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气中医养生要点 6月21日就是夏至节气了,过了夏至,紧接着就到了一年天气最热的时候——三伏天,因此夏至的养生保健尤为关键。那么夏至如何养生?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夏至养生要点,欢迎阅读。 1、饮食清淡,多吃蔬果杂粮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气血外浮,内里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对薄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促进消化;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上火;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滋腻碍胃,酿湿生热,激发疮疡等皮肤病。 2、冬至饺子夏至面 民间习俗在夏至这一天吃面(冬至吃饺子)。这有什么讲究呢?饺子是把馅料(能量、精华)用面包裹起来,这就符合了“冬主闭藏”自然气象。而夏至节气则相反,要把阳气释放出来。面块切成面条后,就意味着把内里的能量有节制地疏散出来了。吃面要学会喝面汤,申大夫老家有民谚:“吃面喝甜汤,不用大夫开药方”。 3、居处清凉 夏季不要穿得太厚,很多年轻人喜欢穿的牛仔服饰,并不适合夏季。衣服颜色尽量选择吸热少的浅色为主。衣服的布料尽量选用吸汗及透气的棉质及亚麻。早晚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4、忌夜食生冷 夏季昼长夜短,夜生活丰富,年龄大者、体质脆弱者,要顾护脾胃阳气,晚间最好不要吃生菜、瓜类、冰镇寒凉之物,也要注意少吃肉、面、肥厚粘腻之物,否则容易出现腹胀、吐泻等病症。 5、晚睡早起睡午觉 夏季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晚睡早起,保持每天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一定要睡午觉。“夏至一阴生”,午觉是以阳养阴的保健手段,只要能闭上眼睛安静躺一会,也能起到很好的养阴效果。 6、及时喝水,避免缺水 所谓“春困秋乏夏打盹”,在夏至时节,不少人会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头晕脑胀的症状,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究其原因,由于这一时节气温高,人体通过排汗来散热,使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使人体血容量减少,大脑等组织器官会因此而供血不足,进而造成不适症状。还有就是出汗时体表血管会扩张,更多的血液会流向体表,这种血液的再分配会影响人体的血压调节机制,从而发生头晕脑胀等不舒服。 7、静息调心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夏天是养心的季节。夏季炎热,最应调息静心,“心静自然凉”。听慢音乐是一个调息的好方法。音乐中的音符也含有阴阳五行的元素。和节奏快的音乐能增强体内阳气、助人兴奋的效果相反,舒缓音乐可以帮助呼吸慢下来,让心脏得到休息。 8、温水洗澡 每日温水洗澡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9、忌夜卧贪凉 不可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制冷,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是极其严重的。谚语有“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申后饭”的养生口诀,均可以理解为夏季的养生要求。 10、绿豆胜冰消暑烦 绿豆汤实在是夏季的一剂消暑好方。绿豆味甘性寒,入心经和胃经。夏天有内热小便黄赤的时候喝,效果最好。喜欢吃甜的人还可以加些蜂蜜,对热毒的痈肿也有很好的效果。但绿豆毕竟是寒性的,体质虚弱的人不宜多食。久服会把体内的虚寒坐实,这样以后就更不容易调理了。 11、适当锻炼身体 锻炼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为凉爽的时候进行,场地可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为好,剧烈的`运动不宜做。 12、外出采取防晒措施 应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曝晒。外出时,应采取防晒措施,如打伞、戴遮阳帽、涂防晒霜等,可随身备有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从服装的颜色上讲,最好穿红色的衣服,因为红色的衣服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进而保护皮肤,预防皮肤老化甚至癌变。 13、节气针灸 “冬病夏治”并非只有各大医院开展的“三伏贴”一种疗法,夏至的节气针灸也是很有效的“冬病夏治”手段,对于冬季易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病效果不错。夏至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可以借助天地自然界的温热之气,祛散体内盘踞的寒湿病邪之气。患者可以在夏至前后15天适当开展夏至节气针灸治疗。 ;
节气里的中医养生常识有哪些
