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人们的耳朵后面是平滑的,但有的人耳朵后面却长个硬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 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囊肿原先称为毛根鞘囊肿,病因多为遗传,这里不作为重点讨论。皮脂腺囊肿发病部位多为头皮,但也可见于耳后、胸背部等,皮损表现为单个圆形、隆起性的结节。皮脂腺囊肿是良性的肿瘤,罕见癌变,所以没有必要引起恐慌,可以通过病理切除该类皮损并且明确诊断。
2. 表皮囊肿
表皮囊肿病因多为遗传,表现为单个圆形、隆起性的结节,表皮囊肿与皮脂腺囊肿的皮损表现很相似,但具体的组成成分不同,可以通过病理切除该类皮损并且明确诊断。3. 淋巴结肿大
人体的淋巴结丰富,其中位于浅表部位的淋巴结肿大时(如颏下、颈部、耳后、腹股沟等)易触及。淋巴结肿大常常由于病毒或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如淋巴瘤、癌症转移)等引起。当出现耳后的淋巴结肿大时,可表现为耳后的“硬包”,但大家也不要过度恐慌,因为极少部分人是因为肿瘤引起,多数人还是感染导致的,可至正规医院的普外科、皮肤科就诊,明确病因、诊断。
4. 毛囊炎
发生在耳后的毛囊炎,我们常考虑为发生细菌感染毛囊及毛囊周围的组织所导致,皮损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淡红色丘疹、脓疱,发病人群多为青年,临床上碰到此类病人,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或者夫西地酸软膏控制感染。5. 木村病
“木村病”多发生于年轻人,病因不明,有的人认为是慢性感染引起的,有的人认为是变态反应引起的,因为这个病由日本的木村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故称之为“木村病“。“木村病”好发于头颈部,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淡红色或者是暗红色的结节、肿块。临床上,当耳后长期出现这种情况,还是要去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做进一步的皮肤病理检查。
6. 多发性脂囊瘤
多发性脂囊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脂肪瘤,多发生于青年人,患者常常有家族史,常常发生在胸部、面部、头皮、耳部、大腿等处,皮损为多个,呈圆顶、半透明状,常隆起,推之可移,皮损切开后可见油性液体或是奶酪状。临床上,如果此类皮损有碍美观的话,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科门诊手术切除该类皮损。
皮脂腺囊肿脸上
临床上不是所有的皮脂腺囊肿都进行手术切除,对于较大的或已经继发感染的您的囊肿需要及时处理。目前尚未听说有特效药物。平时应该加强身体卫生、勤洗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囊肿的形成或增大。 手术是皮脂腺囊肿唯一的治疗方法。手术中可在与囊肿相连的皮肤,尤其是见到导管开口时,沿着皮纹方向设计梭形的皮肤切口,连同囊肿一起摘除。分离时应特别小心,囊壁很薄,应当尽量完整地摘除。如果残留囊壁,则易于复发。如果术前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则应首先控制炎症,后期再安排手术。
皮脂腺囊肿费用
皮脂腺囊肿俗称“粉瘤”,是指因皮脂腺导管阻塞后,腺体内因皮脂腺聚积而形成囊肿。这是最为多见的一种皮肤良性肿瘤,很多人都曾有过长粉瘤的经历,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的青年人。
皮脂腺囊肿好发于头皮和颜面部,躯干部。由于其深浅不一,内容物多少不同,因而其体积大小不等且差距很大,小的如米粒大小,大的如鸡蛋大小。往往被诊断为脂肪瘤,纤维瘤等。皮脂腺囊肿生长十分缓慢,但患者仍能感到其在逐渐增大。
皮脂腺囊肿多为单发,偶见多发,形状为圆形,硬度中等或有弹性,高出皮面,表面光滑,推动时感到与表面相连但与基底无粘连,无波动感。皮肤颜色可能正常,也可能为淡兰色,增大过快时,表面皮肤可发亮。有时在皮肤表面有开口,可从此挤出白色豆腐渣样内容物。这个开口即通向皮肤表面皮脂腺的开口所在,开口凹陷系导管长度不足所致。皮脂腺囊肿往往并发感染,造成囊肿破裂而暂时消退,但会形成瘢痕,并且易于复发。皮脂腺囊肿癌变的机会极为罕见。
手术是皮脂腺囊肿唯一的治疗方法。手术中可在与囊肿相连的皮肤,尤其是见到导管开口时,沿着皮纹方向设计梭形的皮肤切口,连同囊肿一起摘除。分离时应特别小心,囊壁很薄,应当尽量完整地摘除。如果残留囊壁,则易于复发。如果术前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则应首先控制炎症,后期再安排手术。 治疗原则
1.手术切除:一经确诊后,均应手术将囊肿完整摘除。
2.并发感染者应予口服抗菌药(如增效联磺片、麦迪霉素等)及热敷等抗炎治疗,炎症消退后手术切除。 要听从医生如现要做手术,必须要做,不用担心,用麻药医生有剂量,疤痕大了可以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