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找到口令,相关资料有些。养生太极掌 (第三套)养生太极掌第三套又称疏肝利胆太极掌,全套共36式,是通过意、气、形密切配合,以实现疏肝、平肝和养肝、柔肝的治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清解和疏散肝热、理气活血、破积散聚、行气化淤、舒肝利胆的效果。导引养生功序列。创编人:张广德教授。1、真人采气

养生太极掌第二套演练

2、清水穿鱼

3、上峰诊脉

4、碧海藏龙

5、黄蜂出洞

6、脱铐开枷

7、蛟龙翻浪

8、鸾凤栖梧

9、腊梅迎春

10、金鸡独立

11、浪里行舟

12、野马分鬃

13、鴷鸟啄食

14、烈马翻蹄

15、青龙潜海

16、金丝缠腕

17、行云流水

18、黄蜂出洞

19、旭日东升

20、鹰击长空

21、腾蛟起凤

22、大鹏展翅

23、碧海藏龙

24、碧海藏龙

25、云压青松

26、金针指南

27、灵龟服气

28、野马分鬃

29、鴷鸟啄食

30、烈马翻蹄

31、青龙潜海

32、金丝缠腕

33、行云流水

34、马步单鞭

35、羽翼护雏

36、气息归元--------

陈式四十八式太极扇(动作名称) 1、腰横玉带;2、怀中抱月;3、青龙探爪;4、悬崖勒马;5、左右摇旗;6、风火车轮;7、鹞子翻身;8、叶底藏花;9、倒插杨柳;10、金鸡独立;11、黄莺落架;12、古树盘根;13、乌龙摆尾;14、张飞蹁马;15、蹬转乾坤;16、凤凰点头;17、叶底藏花;18、云燕归巢;19、大鹏展翅;20、猛虎出洞;21乳燕斜飞;22、黄龙搅水;23、白蛇吐信;24、二郎担山;25、狮子摇头;26、英雄坐山;27、行步撩衣;28、打虎登山;29、燕子抄水;30、带马勒缰;31、推窗望月;32、灵猫扑鼠;33、轻摆荷叶;34、霸王捆肘;35、金鸡独立;36、鱼跃龙门;37、蛟龙出海;38、力劈华山;39、抱虎推山;40、凤凰点头;41、天王打闪;42、神龙回首;43、脑后摘盔;44、玉女穿棱;45、白鹤亮翅;46春回大地;47、力挽狂澜;48、玉龙还珠。 ------------夕阳美太极功夫扇 又称:第二套太极功夫扇、56式太极功夫扇 创编:李德印(国际级武术裁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华武林百杰) 主讲:李德印 演练:方弥寿、马一枫、张杰 全套练习场地范围:5m×2m 全套演练时间:大约三分三十秒 夕阳美太极功夫扇介绍: 夕阳美太极功夫扇是作者继太极功夫扇之后创编的姐妹篇,目的是丰富老年朋友健身活动内容,增加趣味性,多样性,增强健身效果。 夕阳美太极功夫扇同样以武术动作为基础,适当吸收京剧、舞蹈成分,结合中国功夫歌曲的内容、节奏、构成了载歌载舞,快慢相间,刚柔并举,活泼新颖的特色。 第一段动作结合《中国功夫》歌曲每分钟66拍慢板,每动八拍,动作柔缓自然,轻灵沉稳。 第二、四段动作结合歌曲和每分钟104拍快板,采取了长拳类武术动作,每动四拍,节奏鲜明,动作干脆舒展。 第三、五段动作结合歌曲念板,采取了南拳,八极拳、形意拳,陈式太极卷的发力动作和刀、枪、剑、棍等器械的动作。每动也是四拍,动作刚健有力,旋转、纵跳穿插其间。 第六段重新回到每分钟66拍的慢板,以杨式太极拳动作为主,每动八拍,在平稳柔和的动作中,增加变化和对比,使内容柔而不淡,趣味深长。 两次过门选取了间歇的造型动作,既可以调整一下体力,也可以集体表演时组成波浪或队形变换。 与太极功夫扇相比,两者都是以中老年朋友健身为创作目的,运动强度中等,全套结束心率构为120次/分,其中跳跃、发力动作不超过150次/分。在内容上,力求两套动作相互补充,避免重复,本套内容在动作变化和表演效果上有所提高。没有武术基础的初学者,通过12-15个小时的教学,基本可以掌握。针对一些老年朋友初学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我们对其中几个难度较大的动作介绍了两种练法,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练。 -------------------

