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发炎流脓是很多小伙伴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很多是因为自己不在意所导致的,本来去趟医院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一拖再拖就会加重。中耳炎有两种,一种是化脓性中耳炎,多由感冒引起。初耳痛明显,呈胀痛,可有发热待到鼓膜穿孔流脓后,疼痛减轻。另一种称为非化脓性中耳炎。这种中耳炎不流脓,只是耳朵发闷,听力下降,或者有耳鸣。这是由于耳咽管的炎症引起中耳腔的压力变化而引起的。

外耳炎不疼却流脓

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是:有条件的进行脓液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用抗菌素,或口服或注射。耳朵局部:如果脓液量大且稠厚的话,用双氧水进行清洗,然后用敏感的抗菌素滴耳液滴耳。如果是非化脓性中耳炎,那主要是要减轻耳咽管的水肿,滴鼻液、消肿药等应用,并适当地使用抗菌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这是一种很常见却很不容易引起重视的一种疾病,如果长期不治疗,最后可能会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若出现以下症状,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

1、耳朵间歇性流脓,尤其在上呼吸道感染时,脓量增多,脓液大多没有臭味

2、鼓膜穿孔,听力下降程度较严重

3、耳朵持续流脓,脓液黏稠,并伴有臭味,有时脓内混有血丝或耳内出血。可通过耳镜等3种手段进行检查!

1、耳镜检查:可看到鼓膜是否完整

2、听力检查:通过纯音听力测试,检测听力受损程度,可判断是传导性、感音神经性或是混合性听力损失

3、CT扫描:主要是检查患者鼓室情况,是否有病变,通过检查,并结合患者病史,诊断出结果并不难如何治疗: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化脓性中耳炎可产生内耳炎症、脑膜炎、脑脓肿等颅内外并发症,重者可危及生命,需格外重视。

若出现耳内长期或间歇性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等情况时,应提高警惕。

明确诊断后,慢性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通过保守治疗,可达到良好的治愈效果。

但如果发展为骨疡型(坏死型)或胆脂瘤型化脓性中耳炎,则需手术治疗。

隐翅虫皮炎不疼不痒

常见的皮肤病有以下几种:

1.病毒性感染: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疣、水痘、风疹、手足口病。

2.细菌性感染:常见的有脓疱病、毛囊炎、疖、痈、蜂窝织炎、丹毒及麻风。

3.真菌性感染: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真菌病、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

4.动物引起的皮肤病:如疥疮、螨皮炎、隐翅虫皮炎、虱病、虫螯伤或咬伤。

5.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及尖锐湿疣。

6.过敏性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有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变应性皮肤血管炎、药物性皮炎等。

7.物理性皮肤病:如日光性皮肤病、夏季皮炎、痱子、冻疮、鸡眼、手足皲裂、压疮。

8.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常见的有瘙痒症、神经性皮炎及寄生虫妄想症。

9.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如银屑病、单纯糠疹、玫瑰糠疹、扁平苔藓、红皮病。

10.结缔组织疾病:红斑狼疮、硬皮病、干燥综合征及皮肌炎。

11.大疱性皮肤病:天疱疹、大疱性类天疱疹。

12.色素障碍性皮肤病:黄褐斑、白癜风、文身、雀斑、色素痣、咖啡斑、黄褐斑、雀斑样痣、色素性毛表皮痣、泛发黑子病、色素性玫瑰糠疹、斑痣、先天性色素痣、褶皱部网状色素异常、蒙古斑、文身、白癜风、无色素痣、离心性后天性白斑、贫血痣等。

13.皮肤附属器疾病:如痤疮、酒渣鼻、脂溢性皮炎、斑秃、秃发、多汗症。

14.遗传性皮肤病:鱼鳞病、毛周角化病、毛发苔藓、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15.营养与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如维生素缺乏症(蟾皮病、核黄素缺乏病、烟酸缺乏症)、肠病性肢端皮炎、黄瘤病。

16.皮肤肿瘤:如日光性角化病、黏膜白斑、皮肤原位癌、湿疹样癌、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蕈样肉芽肿、恶性黑素瘤等。

口周皮炎不疼不痒

温馨提示:回复只是给您提供参考意见,不能代替临床诊断。最后确诊还请到相关医院就诊:日常生活中一提起嘴边疮,大家都知道,若提起口周皮炎,人们常常会面面相觑,其实二者均为同一种病,只不过嘴边疮是俗名,而口周皮炎则是西医正式病名而已。其初起表现为口周皮肤发红作痒,患处生有米粒大小丘疹,或稀疏散在,或集簇成片。日久丘疹上可有水疱、脓疱,其色黄白,周边绕以红晕,自觉灼热。如有暂时痊愈,症状减轻,则迭起细碎鳞屑,形如糠秕,抚之即落。

中医认为此病系过食肥甘之物,脾胃内蕴湿热,郁久化火,火邪熏蒸所致。

那么如何防治嘴边疮的发生呢?首先个人预防十分重要,忌食辛辣、油腻、酒类食品,忌用含氟的皮质类固醇激素乳剂外涂,若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疗,如内用药疗法,外用药疗法、单验方疗法联合应用则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对其综合治疗作简要的阐述:

(1)内治法 汤药:调理脾胃,清热除湿法。药用:黄芩10g,黄连6g,厚朴10g,苍术10g,陈皮10g,六一散12g(包煎),连翘12g。水煎服,每日1剂。

(2)外治法 ①外搽5%硫磺霜,早晚各一次;②外用硅霜,早晚各一次。

(3)验方 黄连10g,紫草5g,芝麻油100ml,文火煎枯去渣,存油外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