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散风,明目,下气,行血。治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症瘕,乳难,痈疽,瘰疬。 《本经》:"主恶血,破瘫结积聚,喉痹,乳难。" 《别录》:"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癀,可作摩粉。" 《药性论》:"治诸风疬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 《日华子本草》:"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 《本草图经》:"主痔漏,阴汗,及妇人发乳,带下。" 《纲目》:"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 《会约医镜》:"泻肺气而散肝风,除目赤翳膜,肺痈,乳岩,湿疮。" 《本草再新》:"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 《南京民间药草》:"治红白痢疾。" 《江苏植药志》:"治胁痛,疗诸疡,去风活血。" 蒺藜附方 皮肤瘙痒:白蒺藜30克,蛇床子10克,地肤子10克。水煎两次混合,外敷患处。 偏头痛:白蒺藜10克,僵蚕10克,白芷30克。水煎服,每日3次。 牙龈出血:白蒺藜10克,水煎汤含漱。 牙周病:白蒺藜20克,水煎汤,含漱,每日数次。 荨麻疹:白蒺藜10克,防风10克,蝉蜕10克,苏叶10克。水煎服,每日3次。 乳房胀痛:白蒺藜10克,紫胡10克,青皮10克,香附20克,水煎服,每日两次。(牛国莲) 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刺蒺藜四两(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二两(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三两,金银花一两(炒磨为末)。四味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龙潭家秘》) 治眼疾,翳障不明:刺蒺藜四两(带刺炒),葳蕤三两(炒)。共为散。每早服食后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刺蒺藜一斤,带刺炒,磨为细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治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圣惠方》) 治奔豚疝瘕:刺蒺藜十两(带刺炒),小茴香三两(炒),乳香、没药各五钱(瓦上焙出汗)。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治急引腰脊痛:捣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台》) 治气肿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干易之。(《千金方》蒺藜散) 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刺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方龙潭家秘》) 行经:当归、杜蒺藜各等分。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儒门事亲》当归散) 灭瘢:蒺藜子、山栀子仁各一合。上二味为散,醋浆和如泥,临卧时以涂之,旦洗之。(《救急方》) 治牙齿动摇疼痛: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钱,淡浆水半碗,蘸水入盐温漱。(《御药院方》) 配伍应用 配沙苑蒺藜:沙苑蒺藜甘温,柔润而降;刺蒺藜辛苦平,性升而散。前者善于补肾以治下,后者长于平肝以治上,二药合用,平补肝肾最效。 配制首乌:制首乌滋养肝肾,补益精血;刺蒺藜清肝平肝,视风明目,并行血祛瘀。二药相伍,行补兼施,散风邪,滋肝肾,主治头痛头昏,须发早白。 配白僵蚕:刺蒺藜平肝疏肝、散肝风,以肝气郁结不舒或疼痛用之最宜;白僵蚕祛风解痉。