陈式太极扇 陈式太极扇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的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武术健身项目,它突出了陈式太极拳传统性特点,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通过穿插蹬腿、摆莲、翻腰、跳跃,集中了东式太极拳典型动作。该套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扇势多变、造型优美,极具健身性、观赏性及艺术性。

-------------------

杨式太极扇 杨式太极扇是一种深受大众尤其是女性喜爱的太极健身器械。它集太极拳基本功、扇法基本功、武术技击基本功和舞台造型基本功于一体,不仅动作优美流畅,造型典雅大方,而且富有浓郁的现代气息。经常习练,可以收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陶冶情操的动效。杨式太极扇动作紧凑,节序清晰,中正雅致,舒展大方,动作速度舒缓适中,动作劲力势势贯劲,劲力内含。练法上,强调每势以起永开合贯串,严格遵循太极原理的要求,适合大众学练和养生健身的需要,符合竞赛的规范化要求。

---------------------

莲花太极扇 含单扇和双扇两个套路。这两套扇是宗老师为喜迎澳门回归而创编的,因而有回归扇的美称。两个套路均以杨式太极拳架为基础,采用了传统的民间扇术技术,整套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扇面时开时合,武舞共融,潇洒飘逸,富有情趣,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在1999年澳门回归的庆典中,1200名太极拳友集体表演的莲花太极单扇,气势宏伟,盛况空前,成为整个庆祝活动中的重头戏。澳门人至今引以自豪。

-----------------------

四维太极扇 四维太极扇是“四维太极”系列运动套路之一。它以太极拳理为指导,吸收内外家技法融冶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扇子为运动器械,表现各种武术攻防动作。全套38个式子,以横弓步、歇步、仆步、跪步、独立步、交叉步等步型为主,有多种平衡难度动作,扇法凌厉,姿势优美,形式活泼,有较深的艺术内涵和较强的武术攻防意识;有以意导动、柔和连贯、虚实互变、动静相兼、节奏鲜明、击拍清脆、气氛活泼的特点。具有广泛的普及性、表演娱乐性、攻防实用性和健体强身性。