今日清明, 古人言,清明节气杏花天,诗酒清吟祭年华。 清明祭,已成今人于清明之固俗。 清明 二字 于 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 《孝经纬》云 : 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 于 汉语 ,清明清明、清朗明净。 《荀子·解蔽》有言: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于 中医 养生 ,人应四时、天人合一。 《黄帝内经》道有: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明与中医药 01 清明柳 清明柳是一味极好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的功效,其叶能治慢性气管炎、尿道炎、膀胱炎及高血压,外用可治关节肿痛、痈疽肿毒等;枝条与根皮能治关节炎,外用治烧烫伤;须根能治风湿拘挛筋骨疼痛等;连其树皮外用还能治黄水疮。 02 清明菊 清明菊也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药材,是一种开在清明时节的野菊花,具有舒肝明目、清热解毒的药用,还能治疗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病症。这个季节正是春燥时节,肝火旺盛,肝阳上亢,容易出现上述症候。用清明菊泡水代茶饮即可预防又可治疗。 03 鼠曲草 鼠曲草又名鼠麴草,俗称田艾,清明果(青粑),其茎叶入药,为镇咳、祛痰、治气喘和支气管炎以及非传染性溃疡、创伤之寻常用药,内服还有降血压疗效。 清明与 养生 清明 养生 应“顺时而为”。《黄帝内经》中有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春气之应, 养生 之道也。”清明节气里的 养生 应顺从自然,抒发阳气,创造活力,符合清明之意。打好一年 健康 的根基,尤其应注意保养阳气。清明时节的阳气壮大对于有慢性疾病的人,有很大的帮助,此时调理有平时事半功倍的效果。 01 防寒保暖,以防风邪 清明时节以风为主,中医讲导致人体生病的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风为六淫之首”,这时应该遵循“春捂秋冻”的 养生 原则,穿衣要“下厚上薄”,下身要保暖,以助养阳气。 02 作息提前,运动升阳 中医认为“动则升阳,静则养阴”。清明节气标志着白天延长,夜晚缩短,阳光明媚,春气发生的季节。因此要注意起居,宜早睡早起,以迎阳气,走出室外,增加户外活动。可以打太极,散步,慢跑等等,但不宜剧烈活动,不宜出汗过多,及时补充水分。 03 清明养阳重在养肝 在五行中,肝属木,与春相对应,主升发,在立春萌发生长,到清明时达到最旺,如果肝气过旺就会损伤脾胃,出现脾胃虚弱的病证,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胁肋疼痛,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清明养肝应重在平肝气,养肝阴,去风热,排肝毒。在饮食上宜少酸多甘。 04 祛除湿气,预防邪病 清明时节雨纷纷,如果身体被水湿之邪气侵犯就会阻挡阳气的生发,轻者精神疲倦,食欲不佳,重者发热恶寒,四肢发冷等症状。这是阳气被湿邪阻碍不能升发到体外所致。所以清明祛湿、化湿、防湿、除湿,是预防疾病的关键要素。推荐食物:薏米红豆,生姜、桂圆、红枣。 05 清明少吃“发物” 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在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辛,少吃发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
养生气功道家养生气功
1、吐纳“吐纳”一词常出现于冥想和气功等传统养生方法中对于呼吸的一种称谓,是一种调整呼吸的方法,其中“吐”解释为呼气、释放、同化;“纳”解释为吸气、吸收、内敛;按各家流派不同细分为按照疾缓、深浅、次数、有意、无意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的修炼方法,是气功的入门必修课程,气功中所指的吐纳不仅是呼吸的意思,更深层次讲是人与自然界交融、沟通的一种方式,可理解为生物磁场同宇宙磁场同步的一种方法。气功怎么运气2、存想“存想”是调心的一种方式,意念想象一个场景画面并意守这个画面,在融入感受这种境界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心性,是强化精神力的一种方式,也是冥想、坐禅、练气前平静心情的一种方法。3、调形“调形”可理解为通过系统的方法对身体的一种良性调节,通过一定的动作配合意识去引导体内肌肉、脏器、血脉、生物能量按照一定的规律要求运动,主要分为动静二大类,是气功入门必须课程之一。气功禁忌
1、忌“假”气功讲究练“真气”,忌讳假的意念和行为。因此,学习气功养生首先要学会做真人,说真话,只有真心、真诚的人才可能练出“真气”。气功怎么运气2、忌贪念贪,六根不净之祸也。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忌贪,贪则心不净,就会招来许多麻烦,无法进入练功的状态。3、忌心浮气躁人体很多病症皆因情绪所致,原因在于人的情志可以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功能一旦失调紊乱,就会引发疾病。因此,练气功者,应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应动气,不然会导致练习功亏一篑。4、忌自吹自擂练习者应禁忌自吹自擂,说话、办事都应留有余地,切忌因此干扰了自身的修炼,引起不良后果。5、忌房事过频人体精、气、神旺盛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如果生活中不节欲,必然损精,引起肾气不足,所以练习气功应减少房事为宜。气功的步骤
1、练功姿式以平坐式为主,凳椅面上可加软垫,要求凳椅坐面与小腿等高;臀部的1/2-1/3坐于凳面,两足平行,足底着地,并与小腿垂直,小腿与大腿垂直,大腿与上身垂直;两膝间距两拳宽,两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两肩松垂,含胸拔背,头顶如悬,下颌微收,舌抵上腭,口目轻闭,两眼内视,耳听呼吸。若惯于盘坐者,盘坐亦可。当修习纯熟后,则站、卧、坐、行皆可。2、呼吸与意念本疗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练功初期,意念只须注意呼气,尽量做到深、长、细、匀,而吸气时则任其自然,勿须任何意念。随着练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须作适当调整。3、收功每次练功结束前,先放松意念,手掌相对摩擦至热,如洗面状摩面部数周,使精神恢复常态后,慢慢起身活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