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历2月4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时节养生着重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
春属木,与肝相应。在春季养生方面,主要是护肝,可以有目的选择一些柔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可选用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则应选择辛湿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可以达到很好的食疗效果。
立春的饮食药膳应以“升补”为主,适宜的膳食有首乌肝片、虾仁韭菜、珍珠三鲜汤等,食之有补肝肾、益精血、乌发明目、温中益气的功效。2、雨水
斗指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雨水时节的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3、惊蛰
每年阳历3月6日左右时二十四节气的惊蛰。饮食调养:应多食壮阳食品,如羊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惊蛰的饮食原则是保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也可以适当选用补品,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益正气作用的食疗粥来增强体质。
还应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蔬菜、甘蔗等。一般选服具有调血补气、健脾补肾、养肺补脑的补品。
4、春分阳历3月21日左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因此人们保健养生也应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其原则比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春分时节适宜的膳食有白烧鳝鱼,杜仲腰花、大蒜烧茄子等,有补虚损、降血压、凉血止血的功效。5、清明
阳历4月5日或6日。古人有云:“食酸咸甜苦,即不得过分食。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万顺天理。”即是告诫人们,养生中对五脏的食物进补要适中,不可过度。
多食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补肺;淡菜,益阴,可以滋水涵木。清明正是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替相遇之际,因此在汤品调理中,除了要利水渗湿外,还要适当补益,养血疏筋就最为重要。清明时节还应服一些适时的滋补品,如银耳,甘平、无毒,能润肺生津、益阴柔肝。
6、谷雨阳历4月20号前后。谷雨已是暮春时节,食疗要点重在养肝清肝,滋养明目。
风寒湿痹之人忌食柿子、柿饼、西瓜、芹菜、生黄瓜、螃蟹、田螺、蚌肉、海带等生冷性凉的食物;热痹患者忌食胡椒、肉桂、辣椒、花椒、生姜、葱白、白酒等温热助火之品。
二十四节气养生大全
冬至节气养生大全 冬至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冬至的日期是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它的由来和历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古有:“斗指戊,斯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日短”、“日短至”之说,这段经文从阴阳学观点阐述了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从天文学角度说明了昼夜长短变化的依据,明确指出: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早在汉代曾把冬至作为公定节日,文武百官皆可放假一天。在我国台湾则有“冬至过大年”的说法,他们把这一天比做过年一样重要。每逢“冬至节”家家户户搓汤圆,而且把冬至的汤圆分成红、白两种,按老辈人的说法:不吃金丸(红汤圆)、银丸(白汤圆),不长一岁。冬至之备受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也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三九是天气最冷、地面积蓄热量最少的日子,所以也有“冷在三九”的说法。在我国长江流域更有:天虽寒,独有腊梅来争妍的迷人景观。 如此重要的节气,我想把养生的重点放在中老年朋友身上,尤其是中年人,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肩负着社会、家庭的重担,加上新世纪的快节奏与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使人经常处于紧张繁忙的状态之中,长此以往,若不注意保养自己,必然影响身心健康。《灵枢·天年》云:“人生……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寥寥数语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又指出人到中年是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虽然如此并不可怕,《景岳全书·中兴论》曰:“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书中告诉我们,人到中年若能科学地运用养生之道,调理得当,是可以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保健养生方面应提倡精神摄养、饮食调养为主;顺时奉养、起居护养、药物相助为辅的方法,即一、精神摄养(知足谦和,老而不怠);二、饮食调养(审慎调食);三、顺时奉养(顺四时而适寒暑);四、起居护养(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五、药物相助(固先天之本,护后天之气) 最后告诉大家,从冬至日起一定要常吃羊肉炖萝卜,这是皇家御膳“冬至”日的首选菜肴。

二十四节气之养生
春分,是 二十四节气 之一,春季的第四个节气。 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3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所以是一个阴阳各半的特殊节气。 根据天人相应的原则可知,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们必须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阴阳以保证保证机体与外界和谐共处,从而才能达到 养生 保健的目的。 春分 养生 重点在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增减衣物要及时 春分的时候,虽然气温回升,但昼夜温差还是比较大,增减衣物要及时谨慎,以免因为温度差的变化而感染风寒感冒, 降低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 应遵循上薄下厚的原则,尤其是要保暖好脚部。 调理旧疾,预防新病 季节更替阴阳变化,正是久病、年老、体弱人群病情加重、诱发旧疾或易产生新病的时期。春分时节,人体的阳气随着自然界阳气的上升而上升,此时也是调理身体的最佳时机。 可以运用艾灸,培壮元阳以扶助正气,最大程度地调动机体的潜能以适应气候的变化,抵抗疾病,防病保健。 推荐根据自身情况艾灸风池、大椎、中脘、关元、太溪、涌泉等穴位。 起居有度有规律 五行之中,春季属“木”,入肝经,因此春季应注意养肝。 夜里 1 点至 3 点是肝经循行的时间,因此人体在这个时间段一定要进入深睡眠,否则肝脏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就会影响其疏泄功能,致使毒素不能排出,导致身体出现问题。 秋有秋乏,春有春困。随着气温的不断回升,人体容易产生困倦感,特别是在午后。适当的午休,是最给力的养精蓄锐方式,能够保证下午乃至夜间饱满的精神状态。 春分之后白昼的时间逐渐延长,应适当早起,以便顺应大自然的变化,有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 饮食均衡,阴阳平衡 春分时节自然界阴阳之气是相对平衡的,人体为顺应自然界的变化,饮食也要保持阴阳平衡,营养均衡。阴阳平衡是指既不能像冬天一样大补,也不能一味地清热排毒,而是需要两者相结合。 五行中木克土,肝属木,脾属土。春季若肝气过旺,就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通常 肝火旺盛的人,脾胃功能较差,所以要常吃有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比如扁豆、薏米、荞麦、栗子、莲子、芡实、山药、大枣、胡萝卜、包心菜、南瓜、柑橘、橙子等。 春主升发,春天还应吃些春菜,就是在春天刚长出来嫩芽的菜。常见的有马兰头、 香椿芽、豌豆尖、荠菜头、春笋尖、 头茬韭菜等。 还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海鱼、牛肉、枸杞、豌豆等,对于养肝、护肝也有一定作用。 肝火旺盛的人还应戒烟限酒、忌食甘肥辛辣的食物。具有清肝泻火作用的食物有苦瓜、苦菜、西红柿、绿豆、绿豆芽、金针菜、油菜、丝瓜、李子、青梅、山楂及柑橘等。 适度合理运动 春季天气回暖,适当出门运动可舒展筋骨,还可感受大自然万物生长、朝气蓬勃的环境,有助于振奋精神,保持心情舒畅。 但是春季风比较大,运动之后毛孔张开,很容易感受风邪而感冒,因此运动量不宜太大。 春季药膳——山药小米粥 材料:山药200克,小米100克,枸杞15克。 做法:山药洗净,去皮切块。小米加水提前泡半小时,然后入锅煮开,改小火,加入枸杞、山药块一起熬煮。稍搅拌,小火熬煮30分钟,再适当加入小葱、姜丝调味即可。 功效:山药补脾养胃,益肺补肾;枸杞滋补肝肾,小米健脾,加姜葱可增强升阳之力。在春季经常食用可起到滋肾益肝,健脾益胃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