太极十八式养生功

传统的,具有较高的健身养生功效。这套功法符合科学健身的规律,对人体的神经、回圈、呼吸、消化、骨骼、关节、肌肉等都有积极的影响,能加快血液回圈和新陈代谢,提高自身免疫力,对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作用。练功时要求心静体松,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 1、无极静桩图1 站稳左脚,右脚横向迈出。平衡两脚重心,两脚相距肩宽。头顶放松,身体下蹲一点;脸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颈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两肩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胸部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腹部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臀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大腿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小腿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脚底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心静体松地站桩2~3分钟。 2、太极起势图2 身体慢慢下蹲,两脚相距与肩宽。两脚慢慢蹬起来,两手往上抬。手臂环状收回。松肩,两手分别向外分开。身体慢慢下蹲。两手往下落。练18遍。 3、推波助浪图3 初式左或右半马步。后脚蹬,两手向前推,转成弓步。前脚蹬,后坐半马步,转成两手收回在肋旁。左式、右式各练18遍。 4、左右云手图4 马步站立,左手抱圆。腰胯左转完成时,右手抱圆。腰胯右转完成时,左手抱圆。左式、右式各练18遍。 5、易筋甩手图5 身体站直,两脚相距肩宽,两臂同方向前后摇甩,向后用点气力,向前不用力,脚跟抬起离地,脚趾用力抓住地下。练36遍。 6、左右撵猴图6 初式左半马步,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抱球。滚球,重心稍向前。后坐,左手推出去。转为右半马步,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抱球。滚球,重心稍向前。后坐,右手推出去。左式。右式各练18遍。 7、手肩相合图7 右手在左上往肩后面的胛骨拍去,左手在右下往腋窝后面的胛骨拍去。左手在右上往肩后面的胛骨拍去,右手在左下往腋窝后面的胛骨拍去。转为左式、右式各练18遍。 8、川字桩功图8 七分重心在后脚,身体下蹲。三分重心在前脚,脚跟着地。两手像抱琵琶弹奏一样。左式、右式,心静体松地站桩2~3分钟。 9、弯弓射虎图9 初式右侧弓步,两手交叉于胸前。身体稍微下蹲,同时左手握拳向前方松去、右手握拳屈肘向后松去。转为左侧弓步,身体稍微下蹲,同时右手握拳向前方松去、左手握拳屈肘向后松去。左式、右式各练18遍。 10、拳搓腰眼图10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相距肩宽。两手握拳,拳背轻轻贴在左右腰眼处。身体稍微下蹲地上下抖动,让拳背自然搓揉腰眼。练36遍。 11、野马分鬃图11 初式右半马步,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抱球。左脚蹬,右腿弓,右手向右上侧掤出去,左手往左下侧松开。转为左半马步,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抱球。右脚蹬,左腿弓,左手向左上侧掤出去,右手往右下侧松开。左式、右式各练18遍。 12、沉提借力图12 初式左丁虚步,八分重心在右实脚,两分重心在左虚脚,心静体松地站桩1~2分钟。左脚由虚变实的下蹲,脚底贴地,左手往下落;右脚由实变虚的提起,脚尖点地,右手往上举。转为右丁虚步,心静体松的站桩1至2分钟。右脚由虚变实的下蹲,脚底贴地,右手往下落;左脚由实变虚的提起,脚尖点地,左手往上举。左式、右式各练18遍。 13、捧球托上图13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相距肩宽。身体下蹲,两手在下抱球。两脚蹬地而起,两手捧球托上到胸前,掌心向上。身体再次下蹲,掌心翻转向下下落。蹲到合适高度,掌心翻转向上抱球。练18遍。 14、开阔胸怀图14 初式右半马步,左手在外、右手在内。两手交叉于腹前。左脚蹬,右腿弓。两手分别向左前方、右前方挥出去。转为左半马步,右手在外、左手在内,两手交叉于腹前。右脚蹬,左腿弓,两手分别向左前方、右前方挥出去。左式,右式各练18遍。 15、狮子摇头图15 马步站立,两手分别在左、右的软肋部位,松腰往右下、左上旋转。放松颈部,向右调头。转为松腰往左下、右上旋转。放松颈部,向左调头。左式、右式各练12遍。 16、饿虎扑食图16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相距与肩宽。弯腰,两膝微屈,两手向裆下后面甩去;起身伸腰,两手往上交叉于胸前,之后向左右两边分开,两手握拳向下变掌撒开手指,马步下蹲。练12遍。 17、大雁飞翔图17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相距与肩宽。身体下蹲。两脚蹬起,两手分别往上抬到与肩平,掌心向下。滚动手臂,翻转掌心向上,慢慢往头顶上方相合。松腕,手指下垂,两手屈肘,放松下落,身体下蹲。练18遍。 18、抱圆动桩图18 马步站立,两膝微屈。重心分于两脚下。两手小臂向前掤。掌心向内置于胸前,如轻抱一个较大的气球。松肩垂肘。当吸气腹部向外鼓胀时,两手抱圆亦同时向外鼓胀;当呼气腹部向内凹缩时,两手抱圆亦同时向内凹缩。练36遍。 练习太极拳养生功有三个要点,即“体要松,气要固,神要凝”。 到底什么是“体松”呢?体松就是身体肌肉松散,筋骨微带劲,不尚用力气,而尚用意;力大则拙,用气则滞。体松后排除杂念,心平气和,则血气流畅,百脉和顺,以养精神。 何为“气固”?气固就是气要沉在腹部,不要浮在胸部,所谓心虚腹实。老子说的“虚其心,实其腹”就是这个意义。腹实自然气固,气固则身体便有重心,无论手足如何动作,重心总在腹部,动作自然运用自如。从养生角度讲,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体内精气充足,才能抵御外邪的侵袭。气是推动血液流动的重要物质,不但要固守,而且要充盈。 那么什么是“神凝”呢?神凝就是内外相合,身心一致。所谓内外相合,是指躯体各肢节运动的协调性与相对平衡,就是上下,左右,高低,进退,对拉拔长。在形式上,要做到动作一致,上下成为一个整体;从心神和意志上,要内外相兼,心气平和。意神内敛,配合肢节运动。太极拳重在气势,而不在架势,非此不得练拳要领。《内经》里“《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 *** 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太极拳做到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就能起到血气流畅、功力增长的作用,从而强壮身体,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乔式太极拳养生功

