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桩功是 太极拳 基本功,也是每位初学太极拳的必学功夫。坚持练太极拳,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太极拳养生功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太极站桩的养生功效。欢迎阅读!太极站桩的养生功效 现在运动种类繁多,如何选择适合自已的科学健身 方法 ,是人们常常困惑的问题,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必须懂得运动理论,只有弄懂弄通理论,才能面对纷繁复杂的身体,才能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已的运动项目。我搞可替代性疗法临床研究多年,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部分现代医学理论和部分运动医学理论,清晰地知道什么样的锻炼方法适合于什么样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我指导过很多人由赢弱身体变成了健康的体魄。这里我想讲讲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它的宗旨是“更快、更好、更强”,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它的运动项目主要是开发人体的运动潜能和极限,它不是全民 健身运动 项目。人类生活在不同的地区,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这种进化让我们在身体素质上产生了差别。有些人善跑,有些人力大,有些人灵巧,这些差别不是内心努力努力就一定能消除的。所以在同样的运动项目中,有些人用了同样的训练方法,很快就产生了比赛奇迹,有些人反而被淘汰出局。健身运动也是并不是什么运动都适合于用来健身,要看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是年轻人希望自己在形体上显得强壮,那就到健身房请专业教练指导你进行相应的锻炼,你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满意的效果。如果你是先天柔弱希望自己变得健康起来,那就要进行整体的健康的锻炼。发达的肌肉优美的线条并不能带来健康的内脏功能和充沛的脑力思维输出。讲到健康的内脏功能不得不 说说 耗氧率。过去我们只知道肺活量,那是肺部一口气吸入或者排出空气的量。因为空气中含有21﹪氧气,一次吸入肺部的空气越多,进入肺部的氧气绝对量就多,反之就相对减少。但是吸入氧气和氧气被消耗是两回事,如果氧气吸入肺部参与身体循环后没有消耗多少氧气,这说明氧气没有被利用。单位时间内消耗氧气量,称之为耗氧率。如果吸入的氧气被利用的效率高,这说明氧气吸入肺部参与身体循环后消耗大量氧气,说明身体的很多能量得到转化。理论上讲进入肺部的氧气越多,被肺内血红蛋白携带到动脉血管的氧气也会随之增多,血管中氧气含量越多,身体的器官和组织获得的氧气就多,身体机体生命力就旺盛。这种生命力有时可以把脂肪氧气结合转化成运动能量;有时可以把机体衰老细胞清除生成新的细胞。耗氧率是一个人整体健康的最佳标志。因为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耗氧能力。如呼吸方法、肺泡使用率、血红蛋白的多少、毛细血管网的开放度、线粒体参与度、各种酶或辅酶的供应的数目等等。它们影响氧的吸收及运输,影响氧的摄取和利用。总之耗氧率完全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健康水平。这里我们还要介绍三个必要的概念,呼吸率,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呼吸次数少于平静状态呼吸次数12-20次/分(对应心率60-100/分)说明呼吸深度深,反之说明呼吸深度浅。有效心率,任何运动若有益于身体的健康,则其心率必须比平静心率至少增加20跳,亦称有效脉率。目标心率,不同年龄层次人的运动心率是他最大心率的60﹪~85﹪,年轻身体好者取上限值,年老体弱者取下限值,也有按照年龄段来取目标心率值的。人的运动强度是有限量的,心率也不是越快越好,过快的心率表现心脏负担过重,对心脏和身体有严重伤害。知道了耗氧率和氧气作用,我们再说说站桩与跑步两种运动的比较。跑步是人们熟知的一种良好的健身法,它属于有氧运动,有良好整体的运动效应,而且能够有效地减肥。至于耗氧率,它也是许多运动中最高的。例如它比步行的耗氧率高10﹪,比骑自行车高15﹪,比 游泳 高25﹪~30﹪。约有4千万美国人把跑步作为日常运动,因而它是全美最普遍最大众化的健身法。但是跑步对年轻人来讲越跑身体越强壮,对五十多岁人来讲越跑越衰老,这个现象很值得研究。太极站桩功具有十大功能 有的人觉得太极桩功枯燥乏味,甚至直接省略桩功练习过程,其实,太极桩功具有十种养生功能。一、大量增氧。二、腹式深呼吸。想要减肥的人士,可以通过太极站桩达到减肥瘦身目的,同时还能预防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三、增强脑力。四、协调生理七大系统。五、提高新陈代谢能力。练太极站桩能改变易生病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功能,能够帮助身体排毒化瘀,是健康的保证。六、动员大量肌群并增强肌肉。七、增强免疫力。八、增加燃脂能力。九、运动强度适中。十、身体精神灵魂之融合。站桩功的基本原则 “四容五要”是练习站桩功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松肩、坠肘、紧背、含胸、提肛、叠肚、裹裆、护臀”是练习各种拳术的共同要求,健身桩和技击桩的基本要求也是如此。这里应提起注意的是松肩是肩部的肌肉松弛,不是单纯的沉肩;坠肘不是片面的坠,而是要向外撑;叠肚是指脐以上的腹部,不是指小腹。同时凡是对一切姿势的要求,都要适度,不可过火(勿失中和匀),如果过火就过犹不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王师常谈一切不可绝对,就是这个意思。太极站桩练习的方法 心静体松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所谓“体松”,可不是全身松懈疲塌,而是指在练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圆活连贯“心静体松”是对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而是否做到“圆活连贯”才是衡量一个人功夫深浅的主要依据。太极拳练习所要求的“连贯”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即所谓的“节节贯穿”。肢体的连贯是以腰为枢纽的。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则要求:对下肢,是以腰带跨,以跨带膝,以膝带足;对上肢,是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在以肘带手。其二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没有间断和停顿。而“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活顺、自然。虚实分明要做到“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首先要注意虚实变换要适当,是肢体各部在运动中没有丝毫不稳定的现象。若不能维持平衡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迈步如猫行”了。下肢以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总之虚实不但要互相渗透,还需在意识指导下变化灵活。呼吸自然太极拳练习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以上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初学者采用自然呼吸。站桩的好处站桩,是各门派 武术 必需的功力训练,对于武功的进展很有助益,练拳必须站桩。1、可快速形成武术所需要的身体结构的训练手段之一。如三体式可以形成一个进可快速启动攻击,退可以速度移防、可以把脚上的劲送到手上,可以把躯干受到的冲击力经身体传送转移到脚下以减受伤害。2、可以在形体不大动的情况下,训练意识及意识对身体的控制。站桩形体不是不动,是不大动,随时都在意识的控制下对身体进行合理性的微调。这在武术对抗和生活中的好处是明显可见的,象身体失衡的情况下快速调整重心、能更佳的控制自己的身体、增强身体协调性等。3、增强下肢的支撑力,并且锻炼内部气息。站桩在健身养生中的作用 1、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并且安全可靠无副作用。例如心血管类疾病对 体育运动 要求很高的,站桩是极佳的治疗手段之一。对头痛失眠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2、对肌肉和骨骼组织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太极养生功站桩,太极养生功十三式完整演练

