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气候干燥。中医认为,燥易伤肝,引起肝火旺盛,情绪波动,受环境和压力的影响,心情总会莫名地压抑、烦躁、胸口闷痛,夏季人体心火旺、体能消耗大,体内各种致病垃圾和毒素积聚。立秋一过,西风渐起,肃杀之气日盛,盛夏积聚之毒极易损伤肝脏、疾病乘虚而入,造成肝火上行、气机不畅的状况。在中医看来,秋季养生,养气为主,保肝当先。秋天这个季节,尤其对女人来说,气机不畅不仅让人容易大动肝火,很多病痛也都是由气郁引起的。气机在体内郁积,容易形成痰淤和血瘀,引致慢性咽炎、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等疾病。严重时,更有可能导致肿瘤。一定要及时调理气机,疏通气郁,才能身心和畅,防病于未然。如何理气养肝,王老师提供了这样几种办法:食养:防燥摄阴,滋肝润肺 秋季气候稍凉,空气中普遍缺乏水气,食养应防燥摄阴。也可以食用膏滋玫芷膏等进行调理。在饮食上,以少量椒、葱、韭菜、蒜等辛散食物,配合芝麻、糯米、甘蔗、菠菜、白木耳、梨、乳品等柔润食品。至于老人,还可以多吃一些米粥来益胃生津。
哺乳期疏肝理气有什么好办法吗
研究证实,产后1周至2个月内,泌乳主要依靠婴儿的吸吮刺激来促使垂体促乳素分泌上升,垂体泌乳素抑制因子分泌减少。产后尽管身心疲惫,乳房也不一定感到发胀,但最好坚持在产后30分钟即给宝贝开奶,让宝贝及早地吸吮乳房,刺激乳房尽快分泌奶水。最好与宝贝同室同床,这样可以便利产妇经常让宝贝吸吮乳房。多次不定时地吸吮,可以刺激产妇的大脑分泌释放催乳素。只要宝贝一啼哭就抱起来喂奶,以促进产妇体内的催乳素分泌增多,增加乳汁的分泌量。
精神因素对产后泌乳有一定的影响。产后要注意保持好心情,暂且忘掉烦恼,把家务先扔在脑后,充分地休养身体。不要总是对宝贝是否吃饱、是否发育正常等问题过多地担心。精神上的振奋和愉悦会促使体内的催乳素水平增高,从而使奶水尽快增多。
产后,最初由于静脉充盈使乳房发生膨胀,此时仅有少量的初乳分泌。初生儿经常吸不出多少奶水,往往不愿意再吸吮。而产妇的乳房却很胀痛,碰触时疼痛难忍。有时不一定能完全尽心让婴儿吸吮。经验表明,乳房按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下奶方法。
方法为每次哺乳前,先将湿热毛巾覆盖在左右乳房上,两手掌按住乳头及乳晕,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轻轻按摩10-15分钟。经过按摩既能减轻产妇的乳胀感,又能促使奶水分泌。因为按摩乳房的作用相当于婴儿对乳头的吸吮刺激。这种刺激,可以通过神经纤维穿入下丘脑,促使脑垂体生乳激素释放;反射性引起脑垂体释放催产素,刺激乳腺和乳腺腺管收缩,将乳汁射入通向乳头的输乳管里,进而促进奶水分泌。
有些食物具有促进奶水分泌的作用,产后如果奶水不下,或少奶、无奶,千万不要轻易放弃母乳喂养的机会,也可以试试鲫鱼汤或者花生粥催奶。
鲫鱼汤的制作方法:
鲜鲫鱼500克,去鳞除内脏,加上通草6克煮汤,吃鱼喝汤,每天2次,连喝3-5天。鲫鱼能和中补虚,渗湿利水,温中顺气,具有消肿胀、利水、通乳之功效;通草可通气下乳,与鲫鱼相配,效果更佳,但鲫鱼汤宜淡食。
花生粥的制作方法:
生花生米(带粉衣)100克,大米200克,将花生捣烂后放入淘净的大米里煮粥。粥分2次(早午或早晚各1次)喝完,连服3天。花生米富含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有醒脾开胃、理气通乳的功能。催奶(催乳)就是当母乳达不到小儿需求时,通过专业人士科学的手法按摩,刺激母乳量的分泌。按摩催奶的原理是理气活血,舒筋通络。
催奶多采用点、按、揉、拿等基本手法,但在实际应用时须多种手法相互配合。 按摩催奶治疗,可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管通透性,加快血流速度,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乳汁的分泌和排出。通过按摩而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安神补气,通经行气以调节人体脏腑功能,达到促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促进乳汁分泌的目的,以满足婴儿的需求。 催奶另外常用的方式是食用可促进奶汁分泌的食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催奶
