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的成就而言,人们往往不很关注他的年岁之大,生活方式之简,唯有学术报告和文坛身手可引起众人之兴趣。

季羡林养生之道

季羡林先生正是这样的文坛泰斗,却也有所不同,先生之生活方式竟出奇地可让人习得一二。

幼时一度营养不良的季羡林先生寻得了哪些养生之法,如何恬淡生活,从这之中或许能给今人一些启发。

季先生极早便接触过佛教文化印度文化,也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不难说在中华大地与众多文化的熏陶下季先生已然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媒体也曾评价季先生“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批斗带来洪水般滔天的折磨,一次次剜向已近中年的季羡林的肉体,痛苦中挣扎的他屡次在牛棚中欲求解脱。

季羡林一生绝不是顺风顺水,最终却长寿恬淡的生活着,除了其高于常人的对人生的解读,“三不养生术”也起了极大的作用,即不挑食,不锻炼,不嘀咕。

不挑食、不忌口

异国他乡,游子求学,食无乡味,寝乏乡音,这曾是季羡林先生的生活。他乡求学才更显中国味的美中国韵的味,季羡林不挑食的养生法则那时恐已见雏形。

观之今人,少不食粗粮,老不食油腥,倒显得极端了些。无论外卖不离手的年轻人,还是“粗粮迷信”的老年人,都是不很理智的极端派。

挑食往往不是一汤不饮,一菜不吃,所有对于食物种类的过度苛求都可算是挑食。

政治舞台的灾祸频发,身体情况也算不得优秀,正是这样的季先生,晚安却安稳舒适治学有方,无论身体还是心灵竟无半丝疲乏,饮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杂而精的饮食习惯让季先生充分拥有治学的身体条件。

馒头面包,绵软而味甘,清粥或是小菜,佐之少许调味,无不体现饮食的趣味。

兴至时可再来碗小米绿豆粥,这样粗细搭配主食与菜品的完美结合看似平常,却不失营养,品之有味,食之有料,相比之下过度的追求一种食物或是过度的躲避一种食物都显得庸人自扰。大鱼大肉的营养金字塔地位早已动摇,真正立在顶端的既非荤腥也非粗粮,而是合理而适度的搭配。

少食多餐,食类丰富是季先生的饮食法则。

快节奏的社会逼迫人们“食一餐坐一天”,不少年轻人则选择干脆放弃吃饭时间,在下班回家的傍晚大吃特吃,可谓是少餐多食了,正与季先生的养生法则背道而驰。

要说挑食,季先生也不是不挑,补品便是其唯一所挑之食。

一日三餐,习做有度饮食有物即可,季先生不喜欢补品,认为其实乃多余。

“年纪大了,当然需要忌口,但是没必要大动干戈”便是季先生对补品的态度。

人之老矣其心有怕,恐离世于方早,常忌口于颇多食物,尚可理解。然而不是年轻人为了减肥与身材,在单一审美的驯化下残害青春之躯,实乃憾。人体是有机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心态在饮食中也尤为重要。

心常与胃相连,心绪烦闷乱杂会引起胃病,更有甚者人至中年担心起自己的身体,不吃蛋黄内脏,常恐于食碍于饮,实在不该。

这种极端的饮食安排不仅无异于身体更是平白增添个人心理负担,南辕北辙矣。

不为了锻炼而锻炼

不锻炼并非不动体不行体,而是将锻炼融入生活,不将其视作一种手段。

季先生绝不反对锻炼,他反对的事将锻炼视作一种任务一项挑战,使之失去趣味性。

拨冗抽身时季先生也乐得散步与湖畔江岸,与友人游泳畅谈或是打乒乓球都是季先生的娱乐锻炼方式。季先生在其中获得快乐与满足,便能更好得投入生活投入写作与教学工作中,锻炼与快乐对等不失意趣。

