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八段锦

一 针对性强。 这八个动作柔缓,每一节针对身体特定脏腑功能,每一节重复次数因人而异,可多可少,适合各年龄段。比如第一节双手托天理三焦,第三节五劳七伤往后瞧,对于颈椎腰椎可缓解疲劳,恢复肌肉弹性,对于常见的腰肌劳损、颈椎劳损一类的办公室一族不妨一试。

二 增强血液循环,增加抵抗力,身体机能得到提高。很多人都有体会,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后吃饭睡觉明显精力体力都有改善。

三 调息功能 中国传统医学有五大项: 针 砭 药 按摩 导引 。八段锦就是典型的导引术。人活一口气,通过调息调气来养生,进而通任督二脉,是古人的智慧,也是流传至今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八段锦有以下八个特点,能够达到养生功效:需要的建议收藏!

(一)导气引体,调畅气血

八段锦动作柔和缓慢,其运动方式符合人体自身节律。传统养生十分强调运动要“法贵柔缓”,这是因为“上善若水”、“柔则生,刚则损”。柔和缓慢的运动能让生命机体充分放松自然,更好地发挥自身具有的调节功能,因而有利于机体的全面康复,且不带任何副作用。八段锦锻炼通过对外在肢体躯干的屈伸俯仰和内部气机升降开合的引导,使全身筋脉得以牵拉舒展,经络得以畅通流利,实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现代研究已经表明,通过八段锦锻炼,周围血管弹性和心肌收缩力得到改善,心肌收缩有力,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血管的充盈度和节律性更强。

(二)松紧配合,增强适应

八段锦的一个锻炼特色乃是松紧结合。这个特点贯穿在整套运动过程当中,习练时要求松中有紧、松而不懈,紧从松来、柔和拔伸。“紧”只是动作中的一瞬间,而松贯穿动作过程始终。松紧的这种密切配合和频繁转换,有助于刺激调节机体本身的阴阳协调能力,促动经气流通,打开关节粘连,活血化瘀,强筋壮骨。从现代运动科学来看,这是一种小负荷的运动应激。良性柔和持续的应激,可调动全身各脏器组织的储备潜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与防病能力。有研究已经表明,八段锦的习练对血压、心率、血糖、甲状腺功能等都具有双向调节功能,从而增强了机体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各类疾病的能力。

(三)提倡站桩,强心难老

八段锦的基础姿势是站桩。站桩是气功中常见的调身手段,要求意静神宁、舒适得力、轻松自然。八段锦中,预备式是三元式(抱球式)站桩,第一、三式是托球式站桩,第四式和第五、六式转换时为浮按式站桩,以及第二、五、七式采用马步站桩。站桩能够促使肌肉筋脉产生节律式蠕动,特别是下肢,有利于血液的回流和经气的布散。俗话说:人老腿先老;持续适度的站桩无疑可以增强下肢的力量和平衡能力,可以防老。有研究表明,站桩有利于实现“体外反搏”,促使下半身血流加速回流到躯干和头颈,从而增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四)脊柱为轴,整体调节

八段锦活动中心在于脊柱。整套八段锦的练习,要求重心上下、左右不断转换,并且力求平衡,动作连贯相随。这就要求八段锦的所有动作都通过一个中心来指挥——脊柱。脊柱是人体运动的枢纽,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功能;同时由于脊柱两侧分布着支配肢体脏器的全部神经根,因此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条生命线”。八段锦正是通过对脊柱的拉伸旋转,刺激一身阴阳根本的任督两脉;牵一处而动诸全身,起到全身心的锻炼功效。

(五)运动适量,小劳防疾

从运动强度来看,八段锦属于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唐代养生大家孙思邈在《千金备急要方》中提到“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小劳是八段锦健身养生的一个重要特色。宋代蒲虔贯在《保生要录》中记载:“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故水流则清,滞则污。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然亦稍缓,即是小劳之术也”。“小劳”的功效是:“事闲随意为之,各数十过而已。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壮,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体中小有不佳,快为之即解”。

