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养生就是用佛教的理论、佛教的理念、佛教的观点来保养身体,如何延长我们短暂的生命,使之健康长寿。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佛家养生食疗方,希望对你有用! 佛家养生食疗方 黄瓜治疗心脏病 寺院药方把黄瓜列为重要的药用蔬菜,因为黄瓜的根、茎、叶对治疗心脏病有特效。方法是:将黄瓜叶、茎、根阴干,然后煎煮当茶饮,用普通的茶碗,每天喝上五六次,其用量在开始时可淡一点,然后逐日慢慢地加浓。 马铃薯汁对胃癌有疗效 马铃薯俗称土豆,常食可增强体内的自然治愈力,这已成为防治胃癌的辅助疗法。马铃薯汁含有钙和大量的维生素C,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2、K等维生素群及氨基酸、铁等矿物力质,是一种碱性食品。还因含有酪氨酸而能增强心脏的机能,并可温暖身体;它还能促进眼的机能,有醒脑、降血压及排出体内过剩盐份的功能。方法是,将5个左右的马铃薯去皮、去芽,剁碎后布包绞取其汁,每天早饭前饮用,每次150毫升左右。 无花果治疗痔疮 无花果的果实里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果糖等糖份,有柠檬酸、苹果酸、酢酸以及其他酸类,还含有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和酵素,生吃有消除疲劳的效果。特别有效的还是治痔疮。无花果里有一种叫做磷酸纤维糖的酵素,这种酵素有调整肠道功能的作用,能促使快速排便。佛教医学把它作为药用果树,用于治疗痔疮等多种疾病。防治痔疮,可1天吃三四个无花果。每天早晚用适量的无花果叶子放入浴缸洗浴肛部。 黑豆治气喘 黑豆有着奇异的功效,治疗咳嗽效果很好。黑豆营养丰富,仅就氨基酸来看,它含有很多人体内欠缺的杜松子酒素和色氨酸,还有龙须菜酸、谷氨酸等新陈代谢起重要作用的成分。以及象尿素酶一样的酵素。释迦把黑豆做成药粥治疗感冒,治疗腹痛和食物中毒。用它治疗气喘时,用黑豆20克作为1日用量,加水500毫升~600毫升,煎至半量,每日分3次服用。治腹痛:用黑豆一小把(50克左右)加1玻璃杯水,煎至半量后饮服,即可见效。 柿子治疗鼻粘膜炎、膀胱炎、外伤出血 柿子是从古代就已被人们认识的果药之一。特别是干柿,无论是对由感冒引起的打喷嚏、流鼻涕的急性鼻炎,还是慢性粘膜炎,都有特效。柿子对治感冒之所以会有效,主要是葡萄糖、果糖、甘露醇、单宁酸、果胶、酯、胡萝卜素等成份在起作用。干柿子还有止渴、利尿、消炎作用,用于干柿子五六个,加4克黑芝麻,再加水300毫升~400毫升,煎至半量,1日分3次饮用,治疗膀胱炎有效。生吃柿子还可以醒酒。外伤出血,可将干柿嚼碎后整块敷在伤口处;治痔疮出血,将柿子烧成黑灰,每次取2克,用白开水服下,即有效。柿子含有丰富的肝糖和铁、维生素A、B、C等,是治疗贫血症的有效食物。 茄子治口腔炎 茄子原产印度,早在古代就被用于治疗破伤风、乳腺癌、痔疮、乳腺炎等疾病。对于口腔疾病也有效。尤其对口腔炎引起的口腔粘膜肿胀、糜烂,用茄蒂治疗,效果最好。方法是:以茄蒂五六个加水400毫升,煎至半量,用煎汁漱口。 金桔治胃溃疡 金桔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还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磷、铁、脂肪等营养成分。其核心成分是维生素C含量比普通的柑桔高出数倍。金桔不仅对治疗咳嗽和喉痛有效,对胃溃疡也有疗效。方法是,每吃2个~3个金桔即可采一小把金桔叶当茶饮也可见效。还可以将干金桔5个~6个加600毫升的水,煎至300毫升左右,每日分3次服用。 