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特征。好发于60岁以上人群,也可偶发于20多岁的青年。主要的临床症状有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反射丧失和平衡异常等,具体表现为以下症状:1、震颤:典型患者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多始发于一侧上肢远端,其特点为缓慢的、中等幅度或粗大的震颤,在患者情绪紧张、激动,疲劳、焦虑时加重,入睡后消失;2、肌强直:可在病变早期出现,主要影响躯干以及肢体近端的肌肉。患者在被动运动时,关节阻力增高,肢体可出现齿轮样强直;3、运动迟缓:自发性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例如面部表情缺乏和瞬目动作减少,与面具脸类似。在行走时上肢摆动减少或消失,写字越来越小、慌张步态、言语过慢、吞咽困难;4、姿势反射丧失和平衡异常:容易摔倒,甚至不能独立站立。从站位改变为坐位时,整个身体摔砸到椅子上。当患者处于头前倾、躯干前倾或后倾的不稳定位置时,难以保持直立,容易摔倒;5、其他症状:例如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痴呆、疼痛、嗅觉减退、睡眠障碍、认知障碍,以及便秘、尿意迟缓、体位性低血压、睑痉挛等,晚期患者甚至可出现幻觉。帕金森病属于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可能会出现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多见于6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运动症状常开始于一侧上肢,逐渐累及同侧下肢,再波及对侧上肢及下肢,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非运动症状也是常见和重要的临床征象,可以发生于运动症状出现之前甚至多年之后,非运动症状包括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建议患者可以通过改善多巴胺状态,补充内源性多巴胺,例如可以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另外也可以进行手术治疗,其能够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治疗。

帕金森症状发展过程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为散发病例,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

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和抑郁、便秘、睡眠障碍、认知障碍、自主神经障碍、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1、帕金森病
生活中总是不自觉的手抖和多方面因素有关,了解到这种情况应该进行身体检查,看看是否和帕金森病有关。帕金森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出现了帕金森综合症之后,患者常有的现象就是手部抖动。随着病情的发展,其他不良症状也会找上门来。发现自己总是手抖明显,应该及时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改善,控制帕金森病的发展。只有帕金森综合征得到控制,手抖的情况才会好转。
2、低血糖
总是不自觉的手抖有可能是低血糖引起。部分人平时没有掌握正确的饮食方法,总是过度节食,过度节食的情况下除了营养供给不足之外,还会出现血糖明显降低的情况。在血糖波动明显时,手抖症状就会找上门来。此时没有足够的能力物质提供身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缺乏能量之后手部就会不自觉的抖动,甚至会出现身体疲劳乏力,头晕等情况,这些都是低血糖引发的不良表现。留意到自己总是手抖,需要看看是否和低血糖有关,如果是低血糖引发的不良表现需要及时改善。
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总是有不自觉的手抖症状需要警惕甲状腺功能异常。在甲状腺病变发展的过程中,甲状腺功能异常会分泌出较多的甲状腺激素。在甲状腺激素分泌量过多时,代谢速度加快,身体变得亢奋,可能就会出现手抖表现。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的手抖,应该警惕起来,了解是否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有关。如果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需要及时展开治疗,恢复正常的甲状腺功能。
4、脑供血不足
生活中不少人都出现了脑供血不足这种情况。脑供血不足严重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此时常有的表现就是手抖。在脑供血不足,大脑功能受损明显时中枢神经受到伤害,让大脑错误的发出信号,身体的循环代谢受到阻碍,可能会出现手抖症状。年纪越大的人受到脑供血不足的影响出现手抖症状可能性越高。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的手抖,应该警惕脑供血不足。
有可能是和过度的紧张,焦虑有关系,也有可能是和睡眠不太好或者颈椎问题压迫,甲状腺等问题有关系。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过度的疲劳,熬夜,减少低头活动的时间,适当的参加有氧的户外运动,可以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做相关的检查,确定病因以后再治疗。
治疗原则
1、 综合治疗: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左旋多巴制剂仍是最有效的药物。手术治疗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及良好的护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改善症状,但尚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
2、 用药原则:用药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较小剂量达到较满意疗效,不求全效。用药在遵循一般原则的同时也应强调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职业及经济条件等因素采用最佳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时不仅要控制症状,也应尽量避免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并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尽量使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得到较长期的控制。
中医治疗
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对改善症状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需到正规医疗机构,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帕金森症状怎么描述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特征。好发于60岁以上人群,也可偶发于20多岁的青年。主要的临床症状有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反射丧失和平衡异常等,具体表现为以下症状:1、震颤:典型患者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多始发于一侧上肢远端,其特点为缓慢的、中等幅度或粗大的震颤,在患者情绪紧张、激动,疲劳、焦虑时加重,入睡后消失;2、肌强直:可在病变早期出现,主要影响躯干以及肢体近端的肌肉。患者在被动运动时,关节阻力增高,肢体可出现齿轮样强直;3、运动迟缓:自发性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例如面部表情缺乏和瞬目动作减少,与面具脸类似。在行走时上肢摆动减少或消失,写字越来越小、慌张步态、言语过慢、吞咽困难;4、姿势反射丧失和平衡异常:容易摔倒,甚至不能独立站立。从站位改变为坐位时,整个身体摔砸到椅子上。当患者处于头前倾、躯干前倾或后倾的不稳定位置时,难以保持直立,容易摔倒;5、其他症状:例如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痴呆、疼痛、嗅觉减退、睡眠障碍、认知障碍,以及便秘、尿意迟缓、体位性低血压、睑痉挛等,晚期患者甚至可出现幻觉帕金森病属于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可能会出现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多见于6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运动症状常开始于一侧上肢,逐渐累及同侧下肢,再波及对侧上肢及下肢,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非运动症状也是常见和重要的临床征象,可以发生于运动症状出现之前甚至多年之后,非运动症状包括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建议患者可以通过改善多巴胺状态,补充内源性多巴胺,例如可以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另外也可以进行手术治疗,其能够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