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简练易学,适应于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长期习练对心肺功能有积极影响,身体形态、柔韧性、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等均改善明显,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能力有所加强。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健身养生功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健身养生功第一式 乾元启运 本式具有生发肝气,摄纳肾气,疏通上肢经络的作用。 随着吸气,提肛收腹。提会阴是指封闭下面窍门防止真气外泄,有延缓衰老之效,也可以使呼吸下达下焦进入肾中。中医认为“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此法有助于治疗肾不纳气之虚喘证。《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随着两臂的上升眼看左掌,可以调动下焦气机,从左升起,起到滋水涵木的作用。 两臂内旋,可以加强对神经、骨骼、肌肉、关节的刺激。中医理论认为有规律地旋臂,可以加强对手部各条经脉上五腧穴的刺激,进而有利于加强心经、心包经、肺经和与其相表里的小肠经、三焦经、大肠经的经气的流通。此动有助于收到强心益肺、润肠化结、通调三焦的效果。意守丹田,便于启动丹田中的气机,也便于排除杂念,净化大脑,又有助于补中益气,扶正培本,进而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 健身养生功第二式 双鱼悬阁 本式有强腰固肾,补益肺气的作用。 《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中医理论认为肾的生理功能是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生长发育之源,同时肾主水、主纳气。本式以腰为轴带动身体旋转,可起到强腰固肾的作用,从而增强机体功能。 两臂的内旋外旋,可以对手部穴位进行刺激,对肺经、心包经、大肠经、心经、三焦经、小肠经的经气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中医理论认为原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太渊为手太阴肺经的原穴,捻太渊穴,可强化肺经气机的流动,起到预防和治疗肺部疾病的效果。 健身养生功第三式 老骥伏枥 本式具有补益心肺,清心降火的作用。 本式握拳时中冲抠劳宫,可达到“以指代针”刺激穴位的目的。祖国医学认为中冲和劳宫是心包经上的穴位,而心包经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劳宫五行属火,中冲点抠劳宫有助于清心降火,有益于提高心功能,对高血压、冠心病有一定缓解效果。曲腕成勾手和叠腕、卷指的动作对太渊、大陵、神门有按摩作用,对心肺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相表里,少商与商阳相接,可使两经经气更好的交通,进而加快新陈代谢,舒张血管、加强血液循环,可防治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疾病。 健身养生功第四式 纪昌贯虱 本式具有宽胸理气,交通心肾,开窍醒神的作用。 本式拉弓射箭有助于舒胸畅气,调和心肺,利心肺之气,充分发挥“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胸中宗气充沛,则全身之气升降调和,脏腑气化活动旺盛,使整个机能状态也得以向有利的方面发展。 中医学认为: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涌泉穴,止于俞府穴。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之井穴,其解剖位置有别于其他井穴,是心肾两经的相接点。脚跟侧蹬捻动涌泉,就是要激活肾经的源头,激发肾经之经气,滋阴补肾、固肾壮腰。肾主骨生髓,脑为髓窍,脑髓充则思维清晰,反应灵活。 涌泉为开窍醒神、交济心肾之穴,实火炽盛能釜底抽薪,虚火上炎可壮水制火,故此穴常用于治疗与心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健身养生功第五式 躬身掸靴 本式有疏通督脉,温补肾阳的作用。 本式主要是以人体前躬为主,作用于腰部和贯脊属肾的督脉。中医经络学认为,督脉属于奇经八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督脉起一身之阳气,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经气血。督脉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的生殖机能。