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脂腺囊肿 这个名字, 应该很多人都听说过。 甚至到很多医生都会说“你这个是皮脂腺囊肿”,就是民间俗称的 “粉瘤 ”。但 这个名称是不合适的 。 原先以为该病跟皮脂腺扩张,形成潴留有关,目前来看并非如此。从起源上讲其实与皮脂腺没有半毛钱关系。角质囊肿的内容物是脱落软化的上皮角质,肉眼上看和皮脂腺分泌的脂质比较相像,所以以往临床上习惯性称为 皮脂腺囊肿 。 其实真正起源于皮脂腺的囊肿很少见,%,我们之前所给大家讲述的胸前的那些疙瘩——多发性脂囊瘤,才是一种真正的“皮脂囊囊肿”。 下面给大家聊聊所谓“皮脂腺囊肿”中最常见的一种—— “表皮囊肿” 。 表皮囊肿 又称表皮样囊肿或上皮囊肿。 这个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非常的多见。 是一种 发生在真皮内的含有角质的囊肿 ,囊肿的壁,就是我们理解的 包膜由表皮构成 。 许多是原发性的(也就是说目前讲不清楚确切原因),部分跟外伤后诱发有关,目前认为表皮囊肿可能是单胚层源性的真性良性肿瘤。 表皮囊肿在皮下,触摸的话,可以移动,有弹性,橡皮样硬度,肉眼可见的就是隆起皮肤的一圆形肿物,接近正常肤色,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部分囊肿中央有小黑点,挤压可从小孔中流出干酪样角质物。一般不痛不痒,全身任何部位都可以长,尤其是面颈部和胸背,有时也会发生在睾丸,而外伤性表皮囊肿多见于掌跖。囊肿生长速度缓慢,长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生长了,里面内容物主要是 角质 。 角质囊肿中90%属于表皮囊肿 。所以如果遇到一个皮肤囊肿的病人,不考虑其他因素,你打上表皮囊肿的诊断,恭喜你十有八九都会“蒙对” 超声检查对部分诊断有帮助。 有时发生无菌性炎症或继发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囊肿在短期内明显变大,偶尔发生囊肿破裂,诱发真皮的异物性炎症反应。 有极少数的可发生基底细胞癌、Bowen病、鳞状细胞癌。 之前我们讲过《五花八门的脂肪粒》所提及的 粟丘疹,病理上 就是一种迷你版的表皮囊肿。 对于此病的治疗,如果囊肿不影响美观、不是摩擦部位、没有急性的体积变化、没有破溃的话,可以不予处理,做好 随访观察 即可。 如有出现炎症反应,甚至化脓、破溃,需要先抗炎治疗,红肿消退囊肿变小后手术切除。 对于较小的囊肿,使用二氧化碳激光也能取得较好效果,尤其是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会尽可能把包膜处理干净。 彻底切除或破坏表皮衬里可减少复发。 下面说一下跟表皮囊肿比较容易混淆的囊肿。 皮样囊肿 一般 出生或者5岁以内 就出现此病。 由外胚层异常闭合所致。是一种特殊的成熟畸胎瘤。 此囊肿相对较硬,部分高出皮肤,呈半球样的隆起,部分在皮下。囊肿开始很小,活动度较大,缓慢增大后可与下方组织黏连,不能移动。 好发于外胚层闭合线处,如 眉外侧1/3、眼眶、鼻、头皮、乳房、颈中线 等。 皮样囊肿与表皮囊肿最大的区别在病理上,前者的囊壁上除了角质上皮外,还有各种皮肤附属器。 毛根鞘囊肿 又称毛发囊肿, 和表皮囊肿同属于角质囊肿 。 相对少见,属于毛根鞘型角化,由不含粒层的鳞状上皮衬里,内含无定型角质物(毛发角蛋白)。 有家族史,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临床跟表皮囊肿类似,70%以上病例有 多个囊肿 ,常中年期发病,女性更多,绝大多数发生在 头皮 。 极少数出现恶变,即恶性增殖性外毛根鞘囊肿。 以上几种囊肿,要明确诊断的话,还需进一步病理检查。 王音 ,浙江省嘉善一院主治中医师,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09年开始从事皮肤性病科工作,对各类常见皮肤病有较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在常规中西药物的基础上擅长针灸、埋线等针对疑难病例的治疗 ,特别对于 湿疹、痤疮、肥胖 等有自我的见解和治疗方法,经常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 朱敏刚 皮肤科主任医师、浙江省医疗美容主诊医师、2016年浙江省优秀皮肤科医师。 从事皮肤性病专业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除熟练掌握皮肤科常见病诊疗外,近年来对 过敏性皮肤病和影响美容的面部皮肤病 进行了重点关注和实践 探索 。专家门诊时间:嘉善一院周二上午(过敏性皮肤病),周四下午(美容皮肤科) 感谢您对我的信任,我会用我的专业知识尽力帮助您。 科学护肤、合理用药 ,让我们一起用耐心、信任来促进 健康 、呵护美丽! 爱好: 旅游 、随手拍和一切美好的事物! 更多护肤科普, 欢迎关注” 护肤在西塘 “

