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寒暑更替是天地阴阳变化的结果,人体的生理机能也随之呈现“体内时令”性的规律性改变,因此顺应四时的变化也就保持了机体与外界阴阳变化的统一性,这就是古人提出顺应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基础。一般说来,春夏温热,人体阳气活动旺盛,阴津往往容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人们为了适应这种气候变化,比较注意养护阴津,但往往不自觉忽视了养护阳气。祖国医学认为,夏季养生重在“养阳”。所谓“春夏养阳”,就是要求人们顺从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长的规律,重视保养阳气,以达到健体延年的目的。著名养生学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明确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夏季伤阳的主要因素暑热暑湿伤阳 酷暑亢阳最易耗气伤阴,阴津往往容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导致阴不敛阳。正如我国古代医家王冰所说:“无阴则阳无以生,全阴则阳气不极。”此外长夏多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起居不慎伤阳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人们往往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导致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损伤阳气。《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饮食不慎伤阳夏暑季节气候炎热,人们多喜贪冷饮凉,殊不知过于贪凉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疾病发生。元代养生家丘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太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也就是说,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太寒凉;亦不要吃得太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夏季养阳的主要方法防暑解热,谨防冷气病夏季的突出特点是炎热,当以防暑解热为重点。通常人们多用空调等冷气设备,但用之不当易患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易感冒和患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患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具体防病方法有: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低于25℃;冷气房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经常通风,使空气流通;入睡后,最好关上冷气机;当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调节精神,心静自然凉夏天高温灼热,湿气袭人,容易让人烦躁不安,情绪紧张。祖国医学十分重视人的精神对疾病的影响,指出盛夏季节“心宜恬淡,冰雪胸怀”,主张“静养勿躁”,切忌脾气火爆,急躁动怒,而劳神伤气,于健康不利。入夏以后,应注意调养情绪、放松精神、平心静气、止躁制怒、乐观愉快,就会进入“心静自然凉”的境地。起居有律,顺应阴阳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做适应性调整,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早睡早起,顺应自然,保持旺盛机能。从立春至立夏以6点起床为宜;立夏至处暑以5点为宜;(处暑至立冬以6点为宜;立冬至立春以7点为宜),但随着地区不同,节气差异还要进行具体调整,以东方大白、太阳未出为合适(冬季适当晚些,以日见地平线为宜)。适当运动,夏不厌热顺应四时的变化使机体与外界阴阳变化的保持一致,人类才能适应自然,夏季参加适当运动是必要的。通过各种有益的运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通常认为,气温在21℃左右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此时生理机能最佳,最适宜进行体育活动。在气温过高(超过35℃)的情况下,要预防中暑和因大量出汗而导致的脱水,此时进行体育活动必须慎重,特别是年长者和儿童,此时不适于进行体育运动。对热环境已适应者可进行适当运动。但在锻炼过程中,既要避免酷暑烈日,又要“无厌于日”,适当多接触一些阳光。夏季多汗多脂,应勤洗澡,水温一般在30℃~40℃为宜。衣着要宽松舒适,保持清洁干燥,以利于体温放散和避免汗湿浸渍。饮食有节,固护阳气夏季昼长夜短,天气湿热,应注意饮食调节,切勿极饥而后食,食不可过饱。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亦不宜过多。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在食性上宜清凉生津,不宜滋腻厚味以免伤阴助热。五味方面,在谨和五味的基础上,春夏宜酸苦咸。酸性收敛,以防暑热亢盛而气阴耗散,苦能泻火保阴液,以消酷暑亢热;咸则入肾,以从其根。不宜过食辛甘,以免发散助热。这是一般情况,至于寒凉的程度、食物品种、五味偏重程度等,尚需根据春夏节令、个人体质、食品特性等加以审慎选择。素体阳虚,养阳度夏素体阳虚的老年人,可常食雄鸡、大枣、胡桃、鲫鱼等益气温阳的食物,以及具有温阳祛寒功效的药粥等,往往能收到益气强壮的功效。借药治老年人素体阳虚羸弱者,可适当服用益气补阳药品来养阳度夏。
春夏养阳的临床意义
既然知道了这些特点,我们应该如何注意呢?从“避寒暑”上来讲,古人又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总结出了八个字,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该篇主要是以论述养生之道及宣扬治未病的思想为主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被历代医家奉为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并据此发展出了指导针灸治疗的原则。如《难经·七十难》中说:“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也?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随之,故当浅取。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随之,故当深取”。
内科方面的疾病也是如此,如眼下很时髦的“冬病夏治”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养”。这里的“养”,不是养生的意思,而是顺应的意思。顺应什么呢?就是顺应阳。什么是阳呢?阳是阳气。也就是说,春天和夏天是阳气生发、生长的季节,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我们要去顺应春天和夏天的生发、生长的特征,而不要去逆着它做。而“秋冬养阴”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以春季养生为例。春季天气转暖,让人明显感觉到阳气的升发。《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大意是说,春天气机从冬季潜藏中苏醒,天地之气升发,生命开始萌动,人也应顺此升发之气机,晚睡,早起。早晨起来要披散着头发,在庭院中缓缓散步,心理上,不要压抑自己的情志。待人接物,应给予而不要争夺。对下级,应赏赐而不要处罚,这样就可以使人体气机畅达而健康;反之,则会伤害肝木条达之气,夏天易生成阴寒之病,不利于养生。
这是对一般人的养生规律,其实也是原则。如果你果真要经常晚睡,那样一定对身体不好;如果你果真将头发披散着去漫步,人家非说你有毛病不可。
中医养生治病的原则在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其精髓在于辨证施治。若医生无论患者为何种情况,均按照经文生搬硬套,一定会出问题。
比如“冬病夏治”,如果一个热性病患者或者平素就火旺的人,冬病夏治就未必适合。只有针对虚寒体质人群,采取冬病夏治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比如在临床上,肝肾阴虚者极为常见,对于肾水不足之人,春天肝木之气升发,得不到肾水涵养,往往会形成虚火升腾上越之证,此时饮食原则当以清淡、滋阴为主,又怎么可以过食生发之食呢?《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春夏养阳气的观点,更纯属断章取义,此处之“养”,其要义是顺应的意思。“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有人直译成人体冬天受了寒邪,来年春天就会发病。这又没有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试问寒邪袭人,一定是当下即发或感而即发,哪有寒邪滞留体内数月而相安无事,非要等到春季才发病的道理。要理解“冬伤于寒”的本质,乃伤寒水之脏的意思,寒水之脏是肾,冬季养生之道在于“冬要藏精”。
从防治外感来说,我认为不要把外感看得很严重,只要我们平时稍加注意,就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风寒暑湿燥火,我们是看不见的,应该怎么注意呢?我觉得理解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就应该在生活当中去体验它。
春夏养阳是什么意思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释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更替,周而复始,其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阴阳之气随着四时季节的变化而消长,这也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圣人是春夏养护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秋冬养护阴气,以适应收藏功能的需要,用这样的养生方法来顺从自然变化的规律,就能和万物一样自然而然地随着生、长、收、藏的生命运动节律来生活。
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戕伐生命的根本,损害人体真元之气。所以说阴阳四时,是万物始发与终结的规律,是生存与死亡的本源。违背了四时阴阳规律,就会产生灾害,顺从这个规律,就不会罹患严重的疾病,也就是有得于养生之道了,有智慧的人能够按规律去做,愚昧的人则常常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