太极有没有实战的 真的有那么厉害? 我们都知道,有句话叫做“四两拨千斤”指得就是太极拳为代表的拳法但数百年来,人们都片面的理解了它,因为这句话完整的原话是“四两拨千斤,千斤力在后”,意思是说,想要用四两的巧劲化解对方千斤之力,首先你自己也得有千斤的力气。所以说,借力打力、以柔克刚可以做到,但首先你和对手差距不能太大。一只狗无论如何也不能用巧劲弄倒大象。太极拳的理论很好,但实战,很遗憾现在根本找不出一个纯练太极实战很牛的人,至少那个人是个隐士没有露面。你看看央视武林大会上太极拳的比赛就明白了,一场闹剧。如果真是找一个纯练习太极的人,让他分别去和空手道练习者、散打练习者、ITF跆拳道练习者、拳击练习者、柔术练习者、泰拳练习者对打,前提是,双方年龄和身体条件一样,训练时间也一样。照目前的情况来看,那这位练习者只有可能会战胜ITF跆拳道,因为ITF跆拳道华而不实(实用的是WTF跆拳道)。和柔术练习者对打,会有残疾的危险,被关节技致残。和泰拳、散打、拳击、空手道打,会被打得满脸血,或者KO。如果派一个老头,那更完蛋了。拳怕少壮,至理名言。但并不是说,练太极就没有用。当年张三丰也是靠得一手太极和元兵厮杀的。但为什么现在变成了这就不是太极一家的问题了,所有传统武术现在都面临着花哨不实用的尴尬境地。在练习格斗技的基础上,辅助练太极是很有帮助的。曾经的K1(世界水平最高的站立格斗赛事)世界冠军、极真空手道高手、绰号腿王一世的AndyHug(已故)就在其训练中有太极拳项目。练习太极拳,会有助于增加身体的柔劲,形成借力打力、以柔克刚的意识,不经意间就会应用而出。我说的是柔术,巴西格雷西柔术,不是柔道。两者区别非常大顺便再反问你,不让打头,那还能叫武术?还能叫搏击?还有我自己说错了,不是武林大会,是武林风,不好意思。上面不止一次有太极练家和别人的比赛,干脆成了王八拳加摔跤,除了起首两下以外,完全看不出是太极。至于其它方面,我本身说得已经很清楚,不想再解释。凡事看事实,武术更要睁眼看世界。一种武术的优劣,那要看事实来说话。我相信太极拳在古代非常厉害,但不是现在。自从霍元甲以后,我们只看到了散打在擂台上苦苦为中华武术争光,传统武术都只是在光说不练。陈氏太极的实战威力有多大?能给对手带来怎样的伤害? 太极拳实战首先可以保证你的安全,前提是你能练到全身松空的程度。现在的太极拳老师形容他们过去的师傅的时候都是说感觉就像浑身都是空洞,什么力量都不能加在他们身上。想杨氏太极拳的那个祖师杨无敌,因为无论对方怎么攻击他都能顺着对方的力道化开所以人称杨无敌。近代比较著名的例子,日本极真空手道创始人大山培达一生唯一一次败在了一个陈姓的老头手里,老头用的就是太极拳。当然这个跟他没来中国大陆也有关系,如果他来了估计输得不止一次矗。事实上大山培达对自己的力量非常自信,他可以徒手掰断牛角,空手打死一头牛。但是他就是拿陈姓的老头没辙,还被老头借力打力用他自己的力量攻击他自己。太极拳的攻击力就不好说了,不过最起码借力打力感觉像斗转星移呵呵。太极是内家拳,应手即扑。虽然摔一下两下可能没事但是摔个四五十下估计就有事了。总值太极拳是防身的首选,威力随心所欲,不愧是上乘武功。太极拳实战视频video.sina/....shtml太极实战能打过散打队员吗 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女人能打赢男人吗”,少了必要的条件限定。什么样的女人和男人对打?首先要明确太极是什么?是否一门功夫?太极,应该叫太极拳更准确,最早产生就是一种拳术,一种功夫。虽然各类介绍太极拳的资料喜欢引用张三丰一句话,说创立太极是为了养生,而技击只是末流耳。但考证中得出的太极早在比明代张三丰更早的唐朝就已经有了,是许宣平所传的“三世七太极拳”,其实就是37式太极。其后陆续传下来,也有称为“十三式长拳”等各种名称。其实都一直是不温不火的。