两药合用,平肝祛风,镇惊止痛。可治肝风上扰所致的头痛,头晕诸症。 配滁菊花:两药均能平肝明目。刺蒺藜偏于疏散肝郁;滁菊花偏于清肝散热。两药合用,一刚一柔,一清一散,相须为用,平肝明目之功最宏。用治肝阳上扰,止眩晕,散风热或肝郁化热生风之头痛等有效。 配茯苓:茯苓利水渗湿,又健脾和中,对肝脾湿阻有标本兼顾之效;刺蒺藜苦泄辛散,能平肝、疏肝。二药相伍,一渗一散,利湿平肝,使湿浊去,清阳升而头晕止,肝气平,不致犯胃则胃疼除。 配白薇:刺蒺藜平肝、疏肝;白薇清热、凉血。二药相伍,清肝凉血,止眩明目。 配川楝子:本品苦泄辛散,能疏肝散郁,川楝子苦辛散行,理气止痛。二药相伍,疏肝和胃,治肝气横逆犯胃,胁痛,脘痛最宜。 配合欢皮:合欢皮宁心祛瘀,消肿止痛;刺蒺藜疏肝解郁。二药相伍,用治血虚肝郁,胸肋刺痛,肝脾肿大,周身刺痒者。 【 鉴别应用 】 刺蒺藜平肝散风。用于头痛眩晕等;炒蒺藜长于活血祛风,用于目赤肿痛等;盐蒺藜即可平肝解郁,又补肾明目,用于高血压病,头目眩晕。 刺蒺藜与沙苑蒺藜。沙苑疾藜甘温,善于补肾滋阴以治下;刺蒺藜苦寒,长于清泻肝火以治上。” 【 用法用量 】 内服:6—9克,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亦可水煎洗患处。 【和合宜忌】 乌头为之使。(《本草经集注》) 本品苦辛,行气化瘀,血虚气弱及孕妇慎用。 究竟谁叫“白蒺藜” 在古代,刺蒺藜与沙苑子确实曾同用“白蒺藜”一名,但是追溯二者的用药历史,还是可以将其区分的: 从本草记载来看,刺蒺藜先于沙苑子出现,它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但当时并不叫作“刺蒺藜”或“白蒺藜”,而是以“蒺藜子”命名,别名旁通、屈人、止行、材羽、升推等等。直至《名医别录》中才始见以“即藜”和“茨”之名收载,后世李时珍注解:即(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这大概就是“刺蒺藜”之名的初始。到了唐朝初年,甄权所著《药性论》中才开始将蒺藜子称为“白蒺藜子”,之所以称之为“白蒺藜”,后人道,因其呈黄白色而得名。至此,所谓“白蒺藜”是指刺蒺藜,而非沙苑子。 到了宋代,苏颂《图经本草》曰:古方云蒺藜子皆用有刺者,治风明目最良……类白色,类军家铁蒺藜,故名(军家铁蒺藜:古代打仗时用的一种三角四刺儿的铁器,扔在路上用以防御敌人。)。同时称:又有一种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绿叶细蔓,绵布沙上,七月开花黄紫色,如豌豆花而小,九月结实作荚子,便可采。其实味甘而微腥,褐绿色……今人多用。后者所谓白蒺藜就是今天的沙苑子,每以白蒺藜、同州白蒺藜、沙苑白蒺藜、沙苑蒺藜、潼蒺藜、沙蒺藜等名称见载于诸家本草。从此开始,本草就有了两种白蒺藜的记载。 就产地而言,带刺的刺蒺藜遍地可见,生于荒丘、田边、路旁及河边草丛中,分布于全国各地,长江以北最为普遍。不带刺的沙苑子分布于内蒙古和东北、西北地区,主产于陕西、山西,以陕西同州(即今天的大荔县,古为同州府所在地)沙苑地区产者为地道药材。 就二者药材性状而言亦大有不同:刺蒺藜果实表面有纵棱及多数小刺,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质坚硬。李时珍曰:刺蒺藜状如赤根菜子及细菱,三角四刺实有仁。故今人又称之为三角蒺藜、硬疾藜、蒺骨子等等。而沙苑子种子表面呈灰褐色或绿褐色,光滑无刺。李时珍谓:白蒺藜结荚长寸许,内子大如脂麻,状如羊肾而带绿色,今人谓之沙苑蒺藜……。 从现代科学分类来看,刺蒺藜与沙苑子更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刺蒺藜为蒺藜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实;沙苑子则是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扁茎黄芪的成熟种子。 上一页 全文完(共 17963 字) 展开全部内容

炒蒺藜的功效与作用
