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既济,则生克制化有序,从而维持事物的动态平衡和发展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这种相互关系,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中诸多方面,尤其在中药配伍中应用更为突出,本文列举其在十种配伍方法中的应用。医学教育网
1 滋阴解表法素体阴血亏虚,而复感风热者,因其阴虚血少,汗源不足,邪不易解,且热邪又易伤阴耗液,再发其汗更易亡阴,故须养阴与解表药同用。如《通俗伤寒论》之加减葳蕤汤,治疗表证而兼阴虚者,以玉竹为主药,养阴生津,以滋汗源;配葱、豉、薄荷、桔梗疏散外邪。使发汗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留邪。若兼血虚者,还应加入当归、地黄、白芍等补血之品。医学教育网
2 润肺化痰法本法适用于肺阴不足,虚火灼肺,炼液为痰所致的燥痰病证。常以滋润滑利之品与化痰药物配合运用,组方应选瓜蒌仁、贝母、天花粉、麦冬、元参之类润燥益阴,此属见痰休治痰而治其本的方法。如《医门法律》之清燥救肺汤,用麦冬、阿胶、麻仁养肺阴,润肺津;桑叶、杏仁、杷叶宣肺化痰止咳,治疗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之咳嗽无痰,或痰少粘稠,属于燥热伤肺者。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3 养阴利湿法脾为阴脏,以阳气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胃为阳腑,赖阴液滋润,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喜柔润而恶燥。仲景制猪苓汤方中除用猪苓、茯苓、泽泻渗利水湿外,更用滑石清热养阴生津,阿胶养阴利水,存津液以制诸药之偏弊。五药合用,利水泄热而不伤阴,养阴滋润而不敛邪,使水湿去,邪热清,阴液复,诸症自除。4 柔肝疏肝法肝脏具有刚强之性,其气急而动,故被喻为将军之官。肝体阴而用阳,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且忌过亢。肝的疏泄全赖血之濡养作用,如肝之阴血不足,而阳气升泄太过,则稍有刺激,即易发怒。所以临床治疗肝郁气滞的患者,除选用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等疏肝理气外,更用当归、白芍、生地、枸杞等养血益阴柔肝之品,一则养血柔肝补其体以制横逆之气,二则缓理气药物辛香走窜之燥性。如逍遥散、一贯煎等。前方解肝郁以顺肝性,养肝血以柔肝体;后者疏肝于柔肝之中,便肝阴得养而肝气得舒,此为“滋水涵木“之用法。5 养血祛风法本法适用于邪热久留,灼伤真阴,或因误下重伤阴液,以致虚风内动之证。治宜滋阴养血,柔肝熄风。方用《通俗伤寒论》之阿胶鸡子黄汤,《温病条辨》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此类方剂每以阿胶、鸡子黄、地黄、麦冬、白芍、五味子滋补阴血,柔肝熄风;龟板、鳖甲、牡蛎之类潜阳;配甘草,一则酸甘化阴以柔肝,一则以水制木而熄风。合为养血滋阴,柔肝熄风之良方。古人有云:“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 [2] 所以在治疗外风的方剂中,除选用疏散外风的药物外,常配伍当归、赤白芍、川芎等养血活血之品,既能养血祛风,又能防止过用“风药”之辛燥伤正。6 益气养血法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生理功能上,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故在补血方剂中常配伍党参、白术、黄芪之类以益气生血。如当归补血汤之用当归配黄芪,归脾汤之用当归、龙眼肉配黄芪、人参、白术等,均属此例。基于气生于血,而在补气剂中,补气药物又多属甘温,用之太过,则易伤血,故补气方中常配伍当归等养血药物。如补中益气汤用当归以补血,可使补气升阳不致化燥以耗血。