但传到近世,太极拳突然名气大振,是因为出了一个杨无敌杨露禅,挟太极之技,闯北京城,除了八卦掌董海川之外,无人匹敌。由此课件,太极拳被世人瞩目,就是因为其技击功能,而不是现在宣传的养生体操。太极就是一门功夫,就是用来打架的。有了这个概念,我们再说太极与散打对比。散打是中国近二三十年来创立的一种武术项目,其实就是将各门派的实战技术抽出来,结合当前世界的潮流,用现代训练技术培养训练,而综合出来的一种武术实战比赛。目的就是快速培养出可以技击的人才。这两者各有优缺点:太极的优势,是经过千百年锤炼的一门优秀的内家拳,讲究内功训练,越老越纯,功夫越深;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比如前期训练起效缓慢,都是在积累阶段。所有才有“太极十年不出师”的古训。而散打能在极短时间内,让队员掌握基本技能,快速运用,加上用现代的体能训练、应激训练,实战对敌训练等手段,三个月就能训练出一个上擂台的运动员。至于缺点,与海外搏击一样,过了最佳年龄段,体能下降,黄金期就基本过去了。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短期上,同样年龄段的,同样的训练时间的,比如一两年训练时间,基本上太极是完败下场;但是训练十年之后,四五十岁身体对抗,散打队员基本都是伤痕累累,与训练有素保养得当注意实战的太极学人对抗,胜算就无几了。我个人学过一些拳脚花架子,也接触过太极,但都是玩票。一旦招一些学炼太极十年的人切磋,基本就是人家的玩物,甚至被一个六十多的老人耍得团团转。五六十年代之前的中国,太极门人敢打、能打还是很出名的,包括杨氏太极杨澄浦动不动就可以与人出手较技,好不谦让;吴式太极的王子英打人如挂画,虽然夸张,但依旧是喜欢实战的例子;甚至影响华人文化圈子的,引发武侠小说狂潮的香港太极与白鹤门生死决斗,虽然很多人看视频觉得完全是王八拳对打,但真正体验才能知道没有俩下散手是不敢那样毫无护具的对决。补充一下,以上答案有几个限制:1、学太极的必须是真正的师承传下,而不是国家体育传授的那些表演太极,闪展腾挪虽然好看精彩,但没有一个真正实用,十年之后大部分都是伤经动骨,难以为继;2、学太极的,除了师承之外,还需要有真正推手训练,实战训练。这些在五十年代以前都很流行必备的训练模式,后来都因为国家推广的新太极模式,导致快失传,才有了今天太极变成一门舞蹈,而不是武术的遗憾。太极拳实战有多厉害 太极有多厉害 实战就是渣子,打不过一般人更别说流氓练过散打和自由搏击那就是找死。太极拳只是传说 养生锻炼身体有点用 其他的都是扯淡和骗局,太极拳实战有什么用? 我讲太极拳不去讲那些门派,因为门派实在太多!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赵堡式、武当山古式,现在还有洪式、乔式、王西安第二代式(王战军老师说的,他的实战能力本人十分佩服)等等,就连太极拳究竟是谁创的还是争论不休,搞不清楚是张三丰、陈王庭、王宗岳、蒋把式还是蒋发,反正现在我们能看得见很多的套路与理论,这些就已经足够了。其实太极拳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河北永年的杨露禅,中国武术史上的第一个无敌。这个人在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那里学来了一套拳法,然后在北京这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一生与人交手无数从未失手,所以人称杨无敌。这个是没有什么争论的。也就是说杨式太极晚于陈式太极呢是没有人怀疑的,疑点只在陈长兴的拳是和谁学的,杨露禅在北京比武的时候用的是陈长兴的拳还是自己改良后的拳。不过我不去研究这些问题,因为很多人研究到现在还是争论不休,没搞清楚。我接着说比较清楚的事情,那就是杨露禅有个孙子叫杨澄甫。