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肠病毒主要症状可分为两种,一是疱疹性咽峡炎,其特征为发烧、厌食、口腔咽峡部有水泡或溃疡;二是手足口病,其特征为发烧,手心、脚底、屁股等部位出现水泡的疹子。肠病毒共有70多种,其中以肠病毒71型最容易引发重症,感染71型的患儿多数会有手足口病。如果5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肠病毒,家长必须特别观察宝宝是否有嗜睡、活动力不佳、呕吐、睡不安稳及肌肉阵痛(睡觉时出现类似受惊吓反应)、呼吸急促等病征。 疹子特征 手心、脚底、口腔黏膜、屁股、膝盖等部位出现疹子,形状微突,很少融合,像小颗的水泡,有时可显出紫癜样,有些水泡会破掉形成溃疡。 肠病毒的疹子不太会痒,但家长仍要提防宝宝抓破水泡,引发感染。通常在发热时或退热后出疹,10天左右病程结束,疹子就会消退。感染肠病毒后如果症状轻微很快就会恢复,只有少数婴幼儿会出现并发症,爸妈需注意是否出现上述重症征兆,以防出现并发症。 症状 婴儿呼吸道感染中,腺病毒是主要的病原体之一,通常会出现发高烧、流鼻水、渗出性扁桃体炎、咽喉炎、腹泻等症状。感染腺病毒时,宝宝的咽喉部容易出现化脓、有渗出物的典型症状。有些宝宝会出现全身性的疹子。 疹子特征 不一定所有的患儿都会出疹子,其特征为不特定型的全身性疹子。 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腺病毒,近些年腺病毒的病例有增加的现象。若宝宝有感冒、喉咙不舒服,并伴有急性结膜炎的情况,就可能是感染了腺病毒。 症状 宝宝会发高烧3~4天,温度可达39~40℃,没有明显的感冒征兆。有些宝宝略有烦躁不安现象,少数婴儿有腹泻症状,通常几天之后高烧就会退去。烧退后,从身体躯干慢慢向脸部、四肢发出全身性的小疹子,大概过3天,疹子就会完全消退。 疹子特征 全身性的细小红色或粉红色疹子,通常不会痒,疹子很快就会退去,也不会留下痕迹。 玫瑰疹不是威胁性很大的感染疾病,只要宝宝的活动力良好,没有出现特殊问题,等待疹子一出,家长就可安心了。发高烧可能会造成少数婴儿出现热痉挛,所以需要准备退烧药物,不过这种热性痉挛不会留下后遗症,家长不用太担心。 病症 通常会发高烧,并伴随流鼻涕、咳嗽等症状,发热第2~3天在口腔黏膜可发现斑点, 1~2天后出现疹子。先从头、脸部位开始,几天之内蔓延至全身。疹子长出后,发烧温度会下降。有些患儿可能会并发肺炎、中耳炎、脑炎等。 疹子特征 全身性的疹子,红色丘疹,有些部位会融合为大块斑疹。退烧后,皮肤会出现微细的粉糠状皮屑,并留下暗沉斑痕,过一阵子斑痕才会消失。 近来国外有些地区麻疹流行,所以有出国旅行计划的家庭要注意,1岁以下尚未接种疫苗的婴儿,最好不要前往麻疹流行的国家。 病症 有6点主要病症:持续高烧超过5天;眼睛结膜充血、发红;口腔黏膜出现草莓舌、黏膜充血、嘴唇干裂甚至流血;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发病初期手脚红肿,接着出现脱皮;全身可能出现多形性红斑,但无水疱和结痂。如果6点特征中有5点符合,就能诊断出川崎病。此病是引起婴幼儿后天性心脏病的最常见原因,可能会侵犯心脏冠状动脉及全身器官,因此最好早诊断、早治疗。 疹子特征 没有固定形状,多半是全身性出现细颗粒状小红疹或大片红疹,但没有水泡。要给宝宝保持清洁,避免宝宝抓伤肌肤。罹患川崎病的婴幼儿在接种卡介苗的部位,会出现红肿现象,肛门周围也可能出现脱皮,这两个征兆也有助于了解是否为川崎病。部分患儿如果发生冠状动脉瘤,就需要立即住院接受治疗,并跟踪病情发展。 症状 小儿湿疹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影响不同部位,婴儿期多半出现在脸部、胸口、屁股与肘外侧等;小儿阶段则主要分布在颈部、手肘内侧、膝盖关节及膝窝等处。小儿慢性湿疹又称为“异位性皮肤炎”,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其湿疹发作部位会很痒,经常是越抓越痒,越抓越严重。 疹子特征 长疹子的部位会出现红肿、斑点,还可能会脱屑或有小水泡,有些部位因为经常搔抓,可能会变厚、结痂。如果抓破皮肤,还可能发生感染。 有过敏史的家族,要特别预防宝宝发生湿疹。湿疹发作时,可使用医师开的药膏加以治疗。平时要注意居家环境清洁,让宝宝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果已知某些食物会引起过敏,就要避开。 