7 调补阴阳法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3] 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如求汗于血,生气于精,从阳引阴也。又如引火归源,纳气归肾,从阴引阳也。在新方八阵中,治阳虚伤寒的大温中饮及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右归丸等用熟地、山药、山萸肉、当归,即是从阴引阳的范例。而在治疗真阴精血亏损的大营煎及通治真阴虚弱的理阴煎等之用肉桂、干姜,此又本阳中求阴之意也。又滋阴药多粘腻碍胃,补阳药多辛温燥烈,两相配伍,又可补偏救弊。8 寒热并用法此类配伍在中医方剂学中应用甚广,诸如温下剂中用大黄与附子、干姜、肉桂等温热药物配伍。半夏泻心汤中用半夏、干姜辛开寒结、温胃止呕以和阴;黄芩、黄连苦降热结,清肠止痢以和阳。诸药合用,辛苦并用以顺其升降,温清并用以解其寒热,升降复则清浊攸分,寒热相济则阴阳调和,以治胃寒肠热之证。9 升清降浊法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气不升而下陷,胃气不降而上逆,“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气在上,则生胀。” [4] 治宜升清降浊。如东垣升阳除湿汤治泄泻,方中用升麻、柴胡助清阳上行;羌活、防风、苍术祛风以胜湿,猪苓、泽泻利尿以渗湿,陈皮半夏行气化湿;神曲、麦芽导滞和中。使清阳得升,浊气下降,共奏升阳除湿之功。《温病条辨》来复丹治疗邪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痞满之证,方中玄精石性寒沉 降,硫黄性热纯阳,二味寒热相配伍,有阴阳互济,拯救上逆危险之功能。全方升清降浊,气机有序,而痞满消除。10 攻补兼施法本法适用于邪实正虚之便秘证,具有泻而不伤正,补又不助邪之特点。如黄龙汤以大承气汤加人参、当归等补养气血药而成,主治肠胃实热积滞之便秘而见气血两亏者。温脾汤用四逆加人参汤温补脾阳,加大黄以泻下除积,主治脾阳不足,寒实积滞之便秘,又如麻子仁丸用小承气汤泻热导滞,麻子仁、杏仁、白蜜润肠通便,专治津液不足而兼肠胃热结之便秘。增液承气汤用增液汤养阴增液,滋润肠燥以通便,大黄、芒硝荡涤积热,软坚化结,主治温病热结阴亏之便秘。在补益剂中的补泻结合,如六味地黄丸中的“三补“、“三泻“,补中益气汤中的益气与理气相结合,四物汤中的补血与行血相结合等等,皆属此类治法。具有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滋而不腻等优点,其副作用较少,宜于较长时期的连续服用。 以上诸法乃中药临床配伍之范例,这种刚柔相济的配伍,是方剂学中组方原则的核心内容.临证应引起足够重视,只有熟练掌握运用,才能不断丰富用药经验,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既济”一词出于《易经》,即坎上离下相济之意。坎是水,离是火。既济,则水火相交为用。中医学中所谈“水火既济”,是借用五行学说中关于水与火相生相克关系来比喻心火与肾水,肾阴与肾阳的相互关系。二者相互协调,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故称“水火既济”。
五脏配属五行,心属火,肾属水,心居于上焦,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故心气当下通于肾,即心火下交于肾,以资助肾阳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维持肾阴肾阳平衡协调。肾居于下焦,藏精主水,故日“水脏”,肾水当上济于心火,即肾水上承子心,使心火不亢。心火与肾水上下交通,水火互济的关系,称“水火互济”、“心肾相交”或“心肾相通”等。“心藏脉,脉舍神”、 “肾藏精”精生髓、 “脑为髓海” 、称“元神之府”。精血为神的物质基础,故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不仅为心所主,同时也与肾相关。所以当心与肾(即水与火)关系失调时,多表现于神志方面的异常。心火不足(心阳虚)不能下资肾阳温煦肾阴,则肾水不化,反上凌于心,而见心悸,心慌,水肿等,叫“水气凌心”。