人体前躬是对脊柱和督脉的锻炼刺激,对全身阳经的气血起一定的调节作用,也有助于滋养肾阴、温补肾阳、纳气归肾、固肾状腰、健脑增智。 健身养生功第六式 犀牛望月 本式有疏通颈腰部经络,畅通三焦的作用。 本式通过颈部的扭转运动,能疏通颈部经络,使清阳得升,濡养脑部,从而达到提神的效果,又能预防颈椎病。以腰带动两臂旋转,既能起到强腰的作用,又能牵拉机体两侧经脉,还可以按摩五脏六腑,增 加平衡感,保持脊柱、关节灵活。两臂旋转,能畅通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有助于强心益肺,通调三焦,润肠化结。 健身养生功第七式 芙蓉出水 本式有强腰膝,益肺肾的功效。 中医理论认为肾主腰膝,两腿下蹲成盘根步,能疏通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有助于和胃健脾、疏肝利胆、固肾壮腰。《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十二原穴。”翘腕,可对腕上的原穴进行刺激按摩,对心肺疾病的康复有一定疗效。同时配合手掌上托下落,发呬字音,能增加气机的升降,有助于肺气的宣发肃降。 健身养生功第八式 金鸡报晓 本式有调理肾脏,疏导三焦的功效。 本式脚跟拔起压迫涌泉,有助于激发、启动足少阴肾经的经气,有滋阴补肾的功效。两掌成勾上摆,变掌下按时,刺激手三阴经、手三阳经的井穴,可通经活络,颐养心肺,疏导三焦。 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及脏象理论,“嘘、呵、呼、呬、吹、嘻”六字分别与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呼气时轻吐“吹”音,有泄出肾之浊气,调理肾脏功能的作用。 健身养生功第九式 平沙落雁 本式有交通心肾,清心安神的作用。 中医认为劳宫位于心包经。意守劳宫,有助于通调心包经经气,有舒缓心脏的作用。两腿屈伸、下蹲盘根,有助于畅通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提高脾胃肝胆肾膀胱的机能。同时身体起落,可以使心气下降,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效果。 根据《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所载的“呼吸六字诀”“心配属呵肾属吹……”可知,“呵”音与心相配属的。又根据《修龄要指》中《延年六字总诀》所说“心源烦躁急须呵,此法通神更莫过。喉内口疮并热痛,依之目下自安和”可知,吐“呵”音可起到清心安神的作用。 健身养生功第十式 云端白鹤 本式有畅通三焦,滋阴补肾,健脾和胃功效。 脚趾上跷,压迫足少阴肾经井穴涌泉,有助于激发启动肾经经气,有滋阴补肾的作用。大包属足太阴脾经,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捻大包,有助于润肠化结,和胃健脾的作用。《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两手头上抖腕亮掌,有助于激发手少阳三焦经经气,达到通调三焦、疏通水道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而井穴又是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分别交汇之处,即手三阴止于手指端,手三阳起于手指端,足三阴起于足趾端,足三阳止于足趾端。叠腕、卷指、弹甲为有节奏地活动手指和足趾,既有利于启动、激发全身经络的气机,使其畅通,促使气血周流,收到“通则不痛”的效果,又有利于维护机体阴阳左右平衡,从而实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健身养生功第十一式 凤凰来仪 本式有发动真气,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转身旋臂,有助于畅通任督及手三阴,手三阳经脉。中医理论认为,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某一脏腑的病变,往往反应于该经的原穴上,“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说明原穴对防治内脏疾病起到重要的作用。手腕、脚踝为原穴所在之处,曲腕成勾手,上步时绷脚,落步时勾脚,对手足三阴,手三阳经之井穴、原穴产生良性刺激,有助于改善各脏腑的功能。吐“呼”音,泄出脾胃之浊气,有和胃健脾,发动真气的作用。 健身养生功第十二式 气息归元 本式有引气归原,培补元气的作用。 “关元”,位于任脉之上,它是 足三阴经于任脉的交汇穴,又是小肠的募穴。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处,古称玄关。它就像人身体的一个阀门,将人体元气关在体内不泄漏,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人身上元阴、元阳的交汇之处,也是元气的关隘,所以叫"关元",是我们固气保健的要穴。集中精神,意守采气归关元。两掌内收回抱,引气归关元,有助于补中气、壮元气、滋养脏腑、平调阴阳。 收势 本式有滋补肾精的作用。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肾为唾”。清张志聪注解说:“肾络上贯膈入肺,上循喉咙夹舌本,舌下廉泉玉英,上液之道也”。是指肾脏之液,通过肾经,达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乃为唾。精神集中,意守金津玉液,待口中津满,而后咽下,有补养肾精的作用。
