苦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含有清脂、减肥的特效成分,可以加速排毒。据研究发现,它还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抗病毒和防癌功效。7、冬瓜有利水消痰、清热解毒的功效。湿热体质者若有水肿、胀满、痰多、暑热烦闷、消渴、湿疹、疖肿等均可食用,并可解酒。8、玉米具有调中开胃、降浊利尿等功效,适用于尿路结石或慢性肾炎水肿、高血压、食欲不振等症。9、洋葱具有和胃下气、化湿祛痰、解毒杀虫等功效,适用于胸闷脘痞、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病症。10、水芹有清热利水的功效,适用于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带下等病证。11、鲫鱼有健脾利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食少、虚弱乏力、消渴引饮、浮肿、小便不利等病症。12、马齿苋具有清热祛湿、散血消肿等功效,适用于急性肠炎、痢疾、尿血、小便热淋、黄疸、牙龈炎等病症。13、芹菜可清肝热、养血。芹菜还有清胃热、通血脉、健齿润喉、明目醒脑、润肺止咳的效果。体内热盛、食欲不佳、疲倦无力的湿热体质者可常食用。14、芥蓝有利水化痰、解毒祛风、消暑解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等功效,能润肠祛热气、下虚火、止牙龈出血,对肠胃热重、熬夜失眠、虚火上升、牙龈肿胀出血等也有辅助治疗效果。15、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的功效。可以用于胃中烦热不适、恶心、肺热咳喘、心中烦躁、口苦、口渴、牙龈出血等,其清热利湿解毒作用较缓和,除湿热体质之人外,也适合普通人群在夏季桑拿天食用。16、荷叶有清暑利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荷叶也有降血脂作用,所以很多减肥、降脂、祛痘产品中都含有荷叶。猜你喜欢:1. 身体湿气重吃什么调理 2. 去痰湿最好最快的方法 3. 脾胃湿热吃什么中成药 4. 中医去湿气方法 5. 吃什么水果去湿气 6. 人有湿气吃什么食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