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感受,当你去按摩、按脚的时候,小妹十有八九会对你说,你的湿气太重哦。 当你一顿刮痧、艾灸、拔罐、泡脚下来,发现湿气还在那里,不增不减,不生不灭。 人生总有去不完的湿,踩不完的坑。 很多文章都会告诉你,祛湿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健脾,不健脾的祛湿就是耍流氓,只有脾胃的功能强健了,湿气才能运化出去。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该侧重健脾还是该侧重祛湿呢?该如何拿捏其中分寸呢? 根据中医理论,脾主运化,运化包括了运化食物的精微,也包括运化水液。 一旦脾运化水湿功能下降,就好比下水道被堵塞,恰巧北京下了一场大雨,虽然雨量不是很大,但排水设施的功能降低了,水仍然排不出去,这就叫 脾虚生湿 。 脾虚的常见症状有: 大便便溏、口中多涎、或口涎甜腻、身体困倦、舌苔厚腻、有齿痕等。 一旦发现自己舌苔总是湿哒哒的, 那湿气离你不远了。 如果你是脾虚而导致的湿气重,那么这个方子很适合你。 这个方子就是通过健脾,再去帮你祛湿, 它是健脾力度大于祛湿力度 。它是通过健脾,脾强壮了,才达到祛湿的效果。 我们来看看里面的祛湿健脾的药材有哪些: 其中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炒白术,又增强了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白扁豆,健脾化湿 炒薏仁,健脾渗湿 茯苓 作为一个利水渗湿药,应用非常广泛,除了水肿小便不利以外,痰饮、黄疸、淋证、泄泻、湿疹、湿疮、妇女白带过多,都可以用,而且用的时候不分寒热,虚实皆可。 这对于不分体质,不晓辨证的中医小白来说,太合适了。 首先它是平性的,对于虚症的湿气,它可以利尿不伤正气;对于实证,它补虚不碍邪,不影响邪气的祛除。茯苓是往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 兼有健脾的功效。一味药既能祛湿,又能健脾,非茯苓莫属了。 《神农本草经》中有这样的记载:“茯苓,味甘、平,一名伏菟,生太山山谷大松下。” 茯苓原本是寄生在腐朽松根上的真菌。 古人不清楚它的生长习惯,加上古人对松树有一种特殊情结,或者说崇敬心理,认为松是有灵性的,死了以后的灵气就跑到了根上,长出了茯苓。 最早是“伏灵”两个字,意指松死亡了灵气伏结在根部,成为一种块状物。后来才慢慢演变成“茯苓”。 白术 也是健脾祛湿的高手,在一些方剂名常常有它的存在,比如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因为它既能补脾气,又能通过燥湿、利尿,有效地排除因脾虚而停滞于内的湿浊。 它和茯苓有一样可以健脾祛湿,区别在于它是一个偏温燥的药物,脾喜温燥,适用于脾虚有湿,不适用于湿热情况,它挑体质。 白扁豆 和 薏仁 基本上都属于药食同源的食物,都可以健脾化湿,但力量相对来说稍微差一些。 薏仁生用时是微寒的,既渗湿又清热,但如果炒过之后,它的温燥性增强。 针对湿邪,中医里有很多类不同功效的药物,将它们一一化解来。 具体来说,有这几个门派: 比如说白扁豆、薏仁这一类,中医通常把它们称之为 甘淡之品 , 可以将体内分散的湿浊,逐步地向膀胱渗透,再从小便排出,这叫 利湿药 。 还有一种情况是雨下的太大,比如台风来了,雨量很大,超出了城市的排水能力,水就堵了,水就淹了城市,就好比白娘子水漫金山寺,这明显是湿浊或水饮超过脾的运化能力,光靠脾一个人是运不了这么多水的,这种情况就叫 湿阻中焦 。 它是在 脾虚的基础上还有一些胃不舒服的症状 ,因为湿阻中焦,脾胃被困,则升运和降失常,导致产生胸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肚子里面经常有声音,要么是气声,要么是哐哐的水声。 这个时候,健脾已经来不及了,我们要找帮手。 除了用上化湿的药,还要配伍一些 行气 的药物,行气则湿化,行气有利于中焦湿浊的消除,恢复脾胃正常功能。 比如我们有一个方子叫做平胃散,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就是帮助把滞留在中焦的湿气,驱逐出去。 里面有燥湿健脾的苍术,也有行气燥湿的厚朴、陈皮。 因为苍术苦辛温燥,药性燥烈,可以很迅猛地解决湿困中焦,但它也有缺点,容易耗气血,燥津液,动虚火。水湿之气严重时才可用。 平胃散是治病攻邪的方剂,并不是保健的,虽然它可以祛湿,但一般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都不能服用这个方子。 没事儿不能拿来服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虽然祛湿,中医有各种招数,渗湿、化湿、燥湿、散湿,但是最安全的,最家常的方式,还是善用利湿药,如:茯苓、赤小豆、薏仁、白扁豆、葫芦、冬瓜皮等。 对于湿气缠身的朋友来说,祛除湿气的根本方式,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运动,如果这些生活习惯不改,那么水湿虽然可以通过药物去除,但是马上就会复来,我们不能总是靠药物维持体内的平衡。 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玫瑰][心][666] 张教授最新课程【祛湿小专题】上架了 15个常见的祛湿话题 帮你扫清障碍,无湿一身轻 点击专栏,前往学习

