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所说的体质养生指的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让自己的体质变得更好,要遵守自然规律,并不能够违背阴阳运动的形式,要以气血为基础,要根据自己的饮食情况来进行调理。中医认为人们可以分为8种体质,分别是阳虚体质、阴虚体质、血虚体质、血虚体质、血瘀体质、阳盛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不同的体质有着不同的调理方法。

人们的体质跟先天遗传以及后天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就会让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同样如果人们的情绪不佳,也有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身体的状态是很复杂的,可以根据人们的气血、脏腑、经络、阴阳等方面,将身体分为正常体质以及异常体质。如果人们的身体健康,那就意味着人们的形体比较匀称,头发长而黑,面色红润。
如果人们在体检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什么毛病,但是总是感觉身体有不舒服的情况,那就意味着人们的身体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就可以通过中药来进行调理。如果人们在生活中有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就很容易让自己的身体出现不舒服的情况,会感觉到白天没有什么精神,而且还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需要让自己养成一个规律的作息,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够熬夜。
很多人在平时非常注重养生,但是并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就会适得其反,而且也会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糟糕。人们首先要判断自己属于哪种体质,才能够在生活中改变自己的日常习惯,让自己的身体恢复健康。人们在平时需要注意均衡饮食,不能够吃过于油腻的食物,也不能够总是吃油炸食品,要让自己的饮食健康,一日三餐都要吃,如果有减肥的需求,那么就可以少食多餐。
体质中医教你辨体质养生之道
我觉得应该这样调理,现在有很多人因为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而让自己的身体素质发生变化。有的人属于寒湿体质,有的人属于湿热体质。因为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质,所以它们的症状也不同。大多数人不会理解这两种体质,所以总是采取错误的休养方式,导致症状加重。平时需要学会辨别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才能使自己更好地调理。

如何区分寒湿体质和湿体质?
热体质出现时,身体会比较重,下午容易出现明显发热。即使大量出汗也不能减轻症状,也容易出现恶心、厌食、大便疏松、小便短红等症状,而湿热体质的人一般都是胖或瘦,因此这类人容易产生烦躁和愤怒的情绪。而寒湿体质的人一般容易感到疲倦,容易入睡,而且容易口渴,而且经常感到胸口麻木,平时更怕冷。
湿热体质该怎么调理?
1、 避免刺激食物摄入
对于湿热体质的人,平时不能吃辛辣食物,应尽量避免吃一些油腻食物。
湿热体质、寒湿体质该如何调理?文章教你相应的调理方法
2、 避免烟酒
湿热体质的人平时应避免摄入烟酒,因为烟酒会导致湿热的发生。
3、 多吃水果和蔬菜
湿热体质的人一般可以多吃水果和蔬菜。果蔬有清热解毒、祛湿降火的作用。他们还可以多吃除湿食品,如约伯的眼泪、绿豆等。
1、 饮食调节
体质寒湿体质的人要特别注意饮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应该避免一些高脂肪、高糖和清凉食物。他们可以多吃冬瓜、扁豆等利尿食物。
2、 避寒
睡在地板上应保持阴冷潮湿。平时也不可能睡在地板上。地板又冷又湿。如果你睡在地板上,会使你的身体更冷。
湿热体质、寒湿体质该如何调理?文章教你相应的调理方法
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刘兴烈副教授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湿热的治疗,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综合调理方案,不同的水土,不同的季节,与家庭和社会相结合。
湿热体质者应先学会放松情绪,然后根据患者病情,用一些中成药和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进行调节,或采取针灸推拿的方式。注意饮食调理,少吃辛辣食物和油炸食品,注意不要熬夜,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湿热体质的人易怒易怒,容易烦躁易怒。他们应该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悲伤和快乐。他们应该尽力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态。
温馨提示,对于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这两种体质有不同的症状。要想调节好自己的身体,首先要分清自己属于什么样的体质,才能采取正确的调养方式,避免错误的调养方式使身体症状加重,也不要因为调理不当而让自己引发其他一些疾病。
自己体质中医教你辨体质养生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尽雷同,但是总体上可以进行一定的区分,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较为简单且全面的中医分类方法,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1 正常体质:肤色润泽,唇红润,精力充沛,饮食睡眠良好,二便正常,舌淡红,脉和缓。患病较少,抵抗力较强,耐寒热,不需进补,食疗或进缓和的平补之品。2 阴寒体质:属寒(实)体质,平素肢冷无汗,喜暖怕凉,常腹痛腹泻,关节酸痛,口淡不渴,溲清长,舌淡苔白,脉紧或沉迟。宜患风湿关节痛,宜感寒邪,怕阴冷潮湿气候,宜温阳散寒。应食温热食物,如羊肉、生姜、桂皮等。3 阳虚体质:属虚寒体质。四肢多不温,怕凉喜暖,神疲,喜吃热食,睡眠偏多,便溏,尿清长,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沉迟而弱。得病多从寒化,宜患痰饮、肿胀、泄泻,阳痿等证,易感寒邪,易被湿困。耐夏不耐冬,宜用温阳补虚之品。4 阴虚体质:属虚热体质,形体多消瘦,心烦颧红,手足心热,午后尤甚,口燥咽干,目干涩,眩晕耳鸣,睡眠差,便干燥,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宜患阴亏燥热的病变,怕燥热之邪,耐冬不耐夏。宜养阴补虚,甘寒退热。如百合、枸杞、麦冬、海参、西洋参等。5 阳热体质:属实热类型。面色多红赤,怕热喜冷,烦渴多汗,喜冷食,得病易发高热,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得病多从热化,易患疮疡,怕热,耐冬不耐夏,宜食苦味清热的食物或饮料,如苦瓜、苦丁茶、莲子心等。6 气虚体质:属虚的体质,面白少华,气短懒言,易出汗,食少,易疲乏,舌淡红,舌体胖大,脉虚缓。易感冒,病后迁延不愈,内脏易下垂,不耐受风邪、寒邪、暑邪。宜食山药、莲子或太子参、黄芪、黄精等。7 血虚体质:面色萎黄或淡白,唇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肢体麻木,舌淡脉弱。宜补气生血。用当归、熟地、龙眼肉。8 瘀血体质:面色多晦暗,口唇暗淡或紫,眼眶黯黑,肌肤甲错,或生症瘕,刺痛,痛处固定不移,舌体黯紫有瘀点,脉细涩或脉率不齐。易患出血,症瘕,中风,胸痹(冠心病)等病。宜活血化瘀,用山查、桃仁等。9 痰湿体质:体胖腹大,面部皮肤油脂较多,汗多且粘,眼胞微浮,胸闷脘痞,身重发沉,困倦,喜食肥甘粘腻之物,便溏,舌胖大多齿痕,苔白腻,脉濡滑。易患消渴(糖尿病),中风(脑血管意外),胸痹等病。对湿环境及梅雨季节的适应能力差。宜祛湿化痰。宜服薏苡仁、茯苓、赤小豆、冬瓜皮、荷叶、荷梗等。10 湿热体质: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身重困倦懈怠,大便粘滞不爽,男阴囊潮湿,女黄带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易患痤疮,黄疸,淋症,火热等病。对气温偏高,湿热交蒸气候难适应。食疗同痰湿体质,忌辛辣刺激食品。11 气郁质:神情郁闷,胸胁胀满,走窜疼痛,善太息、嗳气呃逆,咽有异物感,或乳房胀痛,痛经。易患郁症,脏躁,不寐,梅核气,惊恐等病症。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差,应调节心态,宜服行气之品,如玫瑰花,佛手,萝卜等顺气之品。不宜进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