丝瓜水治神经痛 丝瓜水的美容作用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丝瓜含有蛋白质和果胶等有效药用成份。丝瓜水的功效有多种,其中之一便是对神经痛有特效。在古代印度,释迦也把丝瓜水作为药物,治疗头痛、腹痛、神经痛以及呕吐等。若治疗神经痛,可把丝瓜水温热以后饮下,用量要根据症状而定,大约1日90毫升左右,或者用丝瓜茎里泌出的水抹患部。 佛教养生盛夏食疗方 巧用药粥 大暑节令养生巧用药粥,以补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之偏。著名医家李时珍推崇药粥养生:“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药粥是老年人、儿童、脾胃虚弱者暑天最好的营养餐。“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根据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药物,配制成药粥以养生。 苦瓜菊花粥(苦瓜100克,菊花50克,粳米60克,冰糖100克,煮粥)清利暑热,止痢解毒。 巧饮水 暑天巧饮水也益人,清晨饮用一杯新鲜凉开水,定会现神奇益寿功。常饮药茶健身,如炒大麦茶、苦荞香茶,饮之既开胃口也养胃,更醒暑湿之殇。多喝茶,多喝粥,多吃新鲜瓜果。 五汁饮: 梨汁、荸荠汁、藕汁(或甘蔗汁)、麦冬汁、鲜芦根汁一起搅匀,生津止渴、清热解暑。 药膳养生 清拌茄子(嫩茄子500克,香菜15克,调料适量,烹制而成)清热通窍,消肿利尿,健脾和胃; 炝拌什锦(豆腐1块,嫩豆角50克,西红柿50克,木耳15克,调料适量,烹制而成)生津止渴,健脾清暑,解毒化湿; 绿豆南瓜汤(绿豆50克,老南瓜500克,食盐少许,烹制而成)清暑生津益气。

佛家养生与食疗书籍
中医养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

:脾胃是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制,会轻易伤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常保持运动可以使人们保持经历充沛,达到身强体壮的效果。
:良药对人们治疗疾病、延年益寿有着神奇的功效。
: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和的性情对于自己的心态和身体都有莫大的好处。
:药酒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排除烦躁的思绪,同时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平时饮食尽量做到面面俱到,荤素合理。
保健养生的8个小知识:
1、别吃宵夜。会得胃癌。因为胃得不到休息。
2、 一个星期只能吃四颗蛋。吃太多。对身体不好。
3、饭后吃水果是错误的观念。应是饭前吃水果。
4、女生月经来时。不要喝绿茶。因为绿茶室凉性的,可以喝红茶,因为红茶属热性。多吃可以补血的东西。
5、早上醒来。先喝一杯水。预防结石。
6、睡前三小时不要吃东西。会胖。
7、少喝奶茶。因为高热量。高油。没有营养价值可言。长期饮用。易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8、可以经常喝茶,科学家发现,茶叶中含有一种名叫茶氨酸的化学物质。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
佛家养生与食疗的关系