太极养生杖完整演示

养生杖的分解动作详解如下:

1、敲击头部:将养生杖放在头顶部,双手握住杖柄,轻轻敲击头部,可以刺激头皮和头部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敲击肩部:将养生杖放在肩部,双手握住杖柄,轻轻敲击肩部,可以缓解肩部疼痛和僵硬感。

2、敲击上肢:将养生杖放在上肢部位,双手握住杖柄,轻轻敲击上肢,可以促进上肢血液循环和肌肉放松。敲击背部:将养生杖放在背部,双手握住杖柄,轻轻敲击背部,可以缓解背部疼痛和僵硬感。3、敲击臀部:将养生杖放在臀部,双手握住杖柄,轻轻敲击臀部,可以促进臀部血液循环和肌肉放松。敲击下肢:将养生杖放在下肢部位,双手握住杖柄,轻轻敲击下肢,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和肌肉放松。

养生杖的结构特点

1、杖柄:养生杖的杖柄通常采用硬木制成,形状各异,一般呈圆形或扁形,表面光滑,易于握持。杖柄的设计需要考虑人体工学,以便于手部握持,同时也要有一定的重量,以保证使用时的稳定性和舒适度。

2、杖头:养生杖的杖头一般采用金属或硬木制成,形状各异,一般呈球形或扁形,表面光滑,可以按摩身体的不同部位。杖头的重量和形状需要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和身体状况进行选择,以便于达到最佳的按摩效果。3、杖身:养生杖的杖身通常采用金属或硬木制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可以弯曲或扭曲,以便于使用者进行各种按摩动作。杖身的长度和直径也要根据使用者的身高和手臂长度进行选择,以保证使用时的舒适度和效果。

4、附件:养生杖的附件包括一些可拆卸的部件,如软垫、按摩球等,可以增加养生杖的功能和舒适度。这些附件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进行选择和安装。

