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中的养生特色,中国饮食中的养生特色有哪些

食物疗法,是利用食物进行防病治病,或促进病体康复,是以食品的形式来具体应用。它既不同于药物疗法,也与普通的膳食有很大的差别。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关系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有很大的不同。食物治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也就是说,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但食物毕竟是食物,它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在于弥补阴阳气血的不断消耗。即便是辨证不准确,食物也不会给人体带来太大的危害。正如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说“食疗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食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广泛,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其次才是患者,作为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随着日常饮食生活自然地被接受。食物疗法寓治于食,不仅能达到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还能给人感官上、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在享受食物美味之中,不知不觉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这种自然疗法与服用苦口的药物相比迥然不同,它不像药物那样易于使人厌服而难以坚持,人们容易接受,可长期运用,对于慢性疾病的调理治疗尤为适宜。 食疗用品在剂型、剂量上不像药物那样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换,它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习惯进行不同的烹调加工,使之味美色艳,寓治疗于营养和美味之中。由于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各有偏长,故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应利用其所长,运用于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阶段,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相互配合,相互协同,相得益彰。中医食疗的特点1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了饮食是人体精充气足神旺之本。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正确选择食物,合理配用膳食用食物进行养生防病的正确观念。2注意辩证(质)食治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的特点,中医学的精髓。中医食养食疗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治疗中,药治的对象是针对有明显病症特点的病员,而饮食治疗适应证多为疾病的前期,或疾病后期,这些阶段病症还不十分明显,但有体质偏颇的倾向,可以认为中医食疗以辨个人的体质偏颇来施食用膳。中医的辩证论治包涵了辨体质偏差、辨证候表现两方面内容。食治是以辨体质偏差为主要内容的。其中施食用膳的原则仍遵循《内经》提出的“虚者补之”,出现偏虚的体质用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寒者热之”,出现类似寒证的体质用具温热作用的食物;“热者寒之”,出现类似热证的体质用具寒凉作用的食物。根据近年对人体体质的研究,认为各类人群中的体质大致可分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恍质5类。其中晦涩质、腻滞质、迟冷质均忌生冷、寒凉食物而应选用具活血、化痰利湿、温阳散寒的食物:燥红质应忌温热,而应选用偏寒凉、具补阴生津、清热凉血的食物。根据体质选用相应的食物,即谓辩质食治。3强调食物的四性五味。中医学认为中药的性质可分温、热、寒、凉四性。食物也可分性,但具体施食只需分温热、寒凉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平性。其温热食物对迟冷质、倦恍质以及寒证、阳虚者适合:寒凉的食物对燥热质以及热证阴虚火旺者适合;食物中属平性较多,故大多可久服长服而不致体质的偏颇,如长服寒凉食物可致脾胃虚寒,损及脾阳;长服温热食物可致内热内火炽盛而致燥热,阴虚久而生痰。五味:中药中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中医食疗学认为食物中也具备上述五味。但这五味是指抽象的,仅是某些食物的性能作用的代表符号而已,是中医用以归纳解释食物的治疗机制、营养作用,以及指导临床用药配膳的依据之一,并非指食物的滋味的定性。如中医食疗学中认为鸡是甘味,甘味具缓急、补益作用,可治疗虚证。并非说鸡的食用口感是甜的。4注意饮食禁忌。中医食疗非常强调食物禁忌,除了辨质禁忌以外,认为食物与季节,食物与疾病,食物与食物,食物与药物都有不同的禁忌。5因人因时因地择食。中医食养食疗学在注重辨(质)证食治的也认为食物养生与治疗也需根据个人的年龄、体质情况、疾病情况、季节气候、地方区域自然环境等因素而择食。中医饮食治疗的研究

中国饮食中的养生特色是什么

饮食养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强调了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利用食物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的体现。

饮食养生强调了食物的多样性和平衡性。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说明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饮食养生的精髓在于选择合适的食物,同时也要注重食物的烹饪和搭配方式。中国人非常注重饮食的平衡和搭配,例如“五谷杂粮”、“荤素搭配”、“以脏补脏”、“四季养生”等,这些都是中国饮食文化中重要的原则。

饮食养生还强调了食物的“性味归经”。中国人认为,每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归经”,也就是说,它们对人体的作用各有侧重,能够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调理。寒性食物有助于清热解暑,温性食物则有助于温中散寒。这种理论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来选择合适的食物。

饮食养生还注重食物的“量”。虽然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但是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饮食养生强调了适量原则,也就是要根据个人体质和活动量来调整饮食摄入。

饮食养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它体现了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的智慧和经验,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这种文化不仅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还能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促进康复。

中国饮食中的养生特色有哪些

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是由儒、释、道三家思想,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

【春秋繁露】说:“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可见在养生上的基本内容,就是和人气血、调人性情。

中国从宋代兴起以怡养性情为主的心灵活动,以香、茶、花、书四道为代表,就是传统养生之道中最重要的休闲文化。简单的说,书道最注重形式、技法和内在美学素养的发舒,其目的并不是为写上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而是通过写字的工具和形式,训练去掌控个人内在心灵的节奏感,在不落俗套的原则下,写出一手有视觉创意的好字。

书法所关心的不是字形是否好看,而是看能否表现出清新雅致的风格。

书法之道追求的是由线条、结构、行气、九宫等内容,在一个两度空间中,所构成的一种视觉美感,古人称之谓布白,也就是安排、创造新空间价值的意思。花道在作法上,是在三度空间中,用独特的风格来创造一种情境,所以不但对花材和花器的安排、选择上要有所创意,并在组合上,通过光和影的作用,使所在的环境,产生不同的、新的、独特的价值。

所以花道最重空间的创意,甚至在过程中不一定要有花,且最忌俗艳,因此花道并不等同于插花和花艺。茶道之学,除了营造独特境界的基础之外,还要在茶座间用茶的过程和技巧,要想沏出好茶来,光靠死功夫的手法是不行的,这就不但要对使用器具、茶的种类和对品茶方式的理解有关,以及茶与哲学、美学和文学之素养等等有关,其内容又比花道更加复杂,若只会卖茶、泡茶、倒茶,即使花样再多,不过也是个服侍别人而香道在宋代则是在学习上最困难,在花费上最昂贵,在修为上又最深奥的养生活动。在学习上之所以困难,指的是不但要先具备书、花、香三道的基础,且对香药学也要略知一二,才可以配香。

掌握香道入门的{香、火、炉、灰、碳、}这行香五事的操控,在修为上,不但要儒、释、道三家思想稍有涉猎,还得有点悟性,是一种适度用脑、专一心志,能暂时脱离外务烦恼,使心神舒畅的高级养生活动,因此香道也不是烧香和闻香味而已。休闲的精髓和目的重在养生,因此在方法和心态上,一旦被道器所困,就还不如不做的好。因此如何将养生之道融入生活之中,在健康的生活中去体会人生之乐,这才是正道。

由于任何人生的大道理,一旦脱离了生活便不是真实的,因此初学之人,开始时首要学会忙里偷闲随时放得下来。练练毛笔字、插插花、泡泡茶、烧一炷香,试试闲情逸致的乐趣,待心灵趣味有所感触、有所需求,再自然而然往道中而去,心性就会由小变大,世界外物便会相对渐渐的显得渺小了,这便是养性。

因此香道在养生之中,也可以由不同层次的活动来实现这个道理。偶尔用香汤来沐浴,同时学习品香之法,这些都是香道生活中,不同形式的休闲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