疏肝理气去湿气最好的方法
关于祛湿,中医有一种说法,叫湿邪如油掺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把油混合进了面里面,再分开有多难。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毛巾比作我们的身体,毛巾里面的水湿就好比是我们身体里面的湿,要把毛巾里面的湿去除,都有哪些办法呢? 大家第一个想法可能就是,把毛巾拧干就可以了! 的确,这是中医的一个祛湿方法——利湿 利湿大家可能不好理解,利水和利尿大家应该就明白了吧!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利湿的中药把身体内的湿浊从小便排出去,可有一个问题摆在眼前的是,毛巾用尽全力去拧,湿气还会留在毛巾上面,所以利湿在所有祛湿方法中不能算很好用的一个,属于治标法。 有的朋友可能会想到了,我还有一个方法,晴天晾在外面让它自然晒干。 这就属于我们中医的第二种祛湿方法——渗湿 这个方法也好理解,就是让湿慢慢地渗出来。举个例子,当我们在炎热天气都会排汗,汗从毛孔逐渐排出来,挂在皮肤上,这些水湿就是通过毛孔渗出来的,那我们通过药物让水湿逐渐渗出来,就是渗湿的方法。 有的人经常大汗淋漓,这种属于不正常的表现,但有的人在大夏天也不出汗,这种也是不好的,出汗一方面可以排除体内毒素,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湿散热作用。 有的朋友又想到一点,把毛巾放在炉火上加热,这是不是另外一种方法呢? 的确,这属于中医的第三个祛湿方法——燥湿 燥湿,看燥字就能想到火,是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来燥湿,就像把毛巾放在温热的火炉上方烤,这样湿也能被蒸发掉。 有的朋友想到了,毛巾挂在衣架上,让风吹干可以吗? 不错,中医认为, 风能胜湿 ,说到风,就要与我们五脏的肝联系到一起,肝属于风木,我们平时要注意让肝调达,肝调得起来,五脏六腑都会精神舒畅,但现代人压力大,大多数都有肝气不舒的情况,要么肝郁气滞没有风,要么肝火上炎,狂风大作。 所以要用疏肝、理气、化湿的药,让体内维持一种春风和煦的状态。 有的人要补充了,马医生,你之前视频不是说过芳香药物可以化湿吗? 芳香药物祛湿。 大大的赞,芳香的不是直接把湿气排出去,而是提振脾的阳气,提高脾胃的运化功能,恢复脾升清,胃降浊的功能,使得清阳发腠理,浊阴归六腑,湿气就干干净净,经典的藿香正气散中藿香、佩兰就是芳香燥湿的药物。 因此呀,中医祛湿可以从五路到罗马, 利湿、渗湿、燥湿、风胜湿、芳香化湿、 先别太高兴,五种方法都是治标的办法,没有治本。 祛湿治标,那如何才能治本呢?答案就是切断湿的来路,不然这边祛湿,那边湿还在不断产生,不是做了无用功? 中医五行当中,谁能克制水呢?当然是土,水来土掩嘛!土就是中医的脾,所以要从根源除湿就要做好健脾。 《黄帝内经》也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想切断湿额来路,调理脾胃就很重要。 除了调理脾胃,还要温阳,因为湿邪,属于阴邪,要靠阳气来温化,所以伤害阳气的方子是不是就不能服用太久呀!长期应用是不是要加温阳的药物呀? 那参苓白术散加上麦芽、山楂、生姜就是一个不错的煮水祛湿的代茶饮的方子 你像茯苓、炒薏米、荷叶都有很好的利湿作用,生姜是一个温热的药物,可以温阳化湿呀! 陈皮就是一个燥湿的药物,就像毛巾架在火炉上烤一样。 陈皮、砂仁都有行气的作用,他们就能起到风胜湿的作用。 同样,砂仁也是芳香类的,也可以起到芳香化湿的作用,所以你看,一个药有很多方面的作用。 前面说的都是治标的方法,要治本必须要健脾,让脾胃这个中间的轴转动起来,所以白扁豆、甘草、大枣,健脾补气,解决脾胃不能运化的问题。 最后的还是要 文中说的是常见的脾虚湿盛的情况,如果你既有湿盛、还有盗汗,五心烦热、还容易感冒,这种就是兼有阴虚火旺和表气虚了,这种情况复杂,阴虚和湿矛盾,要整体考虑,所以要在线下当地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