此证颇似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若肾水不足(肾阴虚),不能上济于心阴,则心阳独亢,神不守舍,而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叫“心肾不交”,或称“水亏火旺”证,颇似神经官能症的“神经衰弱病。“肝肾同源”是阐述五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之一,又称“乙癸同源”。由子肝与肾在五行、天干、方位等配属上,肝属东方甲乙木,肾属北方壬癸水。 因肝与胆相表里,胆为腑与天干相配属甲;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腑与天干相配属壬。所以肝脏属“乙木” 、肾脏属“癸水”,习惯又称“乙癸同源”。“肝肾同源”,主要是阐述肝与肾二脏关系之密切,其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肝肾二脏之阴可相互滋养,“肝藏血”、“肾藏精”,精与血都化源于水谷精微。且精与血在生理活动中还可互生,即肾精可化生肝血,肝血亦可化生为肾精。所以称“肝肾同源”。二、和肾均内藏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临床上肝或肾之阴虚而致相火妄动,常是二者并治,或采用滋水涵木,或采用补肝兼养肾之法,便是以此立论的。也可以说肝肾两脏在临床上无论虚证还是实证,其补泻原则皆是二者兼顾的。正如《医宗必读》所说 :“东方之木, 无虚不可补, 补肾即所以补肝, 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另外也有人认为肝与肾两脏,同居于下焦,在生理上自然关系密外也做为解释“肝肾同源”的理由之一。由于肝肾两脏生理关系极为密切,当然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响。生理上,肝血须依赖于肾精滋养,肝才能有藏血、和疏泄功能活动;反之,也只有肝血充盛,使血化为精,肾精才能充满,肾才能有藏精,主生殖发育等功能活动。所以病理上,当一脏亏损时,另一脏也必然导致不足。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又由于肝肾同居下焦。肝血与肾精互生,二者之阳皆属相火,同源于命门,所以肝阴、肝阳,肾阴、肾阳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若因某种原因引起一方不足,就可以导致另一方的偏亢;反之一方的偏亢还可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如肾阴不足,肝失濡养,可导致肝阳偏亢,见眩晕、头痛头胀,急躁易怒等,习惯称“水不涵木”。若肝火太盛,阳气有余,亦可伤及肾阴,导致肾阴不足,见头晕耳鸣,腰膝疲软,盗汗等证。由于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就决定了在临床治疗肝病与肾病必当二者兼顾 ,即肝血虚,补养肝血亦当填补肾精;肾精不足,补益肾精亦当滋养肝血。又如肝阳上亢往往是阴不足而致 ,故平肝潜阳,亦当滋补肾阴。只有二者兼顾才能使阴阳平衡,恢复正常生理活动。
分享:
疏肝理气的中成药都有哪些药
现代人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饮食重辣重刺激,所以肝就很容易受到损伤。所以本文就围绕肝虚吃什么中成药,疏肝解郁最好的中成药来为大家介绍几种养肝护肝的中成药。 1、明目地黄丸 成分:熟地黄、茯苓、山茱萸、白芍、蒺藜、石决明、泽泻、枸杞子、当归、牡丹皮、菊花、蜂蜜、山药。 功效:主要功效就是滋阴、养肝益肾、明目。 适宜人群:适用于肝肾阴虚的人群,对于这类体质的人群出现的眼睛干涩、视力模糊、见光流泪、迎风流泪这样一些症状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如果是本身体质火旺,眼睛赤红的人群,哪怕同样有怕光、流泪的情况,也是不能吃明目地黄丸的。 2、归芍地黄丸 成分:当归、茯苓、熟地黄、白芍(酒炙)、山茱萸、泽泻、牡丹皮、山药。 功效:养肝、滋阴、清热、补肾、养血。 