今天给各位分享白蒺藜的功效与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炒蒺藜与白蒺藜的功效与作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收藏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1、白蒺藜泡茶喝美容功效2、中药白蒺藜的作用和功效3、白吉利有啥功效?白蒺藜泡茶喝美容功效白蒺藜为蒺藜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成熟果实。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但以长江以北较多。
白蒺藜是一种中草药物,它确实具备一定的美容养颜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取新鲜的白蒺藜,碾碎取汁,然后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洗完脸以后,把白蒺藜汁涂抹在脸上,可以起到清除,退化色斑的功效。
15分钟以后,要把白蒺藜汁用温水清洗掉。
二,白蒺藜泡水喝,可以缓解便秘。
有便秘的女性,对于外表肯定是有着影响的,所以肠道畅通以后,脸色也会跟着好很多,而白蒺藜就有清肠解毒,缓解便秘的效果。
白蒺藜的功效作用
【性味归经】
辛、苦,微温。
入肝、肺经。
【功效】
疏肝解郁,祛风明目。
【功效作用】
:①用于肝阳上亢,症见头痛而眩,心烦易怒者,夜寐不宁,与桑叶、菊花、蔓荆子、钩藤等药同用。
②用于肝肾阴虚,症见眩晕耳鸣,头胀痛,烦恼易怒者,与菊花、决明子、夏枯草等同用。
③用于肝热目疾,症见目赤多泪,白睛充血、涩痛怕光,可与桑叶、菊花、青葙子、连翘、甘草等同用。
④用于胸胁不舒、乳汁不通,属肝气郁结者,可与青皮、橘叶、郁金同用。
,可与乌药、芍药、川楝子、香附等同用。
:用于风疹瘙痒。
另治白癜风,可单用本品为末,每次6克冲服。
【鉴别应用】
,用于头痛眩晕等;炒蒺藜长于活血祛风、用于目赤肿痛等;盐蒺藜既可平肝解郁,又能补肾明目,用于高血压病头目眩晕。
,沙苑蒺藜甘温,善于补肾滋阴以治下;剌蒺藜苦寒,长于清泻肝火以治上。
【配伍应用】
:沙苑蒺藜柔润而降,刺蒺藜性升而散;前者善补肾以治下,后者长于平肝以治上。
二药合用,平肝补肾效果最好。
:制首乌滋养肝肾,补益精血;刺蒺藜清肝平肝,怯风明目,并行血祛瘀。
二药相伍,行补兼施,散风邪,滋肝肾,主治头痛头昏、须发早白。
:刺蒺藜平肝疏肝,散肝风,以肝气郁结不舒或疼痛用之最宜;白僵蚕祛风解痉。
二药合用,平肝祛风,镇惊止痛,可治肝风上扰所致的头痛、头晕诸证。
:两药均能平肝明目。
刺蒺藜偏于疏散肝郁,滁菊花偏于清肝散热,两药合用,一刚一柔,一清一散,相须为用,平肝明目之功最宏,用治肝阳上扰,能止眩晕、散风热,对肝郁化热生风之头痛等有效。
:茯苓利水渗湿,又健脾和中,对肝脾湿阻有标本兼顾之效,刺蒺藜能平肝疏肝,二药相伍,一渗一散,利湿平肝,使湿浊去、清阳升而头晕止,肝气平、不致犯胃则胃疼除。
:刺蒺藜平肝、疏肝,白薇清热、凉血,二药相伍,清肝凉血、止眩明目。
:刺蒺藜能疏肝散郁,川楝子理气止痛,二药相伍,疏肝和胃,治肝气横逆犯胃之胁痛脘痛最宜。
:合欢皮宁心祛瘀,消肿止痛,刺蒺藜疏肝解郁,二药相伍,用治血虚肝郁,症见胸胁刺痛,肝脾肿大,周身刺痒者。
【应用注意事项】
血虚气弱者及孕妇慎用。
【用法用量】
内服:6~9克,入煎剂,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或水煎洗。
【功效特点】
本品苦泄温通,辛散,轻扬疏达,善散肝经风热,又能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为疏散下气活血之品,常用于肝经风热之头痛眩晕、目赤多泪、风疹瘙痒,肝气郁结所致的乳汁不通,以及气滞血瘀而致的少腹痛等证。
白蒺藜,气温.味苦.无毒.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炒去刺)
白蒺藜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升味降.秉火气而生阳也.主恶血者.心主血.肝藏血.温能行.苦能泄也.症者有形可征也.有形之积聚.皆成于血.白蒺藜能破之者.以入心肝而有苦温气味也.痹者闭也.喉痹.火结于喉而闭塞不通也.温能散火.苦可去结.故主喉痹.乳难.乳汁不通也.乳房属肝.气温达肝.其乳自通.白蒺藜一名旱草.秉火气而生.形如火而有刺.久服心火独明.火能生土.则饮食倍而肌肉长.肝木条畅.肝开窍于目.故目明.木火通明.元阳舒畅.所以身轻也.
【制方】
白蒺藜同归身.治月经不通.同杞子、菟丝子.治肝虚.同五味、淫羊藿、杞子、海螵蛸.治肝虚阳痿.专为末服.治一切郁症.明二三十年之目疾.
