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 程波敏 “雨水”过后,春雨绵绵 初春乍暖还寒 近几天深圳气温骤降 成功加入了“速冻”群聊 初春如何 养生 ? 中医专家表示 做好这几点,让你更 健康 ! 冬天刚过,春寒乍冷,自然界的阳气开始生发,早晚温差较大,尤其在岭南地区,常常寒中夹湿。湿寒之邪最易侵犯人体脏腑与关节,导致感冒、哮喘、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深圳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汪栋材教授在穿衣上要尤其注意保暖,减衣不能太快,应多捂一段时间,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特点。 从中医 养生 的角度来讲,要“顺应天时,顺应自然”。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捂”是传统的 养生 之道。春捂也要“捂”的恰到好处,捂的重点在于 头、背、腹、膝、足 。 01 头: 头部为人体“诸阳之汇”,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风寒之邪易侵袭人体的头部。年老体弱者可戴帽子保暖,洗发洗澡后应立即擦干,不能当风直吹; 02 背: 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发生几率; 03 腹: 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女性更应注意腹部及下半身保暖,避免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的发生。 04 膝: 膝为筋之府,寒则易于挛急,膝部受凉可导致关节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缩,引起关节疼痛。多捂膝盖可以加强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05 足: “寒从脚起”,足为阴脉所聚,阴所常盛,且远离心脏,血液供应少,容易遭到风寒侵袭。经常搓脚、泡脚可增强人体阳气,增强抵抗力。 经过春节假期的休整后,大家开始上班时好像不太适应,很容易引起疲乏,也就是常讲的“春困”。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汪栋材教授表示,从中医的角讲,是“天人合一”的表现,随着四季更替,阳气和阴气相互转换。因经过一个冬天以后,人的阳气需要慢慢要舒展,从而导致气血主要在四肢和体表运行,相对而言供应大脑的就少了,就会使人产生疲劳困乏的感觉。 汪栋材教授解释,《黄帝内经》里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 养生 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主生发,万物蠢蠢欲动,细菌、病毒亦随之活跃,且易随风传播,故春季传染病多发。当今面对新冠肺炎的传播,我们应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 健康 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护,注意环境卫生,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所谓“未病先防”,在疾病发生之前提前预防更为重要。 另外提醒大家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皮疹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中医专家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建议 饮食、情志调节、起居 饮食 淮山、薏米、莲子、扁豆、茯苓等都有助于健脾化湿;香葱、香菜、枸杞叶、菠菜、橘子等应季蔬菜瓜果。 春季阳气初生,饮食宜少酸多甘,宜多吃些甘味的食物。酸入肝经,多食酸易造成肝火过旺,伤及脾胃。宜适当食用辛温升散或辛甘发散的食物,可扶助阳气,顺应春季阳气升发的特点。 春笋鲫鱼汤 健脾祛湿、理气升阳 原料: 鲜鲫鱼1条(约250g)、鲜春笋60g;小葱、生姜、料酒、植物油、精盐、胡椒粉各适量。 功效与适应人群: 本方具有 健脾祛湿、理气升阳 的作用。 适用于雨水前后的 养生 保健,亦适用于脾胃虚弱、肝气郁结所致情志抑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稀溏、排解不畅等症。 除了注意饮食 还可通过按揉穴位促进 健康 按足三里穴位 中医常按足三里穴位也可起到健脾祛湿、保健的作用。 定位:屈膝,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情志调节 中医认为肝属木,与春季相应,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故有“大怒伤肝”之说。肝的生理特点是喜欢舒展、调畅的情绪而不喜欢抑郁、烦闷。