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舞宣导,通利关节。大舞是以古代朴实的舞蹈动作为基础,整合导引的“三调”,来宣发。疏通、调理人体气机,改善气血运行及关节功能的。
2、以神领舞,以舞练形。传统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的精、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3、古朴大方,外动内舞。大舞传承于古老文化,动作朴实,舞姿柔和,节奏舒缓、这一特点主要来源于“内舞外动”的运动特征。大舞是指:
大舞是一种综合健身气功运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道家和佛家养生文化。大舞包含了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多种养生功法的要素,通过流畅的动作、深呼吸和内功运行,达到调节身心、强身健体的目的。
大舞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91年,当时由北京大学体育系教授王永志提出了“大舞”这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大舞技术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舞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健身气功运动之一。
养生太极大舞完整教学
1、八段锦健身气功·八段锦既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也是适应时代的新发展。

对继承传统的主要表现:一是对导引练形、保健脏腑健身养生思想的继承。二是对传统八段锦歌诀的继承。三是对八段锦八个固定图势的继承。
对适应时代发展的表现:
一是功法技术更加合理。不仅增加了起式、收式和每式间的衔接动作,而且调整了功法歌诀顺序,将“背后七颠百病消”移至最后一势,并规范了每势练习次数,使整套功法的结构、衔接等更加合理,功法时长、锻炼负荷等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身心特点和人体生理学规律。
在注重肢体锻炼的前提下,又丰富了意、气、形的操作内容,突出了起于桩、行于桩、止于桩的功法要求,加强了脊柱及肢体远端关节的锻炼,既强化了健身气功的项目特点,也提升了学练的效果。
二是功法理论体系更加完善。既提炼形成了功理要旨、健身效果、学练方法、练功阶段、教学练功须知等系列功法理论,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健康生活方式有了延展认知;既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视角进行了总结提升,也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手段进行了诠释。2、马王堆导引术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的动作主要取自于《导引图》,从中选取了17 个动作。起势动作选取了导引图中的一个行气图式,为开始练功做好准备;收势动作通过三环抱气,起到引气归元、静养心神的作用。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的编创以整体观为指导,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秘阴阳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功理符合健身气功的传统理论;动作设计围绕肢体进行开合提落、旋转屈伸、抻筋拔骨,符合体育运动的规律;
整套功法柔和缓慢,动作舒展大方、富于变化,并多旋转屈伸的练习,可以为习练者营造出惬意的练功意境;在习练功法时要求呼吸自然顺畅,以形导气,意引气行(以意引气);动作演练要求松紧交替,舒缓圆活,形意相随,身心合一。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的许多动作都是通过四肢、躯干的旋转屈伸达到牵拉刺激脏腑的作用,这种旋转屈伸不仅作用于内脏,而且对身体各关节也有益处。3、太极养生杖
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取意“太极”阴阳和合、天人合一、内外相谐等传统文化理念,借鉴《导引图》中持杖图像和“以丈(杖)通阴阳”表现功法特征,继承了传统持杖功法的精要,一套以器械导引肢体运动并配合呼吸、意念调节为主要手段的功法。
整套功法动作柔和缓慢,舒展连绵,动静相间,意境优美,意气相随,好学易练。
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的运动理念,以杖为导,引气运行,养神为先,以形相随。凡动静、开合、屈伸、进退,皆为杖动气起,杖到气至。在杖的上下、左右、前后诸方位的导引中,平心静气,意在气先,精神内守,形与神俱。
持杖练功,杖不仅引导着肢体动作与呼吸密切配合,更大幅度地抻拉筋骨,而且还起到了按摩穴位、经络、脏腑的作用。
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在运动过程中强调以腰为轴进行拧、转、屈、伸等全方位运动,并通过腰部动作带动脊柱进行运动。这套功法既可成套练习,又可单式或多势组合练习,动作柔和缓慢,舒展连绵,动静相间,意境优美,意气相随,适应于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