中药白蒺藜的作用和功效指导意见:
白蒺藜:平肝解郁,祛风明目。
用于肝阳眩晕头痛,肝郁胁痛,风热头痛,目赤肿痛,皮肤瘙痒等症。
白吉利有啥功效?白蒺藜这是一味中药,现在很多人拿白蒺藜和白术、白芍、白芥子较白的这些中药一起煎煮,所以能起到美白的作用。
从临床观察上看,这些药有这样的作用,白蒺藜本身理气、化痰、健脾、通经的作用,那么在中药当中,白蒺藜也使用的比较频繁,虽然它使用频繁,毕竟是一种药材,它不是食物,大家在日常当中是不用到白蒺藜的,不要自己拿着白蒺藜去煮水,一定要放到中药当中,和其他药物一起煎煮,它的效果才是最好,而且白蒺藜本身有一些毛刺,哮喘的患者,用的时候是要注意的,不是说随便去煎煮就行了,过敏体质的人也不适合应用白蒺藜。
专家提示:白蒺藜具有理气、化痰、健脾、通经的作用,可以和白术、白芍、白芥子搭配使用,具有美白的效果。
关于白蒺藜的功效与作用和炒蒺藜与白蒺藜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刺蒺藜的功效与作用
刺蒺藜(《本草衍义》)【异名】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屉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经》),即藜(《别录》),白蒺藜(《药性论》),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纲目》),旱草(《本草经解》),三角蒺藜(《本草求真》),三角刺(《中国药植志》),八角刺(《青海药材》),蒺骨子、野菱角、地菱(《江苏植药志》),硬蒺藜、蒺藜蓇葖(《山东中药》)。【来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实。【植物形态】蒺藜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茎匍匐,由基部生出多数分枝,枝长30~60厘米,表面有纵纹。双数羽状复叶,对生,~6厘米;托叶对生,形小,永存,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小叶5~7对,具短柄或几无柄,小叶片长椭圆形,长5~16毫米,宽2~6毫米,先端短尖或急尖,基部常偏斜,上面仅中脉及边缘疏生细柔毛,下面毛较密。花单生叶腋间,直径8~20毫米,花梗丝状;萼片5,卵状披针形,边缘膜质透明;花瓣5,黄色,倒广卵形;花盘环状;雄蕊10,生于花盘基部,其中5枚较长且与花瓣对生,在基部的外侧各有1小腺体,花药椭圆形,花丝丝状;子房上位,卵形,通常5室,花柱短,圆柱形,柱头5,线形。果五角形,直径约1厘米,由5个果瓣组成,成熟时分离,每果瓣呈斧形,两端有硬尖刺各-对,先端隆起,具细短刺。每分果有种子2~3枚。花期5~7月。果期7~9月。生于砂丘、路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本植物的根(蒺藜根)、茎叶(蒺藜苗)、花(蒺藜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将全株割下,晒干,打下果实,碾去硬刺,簸净杂质。【药材】干燥果实由5个小果聚合而成,呈放射状五棱形,直径6~10毫米,有的单独存在。小果表面绿白色或灰白色,背部隆起,有许多网纹及小刺,并有一对长刺和一对短刺,经碾除硬刺者,则可见有残存的断痕及表面的网纹。质坚硬,刺手,切断面可见白色或黄白色有油性的种仁。无臭,味苦辛。以颗粒均匀、饱满坚实,色灰白者为佳。主产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四川、江苏,云南、陕西、新疆、青海、吉林、辽宁、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湖北、湖南等地亦产。【化学成分】果实含山柰酚、山柰酚3-葡萄糖甙、山柰酚3-芸香糖甙、刺蒺藜甙、过氧化物酶。%及少量挥发油、鞣质、树脂、甾醇、钾盐、微量生物碱等;%。种子含生物碱哈尔满和哈尔明碱,不含皂甙。【药理作用】①降低血压作用白蒺藜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其生物碱部分对犬血压无影响,但可抑制蛙心,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压作用。②利尿作用白蒺藜在印度民间作为利尿剂用;在盐水负荷的大白鼠实验中,利尿作用并不理想,其灰分的水提取物及植物煎剂的利尿作用,主要是由于钾盐的存在。但有人认为除了钾盐外,生物碱部分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临床上对腹水及水肿病人有效。③其他作用蒺藜生物碱及水溶部分均能抑制大鼠小肠的运动,与乙酰胆碱表现拮抗。植物提取物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生长。植物中含有毒性剂量的亚硝酸钾(实际上植物只含硝酸钾,吃入体内后被酶还原成亚硝酸钾),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而产生窒息。【炮制】蒺藜:漂去泥沙,除净残留的硬刺。盐蒺藜:取去刺的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晒干。(每蒺藜100斤,用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雷公炮炙论》:"凡使蒺藜,拣净,蒸,从午至酉,出,日干,于木臼中舂,令皮上刺尽,用酒拌再蒸,从午至酉出,日干用。"【性味】苦辛,温。①《本经》:"味苦,温。"②《别录》:"辛,微寒(一作"温"),无毒。"③《药性论》:"味甘,有小毒。"【归经】入肝、肺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肾三经。"