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里面没有对应的解释!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基础不一样,没有办法量化!建议还是去学一下中医基础即可大致理解!

清热活血利湿,清热活血利湿的中药

中医说的“热”包括表热和里热,表热需要辛凉解表,里热又可以分为实热和虚热,需要清里热(指实热)、清虚热。实热从部位来说,又有气分、营分、血分以及五脏六腑等之分,病情又有津液损伤和未伤之分。非常复杂。“风寒感冒也需要清热”可能是表里同病,疏散风寒与清泄里热并举,不会出现单纯的风寒感冒使用清热法来治疗的。

————————————————————

湿,指六淫中的湿邪

湿邪有外湿和内湿之分

外湿指感受外界湿邪,如淋雨、下水、居处潮湿、冒受雨露等

内湿为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形成湿浊,或多食油腻、嗜酒饮冷等而湿浊内生

对于外湿的治则,一般说除湿、祛湿

对于内湿的治则,一般说利湿、化湿、渗湿 利湿是祛湿的一种方法。 祛湿是广义的,包括发汗解表,泻下水湿,健脾祛湿,燥湿和胃,芳香化湿等等,方法众多。 而利湿一般是指利小便祛湿的方法,是狭义的!包括温阳化湿,利水渗湿等!

——————————————————如果是要治疗妇科病的话,祛瘀止痛应该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因为中医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如果血瘀气滞引起的疼痛就要祛瘀止痛

————————————本人水平有限,烦请大家指正

清热活血利湿的药

清热利湿药辨证治疗妇科疾病及妇科急证皆有满意效果,总结如下。1 清热利湿药清热利湿药临床上常选用的有:红藤、败酱草、马鞭草、半枝莲、蒲公英、鱼腥草、黄芩、黄柏、茯苓、泽泻、滑石、薏苡仁。同类编组:一组:黄芩、鱼腥草,本为清上焦肺胃之药,临床上引用来清胞宫之火,除胞宫气血湿热相杂之粘滞。二组:红藤、败酱草、蒲公英、马鞭草、半枝莲五味药本为清热解毒,消痈疔之药,临床引用来散胞宫之血瘀,除下焦湿毒瘀结,并有生新复旧之功。马鞭草《大明本草》云:“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痛,似益母草”,有利尿作用。半枝莲为治癌肿药,有清热解毒,活血利尿作用,和鱼腥草同用可治宫颈癌。三组:黄柏、龙胆草为清湿热专药,二味药能直接清泻下焦胞宫之湿热。四组:茯苓、薏苡仁、滑石、泽泻、车前子,上五味药为治膀胱湿热药,引用来清涤胞宫之湿毒结气,促使湿热自小便排出。滑石,《本草求真》云:“除中下焦之湿热”,《本草经疏》云:“利下窍之要药”。选用清热利湿药必须把握好辨证施治的要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故驱除湿热勿远他法,如分消湿热佐以扶脾;清肝利湿参以补肾;清利湿热合并益气养血;清化湿热佐以育阴;清热解毒以活血化瘀…总之从本图治方不致误。

清热活血利湿的中药

热利湿的药主要有一些中成药,比较常见的是龙胆泻肝丸,还有五味香连丸、茵陈五苓丸、葛根芩连丸、二妙丸以及枳实导滞丸、肝胆双清,还有苦参胶囊等等,这些清热利湿的药可以治疗脾胃湿气过重,以及肝胆湿热,效果都很好。常见于治疗湿热过重所引起的肚子胀、恶心、呕吐,还有不愿意吃饭、身体困重、大便不成形,甚至皮肤发痒,有的患者会出现口特别苦、脾气暴躁、喜欢生闷气,这些都是湿热的表现,可以通过上述的药物进行治疗。

1、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要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 八珍” 之 一。

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3、荠菜

荠菜带根全草入药,其幼嫩叶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荠菜记载。荠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补虚健脾、凉血止血、清热利水等功效。宜于湿热胃痛、血热吐血、湿热泄泻、便血等症。

3、木瓜

一说到木瓜,人们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虽然番木瓜有健脾胃功效,但是入药的还是皱皮木瓜或者木瓜。

木瓜味酸,性温,归肝、脾经,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为治风湿痹痛所常用,筋脉拘挛者尤为要药。木瓜还能使湿浊得化,中焦得以调和。 木瓜还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症。

4、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种健脾祛湿中药,还是生活中运用广泛的一种香料。砂仁昧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该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视其为醒脾调胃的、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该品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重在温脾。

5、木槿花

木槿花味微苦,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常用于治疗痢疾腹泻,疮肿及小便不利等。现代医学证明木槿花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如钙、镁、铁、钾等,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硒和铬元素,对糖尿病及增强免疫力都有一定好处。向左转|向右转

清热利湿误区

不少人爱吃辣椒,能发汗,想当然地认为能祛除体内的湿气。但是夏季特别是在北方不宜吃太多。中医认为,辣椒性味辛,大热,吃多了会引“火”上身。

夏季宵夜,吃得酣畅淋漓,似乎对祛暑有好处,殊不知,吃下去过多肥甘厚腻的食物,反而容易产生湿症。在中医看来,夏季阳气浮于外,人体的消化能力并不比秋冬更强,饮食过生过冷或饮酒过多,极易导致脾失健运,造成湿浊内停,形成“内湿”。

天热,人们容易烦躁。心静自然凉,保持平和心态尤为重要。一些人因为作息不规律、饮食不科学,脏腑积热、风热湿毒,并进而出现粉刺、疮疡。很多人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自己的皮肤上涂抹很多护肤品,其实从内部清热解毒祛湿、少熬夜,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