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平胃散。平胃散由苍术、陈皮、厚朴几味药组成,是健脾祛湿基础方;
二、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临床上有脾胃虚弱、大便腹泻或腹胀患者经常用;
三、羌活胜湿汤。羌活胜湿汤对风湿、类风湿关节伴有关节湿气引起关节疼痛,或者头身困重的患者效果非常好;
四、健脾祛湿汤、升阳益胃汤。
【拓展资料】
一、健脾,中医名词,指健运脾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的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常用方药如 参苓白术散. 香砂六君子汤等。
健脾,也是补法之一。亦称补脾、益脾。治疗 脾虚、运化功能减弱的方法。用于面色萎黄、疲倦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等脾气虚弱证候。常用药如党参、莲子、 白术、茯苓、 山药、 薏苡仁等。方如参苓 白术散。
宜吃具有补脾气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忌吃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忌吃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忌吃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
二、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恰与第9-11肋相对,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内面凹陷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为邻,称为脏面。脏面近中央处有一条沟,是神经、血管出入之处,称脾门。外面平滑而隆凸与膈相对,称为膈面。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在可作为触诊的标志。在脾附近,胃脾韧带及大网膜中,常可见到暗红色,大小不等,数目不一的副脾。因脾功能亢进作脾切除时,应将副脾一并切除。脾属于网状皮系统,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结构基本上与淋巴结相似,由被膜、小梁及淋巴组织构成。其与淋巴结不同的地方是没有淋巴窦,但其中具有大量血窦。
三、支配脾脏的神经主要是腹腔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由脾门伴随脾动脉进入脾脏,其中胆碱能神经除与脉管系统伴随分布外,脾组织实质内也有分布,而且分布于不同结构的神经纤维相互连接。脾交感神经对脾脏免疫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调节脾脏血液灌流量和脾免疫细胞功能。脾交感神经电生理活动与内毒素呈剂量依赖关系,内毒素剂量越大,脾交感神经电生理活动强度越高,潜伏期越短,脾脏血液灌流量越低,说明脾交感神经对内毒素的敏感性较高,能快速调节脾脏血流量,使之表现出相应的免疫反应。研究还发现全身发热引起的脾脏交感神经冲动释放,会引起脾脏细胞因子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但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具体作用还不清楚。脾脏的神经纤维处于结构不断重塑、功能不断改建之中,这与机体不断接受刺激,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同时不断地感受刺激、协调功能、作出应答和调节有关。
健脾祛湿第一名汤
人体内有湿气的话,对我们的身体就有会不利的应县,容易导致脾虚,肌肉酸痛倦怠乏力,纳呆食少等问题,因此祛湿也就成了我们养生中重要的一个目的。 养生汤文化 要介绍的是关于祛湿的九大养生汤,一起看看吧。 冬瓜赤小豆煲生鱼汤原料:赤小豆60克、冬瓜750克、生鱼2条、猪瘦肉150克、生姜3片。 做法:赤小豆洗净,冬瓜洗净,连皮切,生鱼洗净,宰净去鳞、内脏,慢火煎至微黄。猪瘦肉洗净,整块不用刀切。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清水2500毫升(约10碗水)。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个半小时,调入适量盐、油便可,供3—4人用。 功效:赤小豆冬瓜煲生鱼汤清淡不腻滞又富有营养,同时又有祛湿健脾作用。赤小豆是常用的煲汤料之一,有健脾去湿,消肿解毒的作用,冬瓜能解暑气,而生鱼能补脾利水。 山楂扁豆金银胗汤材料:山楂40克,炒扁豆50克,鲜鸭胗、腊鸭胗各2个,猪肉200克,陈皮14个、生姜3片。 做法:各药材洗净、浸泡,陈皮去瓤;鲜鸭胗洗净剖开,去脏杂,可不剥去鸭内金,洗净;腊鸭胗温水浸泡,洗净;猪月展肉洗净。一起放进瓦煲内,加清水2500毫升,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调入盐便可。 功效:健脾祛湿、开胃消滞。扁豆甘平、性温,是一味补脾而不滋腻、除湿而不燥烈的健脾化湿良药,可用于脾虚有湿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便溏、泄泻。与山楂同用,共凑健脾祛湿、消食开胃之效。 生熟薏米白果猪肚汤材料:生、熟(即炒)薏米各15克,白果8个,腐竹皮1张,猪肚500克,生姜3片。 做法:生、熟薏米,白果洗净;腐竹皮浸开;猪肚洗净、翻转,用盐或生粉搓洗数遍,再冲净;适量水倒入瓦煲烧开,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两个小时,下盐调味食用。 功效:健脾止泻、清热利湿、醒胃。 黄芪补气健脾汤材料:黄芪25克,党参20克,薏米仁20克,乌鸡500克,猪瘦肉50克,生姜3片。 做法:将乌鸡、猪瘦肉焯水后备用,其他材料分别洗净;把所有材料放入煲中,加入清水适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一个半小时,放盐即可。 功效:黄芪其性温味甘,能益气固表;党参能养血生津,主治脾肺虚弱;而薏米仁性凉味甘,能健脾、清热祛湿。此汤能补中气而又理脾胃,适合春夏之际,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食。