清热祛湿健脾和胃

清热祛湿健脾和胃吗

健脾祛湿的方法是有很多的,而中成药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那么你知道吃什么中成药可以健脾祛湿吗?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大、压力大,熬夜失眠的人也很多,这些原因都容易导致肾阴虚。肾阴虚的常见表现症状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梦遗、崩落、形体消瘦、两颧发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如果出现上面这些症状,那么就需要及时调理了,否则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影响身体健康。治疗肾阴虚常用的中药包括黄精、百合、山萸肉、龟板、鳖甲、女贞子、枸杞等,如果不想喝中药,可以尝试一些中成药,常见的中成药中可以治疗肾阴虚的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下面介绍一些治疗肾阴虚的中成药,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1.六味地黄丸作为治疗肾阴虚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是流传很广的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包含丹皮、淮山、熟地黄和山茱萸,对于肾阴虚所出现的眩晕、潮热、牙痛等症状有治疗功效。肾阳虚患者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2.麦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配方中加入麦冬和五味子两味中药而制成,主要是增强六味地黄丸的养阴生津等功效。3.杞菊地黄丸杞菊地黄丸中的枸杞、菊花能够补肾益精、清肝明目,这种中成药能起到滋肾养肝的功效,治疗因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目眩。4.知柏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则是在六味地黄丸的配方中加入知母、黄柏,有滋阴清热的功效,对于因肾阴虚而导致的潮热、咽痛、口干等症状有治疗作用。知母、黄柏属于寒性中药,因此脾胃虚弱的患者要谨慎服用。5.归芍地黄丸归芍地黄丸的主要功效有清热补血,滋养肝肾,对于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引起的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腿痛、口干咽喉干等症状有治疗功效,同时还可以调理因肝肾阴虚导致的月经不调症状。6.左归丸左归丸的功效主要是治疗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盗汗、神疲口燥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山药、枸杞、熟地黄、龟板胶等,对于肾阴不足而导致的头晕、腰酸、遗精、盗汗、口干等症状有治疗功效。左归丸作为纯补药剂,不适合长期服用,达到治疗效果了就要停止服用,否则会影响脾胃健康。7.河车大造丸河车大造丸对于虚劳咳嗽、盗汗遗精、腰膝酸软等症状有治疗作用,具有清热滋阴、补肾益肺的功效,药效要强于麦味地黄丸。以上7种中成药,都是可以治疗肾阴虚而引发的各种症状的,如果有肾阴虚症状的朋友可以尝试服用,但是在服用之前最好先确诊是肾阴虚再服用,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避免因错用或乱用而引发其他健康问题。中成药虽然简单易服用,也要对症才有效,毕竟都是纯中药成分,如果服用不对,也容易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因此服药要谨慎。

清热祛湿健脾和胃的药

脾胃湿热可采用食疗

1)湿热重了吃麦冬很有效,药店里都买得到.很便宜.可熬粥 可泡到菊花茶里,也可象吃糖一样每天吃一把。

2)吃药伤胃、伤肝、伤肾,食疗最好。脾胃湿热可以吃薏米红豆粥,多吃熬冬瓜,不要喝牛奶、豆浆,尽量不吃厚味膏粱、海鲜。薏米红豆粥开始是薏米:红豆=1:1,另外一半是大米,吃了有20多天后,变为薏米和红豆之比为2:1,另一半是大米,粥要不稠不稀。坚持食疗,并非十天八天的事,贵在坚持!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

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

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楼、麻黄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