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想要排除体内的湿气,那么可以采用紫菜泡脚,因为紫菜泡脚的时候,也可以去除湿气,并且效果非常不错。我的朋友在贵州老家,那里湿气很重,有时候我去他们那里游玩采风的时候,他告诉我紫菜泡脚可以去湿气,而且效果显著。起初他说完这句话我并没有当真,以为这只是一句玩笑话而已,谁知道用紫菜泡脚半个月左右,真的感觉神清气爽,所以说利用紫菜泡脚去湿气还是相当不错的。只是很多人都忽略这个问题,因为紫菜泡脚没有任何效果,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想要祛除湿气,那么利用紫菜泡脚问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实祛除湿气最好的季节应该是夏季,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养生,让湿气远离我们,这个实际上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们可以吃一些薏米粥,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摄入蛋白质,铁以及其他微量元素,这样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恢复健康,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这些微小细节关乎我们的健康,所以显得非常重要。当然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大豆红糖以及水果,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他能够很好的祛除湿气,达到我们理想中的效果,所以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应该关注这些细节,只有掌握这些细节之后,我们才能够友好的解决问题,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夏季养生除湿气的方法
湿气的来源不一样,应对的方法也不一样。除湿气的方法有很多,但具体的功效还是因人而异的。
1.泡脚
如果没有时间定期进行专业的中医拔罐,可以每天在家里用热水泡脚,每次约20分钟,可活血通络,同样有较好的祛湿作用。
2.运动助阳
体内淤积的湿气越多的人,越不爱运动,而运动能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如跑步、快走、游泳、瑜珈等,只要是健康的运动最对身体有益。
3.保持室内通风
平时要多开窗,通通风,但是阴雨天就不要经常开窗,建议可以备好一个除湿器,可以对室内进行抽风和抽湿。
4.热带水果不宜多吃
比如菠萝蜜、榴莲、芒果等等水果,吃得太多都会助长湿邪。
5.食补,健脾除湿
体内湿气的运化,要依靠脾来进行,健脾化湿的食物都在可选之列。
白扁豆、山药、薏苡仁等。红豆可以煮粥;绿豆可以熬汤;冬瓜适合略有水肿的人;荷叶能生脾胃阳气,建议买些新鲜荷叶,在粥快煮开时放入,焖一会儿即可食用。喜欢喝茶的人,到中药店买些藿香、佩兰、苍术泡茶,同样有祛湿之效。
6.吃姜
生姜有解表化湿功效,可将其带皮切下五六片,放入滚开的水中,待几分钟后就可饮用了。如果觉得生姜水味道难以下咽,还可加入一些红糖调味,对于畏寒痛经的人尤其有好处。
夏季养生除湿气的中成药
热利湿的药主要有一些中成药,比较常见的是龙胆泻肝丸,还有五味香连丸、茵陈五苓丸、葛根芩连丸、二妙丸以及枳实导滞丸、肝胆双清,还有苦参胶囊等等,这些清热利湿的药可以治疗脾胃湿气过重,以及肝胆湿热,效果都很好。常见于治疗湿热过重所引起的肚子胀、恶心、呕吐,还有不愿意吃饭、身体困重、大便不成形,甚至皮肤发痒,有的患者会出现口特别苦、脾气暴躁、喜欢生闷气,这些都是湿热的表现,可以通过上述的药物进行治疗。
1、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要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 八珍” 之 一。
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3、荠菜
荠菜带根全草入药,其幼嫩叶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荠菜记载。荠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补虚健脾、凉血止血、清热利水等功效。宜于湿热胃痛、血热吐血、湿热泄泻、便血等症。
3、木瓜
一说到木瓜,人们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虽然番木瓜有健脾胃功效,但是入药的还是皱皮木瓜或者木瓜。
木瓜味酸,性温,归肝、脾经,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为治风湿痹痛所常用,筋脉拘挛者尤为要药。木瓜还能使湿浊得化,中焦得以调和。 木瓜还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症。
4、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种健脾祛湿中药,还是生活中运用广泛的一种香料。砂仁昧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该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视其为醒脾调胃的、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该品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重在温脾。
5、木槿花
木槿花味微苦,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常用于治疗痢疾腹泻,疮肿及小便不利等。现代医学证明木槿花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如钙、镁、铁、钾等,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硒和铬元素,对糖尿病及增强免疫力都有一定好处。向左转|向右转
清热利湿误区
不少人爱吃辣椒,能发汗,想当然地认为能祛除体内的湿气。但是夏季特别是在北方不宜吃太多。中医认为,辣椒性味辛,大热,吃多了会引“火”上身。
夏季宵夜,吃得酣畅淋漓,似乎对祛暑有好处,殊不知,吃下去过多肥甘厚腻的食物,反而容易产生湿症。在中医看来,夏季阳气浮于外,人体的消化能力并不比秋冬更强,饮食过生过冷或饮酒过多,极易导致脾失健运,造成湿浊内停,形成“内湿”。
天热,人们容易烦躁。心静自然凉,保持平和心态尤为重要。一些人因为作息不规律、饮食不科学,脏腑积热、风热湿毒,并进而出现粉刺、疮疡。很多人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自己的皮肤上涂抹很多护肤品,其实从内部清热解毒祛湿、少熬夜,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