(六)中医指导,符合生理

八段锦同传统中医学的脏腑经络理论关系密切。八段锦第一式通过上托下落、对拉拔伸的动作,刺激调节人体“三焦”系统,有利于元气水液上下布散,发挥滋润濡养脏腑的作用。第二式通过左右开弓,有利于抒发胸气,消除胸闷;并疏理肝气,治疗胁痛。第三式动作左右升降对拉,符合“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原理,能够对脾胃肝胆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第四式中“五劳七伤”是中医学病因,其病症类似于现代人常说的亚健康。这一式扭头旋臂,调整了大脑与脏腑联络的交通要道——颈椎(中医称为天柱),同时挺胸刺激胸腺,从而改善了大脑对脏腑的调节能力,并增强免疫和体质,促进自身的良性调整,可以消除亚健康。第五式中的“心火”是由于思虑过度、内火旺盛所致,可见心烦口疮、失眠多梦、便秘尿赤等症候;这一式上身前俯,尾闾摆动,使肾水得升、心火得降。第六式通过前屈后伸、双手按摩腰背下肢,使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等得到充分拉伸,对生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腰背部的肌肉都有良性刺激作用。第七式马步冲拳,怒目瞪眼,可刺激肝系经脉,使肝血充盈,肝气疏泄,强健筋骨。第八式提踵颠足,内可以按摩五脏六腑,外可以舒缓筋骨;正如民间谚语所言:百步走不如抖一抖,这一式具有“消百病”的神奇功效。

(七)松静自然,调摄精神

八段锦虽然是以外形肢节躯干的伸展开合为主,但不同于一般的广播体操。后者动作刚健有力,直来直去,节奏单一,不讲究呼吸意念;而八段锦练习过程中,要求神与形合,气寓动作柔和,刚柔相济,强调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和,意念集中在动作部位,排除杂念。因此八段锦的锻炼方式是身心一体式的,而且突出对情志的调摄。良好的情志应该是恬淡宁静,祥和愉悦。《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唐代的医学家王冰也曾指出:“导引按蹻,中人用为养神调气之正道也。”

(八)天人合一,万疾化尘

八段锦的“锦”是指华贵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意味整套练习如丝棉般柔顺连绵、丝滑流畅。所以《遵生八笺》中说“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在古人记载的一段“十二段锦总诀”中曾提到,练功必须“遍身合总行之,要依次序,不可缺,不可乱”,这样“勤行无间断”,才能收到“万疾化为尘”的效果。八段锦整套编排中,第一式为托天式,然后从上到下依次调理心肺、脾胃、肝胆、肾和泌尿生殖系统,最后以颠地式为结尾;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古典养生思想完满地贯穿其中。持续的操练八段锦,可以不知不觉地实践着天人合一,收到祛疾防病、长生延年的功效。

养生八段锦教学视频音乐口令

八段锦口令词:1、预备式:左脚开步;与肩同宽;屈膝下蹲;掌抱腹前;中正安舒;呼吸自然;心神宁静;意守丹田。2、两手托天理三焦:上托、下落;上托、下落;上托、下落;上托、下落;上托、下落;上托。3、左右开弓似射雕:撘腕、开弓、并步;撘腕、开弓、并步;撘腕、开弓、并步;撘腕、开弓、并步;撘腕、开弓、并步;撘腕、开弓。4、调理脾胃须单举:上举、下落;上举、下落;上举、下落;上举、下落;上举、下落;上举。5、五劳七伤往后瞧:起身、后瞧、转正;起身、后瞧、转正;起身、后瞧、转正;起身、后瞧、转正;起身、后瞧、转正;起身、后瞧。6、摇头摆尾去心火:上托、下按;右倾、左旋、摇头、摆尾;左倾、右旋、摇头、摆尾;右倾、左旋、摇头、摆尾;左倾、右旋、摇头、摆尾;右倾、左旋、摇头、摆尾;左倾、右旋、摇头、摆尾;上举。7、两手攀足固肾腰:上举、下按、反穿、摩运、攀足;上举、下按、反穿、摩运、攀足;上举、下按、反穿、摩运、攀足;上举、下按、反穿、摩运、攀足;上举、下按、反穿、摩运、攀足;上举、下按、反穿、摩运、攀足;上举。8、攒拳怒目增气力:抱拳;攒拳怒目、抓握、回收;攒拳怒目、抓握、回收;攒拳怒目、抓握、回收;攒拳怒目、抓握、回收;攒拳怒目、抓握、回收;攒拳怒目、抓握。

