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咀嚼槟榔,本病好发于喜欢嚼槟榔的地区,表明槟榔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组织培养表明槟榔中的生物碱,能促进黏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的合成,所含的鞣酸能够抑制胶原纤维的降解,所以具有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合成胶原的作用。二、刺激性的食物,喜欢吃辣椒、吸烟、饮酒等因素可以加重黏膜下纤维化。三、其他全身因素,本病与维生素缺乏、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微循环障碍及血流变异常等因素可能有关。
可以减少这些因素,得以缓解
口腔纤维化能否治愈
(一)地理分布 全世界发生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症(简称OSF)之病患,以印度最多,亚洲其 他地区也有一部份,而南非因为有不少印度移民,也有许多之OSF病患,全球据统计若有约二百五万十名OSF病人。(二)盛行率 西北印度每年十万人中有二六至八五名OSF病患,而西印度则每年十万人中,男性有九名,女性有二十名。本院口腔病理科统计由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六年之OSF切片样本中,其中男性有二二六例,女性只有十五例。台大医院牙科门诊之报告中,统计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六年之OSF病患共有三十五人,其中男女比为三四比一。总括来讲,以上地区,除了印度发生OSF是女性多於男性外,其他都是以男性居多。(三)可能致病因 (1)营养不足G於马来西亚,发现有七十七%之OSF之病患有维生素B-comples及 铁之缺乏。可是西方国家中虽有以上之营养缺乏,但却没有OSF之发生,因此可能是因为OSF之病患因张口度逐渐减少、进食灼热感、不易吞咽,而引起营养不足之情形。(2)咖哩:因为印度人常吃辣之食物,故有学者认为咖哩可能是致病因。但是在墨 西哥和西美地区之居民,他们摄取咖哩之量相近,甚至超过印度人,却没有OSF之发生。(3)咀嚼槟榔:根据一份有关印度之十年研究报告指出,无咀嚼槟榔就没有OSF ,而有咀嚼槟榔之人中,每年十万人有三十五人患有OSF。槟榔碱是槟榔的粹取物,它能刺激胶原蛋白之合成,增加胶原蛋白量,而引起OSF。(4)丁香油:丁香油是槟榔中之主要成分之一,若其量高於每公升三毫莫耳之量时 ,会对口腔黏膜之纤维母细胞导致细胞毒性,进而增加组织之破坏,最后导致瘢痕之形成增多。(5)免疫方面:有学者认为自体免疫是OSF之致病因:因为(1)OSF之发生以女 性较多(在印度)(2)发生之年龄(3)自体抗体之发生率(4)病灶中有淋巴球之浸润(5)OSF病患体内之人类白血球抗原H-A10及DR-3都有上升之情形。但也有可能是由於OSF所造成之慢性组织破坏而产生免疫方面之问题。综合以上所述之OSF致病因,以嚼食槟榔是最主要之致病因素。(四)临床症状 发生年龄在二十至四十岁之间,常发生在后牙垫区及颊黏膜。出现之症状:进食时有灼热感,张口困难;其他可能包括进食困难且缓慢,唾液增加,影响正常味觉、口乾及会有鼻音。早期临床特徵包括口腔黏膜苍白,呈局部之扩散,像蕾丝网状的情形。后来口腔黏膜变硬,张口度减少。悬雍垂因纤维化而缩小,呈芽状,因此在被触摸刺激时,比较不会有呕吐感,也不容易打鼾。(五)组织学特徵 (1)表皮影响:表皮呈萎缩,有角质化情形。利用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测量表 皮生长之情形,结果发现在OSF病患之基底细胞的PCNA表现较正常表皮高,表示OSF之基底细胞有高度之细胞活性。(2)结缔组织影响:结缔组织呈表皮下玻璃化;血管为收缩;肌肉呈纤维退化;有淋巴球、嗜伊红性球细胞及浆细胞发现。