病症 轻微发烧几天且陆续长出疹子,很快全身各部位都可能出疹子,而出现的红疹会快速变成水泡状,最后结痂。因为水痘会让人奇痒难耐,如果宝宝抓破水痘,严重时可能会造成细菌感染或留下疤痕。水痘的传染性很高,如果没有抗体的人接触带原者,很快就会被传染,不过通常感染过1次,就会获得终身免疫。 疹子特征 小水泡的疹子,初起于躯干部,继而扩散至面部和四肢,四肢末端稀少,呈向心性分布,是水痘皮疹的特征之一。开始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成水泡,水泡都发出来之后,2~3天的时间小水泡会迅速结痂, 此后3~5天内,皮疹又陆续分批出现,所以可在同一时间内见到上述三种形态的疹子,是水痘的又一重要特征。2~4周会完全脱落,不可用手去抓抠,以避免留下疤痕。 现在水痘疫苗已经很普及了,宝宝水痘发生几率已降下许多,所以父母一定要记得给宝宝按时接种水痘疫苗。 如果是不会痒的疹子,例如玫瑰疹,通常不需要涂抹药物,也不需要特别照顾,只要保持肌肤清洁,疹子很快就会消退。 如果是发痒的疹子,可请医师开适当的止痒药膏。为了避免宝宝抓伤皮肤,应帮宝宝减短指甲。

除了大家熟知的疾病会长疹子外,,不要自己胡乱猜测生了什么病,还是请有经验医师检查,以避免延误就医最佳时间。
疹子挤出来有水泡
你的脚上是脚气,它是可以传染到手上的。治疗办法是:

红疹子带水泡
一. 如是火疮: 就用 云南白药与六神丸用醋调和敷患处,用纱布或者膏贴固定 二。如是湿疹 应分以下几个步骤 湿疹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病,中医常以其所发部位及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湿疹:是一种具有多形性皮疹及渗出倾向,伴剧烈瘙痒,易反复发作的皮肤炎症。可多年不愈,发病机理主要是内外激发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可变态反应。

1、 内因:患者的过敏素质是本病的重要因素,与遗传有关,可随年龄、环境改变,神经因素如忧虑,紧张、情绪激动、失眠、劳累等也可能诱发或使病情加重。内分泌,代谢及胃肠功能障碍,感染病灶等与发病也有关系。
2、 外因:如日光、湿热、干燥、搔抓、摩擦、化妆品、肥皂、皮毛、燃料、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湿疹。某些食物如鱼虾、蛋等也可使湿疹加重。
湿疹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病,中医常以其所发部位及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泛发于全身,浸淫遍体的叫“浸淫疮”;身起红粟,搔痒出血的叫“血风疮”;局限一处,发于耳边的叫“旋耳疮”;发于掌指间的叫“痫疮”;发于腿足的“湿毒疮”;发于阴囊初起名“胞漏疮”;日久称“肾囊风”;婴儿湿疹有“干敛”、“湿敛”之分。’但不论所发部位在何处,总的以辨证论治为准。
湿疹虽属皮肤表病,但来源于内因,中医着重于内治,其次辅以外治。内因以心火,脾湿为主,可因心绪烦扰,心火内生,导致血热。又由于饮食不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与热合,外走肌表而病生焉。其辨证大致分以下几种类型进行论治。 (1)湿热型:发病速,皮肤灼热红肿,或见大片红斑,丘疹,水疤,渗水多,甚至黄水淋漓,粘而有腥味,结颁后如松脂。可因搔痒太甚而皮肤剥脱一层。大便偏干,小便黄或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带数。此种类型临床最多见。治以利湿清热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出现脓疤加银花、连翘;大便偏于,加大青叶。 (2)血风型:证见身起红粟(以红丘疹为主),搔破出血,渗水不多,剧烈搔痒可见搔痕累累,尤以夜间为主。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带数。此种类型,是热重于湿。以血热为主,治以凉血消风为主,除湿清热为辅,方用皮癣汤加减:生地、丹皮、赤芍、黄芩、苦参、地肤子、白藓皮、丹皮、生甘草。 (3)脾湿型:此种类型较多见,皮肤黯淡不红,成片火窠(隐在皮肤内的水疤)搔痒才见渗水,后期干燥脱屑。