健脾祛湿第一名方
湿气过盛 ,在现代人身上太普遍了, 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这个问题 ,来看诊的患者,伸出舌头一看,几乎都是舌体胖大、有齿痕,这些都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 很多人会有疑问,体内水湿多,是因为喝水太多了吗?其实并不是, 体内水湿多,是因为身体运化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 。 正常情况下,我们喝进体内的水,首先要通过脾的运化,把需要的水液运输到身体各部分,被机体利用,之后再把废弃的水液通过膀胱、汗液等排出体外。 如果身体的水液运化系统出现问题,水液不能正常被利用,排泄系统也出了问题,此时就算不喝水,也会出现水湿在体内聚集。 水湿 很可怕的一点在于 具有潜伏性 ,它 前期人体 根本 感知不到 ,等到人体能 发现它的时候 ,它就 已经攻克了脾胃,占据了五脏六腑,弥漫在身体的每一条经络、每一个器官。 而且 湿邪 还有一个非常可怕的特点—— 缠人 。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气在人体内,如油入面。你想啊,油和进了面里,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那种难度。 湿邪从不单独作战 ,它很 容易与风、寒、痰、热等结合在一起 ,形成风湿、寒湿、湿热、痰湿等,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病症。 所以 祛湿的根本,在于早发现 。发现得早,健脾调理就可以;发现得晚,就需要先消去体内的“邪”气,然后再健脾。 医圣张仲景 对湿气研究很透彻,有一个祛湿名方—— 苓桂术甘汤 ,成为后世 祛湿的鼻祖方 。 这个 方子始于东汉末年 ,当时洛阳荒旱,流行瘟疫,很多穷苦的病人因没钱治病相继离世,张仲景听说后从南阳赶过去,为穷老百姓免费看诊治病。这期间,发现一个山村的病人,比其他地方病人病情更重,仔细问诊总结后,发现该村子很多人有“湿病”,所以病情比别的地方严重。 于是经过治疗加观察,发明出了流传至今的千古祛湿方—— 苓桂术甘汤。组方就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 张仲景认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所以这个方子的治疗思路, 重在温阳健脾化饮 。 因为 脾主中州 ,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 痰饮 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停于胸胁,则见胸胁胀满 ; 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 ; 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 。 这个方子中, 君药是茯苓 , 既能健运脾胃,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 。脾胃功能强大,就可以将体内痰饮化成水液,茯苓往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脾胃强大,痰饮随气而降,胸胁胀满、头晕目眩症状就会消失。 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个温药指的便是方中的桂枝, 桂枝 在该方中 为臣药 。桂枝就是桂树的枝丫,生发之力非常强大。桂枝在人体内 好像太阳,能够气化中焦脾胃的水湿,让水湿变成人体可以利用的“水蒸气”和汗液 ,“水蒸气”滋润身体各个器官被利用,汗液随毛孔排出体外。 方中 白术 甘温补虚,苦温燥湿,在该方中 为佐药 ,可广泛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生之症。白术味香,它 既能辅助茯苓补气健脾,也能辅助桂枝燥湿利尿 。 炙甘草作为使药, 主要功效是 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另外炙甘草在这个方子中还有一个作用—— 收敛津液 ,因为方中桂枝、白术药性比较温燥,且茯苓利水,为防止体内大量津液流失,所以加入炙甘草反佐一下。 这个方子紧紧扣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个思想: 桂枝从脾胃走到肌肉皮肤 ; 白术从脾胃往上走,升发清阳 ; 茯苓从脾胃往下走,降掉湿浊 ; 炙甘草稳固脾胃大本营 。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有阴有阳,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补有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药仅四味,却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祛湿疗效惊人! 第一个治疗“心下逆满” 。心下就是脾胃这个部位,逆满就是脾胃水湿太多了,有一种上逆的感觉,比如喝点水就想打嗝或者呕吐。 第二个治疗“气上冲胸” 。意思就是说湿气太多了,不能气化成津液,到胸部这个位置受到了阻挡,于是就有一种气冲到胸部,很膈应的感觉。 第三个治疗“起则头眩” 。意思是说,蹲下去马上站起来头晕。蹲久了站起来头晕正常,很多人都有,但是如果刚蹲下就站起还头晕的话就是湿气太重的原因。当然也有单纯血虚的原因。但如果一个人湿气太重的话,他的脑部气血就相对不足,因为有一部分被湿气占据了,所以起身的时候会导致脑缺血从而头晕。 第四个治疗“身为振振摇” 。走路的时候身体摇晃,需要扶着墙走。为什么会摇晃呢?可以想象一下,只有小舟在江河里才会摇晃,身体里面的水湿多了,身体就好比小舟,摇摇晃晃的。 以上四个症状是苓桂术甘汤的主攻方向 ,远远不止这些。放到今天来说,只要贴你有湿气,尤其是 中焦脾胃有湿气都可以用这个方子 。 显著特点就是 舌头又胖又大,口水多 。 中医博大精深,很多中药方剂治疗效果都很好,但 使用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来综合判断和分析, 辨证用药 。此类药方 不适合咳痰粘稠和饮邪化热 这两类型的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