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入三月,春雨连绵,空气中挥之不去的缠绵湿意,不仅衣服晾不干,脸上油腻腻,就连身体也变得滞重酸痛,容易出现各种不适“湿症”。在这个潮湿的季节,用传统的艾灸疗法祛除体内湿气效果最理想,可以起到预防各种疾病的作用。春季艾灸什么穴位好呢?如命门穴、关元穴、神阕穴、天枢穴等等,具体内容一起来了解下吧!春季艾灸的好处

春天阴雨绵绵,空气中湿度高,湿气容易入体,造成身体湿气重,引起一些疾病。而在春季艾灸能够有效的排除掉身体内的湿邪,并且对防治相应慢性病是有效果的。
春天艾灸会上火吗
平时肝火旺的人和阴虚体制的人,在艾灸的时候,短期内会有上火的迹象。尤其是在这里万物复苏的季节艾灸,可能会有火上浇油的现象。如果感觉上火严重,频繁上火,可以停灸,或灸太溪或涌泉穴引火下行。
但是也有人,自己用艾灸调理,慢慢适应火气,逐渐给人体阳气和能量,这样可以以阳克阴,或以阳化阳,用艾灸的纯阳来克制您体内的阳火,达到逐渐适应的程度,达到阴阳平衡。
如果感觉几次上火,几次重复艾灸也不能消除火气,那么就只好以拔走罐或督脉刮痧的方式来做这个“消防员”。
春季艾灸什么穴位好
1、命门穴
取穴: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命门穴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也是强腰补肾壮阳的长寿大穴。可强腰膝,固肾气,能治疗腰部虚冷疼痛、遗尿、腹泻,男性遗精、阳痿,以及女性的虚寒性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等症,并能延缓人体衰老。可谓是人体“生命之源”。
2、关元穴
取穴:脐下3寸,腹中线上。
功效:关元穴不仅是小肠经的募穴,而且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男性艾灸关元穴可以缓解肾虚、腰膝酸软、脱发等问题。女性可以调理和缓解痛经、子宫虚寒不孕等妇科病。
3、神阕穴
取穴:位于脐窝正中。
功效:利尿消肿,畅达气机,对有泌尿系疾病或伴有水肿的患者效果较好。
4、天枢穴
取穴:脐中旁开2寸。
功效:天枢是大肠之募穴,可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调理脾胃和减肥的要穴。艾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有双向性疗效,不仅通便,还可止泻。
5、气海穴
取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
功效: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对于月经不调,白带异常的妇科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6、足三里穴
取穴: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功效:该穴可以调理脾胃,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7、血海穴
取穴: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屈膝取穴。
功效:缓解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治疗膝盖疼痛、膝关节疼痛等;还能美容起到祛斑、润肤等作用。
8、涌泉穴
取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功效: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春季艾灸注意事项
1、经期,高热病人,大饥大饱,过度疲劳,身体红肿的人不适宜用艾灸;
2、颜面五官,心脏大血管处,心经区,阴部及重要经腱,关节活动处,不宜施直接灸,以防危险或留疤痕影响功能;
3、饭后1小时内不宜艾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用;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4、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5、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6、艾灸时一定要注意与皮肤的距离2-3cm最适宜,如不慎烫伤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春季养生艾灸哪里
艾灸养生穴位灸神阙穴神阙(肚脐)。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还有一种叫做神阙灸脐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研成细末备用(以上诸药在中药店有售)。施灸时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圈置于脐周。取药末6克,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币形,将脐上的药末盖好,每岁一壮,灸治一次换一次药末,每月可灸1次,午时灸为宜,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并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位于腹部正中线,。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可以灸20~3O壮。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 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艾灸穴位的顺序古代著作中关于艾灸的顺序都有详细的论述,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就清楚地记载着:艾灸应当遵循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向上后下的原则。中国古代先民多以农耕为作,脸朝黄土背朝天,中医将背部、上身归之于阳;腹部、下身归之于阴。在阴阳学说中,头为阳、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所以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施行灸疗的顺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有些疾病的调理灸疗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可以先缓解症状,比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点穴位等。总之是以人为本,患者舒适为宜。据《内经·灵柩》记载:古人又将一天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时期,早晨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半夜为冬。晚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早晨人的精气神开始生发,病易人体;日中人的精气神最旺,能战胜病邪。所以在一天中灸疗的最佳时间,是在午时(中午11~1点)前后。这段时间人体与自然的阳气逐渐转旺,并在正午的时候达到顶点,此时疗效最好;所以古人讲"三伏灸",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而清晨卯时、辰时(上午5~9点)与傍晚酉时(下午5-7点)、戌时(下午7-9点),人体与自然均处于阴阳之气交接的时候,此时灸疗,效果会因环境气温偏低稍有降低。药物加穴位,再加上一个较为恰当的治疗时机,三者完美地结合,才能让灸疗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日常养生穴位第1大穴位——足三里足三里可谓是女人养颜的第1大“保镖”了,为什么这么说?足三里属于胃经,是治疗脾胃疾病的常用穴位。脾胃是后天之本,吃到肚子里的食物和水,都要经过脾胃运化出营养,然后供应全身。脾胃在身体里的作用,就好像是食品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工作不正常,食物供应不足,身体就会忍饥挨饿,进而容颜憔悴、面色无华。人的呼吸、心血管、泌尿系统的疾病、妇科疾病、虚劳羸瘦、诸虚不足等,都有可能因为脾胃功能不好而引发,但凡由于脾胃功能不足引起的健康问题,都可以用足三里保健、治疗。人体好比一个摩天大厦,脾胃就是大厦的根基,脾胃好,人的健康才能根基永固。足三里就是脾胃的贴身“保镖”,爱美的女士们要用好足三里。足三里在哪里呢?你可以坐着找它。先正坐,膝部成直角,用自己的手掌按在与手掌同侧的膝盖上,虎口围住膝盖上缘,除大拇指外的其余四指朝下,食指按住膝盖下的胫骨,中指尖处就是足三里。这个穴位很好用,没事了按揉按揉就行,不用在意按摩的手法和次数。也可用艾灸。买根艾条,然后将艾条点燃,点燃的一端对着足三里,离皮肤3厘米左右远,以该处皮肤感到温热为度,每次灸15分钟左右,可以经常灸。第2大穴位——血海女子以血为本,若要面若桃花,不可不养血补血。怎么养血呢?除了日常注重饮食营养,保证生产血液的物质供应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穴位,血海就是个养血补血的“明星”。血海属于脾经,中医认为脾统血,该穴位是血所汇集之处,统治各种与血相关的病症,没病的时候养血补血效果自不待言。血海怎么找呢?它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取穴时可仰卧床上,用力伸直腿大腿和小腿,髌骨内上缘往上2寸处有一块鼓起的肌肉,该肌肉的中点处就是血海。怎么使用血海呢?最简单的就是自我按摩,没事的时候经常揉按就可以了。第3大穴位——太溪我们先来看看太溪这个名字。“太”,是大、多的意思;“溪”,是溪水。合起来的意思大致就是溪水很多。这对女人养颜有什么好处呢?不是有那句话吗?“女人是水做的”,肌肤要水嫩,自然离不开水的滋养。太溪就是身体里提供“水源”的重要穴位。在人的五脏六腑中,肾属水,藏精,如果肾虚,身体里的水不足以控制住火,心火旺盛,人就会出现诸如失眠、上火、口渴、便秘、皮肤干燥、面色晦暗等一系列问题,养颜便无从谈起。太溪是肾经的原穴,就好像是储藏肾气的仓库,人体肾气不足,从仓库里调拨就可以了。美女养颜,不可不用太溪。太溪也是补元气的大穴,常用太溪,人体元气充足,整个身体状态都会好。太溪的位置很好找。它在足内侧,足内踝的后方。跟腱与内踝尖之间的凹陷处就是太溪。太溪的使用方法也很简单,按摩和艾条灸都可以。没事的时候就多按摩按摩,或者用艾条灸15分钟,经常艾灸它,自然肾气充足,面色红润水嫩。第4大穴位——神门神门,听名字就知道,它是养心安神的重要穴位。神门属于心经,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藏神,凡是与神志有关的各种健康问题都可以用神门治疗。神门是心经的原穴,其作用大约相当于储藏心经之气的仓库。现代女士,工作压力大,常常会有一些神志方面的问题,如失眠、健忘、烦躁等,时间一久,人便会神疲乏力、容颜憔悴。怎么办呢?养心安神啊,神门这个穴位“保镖”就可以随时派上用场。神门在哪里?它在手腕上,手掌小鱼际上角有一个突起的圆骨,其后缘向上能够摸到一条大筋,其外侧缘与手腕上靠近手掌的那条横纹的尺侧端(小拇指那侧)的交点处就是。经常按揉神门,既安心神,又养容颜,一举多得。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女士用上面的几个穴位保健养颜,不必每次把所有穴位都按摩完,可以随机抽一两个按摩,经常按摩就好。