因此我们要做到心宽、心静,尤其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时有浮躁,要做到“恬然不动其心”,以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 按太冲穴 中医常按太冲穴具有疏肝解郁、潜阳息风、理气调血的作用。 定位: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第1、2跖骨结合部之间凹陷中) 起居 春季 养生 应“夜卧早起”,尽量在晚上11点之前入睡,避免熬夜。 科室介绍 深圳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设有 健康 信息采集区、 健康 状态检测与评估区、 健康 调养咨询诊区、中医适宜技术干预区、 健康 宣教区,拥有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经络检测仪、数字式红外热成像仪、人体成分分析仪、精神压力分析仪、人体功能扫描仪(鹰演)、微循环检测仪、虹膜检测仪、 健康 管理一体机等中医 健康 检测与评估设备,可对人体 健康 状态进行全面检测系统评估。治未病医师针对 健康 人群、亚 健康 人群、慢病人群以及妇女、儿童、老年人等不同人群,根据“中医体检报告”制定个性化 健康 管理方案和 养生 方案,在 健康 干预区开展艾灸、火疗、中药敷贴、定向透药、中药熏蒸、沐足、香薰、膏方、耳穴、刮痧、药罐、牵引、脉冲、通络等系列中医适宜技术,通过中医“治未病”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全过程、全周期呵护您的 健康 。

倒春寒有什么好处
倒春寒是指春季3月份左右,气温回升比较快,但是到了4、5月份气温突然偏低的现象。倒春寒天宝宝很容易感冒,家长们应该做好一定的防御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倒春寒什么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倒春寒什么意思 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气温偏低的天气现象。因为春季是从冬季到夏季的过渡季节,所以高压区的夏季风慢慢由海洋向陆地推进。冬季风与夏季风两股冷暖气团互相控制,气旋活动频繁,天气也就呈现多变现象。 有时早晨还是旭日东升,春风送暖,中午阳光暴晒,气温骤升;但傍晚则可能冷空气突然南下,使人恍如又回到了冬天。如果冷空气较强,可使气温猛降至10℃以下,甚至下雨下雪,持续时间可长达半个月。对于春季这样的气候,人们称之为倒春寒。 严重的倒春寒不仅给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对于我们的健康也同样造成影响。专家提醒在倒春寒时,人们首先要注意保暖。特别是低于10岁的儿童是流感的高危人群,只要不是过敏体质,尤其不对鸡蛋过敏,就应尽量接种流感疫苗。 倒春寒天穿什么衣服更舒适 春季刚开始天气可能会比较暖和,很多家长们给宝宝穿衣时会减少衣物,怕宝宝在户外运动的时候出汗太多感冒。妈妈们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些保暖的内衣裤有吸汗的作用,并且能够让空气保留在宝宝皮肤周围,阻断了宝宝体内热量的丢失,这样宝宝就不容易感冒了。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 1、一定要给宝宝穿上贴身衣裤 有的妈妈认为,宝宝不停地动会出很多汗,如果汗液把内衣弄湿,不如不穿,只要外面穿上厚衣服就可以保暖。殊不知柔软的棉内衣不仅可以吸汗,而且还能让空气保留在皮肤周围,因此阻断了体热丢失,不易使宝宝受凉生病;而不穿贴身内衣的宝宝由于体表热量丢失得多,身上摸上去总是冰凉凉的,尤其是下半身,难怪容易感冒了。 2、衣要适量,防止不停出汗 如果穿得太多,宝宝一旦活动便会出汗不止,这样衣服被汗液湿透,反而由此着凉,并且也降低了身体对外界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而使抗病能力下降。由于6个月以内的宝宝因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多,但身体产热能力却不足,所以外出寒冷时还是应该注意多穿衣。判断宝宝穿得多少是否合适,可经常摸摸他的小手和小脚,只要不冰凉就说明他们的身体是暖和的。 3、给宝宝一件轻薄的小棉服 既挡风又保暖,要比多穿几件厚衣服都御寒,而且活动灵巧方便。因为小棉服内层与外层中间夹着膨松的棉花,它可以吸收很多空气,由皮肤体温散发的热量先穿透棉服内层,然后渗入中层的棉花中,由多层空气吸收并且围护在皮肤四周,而棉服外层则不易让冷空气入侵,因此有着良好的保暖作用。而厚外衣挡风尚还可以,但御寒保暖则就差多了。 倒春寒如何“捂”宝宝 倒春寒的天气宝宝穿衣是件难事,穿太多担心宝宝出汗着凉,穿太少担心宝宝感冒。倒春寒天给宝宝穿衣要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尤其是对宝宝的腿部保护要注意。倒春寒天是最容易感冒的时期,家长们尽量减少宝宝外出的时间,多让宝宝在家中捂一段时间,对宝宝的健康是有好处的。妈妈们应该多关注一下天气预报,如果天气降温很多的话,要及时给宝宝添加衣物。对宝宝的腿部、腹部和背部的保暖要注意,这三个地方是宝宝很容易受凉生病的地方。