②《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功用主治】散风,明目,下气,行血。治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症瘕,乳难,痈疽,瘰疬。①《本经》:"主恶血,破瘫结积聚,喉痹,乳难。"②《别录》:"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癀,可作摩粉。"③《药性论》:"治诸风疬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④《日华子本草》:"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⑤《本草图经》:"主痔漏,阴汗,及妇人发乳,带下。"⑥《纲目》:"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⑦《会约医镜》:"泻肺气而散肝风,除目赤翳膜,肺痈,乳岩,湿疮。"⑧《本草再新》:"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⑨《南京民间药草》:"治红白痢疾。"⑩《江苏植药志》:"治胁痛,疗诸疡,去风活血。"【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撤。【宜忌】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①《本草经集注》:"乌头为之使。"②《本草汇言》:"阴虚不足,精髓血津枯燥至疾者,俱禁用之。"③《得配本草》:"肝虚,受孕,二者禁用。"【选方】①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刺蒺藜四两(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二两(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三两,金银花一两(炒磨为末)。四味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龙潭家秘》)②治眼疾,翳障不明:刺蒺藜四两(带刺炒),葳蕤三两(炒)。共为散。每早服食后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③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刺蒺藜一斤,带刺炒,磨为细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④治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圣惠方》)⑤治奔豚疝瘕:刺蒺藜十两(带刺炒),小茴香三两(炒),乳香、没药各五钱(瓦上焙出汗)。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⑥治急引腰脊痛:捣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台》)⑦治气肿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干易之。(《千金方》蒺藜散)⑧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刺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方龙潭家秘》)⑨行经:当归、杜蒺藜各等分。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儒门事亲》当归散)⑩灭瘢:蒺藜子、山栀子仁各一合。上二味为散,醋浆和如泥,临卧时以涂之,旦洗之。(《救急方》)⑾治牙齿出血不止,动摇:白蒺藜末旦旦擦之。(《纲目》)⑿治牙齿动摇疼痛: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钱,淡浆水半碗,蘸水入盐温漱。(《御药院方》)【名家论述】①《本草汇言》:"刺蒺藜,去风下气,行水化症之药也。其性宣通快便,能运能消,行肝脾滞气,多服久服,有去滞之功。《别录》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一切眼目翳障等疾;甄氏方主筋结疬疡,肺痈肺痿,咳逆脓血等疾;苏氏方主水结浮肿,气臌喘满,疸黄脚气等疾;李氏方主血结成症,奔豚瘕疝,喉痹胸痹,乳难乳岩等疾。总而论之,《别录》所主者风,甄氏所主者气,苏氏所主者水,而李氏所主者,即取其化症之意也。然四家之说虽有不同,去滞生新,是其专成,故妇科方中以此催生堕胎,良有以焉。"②《本草正》:"白蒺藜,凉血养血,亦善补阴。用补宜炒熟去刺,用凉宜连刺生捣。去风解毒,白者良。"③《本经逢原》:"白蒺藜为治风明目要药,风入少阴、厥阴经者为响导。目病为风木之邪,风盛则目病,风去则目明矣。《本经》专破恶血积聚,治喉痹乳难,以苦能泄,温能宣,辛能润也,此言刺蒺藜之功用耳。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以其入肾益精气也,此则专指沙苑蒺藜而言。其治痰消痈肿,搜肾脏风气,又须刺者为破敌之先锋。"④《植物名实图考》:"蒺藜,近时《临证指南》一书,用以开郁,凡胁上、乳间横闷滞气,痛胀难忍者,炒香入气药,服之极效。盖其气香,可以通郁,而能横行排荡,非他药直达不留者可比。"⑤《本草便读》:"白蒺藜,善行善破,专入肺、肝,宣肺之滞,疏肝之瘀,故能治风痹目疾,乳痈积聚等症。温苦辛散之品,以祛逐为用,无补药之功也。" 提醒您:刺蒺藜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