长期练习对提高人体柔韧性、平衡能力等有良好效果、特别可以明显改善心血管系统机能。4、导引养生功十二法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汲取了调摄精神的摄生原理,精选了50余套导引养生功功法中的12式动作创编而成的。它是一套既强调调整呼吸,又主张摒除杂念,还注重调整形体的经络导引术。其动作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理深意远,而且俏丽清新、简练易学。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每一法均是和谐对称的,具体表现为有左就有右,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有高就有低,且每一个动作,均成大小不等的圆形,包括手法、步法和身法等,可谓节节贯穿,上下相随,周而复始,无端往复,既如春蚕吐丝,连绵不断,又若行云流水,相连无间。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强调“逢动必旋”,要求“动”从旋中始,“作”自绕中停。还特别重视“工于梢节”。所谓梢节,是指肢体远端的腕、踝、指、趾。习练功法时,要求动息相随,动缓息长。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简练易学,适应于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长期习练对心肺功能有积极影响,身体形态、柔韧性、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等均有改善明显,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能力有所加强。5、大舞
健身气功大舞以史料记载为依据,应用升、降、开、合的肢体动作,配合呼吸、意念,调理脏腑,疏通气血,培补元气,进而达到养生康复的目的。
健身气功大舞的主要特点就是通利关节,以舞宣导,即通过髋、膝、踝、趾、肩、肘、腕、掌、指等关节的屈伸、环转等运动,来梳理、柔畅关节筋脉,调和、疏通肢体经络和气血。通过抻、拉、旋转、震、揉等方法舞动躯干,达到疏导、通利躯干关节筋脉及相应经络和气血的目的。
功法注重以神引领舞姿,以愉悦滋润舞姿,以和谐的舞姿调和内心。舞姿的变化引导着全身运动,带动各关节、肌肉活动,起到调练形体的作用。以神领舞、以舞调心也是健身气功大舞的主要特点之一。
健身气功大舞中身韵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意气相随中阴阳的开合变化。呼吸吐纳则是指在自然中鼓荡气息,即在舞动中,胸廓和腹部随着舞的抻、拉、旋转等变化,自然地扩张、收缩与起伏,呼吸也随之自然吐纳,在自然中鼓荡气息,达到揉按脏腑的作用。
习练者在习练功法时,要做到精神放松,呼吸自然,刚柔相济,柔和圆润,神韵相随应律而动。长期习练能提高上肢力量、柔韧性、平衡能力及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对愤怒性、抑郁性等负性心境有改善效果,提升幸福感。6、六字诀
六字诀,又称六字气诀,是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健身方法。六字诀历史久远,流传广泛。现存最早的六字诀文献见于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
健身气功·六字诀保持传统六字诀功法的特色,在注重吐气发声的配合科学合理的动作引导,起到内修、外练的作用。
本功法在呼吸吐纳的通过特定的读音口型来调整与控制体内气息的升降出入,形成分别与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的“嘘、呵、呼、、吹、嘻”六种特定的吐气发声方法,进而达到调整脏腑气机平衡的作用。
在“嘘、呵、呼、 、吹、嘻”六字发声吐气基础上,配合了科学合理的动作导引,内调脏腑,外练筋骨,共同达到内壮脏腑、外健筋骨的养生康复作用。强调“以形导气”,“意随气行”。整套功法中既没有复杂的意念观想,也没有高难度、大幅度、超负荷的动作。
对于“健身气功·六字诀”,根据习练对象的不同,要求并不一样。总的要求是,“吐气不出声”。具体来说,对于初学者,可以吐气出声,主要是为便于口型校正,防止憋气;功法熟练后,则应逐渐转为吐气轻声,乃至匀细柔长的无声状态。
习练功法时,要始终保持全身放松、心情舒畅、思想安静。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对于动作幅度的大小、运动量的大小、呼吸的长短、练功次数的多少都要注意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练功结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保健功法,如搓手、擦面、全身拍打及散步等,以便从练功状态充分恢复到正常状态来。
健身气功·六字诀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字诀又具有独立性,亦可单独练习,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长期锻炼者对生理和心理状态具有明显改善作用。7、五禽戏
“健身气功·五禽戏”是在对传统五禽戏进行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编创的,便于广大群众习练。动作力求简捷,左右对称,平衡发展,既可全套连贯习练,也可侧重多练某戏,还可只练某戏,运动量较为适中,属有氧训练,各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调节每势动作的运动幅度和强度,安全可靠。
本功法动作体现了身体躯干的全方位运动,包括前俯、后仰、侧屈、拧转、折叠、提落、开合、缩放等各种不同的姿势,对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进行了有效的锻炼。
本功法特别注意手指、脚趾等关节的运动,以达到加强远端血液微循环的目的。还注意对平时活动较少或为人们所忽视的肌肉群的锻炼。
健身气功·五禽戏动作相对简单,容易学会,但要练得纯熟,动作细化、精化,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习练。初学者必须先掌握动作的姿势变化和运行路线,搞清来龙去脉,初步做到“摇筋骨,动肢节”即可。
随后,在习练中要注意动作的细节,可采取上、下肢分解练习,再过渡到以腰为轴的完整动作习练,最后进行逐动、逐戏和完整功法的习练,使动作符合规范,并达到熟练的程度。
此时,就要注意动作和呼吸、意识、神韵的结合,充分理解动作的内涵和意境,真正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
特别要提醒的是,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需要根据自身体质状况来进行。动作的速度、步姿的高低、幅度的大小、锻炼的时间、习练的遍数、运动量的大小都应很好把握。其原则是练功后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肌肉略感酸胀,但不感到太疲劳,不妨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8、易筋经