道家养生功八式

八仙养生手,简称八仙手,是道教秘传的养生功法。因为有八个动作,且流传于西安的万寿八仙宫,故名。辛亥革命后,由于八仙宫住持与清廷“过从甚密”,住持藏匿,功法亦失传。也许是道长们的精妙安排,此功法在上世纪50年代由西安湘子庙(据传为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修行处)一位道爷传给少年王广璘。道爷临别时,在赠给王广璘的功谱后面写道:“不识而传,背过匪浅,时至不传,必遭天谴”。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八仙养生手。 八仙养生手概述 人的双手有几十个重要穴位,与全身上下内外相通。八仙手的动作简单,老幼咸宜,毋须场地器械,行走坐卧皆可演练。其功效在贯通经络,活血化瘀,于内脏筋骨皆有裨益。练此功者,有的手做动作,脚心出汗。有的内脏疾病痊愈,手上的皮肤也变得光润起来。特别是对长期电脑操作而引起的“鼠标手”疾具有神奇疗效。 八仙手的演练,还有道教的一些独特法则,如“未演练,先定心”,“阴阳善恶层次分”。演练时,要先念定心诀。必须澄心定意,排除杂念,天人合一,才能获得预期功效。其定心诀如下: 一念不动,万念不来,清心寡欲,好快哉! 既定吾心,无疑无猜,明理入道,登天台,登天台! 八仙手的动作多有左右阴阳的相互转换。道教法则:左手为阳,右手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左手为善,右手为恶。故而在每个动作演练时,必先由左手在外或在上,取义于隐恶扬善。 八仙手的预备姿势,无论坐卧或站式,必须将双臂在胸前抱成一个圆形,不可将肘部贴于双肋。坐式或站式,必须上体正直,百会朝天,不可俯仰。否则有碍气血的畅通。 八仙手的每个动作,演练次数以八的倍数为宜。可默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演练时间由个人体质决定,贵在坚持,必有奇效。 八仙手的演练口诀如下: 三礼九叩,聚精凝神。阴阳更易,球推太极,二仙传道,研珠磨炁,双龙绞珠,阳升阴匿,仙人穿梭,归根纳气。养气练气,精气神虚。 前两句是预备式的要求。“三礼九叩”,表示对道教神仙的尊敬,但不需进行三拜九叩之礼,在意识上要有叩拜敬仰之意。“聚精凝神”,即默念定心诀,澄心定意,排除杂念,准备演练。王广璘老师说,道爷讲,三礼九叩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每天练三次,每次三遍,共九遍。 中间八句,是八个演练动作的名称。 最后两句,是对八仙手演练的总结。“养气练气”,是八仙手的功法宗旨。“精气神虚”,就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是八仙手的升华层次。 八仙养生手动作分解 八仙养生手动作分解一、阴阳更易(以坐式为例,下同) 更、易,均作变更、交换解。因双手阴阳反复交换,故名。 1.正身坐定,百会朝天,舌抵上颚,双臂在胸前抱成一圆,手心向下。左手手指置于右手手背之上,手心先不接触左手背。(图1) 2.左手手心从右手手背上迅速前搓。此动右手在上为阳。(图2) 3.将右手抽回,右手手指置于左手手背之上。(图3) 4.右手手心从左手手背上迅速前搓。此动左手在上为阳。(图4) 5.将左手抽回,左手手指置于右手手背之上,复成图1姿势。由此接着动作2至动作5反复进行。以八为数,活动数遍。 6.按照上述动作,将向前搓改为向回搓。即把上面的手往前放一点,然后在下面的手背上迅速往回拉着搓。也是左右手交换,如图2、图1、图4、图3的顺序。以八为数,活动数遍。 练习此动时,双手不要脱开,要双手贴住进行阴阳转换,转换速度较快时,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 八仙养生手动作分解二、球推太极 球推太极,即推“太极球”,是以拳头象征太极球。 1.双臂在胸前抱圆,右手握拳,拳心向内。左手掌心向内贴于右拳之外。