适宜人群:适用于肝肾两虚的人群,对于这类人阴虚、气血不足,容易产生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疼、脚跟疼的一系列症状,服用归芍地黄丸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一般是每日三次,一次一丸,但如果本身感冒发热的话就不宜服用。此外高血压、糖尿病和肝肾功能有问题的患者要向医师咨询之后才能用药。 3、杞菊地黄丸 成分:酒萸肉、枸杞子、茯苓、菊花、山药、泽泻、牡丹皮。 功效:主要的功效就是养肝、养肾。 适宜人群:适用于肝肾两虚的人群,对于出现的耳鸣、眩晕、怕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等一系列问题,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更适合中年及以上的人群,如果是青年、儿童有上述症状,建议去医院就诊。目前没有什么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但是如果本身是脾虚、胃寒的体质,容易腹泻、大便不成形,就不适合服药,以免加重病情。 4、滋补肝肾丸 成分:麦冬、墨旱莲、女贞子(酒炙)、当归、北沙参、熟地黄、五味子(醋炙)、续断、何首乌(酒炙)、产品、浮小麦。 功效:滋阴、补肾、护肝、养血。 适宜人群:适用于肝肾阴虚的人群,比如会出现心悸、头晕、腰痛、乏力、失眠、低烧这样一些情况的人,就很适合吃滋补肝肾丸来进行调理。另外患有慢性肝炎、肾炎的患者,并出现了上述症状,也可以服用滋补肝肾丸。吃药的时候把药丸表面的蜡皮和塑料壳去掉,用药期间也要忌生冷。 5、逍遥丸 成分:白芍、茯苓、柴胡、生姜、炒白术、当归、薄荷。 功效:主要功效就是疏肝健脾、养血、理气、调经。 适宜人群:适用于肝气郁结、不舒的人群,不仅女性肝气不舒、气血不足引起的月经不调、头晕、胸痛可以服用逍遥丸来治疗,男性肝气郁结也同样可以使用。要注意的是月经量多的女性和感冒的人都不适合吃逍遥丸。服药期间要注意饮食忌寒凉。 6、柴胡舒肝丸 成分:主要成分是柴胡、防风、大黄、厚朴、乌药、白芍、枳壳、黄芩、豆蔻、三棱、莪术、当归、桔梗、木香、姜半夏等等。 功效:有疏肝、顺气、止痛、消肿的功效。 适宜人群:适用于肝气不舒的人群,像经常感觉胸闷、憋闷、不消化、甚至反胃呕吐情况的人群,就可以服用柴胡舒肝丸来梳理肝气,缓解症状。服药期间要尽量保持心情愉悦顺畅,忌生气恼怒。如果本身有高血压、肝肾功能等问题的患者,服药就要向医师咨询。 7、慢肝解郁胶囊 成分:主要成分是白芍、白术、柴胡、当归、丹参、茯苓、香橼、三棱、延胡索等。 功效:健脾、舒肝、理气、养血。 适宜人群:适用于慢性肝炎、迁延型肝炎的患者,这类人群出现的胸闷、肝部胀痛、没食欲、大便溏泄等一些症状,服用慢肝解郁胶囊都有很好疗效。暂时还没有发现什么不良反应,但是如果本身肝肾阴虚的人,就不适合用此药来疏肝解郁。 8、五灵丸 成分:五味子、柴胡、丹参、灵芝。 功效:主要功效就是疏肝健脾、益气活血。 适宜人群:适用于慢性肝炎和迁延型肝炎的患者,如果本身体质也是属于肝虚,那就是最合适不过。对这类人群出现的胸闷憋气、嗳气、腹胀、身体乏力,服用五灵丸都有很好的效果。一般是饭后半小时服用,,每次大概把药丸倒满一瓶盖,与盖口齐平就可以,温水送服。 上面文章就围绕着肝虚吃什么中成药,疏肝解郁最好的中成药有哪些介绍到这里,大家还是要注意的是,熬夜是最伤肝的,所以尽量要保证规律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平时也可以多吃一些养肝护肝的食物,像番茄、谷类、牛肉等等。
疏肝理气的中成药有哪些
问题分析:你好,可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中药有很多,中药专门两大类药物就是理气药和活血化瘀药,在临床应用中,中药的使用需要根据病症的变现而定,还要注意组方的严谨,而不是单纯中药的堆砌,常用的疏肝理气的药物有柴胡、香附、川楝子、白芍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有三七、红花、桃仁、郁金等。
意见建议:中药的应用需要根据不同病证来区别,同一味中药也有不同的功效,所以在临床应用是要注意其药性的不同,上述中药举例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相关药物,如果有身体不适,建议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