太极养生功十三式完整演练

武当太极十三式,又称文太极十三式,实属道家拳术上品功法,相传轩辕皇帝观鹊蛇相斗所悟创,后经武当高道张三丰以及历代道长精心提炼,按照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熔为一炉而成的独特道家拳功。那么武当太极十三式怎么练呢?下面我为您介绍武当太极十三式怎么练。 第一式:仙人放剑 (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眼看两手。 (3)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 (1)两脚分开,约两肩之宽(大开马式),脚尖微向外撇。两手臂大环抱于胸前,此乃预备式。 (2)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掌之下并与其形成“抱球状”(掌心相对)。 (3)再将重心右移。右手托移至右侧方且左手与此同时降压至左下方(手心朝下)。 (4)右手翻腕即使之手心朝下并在与此同时左手移至右下侧方而变为“抱球状”。 (5)身体重心再向左移并同时降压右掌,移动左掌。 说明:以上(1)--(5)为连贯动作中的一个“盘花”即“盘球”动作。须连绵不断的做出“十三盘花”,并最少也需做“四盘花”。 另,做架之时,两腿须以其膝关节为重点,踝关节为支点,进行左右重心侧移相辅式。如此这般,术语称为“势若春蚕吐丝而连绵不绝矣”。 第三式:美人照镜 (1)左脚踏进一步至“左前旁门”并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左臂上架于头顶处(其左掌上照且掌心向上,掌指向左),而右掌则以掌缘为重点击向“中盘”位置。 (2)再迈步踏“右弓字步”至“右旁门”。与此同时右臂上架而将左掌击出。 说明:以上一左一右各行一遍则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四式:顺水推舟 (1)左脚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寒鸡步”(左虚右实)。两臂圈于胸前且将两掌之掌心相对。 (2)两腿不动,两臂上抬并伴之两掌吊于头顶左,右侧方。 (3)两掌以其掌缘为重点,向中盘推出。与此左脚再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 (4)再摆架成“右寒鸡步”,并将两掌吊于头顶。 (5)右脚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同时两掌自头顶上方送出直至“中盘”方位作前推状。 说明:此动左右各一谓之“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均可。 第五式:金鸡独立 (1)左脚踏进半步且令两膝略作弯曲。而两掌则平摊于上腹部位作自然上提状,以便助之下一动作。 (2)左脚踏实并支持与控制身体平衡。与此右腿抬起且勾起脚尖即形成“右独提膝式”。而两掌则变为空心拳从两侧抛出取向上盘--此为双拳挂“太阳”法。 (3)再将身体右转,右脚踏进并落地支持身体平衡。两拳变掌平摊腹前继而复变为空心拳抛向上盘。与此同时左膝提起形成“左独提膝式”。 说明:以上两腿左右上提合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火架至十三活架。 第六式:单鞭救主 (1)左脚踏进一大步,与此同时左手变为“雕钩”状搂其“中盘”。而右掌则置于右侧腰际待动。上身下坠其做裆沉腿。 (2)左腿下沉而右脚后撑即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同时左手搂钩并向左侧方调起而右掌奔向中盘(以掌缘为重点)。 (3)再将右脚踏进并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而右手搂过之后则移位调于侧方并用左掌奔打中盘。 说明:以上两腿一左一右行弓字步而出,其术语乃谓之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即止。 第七式:倒骑玉龙 (1)两腿并立下蹲,两手托与胸前(其掌心向上,掌指相对)。 (2)右脚向右侧后方退撤一大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同时两掌变为空心拳分别向身体左侧上方与下方摆出(其右拳摆至上方,而左拳摆至下方且两拳之拳眼相对)。上体略向左腿方位倾斜。 (3)然后左脚撤回即收于右脚旁使之形成并步曲膝下蹲式。而两拳则变为分指掌平摊在胸前(其掌心向上,掌指相对) (4)将左腿向左后侧方位退出一大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同时两掌仍变为空心拳双方抛至人体的上方与下方即左拳在上,右拳在下。 说明:以上两腿一左一右的后撤并形成左右弓字之步型--其术语乃谓之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八式:双风贯耳 (1)面对左侧方位站立并迈出左脚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寒鸡步。与此同时。