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发现这些小故事、小秘诀听得越多,反倒是加深了自己对 养生 这事的困惑。有些说法相互矛盾,有些似乎又和一贯的 健康 常识不符。那到底要怎样才能正确借鉴这些名人 养生 知识呢? 学习知识有个原则:切忌断章取义、切忌生搬硬套。 长寿名人的 养生 知识都是他们各人根据自身情况总结出的经验之谈,受到当时生活环境、个人状态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都具有特定针对性,达不到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存在差异很正常。在借鉴这些经验时,要多思考,多提炼,不要盲从。 * 国学大师季羡林以98岁高龄去世。他奉行的 养生 原则“三不”,头一条就是不锻炼。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98岁依然精神奕奕,他分享 养生 之道时,说自己很懒,很少运动,只喜欢喝茶看书。 如今都提倡运动健身,两位大学问家的 养生 之道怎么反其道而行?可具体分析一下会发现,这两位分享 养生 之道时年事已高,过多过重的运动对年迈者的身体会有损伤。 可见不能断章取义。其实季羡林一直保持着散步的习惯,他只是不参加剧烈运动;杨振宁年轻时热爱运动,只是年纪大了担心跌倒,改成了偶尔骑骑健身车。 运动量多少因人而异,运动量增加需要循序渐进。我们要借鉴的是不要不顾自己身体状态、过分迷信锻炼,也不能完全不运动,适当的活动锻炼对 健康 很重要。 而且季羡林的“三不“原则中,还有不挑食、不嘀咕,是对饮食、心态的要求,更值得我们借鉴。 * 最富盛名的哲学家康德有一套独特的 养生 秘诀:他每天定时散步,简直和闹钟一样准时,以至于他的邻居们以他出门散步的时间来对表。康德不愿意吃药,他坚持把 健康 托付给自然素质,只有极少的情况,他认为自然素质无法支持时,才会求助人工药物。 康德的定时散步法虽然好,可显得过于刻板,我们现在执行起来并没那么容易,领会精髓即可。 规律的饮食、作息可以带来 健康 。 不吃药这点,一直有不少人效仿,小毛病靠自身扛过去。 这种绝对的观点存在很大危险性,病的大小、该不该扛需要专业的医生判断,否则小病拖着大病,一定悔不当初。 据说在康德67岁时得了一场感冒,他的顺其自然态度让病情变重,甚至成了今后 健康 下滑的转折点。 对于这点我们 只要借鉴更崇尚自然的生活即可 ,实在不必学得那么具体。 * 英国首相丘吉尔经历过二战,环境险恶工作辛苦,活到91岁高龄。他的 健康 养生 之道是多吃新鲜蔬果,少吃肉;他还自创了一种 养生 、休息的方法:编织毛衣。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当德军在伦敦狂吼乱炸时,他在地下室里镇定的织毛衣。 织毛衣需要手和脑协调配合,又能平复情绪,让丘吉尔在紧张的工作中得到放松,是个很适合他的 养生 方法。 但是大家为了 健康 ,没必要都去织毛衣。很多人对编织没兴趣,不需要强迫自己跟着学。 我们需要借鉴的是找到自己感兴趣、能够放松身心,又对身体有益的活动。 * 历史 学家周谷城一生活了98岁,他曾说“我的 养生 之道就是不 养生 三个字。我从来不考虑 养生 不 养生 ,饮食睡眠活动一切顺其自然。” 这样的 养生 之道一定令不少人惊讶。其实我们不要拘泥于“不 养生 ”三个字本身,周老传达的是一种心态。 健康 的关键正来自这种心态,别把 健康 养生 看得那么重,那样会变成一种心理负担,就背离了 养生 的初衷。要让自己处于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这样 健康 才会水到渠成。 现代 健康 理念认为, 决定 健康 的要素是医疗、环境、遗传和生活方式 。 医疗、环境、遗传我们几乎无力改变,唯一能做的是找到适合自己、又能带来 健康 的生活方式。 长寿的名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人的经验未必适合自己。借鉴时不妨多想多试,慢慢积累,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 养生 之道。

季羡林的养生之道

冬季养生的要点

前言《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冬季养生,内经谓之“养藏”。所谓“养藏”,去寒就温,情志伏匿。结合实际,在此特总结冬季养生十要诀,从衣食、起居、情志、调理方面详细阐述如何安顺度过寒冬,来年身体更加健康!天寒地冻重保暖,足暖头凉要记清;冬季,由于自然界阴盛阳衰,天寒地冻,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要从固护阳气出发,重视避寒就暖,要风度,更要温度!女士特别要注意腰以下保暖,不宜短裤短裙,否则易至宫寒痛经。要十分注意背部的保暖。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邪气极易透过人体的背部侵入,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冬日要注意背部保暖,避免阳气受到伤害。足部最易受到寒邪侵袭,足部保暖很重要。可用艾叶等煎水泡足:艾叶30g、当归10g、川芎15、生姜100g等,加水3000ml左右,煎煮15分钟,倒入足盆,加些凉水,合适温度时双足入盆浸泡,水温宜高一些,并以不伤足为原则。每次烫足最好在30分钟以上,水温低了就从热水瓶中倒入一些高温的水,使水温始终保持热烫。洗净后应涂润肤膏!一般情况下,头部相对保持寒凉为好,这样有利于健康。冬季头部常规防寒,主要是保护耳朵,但不可过于严实,否则不利于健康。形寒肢冷补羊气,口燥咽干要滋阴;形寒肢冷补羊(阳)气:阳虚者多见形寒肢冷,舌淡胖,舌连有齿印,苔白,脉沉。肾阳虚则全身畏冷难温,脾阳虚则四肢冰冷难温,脾肾阳虚者则两者兼有!脾阳虚的患者,往往饮食稍有不慎就容易腹泻。冬季是补养身子最好的时机!