在大家的印象中,佛教的人一般都是比较会养生的。不管是养生还是人生,他们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下面我马上就告诉大家佛家养生方法吧。 佛教养生方法 佛家养生讲究无欲无求,不要过分强求一些事情,顺其自然,将心放平,才能真正做到佛家的养生。 一、念身不求无病。 念佛就是念佛,念佛不与健康相挂,不求无病长寿。为什么?因为身体健康,贪恋身体而不成,欲想长寿而不成,苦相即生,使初发生西之念而舍之。其贪恋健康之人便会用一切手段爱护它(包括营养、滋味、治病等),为达到其目的,必会造种种杀业使其破戒,或为逃命免于伤亡,必伤害众生而退其道心,即然知道这个身体是个和合的因缘,有因缘必有果报,从而乐受,病苦之生成才觉因果之厉害,从而加强信行,弃恶从善。觉后才知病苦是你觉的助缘,感恩不尽,病苦即是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 人生一世,处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也不应该去求事事如意。如果在这个世界上,事事如意,样样顺心,必然有慢高贡大之心生起。财钱上也是同样,财产多自然不注意节约,从而奢侈浪费。因地位、财产的无难,骄傲、奢侈的增大,从而不但听不进勤俭之言,节约之语,反而会看不起贫穷下贱之人,吃不下粗茶淡饭之食,甚至会对人欺压污辱,这样的人怎能证道。因为他的慧命受到损害,悲心早已丢掉。如能在患难艰苦的条件下,知这苦的根由,从而生离苦心,生悲心,发愿心,知难而离难,甘愿接收,放下便自在。 三、究心不求无障。 做好人好事还不容易,何况修心见道更是困难重重。如果究心见性一帆风顺,无有障碍,就准是你走错了路,不然就是你在欺骗大家。走错了路肯定是得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的。要想见性,只有在障碍现前之时,信不退,不向外去求什么,同时也不要去排除这个所谓的障碍,只管去问心。这个障碍既然是个缘,缘生缘灭,你与他无缘了,障碍便自灭,绝不是灭这个障,而是慧命在继续生成,这个障就是解脱之缘,烦恼即菩提,你说对否? 四、立行不求无魔。 既然你已经走到知已难,行亦更难。难,害怕不顺,这就是着魔之相。不怕行时没有烦恼,因为你是人,还没有到究心之道,色空分别是有的,这也是应该存在的,要是无烦恼,一帆风顺,肯定会不能吃苦,放逸,松散,愿心自退,行肯定不坚。遇难自退,这样达到彼岸、证得真如绝对是不可能的。只有排除自我的成分,找到烦恼的根源何在,找到烦恼解决的方法,无我时,烦恼自灭。这是以烦恼为智,以烦恼为修行方法,从而不离生活,认识人生,用正分别而去分别,以达到烦恼不恼,本无烦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根本上道。 五、谋事不求易成。 想办什么事情不要去求简单顺利。过于顺利,心里容易产生骄傲自大,这样的后果肯定是目中无人。要知道办成什么事情,都是你的缘助,都是你的因生,绝对不只是你的能力。要不然你肯定会失去人心丧失福德,如福德不够,是办事不成的主要条件。从此要接收困难、干扰,广修福德而生快乐。 六、交情不求益我。 交朋友首先不要考虑对自己有什么利益。如果朋友是交不上的,交朋友要眼光长远,要不然必被小利迷性而吃亏,怕吃亏必吃亏,吃亏后必然要找人家的错误,作为自己发泄不满的理由,甚至造谣污蔑。这时需要冷静下来,仔细看一下这个事的来龙去脉,是否与你心不正有关。这个因就不必说了,这个缘即当下一念,这个果是吃亏没错。知道这个就应该吸取教训,心正自利利他,以利他而获自利。交朋友要交心,不要交情,亲而不近,疏而不远,避免人我是非。 七、于人不求顺适。 做事不求顺利,做人也同样不求平安、舒适,真的平安你是求不到的,人生百年短暂一世,如一遇小适便失去心性,骄功自傲,目中无人,这样的后果同样也是可怕至极——我知我见狂增,慧命受损。所以要知道人在这个世界上即便出了好心,做了好事,首先应该感谢那个得到了的人,是人家成就了你好的因缘,如果没有人家的存在,你恐怕也没有好人可做。好人不好做,好事更难行。