衰老从来不是忽而降之,除了身体能够保持年轻,身体的衰老无人能够幸免。老年人骨质疏松,如果一味地追求锻炼往往会适得其反。

不甚灵活的关节与些许衰老的肌肉搭配起来实在不是锻炼的好条件,适量运动就挺不错。

为了锻炼而锻炼的“锻炼主义”像是在死亡之海上走钢丝。

运动的目的是促进机体代谢与血液循化,让人“活”起来,不至于“僵”住。

肌肉会在运动与锻炼中增强,心肺功能也会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免疫力蹭强体质。过犹不及一话同样适用于此,过度的锻炼会消耗机体从而加速衰老,长此以往心脏也吃不消。

锻炼从来不只是身体的事,大脑也同样需要锻炼,勤于思考往往能让大脑得到更好的开发与锻炼,季先生晚安仍伏案于书精神抖擞这与其善于思考的脾性一定有着必然联系。

运动的重要性被大肆宣传,让不少人忽略了脑力的锻炼,也算是另一种极了。

不嘀咕

嘀咕又可作絮叨唠叨,现今诸多“养生达人”讲胆固醇,说高脂肪,在不断的重复与挑件中养成了爱嘀咕的习惯,费时又耗力,身体负担心理压力都跟着来了,静心生活反倒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目标。

总是战战兢兢把饭吃,糊糊涂涂过日子。不嘀咕既是一种语言习惯,又是一种心理状态,私下议论或是台上唠叨都容易使人心胸碍于眼前,碍于一隅。

季先生之所以奉行不嘀咕,也是在奉行拥有开阔广大的胸襟,不为杂事所扰,专于生活专于热爱。

“心里没负担,胃口自然就好,吃进去的东西很好地消化、吸收和利用,自然百病不生了。”

季老此话最能说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嘀咕绝不是习惯而是一种态度,只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与健康的体魄状态相适配。

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先生米寿时曾言:“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三不养生法则正是季先生这种朴素在养生方面的一种体现,不劳心忌口便没有食不均衡的烦恼,不执着锻炼就没有锻炼过度的担忧,不子添烦恼就没有心绪的混乱。朴素实乃良词。

季先生有着规律的生活,学习研究与教学,饮食入睡与锻炼都被安排的井井有条,与友人畅谈或是游至哪一处山水都是季先生浑然天成的生活方式。

甚至午后的小憩,睡前的一盏灯一页书都已融入季先生的生活,这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由此可观,“三不法则”之外,季羡林先生也身体力行地告诉了人们又一长寿法则——生活规律。

规律的生活往往不容易打乱一个人的生活节奏,也就让人更沉稳更安宁。

对今人而言,早睡早起,三餐有时,这些基本的规律也已经被繁忙的生活状态打破,实在是不应该。

合理调节好工作与休息,是规律生活的第一步。伏案过久时季先生也会至窗边抚花弄草以解疲惫,平复心绪,这种最自然的调节方式是很值得借鉴的。

现代人有不少被消费与物质冲昏头脑,为了消费工作,为了工作消费身体,将生活意趣完全打破,只可称之为活着。

一些人久坐不动,长此以往会对腰椎造成极大压力,绝不是明智之举。

网络发达带来大量信息浪潮,一呼百应的信息时代已然来临,大量养生秘诀飞走与大小网站,甚至有什么“标准作息时间表”,却不知活动之人怎能照办于生硬的时间表,唯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找到自己的那一套才是硬道理。不过无论是哪一套都不可能是熬夜那一套。