(六)癌前期病变 有学者怀疑OBS具有恶性之倾向,因为:(1)在OSF之病患有较高发生白斑症之情形。(2)也有较高之表皮分化不全。(3)临床虽然无口腔癌之病徵,但在组织学却是口腔癌。(4)在一些口腔癌病患中会同时出现OSF。(5)部份患有OSF疾病之病患, 可发现有口腔癌之情形。 以下之观点推论OSF可能是癌前期病变:(1)槟榔会使细胞增生加快,进而使突变发生之机会增加。(2)因为OSF之表皮萎缩及具有较大之渗透性,使致癌物之侵入造成组织之破坏之机会增加。(3)因为结缔组织纤维化,造成血管收缩,使营养之摄取减少,DNA受损之修复能力减低,因此可能诱发细胞突变。(4)OSF表皮之兰格罕细胞减少,降低人体之局部免疫能力,造成致癌物之侵害机会增加。(七)治疗OSF主要是症状治疗,而最有效之治疗方法是远离危险因子—停止嚼食槟榔。改善张口度之方法包括:注射类固醇或全身性给药来减少胶原蛋白之量;手术治疗处理,将纤维带切除,但会使瘢痕之形成增多。目前也有以软氏雷射来 治疗。总括来讲,OSF为慢性疾病,严重时会造成口腔癌之发生,若转变为口腔癌,则会有较高之死亡率。因为手术及药物治疗效果不彰, 最理想的方 法是早期诊断,如发现罹 患有病灶发生时立即停止咀嚼槟榔之习惯。

口腔纤维化怎么恢复
编辑汇编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 如何缓解和预防? 临床症状 发生年龄在二十至四十岁之间,常发生在后牙垫区及颊黏膜。出现之症状:进食时有灼热感,张口困难;其他可能包括进食困难且缓慢,唾液增加,影响正常味觉、口干及会有鼻音。 早期临床特征包括口腔黏膜苍白,呈局部之扩散,像蕾丝网状的情形。后来口腔黏膜变硬,张口度减少。悬雍垂因纤维化而缩小,呈芽状,因此在被触摸刺激时,比较不会有呕吐感,也不容易打鼾。 的鉴别诊断: 1、口腔黏膜溃疡:口腔溃疡,又称为“口疮”,是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为 口腔溃疡凹、周围充血,可因刺激性食物引发疼痛,一般一至两个星期可以自愈。 2、口腔黏膜脱落:口腔粘膜脱落是对发生或反映在口腔黏膜组织上的所有疾病的总称。常见的口腔黏膜脱离疾病有急性过敏性唇炎,药物性口,放射性口炎和多形性红斑。口腔黏膜脱落的共同症状是口腔广泛性糜烂,包括颊、舌、腭、牙龈、口底、舌腹、咽喉、小舌头、上下唇。 3、口腔粘膜有形似奶块的斑膜:口腔粘膜上出现乳白色的小点或融合成片,颇似奶块,白膜覆盖在口胶粘膜上,不易擦去。初起时成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形似奶快。是新生儿鹅口疮的一种临床表现。新生儿鹅口疮,是口腔粘膜受白色念珠菌(属霉菌)感染所致。粘膜上出现乳白色的小点或融合成片,颇似奶块,白膜覆盖在口胶粘膜上,不易擦去。初起时成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形似奶快。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4、口腔粘膜上白色较硬的隆起斑块:斑块状白斑: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均质型较硬的斑块,质地紧密,损害形态与面积不等,轻度隆起或高低不平。损害大小同癌变的可能性之间并无平行关系,有时即使只有米粒大小时已发生癌变。斑块状损害的肉眼所见,往往很难同白念菌白斑相鉴别,但扪时前者较硬。是口腔黏膜白斑症的一种临床表现。 OSF主要是症状治疗,而最有效之治疗方法是远离危险因子—停止嚼食槟榔。改善张口度之方法包括:注射类固醇或全身性给药来减少胶原蛋白之量;手术治疗处理,将纤维带切除,但会使瘢痕之形成增多。目前也有以软氏雷射来 治疗。 总括来讲,OSF为慢性疾病,严重时会造成口腔癌之发生,若转变为口腔癌,则会有较高之死亡率。(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