如果遇到逆境,听到别人的难闻之语,看见别人难看之面,从而应该增长你对他的可怜心,增长你继续做好人好事的信心。 八、施德不求望报。 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德亦非实。以市德为弃屣。 帮助别人不要希望得到别人的回报,否则就只能是好事而不能修德性。德十分重要,同样一件事情,修德是根本智,否则显得可怜千万倍。有智慧的人绝对去修德性。如果又想修德性,又想回报,结论肯定是用心不正,方法不对。因为有回报的念头即已有自我的目的,无非是非名即利,怎叫德呢?所以《地藏经》里佛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只有把福德也放下不思(但不等于它不存在,只是不思),久而久之达以见性,禅宗“三轮体空”。 九、见利不求沾分。 见到有利的事情先不要考虑是否也有我的一份,只考虑是否有自己的一份,容易做出一些十分愚蠢的事。不择手段去争、抢、骗、杀之人,之事,历历在目,古今中外实不少见。在做愚蠢之举时先去思,后去想,再去做,最后阴谋暴露,身败名裂,从而臭名昭著。为了避免这愚心动,首先要知道世间一切都是不生不死的,好处与坏处都是同时存在的,你得到的同时(不知你知不知道)你也在失掉,哪个重要?德胜于名利。因为没有德,财也会离你而去。即然以周济别人为享受才是高尚的道德。 十、被抑不求申明。 受到委曲,被错误地理解了怎么办?不向对方做什么解释,让对方理解自己。人家怎么能理解你,解释会造成新的误会,使误解增大。解释起码也是不信因果的表现。信因果需要智慧,没有智慧也绝对不信。不信因果就不能乐受果报,反而会使嗔恨之心顿起,无明增长,继而又造新业。所以学会忍辱,忍辱为谦逊之美德。前行为德,后退也可是善。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又会有什么不好?以忍辱为上,以认头为高,这就是修行。 佛家养生之素食纵论 在寺庙中生活的僧人,为了养生、强体,他们遵照戒律的规定,自制了许多独具特色又利于健康的饮食。湖北黄梅五祖寺的白莲汤,具有养心益肾、补脾健胃的功效。浙江杭州灵隐寺的佛茶,香味浓郁,可以清心,可以养气,可以聪耳,可以明目。“燕窝腰花”等菜,色香味惧佳,虽为荤菜名称,却是用莴笋、蘑菇等素菜做成,构思精妙,巧夺天工。这些佛教饮食,诞生于佛教界,为寺庙所拥有,但他们同样也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佛教寺庙,也是这些民族传统文化诞生、继承和发扬光大之地。 素食,又称蔬食,在中国古已有之,是佛门中人及其善信日常的饮食法。据在祭祀或举行隆重典礼前进行斋戒,可借以清心洁身,并示庄敬。 素食也随着社会发展,尤其近年在营养学家和素食主义者大力提倡推崇下,已引起城市家庭的广泛注意和重视。这种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常吃素菜有助清理肠胃、净化血液,具抗衰老的功效。近年医学界还发现,在许多绿黄色蔬菜和菇类中含有抗癌成分,常吃有益。所以经常吃素蔚成风气,家庭烹调素菜也成时尚。 烹调素菜时,以下几点是必须留意的: 素材的选择 除了鲜蔬水果之外,菇类是不可缺少的,包括香菇、草茹、蘑茹和金茹;木耳、银耳;豆类和豆制品如豆腐、腐皮、百页、枝竹、面筋、油面筋也派用场。硬壳果仁也是素馔之材料。摩登的素食人士把牛奶、牛油、芝士及鸡蛋(未受精的)也纳入素村。至于葱、韭、蒜、薤和兴渠等,则为佛门中人及其善信所禁食,而鸡蛋、淡菜亦不在食用之列。 调味料的选择 由于素菜材料味道清淡,烹调时较重调味的配伍。常用的调味料除有南乳、腐乳、酱油(生抽和老抽)、糖、醋、盐外,还有豆豉、面豉酱、豆酱、花生酱、番茄酱、番匣汁、葡汁、果汁、忌廉汁,素味粉和素上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