两掌向左右两侧作直臂横张(其掌心相对,掌指向前) (2)左脚再向前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而两掌则以其掌心为重点并用两手臂相辅助作为支点进行扇打合击至上盘位置。 (3)再将身体移向右侧前方并形成下盘为右寒鸡步,中盘为双开掌(其掌心相对,掌指向前)的架子。 (4)右脚复进半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两掌用其掌心进行扇打合击。 说明:以上左右开步出式其术语谓之一活架。可连续做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九式:顺风摆柳 (1)两腿前后分开且将两膝略作弯曲即使之形成中盘架子状的左游龙步。与此两掌以其掌指为重点遥对正门前方。 (2)左脚向左碾动。与此右脚向正门踏进一步并使之形成右游龙步。而两掌则以其掌指为重点遥对正门前方。 说明:以上两腿左右启动各一次,其术语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另此架演练时手型也可变化--即游龙步启动时手型或变为空心锤或变为分指钩。大凡启动此游龙步--身形须随步法而晃动以利应敌之时达到神出鬼没,令人防不胜防境地。 第十式:叶底看桃 (1)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曲膝成骑马式。两手分别悬垂于胸肋一侧并令其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眼看正前方略下。 (2)两腿不动,右手继续上抬并垂直竖立其前臂。而左臂则同时作下垂状。 (3)接着将左手变为空心拳并以其拳眼为重点,上臂为支点,前臂轴进行推下送。而右臂与“下盘”部位则保持稳定即不要移动(尤以两脚固定为重)。 (4)再进行左臂垂直竖起,右臂下送前推的动作。 说明:以上两手臂左、右前推下送各一次,其术语乃谓之“一活架”。可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十一式:活步走宫 (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两膝略曲。两臂抱于胸前。两手成分指掌并令其掌心相对,掌缘朝下。眼看前下方。 (2)左腿不动,且将右脚移向左脚内侧并以其前脚掌或脚尖虚点地面。与此左掌上抬至左胸上方,右掌下降于左腹下方--使之形成抱月状(其两臂弯曲成弧形,两掌心相对),眼随手转。 (3)将右脚向前右旁门踏进一步并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左掌下拂至腹部左侧,右掌托于右侧前方(两掌行进间须令右臂在内而左臂在外进行穿插运动)。眼随手转。 (4)然后右脚固定不得移动。左脚用其前脚掌或脚尖移至右脚内侧作虚立状而使之形成左丁字步。眼随手转。 (5)接上式--两手形成抱月状,并伴随左脚向左前旁门踏进一步而变为左掌托至左侧前方,右掌拂至右腹下方(此时手掌交错之际须令其左臂在内,右臂在外形成穿插),眼随手转。 说明:以上左右踏步各行一次,为一活架。须连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十二式:怀抱双月 (1)两脚成外八字步站立。两手分别垂于腰部两侧(手心向下,手指向前),眼看前下方。 (2)双膝下蹲,与此两手移至上腹部约肚脐眼前方处,作交叉合并(左掌在上,右掌在下且掌心均向上),眼看两掌。 (3)两腿不动--两手继续向面部前方双方抬起作环绕状(其两掌交叉并令其左掌在内,右掌在外其掌心俱向内)。 (4)两腿不动,--两手再次向上环绕,并经上分向两侧(左手向左,右手向右)绕动。当两手绕动形成划弧一周即360度,并降至身前两侧之时,则将两手掌之掌心外展以求二次绕圈。 (5)两手臂第二次进行绕圈环抱--其动作与第一次相同唯手臂的放置为右臂(手)在内,左臂在外。 说明:以上两手臂环抱绕圈且一行左臂(手),二行右臂(手)在内各一次,为一活架。可连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 第十三式:真气炼丹 (1)摆架内八字步(18--40周岁者)平行步(45--50周岁者)体弱多病或老年人及少年人摆架外八字步。 (2)两脚不动,两手形成八字掌分别垂于胸前下方并令其掌心向下,掌指向前。缩身垂肩,低头下视,虚胸实腹,蹋腰沉体。 (3)忘掉呼吸,凝神静心--片刻,则以鼻吸气(长约五寸左右即指入体内的尺寸)并要求做到缓慢,细腻,均匀,深长。与此两掌自体前两侧同时向上作垂直吊起(其掌背根部为重点且令之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直至头顶上方为止。眼随手转。 (4)接上式--两掌以其掌心为重点,自上而下进行垂直降落,并先期抵达胸前暂作停顿以便下动叹气。 (5)用鼻将体内之杂气(即吐纳祛邪之废气且定当排出五脏六腑不得储存,违者做架难以上劲)一次性的叹出(按:所谓一次性,并非就是要将体内所有杂气排尽,而是尽己所能任其自然,随心所欲,免得适得其反而影响功力进展)!其要领同为“吸气”之要,即慢,细,匀,长。与此两掌(手)下按作垂直降落并配合身体下沉两膝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