皮脂腺囊肿大,皮脂腺囊肿大包

皮脂腺囊肿大小

皮脂腺囊肿是因皮脂腺狭窄、堵塞和皮脂郁积而致。老百姓常称其为“粉瘤”,但不属肿瘤。其囊内充满糊状白色皮脂,以面、臀、背等部位好发。

有皮脂囊肿的人,应特别注意对皮肤的护理,要讲究卫生,做到勤洗澡、勤更衣、勤剪指甲。

对囊肿不可用力挤压,以免人为刺激引起发炎。囊肿较大者可争取手术摘除。

如有继发感染,可作局部湿热敷,及时服用抗菌药物,待炎症消除或控制后再作囊肿摘除术。

如发现囊肿已经化脓,则应去医院作切开引流。待创口愈合后方可再作囊肿摘除手术。

皮脂腺囊肿大包

皮下囊肿也是瘤 ,只不过是良性肿瘤。根据你的介绍来看,肯定应该是良性的肿块,很可能是淋巴结。理由是从时间上来看,如果是恶性肿瘤的话,一年多以来肯定要有很迅速的发展的。如果是肿瘤的话,也不是原发病灶,应该是由别处转移过来的。

建议你还是到医院去检查,以便确诊,不要讳疾忌医啊! 皮下囊肿任何年龄均发生,以青年时期头面、臂、背部发病多见。为一柔软或多个柔软或坚实的球状物,直径在1~3cm不等。粉瘤埋藏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内,与皮肤粘连,基底可移动。皮表可见开口小孔,推动囊肿时,此处与皮肤粘连甚紧,并见略微凹陷而出现小坑,即为直接通达皮肤表面的腺体所在导管

开口。有的开口处塞着一个黑色粉刺样小栓可挤出白色蜡样物质。发病多年而无症状,易继发感染,化脓破溃,有的奇臭难闻。文献报告有癌变,多数转变为基底细胞癌,少数变为鳞状细胞癌,%~4%。 病因 青年时期多发。 症状 (1)表皮囊肿:是一种真皮内含有角质囊肿。系因外伤将表皮植入皮下而成。其囊肿壁为上皮结构,但基底细胞层为囊壁外层。角质层为囊壁内层并充满角质物于腔内。 本病好发于头皮、颈部及臀、背部。单发或多发,直径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缓慢增大,质软硬而具囊性感,基底可移动,与皮肤常有粘连。皮肤表面没有似皮脂腺囊肿的开口小孔,无疼痛,如发生于受压部位时才有压迫性疼痛。可并继发感染,据记载有恶变的可能。 (2)皮样囊肿:常为先天性病变,由于胚胎期上皮残留而发生,属错构瘤,是由于偏离原位的皮肤细胞原所构成。除囊壁表皮细胞外,尚含汗腺、毛囊及皮脂腺等。腔内含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皮脂等粥样物及有毛发。 多为局限性囊样肿物,幼儿及青年期发现,缓慢生长、体积不大,为柔软圆形或较硬的囊性肿块。位于皮下,与皮肤无粘连,而与基底组织粘连甚紧,不易推动,好发于眼眶周围、鼻根、枕部及口底,其次为四肢,胸背也见发病,长期生长的可发生癌变。 (3)粉瘤由皮脂腺囊管口闭塞或狭窄所引起皮脂瘀积形成。腔壁为上皮细胞构成,无角化象,囊外为纤维结缔组织。其内充满皮脂物逐渐分解为半流质状物质,含有大量胆固醇结晶。 检查 皮肤囊肿应与发生于体表皮肤的各类肿瘤相鉴别,有的手术中才能发现。尤其是皮肤下囊肿,因张力过大,有的不移动,而易考虑到纤维瘤。 治疗 1、手术或激光手术切除。 2、术后服用消炎药治疗1周即可。口服用VC、B1、B2等,可适当加大剂量。术后7~10天即可痊愈。 3、术后检查伤口敷料,发现有感染迹象时进行局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