下面是给宝宝穿衣如何“捂”的原则: 原则1、穿衣下厚上薄”。在乍暖还寒的三月,应当注重对孩子下部,尤其是腿脚的保暖,以免感受风寒。 原则2、把握好时机捂”好宝宝。 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是春捂最佳时机,许多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等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妈妈在冷空气来临的前一两天就要适当给宝宝增添衣物了。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一捂了。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在气温回升后不能立即脱掉,最好再捂7天左右,而免疫力弱的小宝宝,最好捂14天以上,让孩子的身体逐渐得到调节,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原则3、根据气温高低及时加减衣服。 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为孩子添加衣服,以免受寒。随着气温的回升,不能减衣太快,待气温持续回升后,也要再多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应持续14天为妥当,让孩子的身体逐渐得到调节,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原则4、三暖二凉”很重要。 三暖:一是背暖。背部保持适度温暖利于孩子体内阳气生发,可预防疾病,减少受凉感冒的机会。 二是肚暖。腹部保暖,最好给孩子戴个棉肚兜,既能维护孩子胃肠道的功能,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防止肚子因受凉而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三是脚暖。脚部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又远离心脏,血液循环 较差。足底的神经末梢 非常丰富,对外界寒冷最为敏感。双脚受寒后,就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注意脚的保暖,孩子的小脚暖和了,才能保证一身温暖,抵御寒冷,防病保健康。 二凉是指头部和心胸要凉。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的,如果头部捂的过热,容易引起头晕头昏、烦躁不安。在室内、风和日丽的天气,要保持头凉,才能使孩子神清气爽。心胸凉,是指给孩子上身穿的衣服不要过于厚重臃肿,以免胸部受压,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

倒春寒的饮食保健
在寒冷的春天的天气里,你不妨吃一些美味的食物,这对你的健康有好处,可以在预防疾病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由于气候的突然变化,寒冷使疾病增加,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更容易生病。一般老年人,或原病,常发生哮喘、支气管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儿童,多表现为各种呼吸道感染,特别是重感冒、支气管炎、鼻炎等疾病。芹菜、芹菜含有挥发油、甘露醇等,具有降压、镇静、健胃、利尿等作用。当寒冷来临时,最好是预防感冒。此时吃一些芹菜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感冒,吃芹菜也可以发挥杀菌作用,所以在寒冷的春天吃芹菜有很大的保健作用。吃羊肉来御寒基本上是一种常识,所以在寒冷的春天吃羊肉肯定会发挥御寒的作用。如果你想要羊肉的羊肉味,你可以加一些葱和姜来去除羊肉本身的羊肉味。海带,为什么海带能起到御寒的作用?因为海带含有大量的碘,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甲状腺激素在人体中可以起到生热的作用。它会增强基础代谢率,起到御寒的作用。洋葱、姜、蒜、芹菜等有异味的食物,既能疏风散寒,又能杀菌防病。大蒜含有挥发性辣素,可消除血管中积累的脂质。洋葱含有前列腺素,具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功能。它含有二烯丙基二硫和少量硫氨基酸,可促进血凝块溶解。在寒冷的春季,建议适当调整饮食。我们应该每天多吃甜的食物,少吃酸的和油腻的食物。春天也是滋养肝脏的季节。我们应该尽量确保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的充分摄入。冷暖空气相互交换的天气变化导致温度反复下降和升高,有利于各种细菌和细菌的繁殖。春风大,人体吸入细菌,细菌的概率增加。春季应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因为人们的休息和睡眠会直接影响抵抗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