(图5) 2.右拳以手腕为轴,贴住左手心,在左手心内顺时针画圈。右拳画圈过程中,拳心也随之转向前再转向内。(图6) 图6只是右拳画圈过程中拳心向前的一个镜头。右拳划一圈算一个,以八为数,活动数遍。接着改变方向,右拳在左手心内逆时针画圈。以八为数,活动数遍。 3.左手握拳,拳心向内。右手掌心向内贴于左拳之外。然后左拳在右手掌心内顺时针画圈,再逆时针画圈。也就是动作1、2左手和右手交换的练习。(图7,图8) 八仙养生手动作分解三、二仙传道 1.双臂抱圆,两手心向内,左手在外贴右手背。左手大拇指的前节向下弯至右手心内,右手握拳,以大拇指和食指握住左手大拇指的前节。从上往下看,双手连接成一个S形的太极图。(图9、图9B) 图9B是将双手向前让读者看清太极图的形象。 2.两腕向内用力,将左手大拇指前节从右手虎口中拔出。(图10) 3.右手在外,左手将右手大拇指前节握住,然后向内用力,将右手大拇指前节从左手虎口中拔出。(图11、图12) 重复上述动作,左右手交换练习。拔一下算一个,以八为数,活动数遍。 八仙养生手动作分解四、研珠磨炁 “炁”读“气”。《辞海》解释为:“同‘气’,多见于道家的书。”“炁”专指内气,不包括呼吸之气。 1.双臂抱圆。左手在外,手指向右,手心向内;右手在内,手指向左,手心向外。两手手心相贴。(图13) 2.双手贴紧,同时将手指向上摩转,成五指对齐状。(图14) 3.上动不停,双手继续贴紧摩转,使右手转向外,左手转向内。双手手指变为相反方向。(图15) 4.重复动作2、3,使左手转向外,右手转向内。(图16、图17) 此时又回到图13的姿势。接着再由动作2至动作4反复练习,以八为数,活动数遍。此动作很快就会感到手心发热。有人手上做动作,脚心出汗。可见其对全身经络疏通之效。 八仙养生手动作分解五、双龙绞珠 1.双臂抱圆,两手掌心向内,以腕部相贴,左手在外。(图18) 2.双手同时贴着腕部向前、向下、向内、向上画圈。在画圈过程中,手心也随之朝前朝内旋转,右手从内转到外再转到内,最后仍回到图18的姿势。(图19、图20、图21) 3.按动作2连续、反复练习。以八为数,活动数遍。然后改变方向,双手先向内,再向下、向外、向上画圈。以八为数,活动数遍。 八仙养生手动作分解六、阳升阴匿 1.双臂抱圆,左手大拇指朝上,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然后双手分别上下用力,将左手大拇指从右手中拔出。(图22、图23) 2.左手握住右手大拇指,双手上下用力,将右手大拇指从左手中拔出。(图24、图25) 3.按动作1、2反复练习。以八为数,活动数遍。 八仙养生手动作分解七、仙人穿梭 1.双臂抱圆,两手掌心向内,左手在外。(图26) 2.左手从右肘外侧向右穿梭;同时右手从左肘下向左穿梭。以惯性力穿到为止,不可用力太过。(图27) 3.双手抽开,紧接着将右手换到左手前,右手从左肘前向左穿梭;左手从右肘下向右穿梭。(图28、图29) 4.双手抽开,将左手换到右手前,重复动作2、3。如此反复穿梭,以八为数,活动数遍。 八仙养生手动作分解八、归根纳气 1.双臂抱圆。右手大拇指朝上,左手大拇指握在右手拇指外侧,另四指握住右手四指。(图30) 2.左手松开,左手大拇指朝上。右手大拇指握在左手拇指外侧,另四指握住左手四指。然后再换手,用左手握右手,回到图30姿势。(图31、图32) 3.左手握住右手拇指,用力向上一拔。(图33) 4.按以上方法,改变顺序。先右手握左手,再左手握右手,接着右手握左手,其图解顺序是图31、图30、图31。最后以右手向上拔左手拇指。(图34) 5.再从动作1开始,反复改变顺序,以八为数,活动数遍。 “归根纳气”的动作,是三握一拔,左右变换,不专心就会搞乱顺序,所以还有锻炼和考验思维清晰程度的作用。练习时可以由慢到快,看看是否思维十分清晰。 八仙手练完后,因为肘部一直抬起,身上也会有些累,这是好现象。可稍事随意活动,调整身心,即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