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健康养生长寿之道介绍 孔子是闻名世界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不但是一个谈经论道的“圣人”,创立了儒家学派,而且也是一个注重“修身养性”的典范。他活了72岁,这在当时实属罕见。孔子之所以高寿,自有他的秘诀,现从《论语》中看,孔子传统养生之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与借鉴。 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轻时,血气未定,要警惕的`是迷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正旺,要警戒的是好斗;年老了,血气衰弱,要知足常乐,莫贪得无厌。 二、心存仁善,慈悲为怀 孔子心地善良,胸怀仁慈,并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兴趣广泛,爱好多多 孔子爱好音乐,并有一定的欣赏能力。他在齐国听到韶乐章,竟“三月不知肉味”,并谓之曰:“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爱好山水,他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陶冶性情于山水之中。孔子还常习武,精通射御之术。《吕氏春秋》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可见孔子身强体壮,力大过人,是位文武双全的英杰,也为其长寿打下了基础。 四、乐观开朗,豁达大度 一天,叶公向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乃尔。”意思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他的为人,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如此罢了。孔子还经常启发弟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疾,夫何忧何惧?”意思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局促忧愁。君子不忧愁,不畏惧,自己问心无愧,有什么值得忧愁和畏惧的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说,无论在什么岗位都不能产生怨气,要开朗乐观。就是生活困难,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五、起居有节,遵循规律 孔子讨厌白天睡懒觉的人。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他认为晚上睡觉也应做到“寝不言”;孔子在饮食方面有七不吃,即粮食发霉变质不吃,鱼肉腐烂不吃;气味不正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该吃饭的时候不吃;切割得不好的肉不吃;没有调味的酱醋不吃。这就避免了因饮食不当引起的多种疾病。
儒家养生之道强调精神调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时期,称为先秦时期。
先秦诸子在探讨自然规律及其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提出有关养生理论观点。这里仅就周易、道家、儒家、杂家等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作一简介:①周易养生理论
《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周易》是阐述宇宙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理论。宇宙万物时刻在运动着、变化着,天体的运转,地壳的变迁,四时寒暑、昼夜晨昏的更替,无一例外,人也是如此。《易经》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变易”,这种变化无论在宇宙,还是人体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变化不息,循环不止。
《易经》着眼于宇宙天地,立足于人类自身,以求得在认识宇宙运动变化规律中探讨生命的奥秘,从而得知生与死的缘由和规律。《周易》在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之后,又提出人生的知变、应变、适变的原则,并以此作为人类生活、行为和养生、防病的规范。
②杂家养生理论
先秦杂家学派出现稍晚,约在战国时期,以《吕氏春秋》为代表,全书160篇,涉及养生的约50多篇,内容丰富。主要的养生观点有:“毕数之务,在乎去害”、“趋利避害,顺应自然”等。
③《管子》养生理论
《管子》的作者承袭了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他还明确提出了“道”即精气的观点。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主张存精以养生及虚其欲以存精。《管子》除了在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等方面提出看法外,特别强调精神乐观,认为“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保持乐观情绪,对于健康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④道家养生理论的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的。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源于自然的规律,即道法自然才能够长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道家倡导的“清静无为”、“返朴归真”、“贵柔”等主张,对养生学也有很大影响。
“形神兼养”,老子主张去物欲以养形,致虚静以养神。庄子认为:“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在养形方面,则主张以形达郁。
⑤儒家养生理论的诞生
儒家学派创始于春秋末期,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养生观,首先强调精神调摄。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人生存在着欲望是正常的,但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过分,应遵循“礼”的原则。
儒家养生思想强调重视身体护养和注意饮食卫生。
儒家养生之道的特点是以什么为核心
儒家养生思想特点: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一种道德范畴和广义的养生概念。孔子明确指出:“仁者寿。”孟子说:“善养吾浩然之气。”萄子也说:“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强调了仁义道德对养生的重要性。
这种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上的养生观,强调的是精神调摄。儒家养生,讲究以人的精神思想和道德品行为主的“修身”作为核心。什么是“修身”?《大学》有:“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养心。正如儒家之集大成者董仲舒所说:“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无论是性生活、居处、饮食、劳逸、寒暖、饥饱、情志等方面都能符合礼义,中正不偏、不致过度,故“其寿引而长”。在儒家道德观念指导下养生的孔子,在世上度过了73个春秋,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高寿者。
佛家养生思想特点:
佛家养生保健与道家在祛病健身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佛家养生主要讲究一种超脱,认为只要处于这种超脱状态,人身百病皆不会发生。如何达到这种超脱状态呢?那就是禅定。禅定,即参禅,是一种综合气功、心理等多种因素在内的修持方法。通过禅定,使人进入超脱无病状态。佛家养生也讲意守,包括意守神阙、足三里、百会等部位,以达到养正祛邪、益寿延年的目的。佛家养生还讲求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因而十分重视环境,介入植树造林、行医施药等公益事业。寺院多为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之处,既能修行,又能养性怡人,有益健康。佛家有很多戒律,如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的节制和约束,使人专心参禅、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这些思想被吸收融入中医养生学中,充实了“养神”、“固精”、“节欲”等方面的内容。
儒家要求人们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履践作为自我人生完善的目的,并把这种养性观溶入中医养生文化之中。高尚圣洁的伦理观既是人们自我人格完善的途径,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
佛家勤业的手段多种多样,他们一心礼佛诵经之外,还在思想上修习禅定,生活上厉行戒律。而正是这种诵经礼佛,禅定持戒,在客观上吻合养生的原理。所以佛家虽不以长生不死为修习宗旨,但自古以来,享有天年的高僧却为数不少,可说是比比皆是,其修持方法在客观上有养生延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