证见面色无华,饮食不香,纳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黄,或有腹胀等脾胃症状,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滑等。此型脾虚湿胜,热象不显,治以健脾理湿为主,方以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陈皮、茯苓、泽泻、六一散、白藓皮。胃呆纳差,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腹胀加川朴、大腹皮。 (4)阴伤型:病延日久,长期渗水过多,致伤阴耗血,血燥生风,亦可因长期服用苦寒燥湿或淡渗利湿之品。造成伤阴耗血,皮肤浸润,干燥脱屑,搔痒剧烈。主要的辨证指标是舌红苔剥(伤阴),或舌淡苔光(耗血)。见到此证时,用滋阴除湿法治疗。药用:生地、元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藓皮、蛇床子。在这里特别指出:滋阴与除湿同用,似有矛盾,一般以为滋阴可能助湿,除湿可以伤阴。本方生地、当归、元参、丹参滋阴养血而不助湿,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用于反复不愈的湿疹及慢性阴囊湿疹(肾囊风)疗效较好。对此证型,切忌重用燥湿或利湿之品,以免重伤其阴,症情越来越坏。
婴幼儿湿疹,中医总称胎敛,又有湿敛,干敛之分,后者又称奶癣。婴儿湿疹至儿童期仍不断发作,皮损渐局限于手肘、国窝、足踩等处,常呈对称性,中医称四弯风。婴儿湿疹,多因胎孕时期,母食五辛,遗热于儿所致,可分三型论治。 (1)湿热型(湿敛),多见于肥胖婴儿。部位多在头面耳项等处,重则泛发全身。证见皮肤渐红、糜烂、渗水、结痂,重则脱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治宜导湿清热,方用导赤汤加减:生地、木通、竹叶、六一散、黄连,或服牛黄清热散,量儿大小,一瓶分2~3天服。 (2)脾虚型(干敛):多见于发育差的瘦弱婴儿。证见皮肤浸润,干燥、鳞屑、瘙痒,或起少数丘疹,水疤,一般消化不良,纳食不多,面黄肌瘦,大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薄白,脉缓滑。治以健脾化湿,方用化湿汤加减:苍术、陈皮、茯苓、泽泻、炒麦芽、六一散。 (3)阴伤型(干敛):大多属湿热型,渗水日久不愈,伤阴耗血,转变而来。皮损与脾虚型相似,唯无脾胃症状,纳食,大便正常,可见舌红苔剥或舌淡苔光之征。可继用滋阴除湿法治疗。
外治法,大致可分3类: ①渗水期:采用湿敷法,方用生地榆、马齿页、黄柏,任选其中一味或二味,各10克,水煎20分钟,待微温时,用纱布叠五六层(小毛巾亦可)蘸药水,稍拧干,溻敷于患处,隔20~30分钟再蘸水换敷,一日敷3~4次,直至不流水为止。
②流水不多时,选用缓和性的药膏,不宜敷刺激性强的药膏。
③慢性湿疹,皮损肥厚浸润,可采用刺激性较强的药膏。
④湿疹的护理,亦很重要,应注意下列几点:A.不用水洗。不用热水烫,少洗澡,不接触肥皂。13.忌口。不吃鱼腥,海味,羊肉等五辛发物。C.小儿勿穿戴和接触羊毛织物。 朱仁康
湿疹多患于过敏性体质,常因脾虚生湿所致。故治疗原则常采用健脾利湿法。一般临床分三型论治之。
(1)湿热型:相当于急性湿疹,常见皮损掀红作痒,滋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结黄痂,或沿皮糜烂,治以清热利湿法,方用苗陈篙汤合萆解渗湿汤加减:茵陈、炒山栀、大黄、萆解、生苡仁、车前子、土茯苓、黄芩、生甘草。
(2)脾湿型:相当于亚急性湿疹,常见皮疹颜色较暗,滋水不多,抓破后有渗液,但清稀,可有淡黄色脱屑,痒不甚,胸闷纳呆。治以健脾除湿,常用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茯苓皮、生苡仁、苡仁根、徐长卿、炒山桅、山药、陈皮。
(3)血虚风燥型,相当于慢性湿疹,常见皮损浸润肥厚,色素沉着,表面有鳞屑或血痂,甚痒。治以养血祛风,常用四物消风饮加减:当归、生熟地、小胡麻、萆解、赤白芍、苍耳子、地肤子、夜交藤、珍珠母。
除内服药外,我常结合外治法,最常用的有下列三种制剂。
①三黄溶液:黄连3克,黄柏、黄芩各9克。煎水,湿敷或外洗。
②糠馏油糊剂(市售药品)。
③黑豆馏油软膏(市售药品)。
以上王药分别用于急性、恶急性、慢性湿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