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症状是什么 脊髓灰质炎症状是什么?脊髓灰质炎是因为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而很多人对于这个疾病的认识都不到位,那么脊髓灰质炎症状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答案吧!   脊髓灰质炎症状是什么1 1、前驱期 主要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腹泻等,持续1~4天。若病情不发展,即为顿挫型。 2、瘫痪前期 多数患者由前驱期进入本期,少数于前驱期症状消失数天后再次发热进入本期,亦可无前驱期症状而从本期开始。患儿出现高热、头痛、颈背、四肢疼痛,活动或变换体位时加重。同时有多汗、皮肤发红、烦躁不安等兴奋状态和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神经系统体征。 3、瘫痪期 瘫痪期一般是在起病后2~7天或者是发热后的1~2出现不对称性肌群无力或者是迟缓性瘫痪,并且会因为发热而导致病情加重。 多无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少见。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以下几型。 (1)脊髓型 此型最为常见。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不对称,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下肢及大肌群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但也可仅出现单一肌群受累或四肢均有瘫痪,如累及颈背肌、膈肌、肋间肌时,则出现梳头及坐起困难、呼吸运动障碍、矛盾呼吸等表现。 (2)延髓型 又称球型,系颅神经的运动神经核和延髓的呼吸、循环中枢被侵犯所致。此型较少见,呼吸中枢受损时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血管运动中枢受损时可有血压和脉率的变化,两者均为致命性病变。颅神经受损时则出现相应的神经麻痹症状和体征,以面神经及第X对颅神经损伤多见。 (3)脑型 该类型相对来说是比较少见的,并且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烦躁不安以及嗜睡昏迷等症状。也会有运动神经元痉挛瘫痪的表现。 (4)混合型 以上几型同时存在的表现。 4、恢复期 一般在瘫痪后1~2周,瘫痪从肢体远端开始恢复,持续数周至数月,一般病例8个月内可完全恢复,严重者需6~18月或更长时间。 脊髓灰质炎的治疗 治疗原则是减轻恐惧,减少骨骼畸形,预防及处理合并症,康复治疗。 1、卧床休息 病人卧床持续至热退1周,以后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卧床时使用踏脚板使脚和小腿有一正确角度,以利于功能恢复。 2、对症治疗 可使用退热镇痛剂、镇静剂缓解全身肌肉痉挛、不适和疼痛;每2~4小时湿热敷一次,每次15-30分钟;热水浴亦有良效,特别对年幼儿童,与镇痛药合用有协同作用;轻微被动运动可避免畸形发生。 3、瘫痪期 (1)正确的姿势患者卧床时身体应成一直线,膝部稍弯曲,髋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关节成90度。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动和被动锻炼,以避免骨骼畸形。 (2)适当的营养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环境温度过高或热敷引起出汗,则应补充钠盐。厌食时可用胃管保证食物和水分摄入。 (3)药物治疗促进神经传导功能药物如地巴唑。 (4)延髓型瘫痪1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低头位(床脚抬高成20度~25度)以免唾液、食物、呕吐物等吸入,最初数日避免胃管喂养,使用静脉途径补充营养;2每日测血压2次,如有高血压脑病,应及时处理;3声带麻痹、呼吸肌瘫痪者,需行气管切开术,通气受损者,则需机械辅助呼吸。   脊髓灰质炎症状是什么2 1、脊髓灰质炎病毒进入人体后,会有一个潜伏期,通常为5-14天。而后就会出现发热、食欲不振、多汗以及烦躁的症状。多数患者还有恶心、头痛、便秘、鼻炎以及咳嗽等情况出现。 2、在瘫痪前期,出现前驱期症状后的`一周之内,患者体温会再次升高,而且头痛、恶心以及呕吐的症状会加剧。还经常伴有皮肤发红、躯干和肢体强直的情况。 3、患者通常会在体温出现下降的时候瘫痪,而且还会逐步的加重,而在体温完全恢复正常的时候,瘫痪便会停止发展。但是瘫痪的后遗症还需要进行后续的治疗,虽然会改善症状,但很可能会无法治愈。

脊髓灰质炎症状 脊髓灰质炎症状体征

脊髓灰质炎症状表现

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天然宿主,这是因为在人细胞膜表面有一种受体,与病毒衣壳上的结构蛋白VP1具有特异的亲和力,使病毒得以吸附到细胞上。

脊髓灰质炎病毒

受病毒感染后,绝大多数人(90~95%)呈隐型感染,而显性感染者也多为轻症感染(4~ 8%),只有少数病人(1~2%)发生神经系统感染,引起严重的症状和后果。

根据显性感染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轻型:病症似流感,有发热、乏力、头痛、肌痛、有时伴有咽炎、扁桃腺炎及胃肠炎症状。症状持续4~5天后即退去。

②非麻痹型(又不无菌性脑膜炎型):病人具有典型的无菌性脑膜炎症状,下肢疼痛,颈或背痛,可查出有轻度颈项强直及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多。③麻痹型:病毒从血液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当累及脊髓腰膨大部前角运动神经细胞时,造成肌群松弛、萎缩,最终发展为松弛性麻痹。

在极个别病人,病毒可累及颅下神经及脊髓颈区前角神经细胞,造成咽、软腭、声带麻痹、病人常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上述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毒株的毒力、感染病毒的相对数量、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等。过度疲劳、创伤、妊娠、扁桃腺切除近期有以明矾为佐剂的疫苗接种史等易促使麻痹发生。

脊髓灰质炎症状体征

【答案】:潜伏期一般5~14d。典型病例可分以下5期。(1)前驱期:常有发热、头痛、咽痛、流涕及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或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1~4d热退症状消失。(2)瘫痪前期:前驱期热退后1~6d,体温再次上升,或由前驱期直接进入本期。本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但尚未出现瘫痪。可有高热、头痛、全身肌肉疼、感觉过敏及脑膜刺激征阳性,伴多汗、尿潴留等自主神经受累症状。因颈背肌强直,迫使患儿坐起时呈三脚架征,即两臂向后伸直以支撑身体。吻膝试验阳性,即坐位时不能自如地弯颈使下颌抵膝。出现头下垂征,即将手置于患儿肩下,抬起其躯干,患儿头不能同正常小儿一样与躯干平行。如经3~5d恢复,称为无瘫痪型。(3)瘫痪期:多在起病后2~7d,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至体温正常后瘫痪停止进展,不伴感觉障碍。根据瘫痪表现可分为4型。①脊髓型,表现为分布不规则、不对称、迟缓性软瘫,腱反射射消失,常见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多;②脑干型(球麻痹或延髓麻痹型),主要病变在延髓和脑桥。脑神经受损时则出现相应的神经麻痹症状和体征。如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受损,可因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而病死;③脑型,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相似,可有发热、头痛、嗜睡、昏迷、惊厥,可有上运动神经元瘫痪;④混合型,如上述各型同时存在称混合型。常见于脊髓型与脑干型同时存在。(4)恢复期:瘫痪后1~2周肢体功能逐渐恢复,从肢体远端小肌群开始,继之近端大肌群、肌腱反射逐渐恢复。(5)后遗症期:如瘫痪1~2年仍不恢复则为后遗症,可导致肌肉萎缩及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