第一种情况是一些平素体质好,冬季不畏寒的朋友,多为实火所致,此时宜滋阴润燥,宜多食梨、甘蔗、荸荠,可用麦冬、玉竹、白茅根、百合、石斛、生地等煲汤内服。

第二种情况是一些平素体质差,冬季畏冷,四肢难温的朋友,咽干痛,时长青春痘或口腔溃疡,此多为虚火上炎,此时宜引火归元,可服引火汤调理。熟地45g、巴戟天15g、麦冬15g、茯苓10g、五味子5g加减来内服。详情建议咨询您的医生,进行适当加减,更有针对性!

第三种情况是平素手足心易发热汗出,多为阴虚火旺,此时宜滋阴降火,可服知柏地黄丸来调理。阳气固藏少出汗,皮干燥痒勤滋润;阳气固藏少汗出:冬主收藏,汗出易伤阳气。运动应适量,不宜大量出汗,微汗为宜。推荐快走30分钟左右,令似汗无汗。快走时,可以时不时双手平举呈180度,先掌心向上,同时慢慢深吸气,走4-6步,然后掌心慢慢向下,同时慢慢呼气,走6-8步。坚持数分钟,直至难以坚持。循序渐进,慢慢延长时间。一段时间后,你的气血将非常通畅。冬季皮肤常干燥,尤其是老年人,常因皮肤干燥而致冬季皮肤瘙痒症。为了预防和治疗皮肤瘙痒症,大家应特别注意的是:应减少洗澡次数,缩短洗澡时间,少用或不用沐浴露,水温不宜太高,擦干后立即全身涂润肤产品。四肢、面部应涂2-3次,以保证皮肤滋润为度。润肤产品很多,推荐老品牌实惠的产品,如蛇油膏等,山茶油有很好的润肤作用,又天然没有添加剂,非常适合老人和小孩使用。

冬季养生的方法

冬季养生该怎么做呢?贡方堂专家为您提供五大补阳秘诀:

冬季多晒太阳

人体腹为阴,背为阳,心肺主之,背部的诸多穴位经络,尤其是最重要的督脉(位于后背正中线上),经常晒晒这些穴位能起到强壮心肺、调理脏腑气血的作用。

但是晒太阳也有讲究,一般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晒太阳最佳,此时空气较好,使人感到温暖柔和,时间20分钟到30分钟为宜。

同时该时间段属午时,心经最旺,午时阳气最亢盛,午时过后则阴气渐盛,在阴阳交换的时候,宜稍作静养,此时保养心经则事半功倍。多揉这三个穴位

人体自带“阳气窝”,冬日每天揉一揉以下三个穴位,不仅在疾病治疗方面疗效明显,在补充阳气、强身健体方面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涌泉穴:

涌泉穴的位置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每天晚上睡觉前可以放松地坐在床上,然后用手掌来回揉搓脚底,最好能够揉搓到脚底发热,然后再用大拇指的指腹位置点按涌泉穴,有助缓解手脚冰凉情况。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人体“阴脉之海”的任脉,前正中线上,肚脐直下三寸处。古人描绘关元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可见关元穴的重要性。

每天可以关元为圆心,左或右手掌做逆时针及顺时针方向摩动3~5分钟。然后用双手食指指腹重叠在一起,点按穴位2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经常按摩能起到补益元气、强身固精、祛寒回阳的效果。三阴交:

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位于小腿内侧。经常用指腹按摩三阴交这个穴位,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

多吃温热补肾的食物

立冬后天气逐渐转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而阳气根源于肾,故寒邪最易中伤肾阳,所以此时要重视养肾、温肾,宜多食温热补肾的食物,以提高人体御寒能力。

肾阳虚者常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精神不振、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宜补阳益肾,食羊肉、牛肉、桂圆、红枣等滋补品。注意重点部位保暖

颈部、背部、腹部、脚部切记要重点保暖。可通过穿高领毛衣、围巾避免头颈部受寒;对于女性,腹部温暖是避免痛经的有效方式之一,借助一些动作按摩护肾,如双手搓腰,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可以温煦肾阳、畅达气血;足部防寒首先要避免露脚踝,脚上穴位较多,一旦受寒邪侵袭,会导致身体出现不适,有条件的话可以常做足浴并进行按摩。多进行有氧运动

冬季宜养精蓄锐,避免高强度运动,保存阳气,但也不能不动,最佳选择是进行有氧运动。推荐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动作柔和的养生功法,有滋阴助阳、培元补气的功效。与此随着温度的降低,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包括肌肉、关节,都处在一个代谢较低的水平,肌肉和韧带也都比较僵硬,所以在运动前应该进行一定时间的准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