杨澄甫曾经在南京国术馆待过,并且传出来一套杨式太极的大架(拳术术语,其实就是套路),一共八十五式。听起来好像很多,其实只有三十八招,有很多重复的动作,翻来覆去地打:)等到后来国家体委推广太极拳,就又出了一个简化二十四式,这也就是我们最常见的太极拳,还配上了音乐,就跟广播体操似的。这么神圣的东西就是这样成为了中老年(或者是体弱不能做剧烈运动的人,连做广播体操都嫌累的人)专用的健身的东西。本人身高较高(一米八六),每当我说健身的项目只会太极拳的时候,大部分人听到都是摇摇头:“可惜这大个儿了,怎么不打篮球,年纪轻轻的就练太极。”我一般的时候都懒得解释。下面说太极拳究竟能不能打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十分简单,杨无敌当年打的可不是一般的人,那可都是武林高手,而且都是他出了名以后还不服的。这就已经说明了问题!杨澄甫是杨露禅的孙子,肯定是学会了这套拳,不敢说是无敌,功夫铁定是不弱,这在武学界也是公认的事情。民国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得黄金时期,著书立说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在国家危亡的时期,各大武学家都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写了出来,所以可以推断杨式大架的那三十八招是杨澄甫的毕生心血,保留的东西除了打法(每一招的用法)以外应该不多。而简化二十四式除了少了十四招以外,应该说继承了杨式大架的精华。由此可以推断出熟练二十四式的人即使不能成为武林高手,打个街头流氓什么的应该不成什么问题,应该说是最好的防身术。可是现在练二十四式的人有几成比例的人能做到呢?问题出在哪了呢?其实问题就出在了好东西传走样了,一群歪嘴和尚念歪了一本好经。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很多人都在宣扬太极拳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使很多习拳者深信不疑。这其实本来是宗师在讲拳理,他讲了很多很多,但是有人偏偏断章取义,拎出了这么几个字,还大肆宣扬,把太极拳搞成了神话。接着就是一群人跟着练,没练明白就出去跟人家打,用柔去克人家的刚,结果被人家打得鼻青脸肿,大骂太极拳不能实战,纯属骗人。那么太极拳怎么才能实战呢?这就要深刻理解“阴在阳中取,阳在阴中求”这几个字了。既然这几个字是我们传统理论的核心内容,那也一定是太极拳的核心内容。太极拳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刚柔”这两个字,套用到理论里面去就是刚是阳,柔是阴。阳在阴中求就是刚要在柔中求,也就是说太极拳那缓慢的套路是在练刚猛的力量。用术语来说就是“催僵化柔,育柔成刚”,太极拳是一门极其刚猛爆裂的拳法。试想让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练一套太极,能不能打赢一个男青年?没有力量与速度,什么招数都是扯蛋!大家明白了吧,太极拳的套路只是练法,要打人不是那么用地!那打人是怎......太极有没有实战的 真的有那么厉害? 我们都知道,有句话叫做“四两拨千斤”指得就是太极拳为代表的拳法但数百年来,人们都片面的理解了它,因为这句话完整的原话是“四两拨千斤,千斤力在后”,意思是说,想要用四两的巧劲化解对方千斤之力,首先你自己也得有千斤的力气。所以说,借力打力、以柔克刚可以做到,但首先你和对手差距不能太大。一只狗无论如何也不能用巧劲弄倒大象。太极拳的理论很好,但实战,很遗憾现在根本找不出一个纯练太极实战很牛的人,至少那个人是个隐士没有露面。