“健身气功·易筋经”继承了传统易筋经十二势的精要,融科学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其格调古朴,蕴涵新意,突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屈伸、扭转和牵拉,以及脊柱的旋转屈伸。
各势动作是连贯的有机整体,动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连绵,刚柔相济;呼吸要求自然,动息相融;并以形导气,意随形走;易学易练,健身效果明显。
动作舒展,伸筋拔骨;柔和匀称,协调美观;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是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功法特点。习练中要求习练者精神放松,形意合一;呼吸自然,贯穿始终;刚柔相济,虚实相兼;循序渐进,个别动作配合发音。
健身气功·易筋经以其架式、意守部位、调息次数等变化,适应于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长期习练对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
提高平衡能力、柔韧性和肌肉力量均有良好的影响,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程度,同时对骨关节病、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症如尿频尿急、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等也有显著康复效应。9、十二段锦
十二段锦在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6年)已有记载,是一套坐势练功的健身方法。
十二段锦属古代导引术,由十二段动作组成。用“锦”字来命名,表示作为一套完整的坐式导引功法,犹如一幅精美华贵、连绵不断的画卷。据考证,十二段锦之名称最早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徐文弼编辑的《寿世传真》一书,其功法内容则来自于“钟离八段锦法”。
健身气功十二段锦继承了原功法动静结合、身心兼练的精髓,把按摩、导引、入静、存想等传统的气功方法融为一体,加强了颈部、肩部、腰部、腿部运动,注重全身性锻炼,具有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之功效。
它不拘泥于古人之见,融传统性与时代性于一体,是对传统十二段锦的再次升华,是一套集修身养性、娱乐观赏于一体的健身功法。
健身气功十二段锦以其意形相随、动息相合,动静相间、形神共养,强调伸展、注重按摩,适应于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长期习练有助于增强血管弹性、降低老年人动脉硬化风险、提高心肺功能、降低脂肪含量等,特别是对老年人的心脏机能、心脏神经的整体功能状态有积极作用。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功法介绍
养生太极拂尘背向演练带口令
太极共八十八式,由下江南五虎之一傅振嵩老前辈根据杨式太极结合形意八卦的特点所创。l、太极起势;2、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势;5、白鹤亮翅;6、左搂膝;7、手挥琵琶式;8、左右搂膝拗步;

9、手挥琵琶式;10、左搂膝;1I、上步搬拦捶;12、如封似闭;13、十字手;14、抱虎归山;15、揽雀尾;
16、肘底看捶;17、倒撵猴;18斜飞势;l9、提手上势;20、白鹤亮翅;21、左搂膝;22、海底针;23、扇通臂;
24、撇身捶;25、搬拦捶;26上步揽雀尾;27、单鞭 ;28、云手;29、单鞭;30、高探马;31、右分脚;
32、左高探马;33、左分脚;34、转身蹬脚;35、左右搂膝拗步;36、栽捶;37、撇身捶;38、搬拦捶;
39、右蹬脚;40、左打虎势;41、右打虎势;42、回身右蹬脚;43、双风贯耳;44、蹬脚转身;45、右蹬脚;
46、搬拦捶;47、如封似闭;48、十字手;49、抱虎归山 ;50、揽雀尾;5l、斜飞势;52、野马分鬃;
53、回手琵琶式;54、玉女穿梭;55、上步揽雀尾;56、左单鞭;57、云手;58、单鞭下势;59、金鸡独立;
60、倒撵猴;61、斜飞势;62、提手上势;63、左白鹤亮翅;64、右搂膝;65、左海底针;66、扇通臂;
67、左右白蛇吐信;69、上步搬拦捶;69、上步揽雀尾;70、转身滚手;7l、左右点脉;72、上步左搬拦捶;
73、上步左揽雀尾;74、进步云手 75、单鞭;76、高探马;77、冲掌;78、十字腿;79、搂膝指裆捶;
80、上步揽雀尾;81、单鞭下势;82、上步七星;83、退步跨虎;84、转脚摆莲;85、弯弓射虎;
86、搬拦捶;87、如封似闭;88、十字手合太极。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宜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
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此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如内家拳劲日用意
不用外力也,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需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日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
虚有一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久习成级如长江大海一意不断日长拳也,太极拳也,棚捋挤按采}列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棚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列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原文注云,此系武
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