健身气功与养生之道讲座
(一)中医养生之道的特征中医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特点如下:1、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3、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医易》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4、综合和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辨证施养。(二)中医养生之道的内容中医养生内容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和民俗文化内容。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民俗、艺术文化等内容。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应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谓审因施养,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
健身气功与养生之道08
1、升温是疏通经络最有效的方法身体内寒湿重时,就如面对一块因冷而冻住的土地,你用按摩和针刺的方法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只有“大地”回暖,河流化冰,土地解冻,河流才会通畅,土地才会松软、透气。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只要身体内寒湿重,身体内所有的管道就会因冷而收缩,身体内的肌肉、组织也会遇冷而板结。这时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对治疗各种疾病效果甚微,而且只能暂时缓解,复发率非常高。遇到这类情况时,就要同时学会为身体升温、排寒湿的技巧,才能让身体内全面化冻,各种管道自然畅通。2、轻揉耳轮通肾气双手握空拳,以拇指、食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1分钟,直至耳轮充血发热。中医认为全身精气有各脏器收集后交肾来保存,肾开窍于耳,耳朵上布满了全身穴位,所以按摩耳朵不仅能健肾,还能打通全身穴位。3、梳头促进血循环用手指或木梳从额头前至枕后,从两侧的颞部至头顶进行“梳头”,每回50~100次,以晨起梳头为最佳。人体各条经络都汇聚于头部,梳头时要经过眉冲、通天、百会、印堂、玉枕、风池等近50个穴位,对这些穴位进行如同针灸的刺激,可以促进头部血流,疏通经络。4、针灸按摩针灸按摩可帮助打通任督二脉和十二正经。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5、莲花坐活动韧带坐时,屈左腿,将左脚的脚背放在右大腿的腹股沟处,双手放在左膝盖上,轻柔地做上下弹性运动数次,使之接触地面;然后换右脚。坚持运动能有助于活动人体多处韧带,使腿、腹、胸、颈部等肌肉得到充分伸展,保持经络畅通。6、5字调息通五脏每天清晨,用鼻子吸气,嘴呼气,默念:嘘、呵、口四、吹、呼字,不要出声。每个字音对应一个脏腑:嘘对肝,呵对心,口四对肺,吹对肾,呼对脾。这是利用调节呼吸来调匀气息,疏通五脏。如果常念“嘘”可以养肝明目,常念“呵”可以泄心火等,长久坚持,会有一定作用。7、三线放松通经络平卧在床上,将身体分为三条线,分别自上而下放松。第一条线(两侧):头顶-头两侧-颈部两侧-两肩-两上臂-两肘关节-两手。意念在中指端保持1~2分钟;第二条线(前面):面部-颈部-胸部-腹部-两大腿-两膝部-两小腿-两足背-十个脚趾。意念在脚趾部保持1~2分钟;第三条线(后面):后脑部-枕部-两小腿后部-两脚跟-两脚底。意念在脚心涌泉穴保持1~2分钟。8、薄荷茶味疏经络取干薄荷叶15克,绿茶3克,冲入沸水1500毫升,待泡出味且稍凉后,滤去残渣,再加少量冰糖,或把鲜薄荷叶洗净,放入杯中,直接冲入开水。用于泡茶的有欧薄荷、绿薄荷和苹果薄荷,味苦辛,有健胃、通络之效,但是薄荷性凉,不易久服。9、老丝瓜引导经络老丝瓜1条,切碎炒至微黄,研成细末,每次10克,用热水过服。老丝瓜筋络贯穿,类似人体经络。借老丝瓜气来导引人体经络,使气血通顺。10、药物温敷通过外服敷药膏也能起到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作用。如追风壮骨膏,有追风散寒,活血止痛功效,用于风寒湿痹,肩背疼痛,腰酸腿软,筋脉拘挛,经络不通、四肢麻木,关节酸痛,筋骨无力。使用时,用生姜擦净患处,加温软化,贴于患处。温敷可以有助于活血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