你看看央视武林大会上太极拳的比赛就明白了,一场闹剧。如果真是找一个纯练习太极的人,让他分别去和空手道练习者、散打练习者、ITF跆拳道练习者、拳击练习者、柔术练习者、泰拳练习者对打,前提是,双方年龄和身体条件一样,训练时间也一样。照目前的情况来看,那这位练习者只有可能会战胜ITF跆拳道,因为ITF跆拳道华而不实(实用的是WTF跆拳道)。和柔术练习者对打,会有残疾的危险,被关节技致残。和泰拳、散打、拳击、空手道打,会被打得满脸血,或者KO。如果派一个老头,那更完蛋了。拳怕少壮,至理名言。但并不是说,练太极就没有用。当年张三丰也是靠得一手太极和元兵厮杀的。但为什么现在变成了这就不是太极一家的问题了,所有传统武术现在都面临着花哨不实用的尴尬境地。在练习格斗技的基础上,辅助练太极是很有帮助的。曾经的K1(世界水平最高的站立格斗赛事)世界冠军、极真空手道高手、绰号腿王一世的AndyHug(已故)就在其训练中有太极拳项目。练习太极拳,会有助于增加身体的柔劲,形成借力打力、以柔克刚的意识,不经意间就会应用而出。我说的是柔术,巴西格雷西柔术,不是柔道。两者区别非常大顺便再反问你,不让打头,那还能叫武术?还能叫搏击?还有我自己说错了,不是武林大会,是武林风,不好意思。上面不止一次有太极练家和别人的比赛,干脆成了王八拳加摔跤,除了起首两下以外,完全看不出是太极。至于其它方面,我本身说得已经很清楚,不想再解释。凡事看事实,武术更要睁眼看世界。一种武术的优劣,那要看事实来说话。我相信太极拳在古代非常厉害,但不是现在。自从霍元甲以后,我们只看到了散打在擂台上苦苦为中华武术争光,传统武术都只是在光说不练。太极拳到底能不能实战,为什么没有人出来正名 太极拳能实战,并且非常厉害,因为太极拳等内家拳的发力方式就是在改进肌肉紧张发力的弊端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技击术。太极拳到底有没有实战能力 呵呵 怎么说呢 现在的情况是 十个太极 八个废物 ,虽然说的很难听 但是那是事实,不过不要小瞧太极拳 真正的门内人还是很厉害的 ,内家拳没有烂拳 就看自己练的怎么样 有没有得到真传了 那些能给出你答复的 太极拳好于不好的人 不是骗子就是胡说太极在实战中真的有用吗 实战的效果肯定是有的,这是相对的。传统武术发展到技击性已经逐渐减弱,第一是没有什么实战的机会,第二是真正的厉害的功夫武术不是一般人能练出来的。太极不就有“太极10年不出门”的老话吗。自由搏击、拳击散打等等西方的格斗术,都是以技击性为目的,从而有的一系列训练。你想想一个以养生、调理身心、平衡阴阳为主的功夫,跟以搏击为目的的MMA,以什么标准去比较呢?训练体系等等都不一样的。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运动,就像是足球和篮球,虽然都是球类运动,但是并没有可比性呀。没有练过太极拳的人与练习过太极拳的人还是有差别的。所以说,实战作用都是相对的。不同体系的东西又是没有标准去衡量的。供参考,望采纳~山人运动祝拳友身体康健,运动畅快~哪个派太极拳实战厉害 中国武术练到后来都一样了。拳法只是一种练习手段,或者说一种技击理念,在不同情况下“变化”才是中国武术“弱势哲学”所提倡的。真正搏斗的时候其实是必须相互借鉴的。八极拳的刚猛暴烈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主动使用,而在进攻不利或者 *** 不利的情况下必须用太极拳的转化和变换使自己不至于处于下风甚至立于不败,以易攻守之势。要想有效打击和迅速杀伤对手,太极拳在搏击时也可以借鉴八极拳的崩撼突击。这两种拳应该说都是很优秀的拳法,练的好都一样。一个真正的太极拳高手和一个八极拳高手交手,必定是互有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