春季艾灸的好处与功效
1、温经散寒,促进人体气血的运行

气寒血涩,血液运行缓慢容易凝结而生病,对此就可采用艾灸的方法,温经散寒,保持血液运行正常。艾灸法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十分有效。
2、行气通络,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艾灸相应的穴位,就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功能的作用,起到增强人体抗病的作用。
3、升阳举陷,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艾灸不仅可以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还可治疗卫阳不固、腠理疏松等症,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4、拔毒泄热,调节机体功能
艾灸法只要使用得当,既能散寒,又能清热,对机体有双向调节的作用。5、防病保健,防病于未然
艾灸可温阳补虚,常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盛壮,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人体就健康;命门是人体真火的所在,为人之根本,常灸可保阳气充足;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的所在,
艾灸可使精血充足,从而提升人体的免疫力,达到防病保健的作用。艾灸方法
直接灸:直接手持艾条对准穴位熏灸。手持艾条没有隔物,艾灸的效果更好,缺点是不方便,费时费力,易烫伤。
间接灸:将艾柱与皮肤之间衬隔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有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附子饼不易找到,较少使用。隔姜灸适用于寒症,隔盐灸主要用于神阙穴。在人的肚脐,古代常用于强身健体。隔蒜灸多用于未溃之化脓性肿块,对肺系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温灸器灸:即是利用特制的施灸器械来作用于被灸部位,常用的有温灸盒、温灸筒、温灸棒。优点是固定在身上更加方便。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艾灸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春天养阳,在家轻松做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