“夜猫子”终究是健康的第一大杀手,熬夜对大脑的伤害更是不可逆的。

夜晚狂欢也导致白天精神萎靡,实在是对生活的虐待。

季羡林长寿秘诀

“ 养生 无术是有术”——这是季羡林大师的 养生 理念。 2009年,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在去世前,老先生思维敏捷、笔耕不辍,一天能写成千上万的文字。虽然自小体弱多病,晚年也患上老年性哮喘和白内障,但身体无其他大碍,体格依旧“顽健”。 很多人都想知道季羡林的 养生 秘诀,小九查阅了一些资料,总结分享给大家。 季羡林老先生从小体弱多病,还得过 前列腺癌和膀胱癌 ,最后却活到了98岁高龄。季羡林现身说法谈 健康 ,似乎很有说服力。季老在《长寿之道》中写道:“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可谓长寿矣,因此经常有人向我询问长寿之道, 养生 之术。我敬谨答曰:‘ 养生 无术是有术。’ 我首创了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 1、不锻炼——反对“锻炼主义” 季羡林说,自己没有时间去 探索 养生 、长寿之道,也不可以锻炼身体。用他的话就是:“ 我并不反对 体育 锻炼,而是反对那种‘锻炼主义’ 。” 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就是,身体要经常锻炼才会 健康 。尽管现在的学校不怎么上 体育 课,但学校的教育还是这么认为的呀!其实季老的所谓“不锻炼”是 不要过度锻炼,他自己并不反对适当的 体育 锻炼。 既然季羡林老人家自己本身没有太追求 养生 、长寿,他没有把太多时间花在锻炼上也是情理之中。在季羡林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永远勤奋地工作,所以把时间多花在工作上更划算些。 工作疲倦的时候,季羡林还是会到湖畔去走上几圈,活动一下筋骨,调节身心,这也算是一种锻炼项目吧。 2、不挑食——吃饭不必太讲究 很多人因为 养生 或其他原因,在吃方面很讲究,但季羡林老人反对挑三拣四,战战兢兢。他认为, 饮食太讲究就会失去乐趣,所以没有必要太讲究。 季羡林自己什么都吃,主要是素食,或吃点羊肉、牛肉,胆固醇自然也不高。 季羡林也 几乎不吃补药 ,别人送给他的各种补品都被季老束之高阁。 的确,我们很难将食物的营养分配做到相当精确,一般遵循 多素少荤,营养物质大体均衡,食物多样化,少盐少甜少油脂 就可以了。幸好季羡林老人家不忌口的多是素食。如果季羡林是一个爱吃肉,爱吃甜食,爱吃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并且不太讲究,那么身体负担就会非常大了。 3、不嘀咕——没什么想不开的事 季老觉得最重要的是不嘀咕,也就是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得下睡得着,这样才会更 健康 。不嘀咕也是很好的防癌 养生 之道,因为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免疫系统运作得会更好,因而对癌细胞等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会更好, 不少癌症与心理之间的研究可以支持这个观点。 季羡林老人的长寿,很为人所称道,但他自己却不以为意。他没有刻意 养生 ,也没想过自己会长寿。 季羡林老人认为, 人到了一定年纪,有点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是合乎自然的,不必大惊小怪 。季羡林自己就不做长生梦,对老年生活,甚至是人生都采取道家的态度。他说:“等到非走不行的时候,就顺其自然”。 其实他也没有什么长寿秘诀,他只是刚好活了那么久。 其实一个人的寿命受很多因素影响。从某一个人长寿的观点去挖掘长寿秘诀,很难得出什么明确结论。比如一个活到90岁的人告诉你,他从不戒烟,那么你会认为这是长寿秘方吗?如果想要长寿,尽量避免有害 健康 的因素,接受有利因素的影响,如此而已。 #39 健康 超能团## 健康 科普排位赛#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季羡林身体

身为北京大学唯一终身教授的季羡林先生,在学术方面的成就着实让人望尘莫及。语言学家、史学家等太多的身份造就了他传奇的一生。早年留学海外,精通12门语言的季羡林,对于“养生”却有独到的见解。

众所周知季羡林算是比较长寿的老人,但实际上在季老步入晚年后,身体状况并不乐观。季老频繁生病,像哮喘、冠心病等老年病他都得过,但即便如此他仍然能够活到98岁高龄,这跟季老的“三不”与“两好”的养生术有很大关系。

季老的“不锻炼”,不是完全不锻炼或是排斥锻炼,而是没有必要刻意锻炼,勉强性的锻炼。他提倡适度锻炼,很多时候过度锻炼反而会过犹不及。另外锻炼不光指锻炼身体,更要重视大脑的锻炼。季老的房子里最多的就是书,即使到晚年之后仍旧笔耕不辍,创作出很多佳作。在他看来一生勤于思考,对大脑便是一种有益的锻炼。坚持锻炼大脑,人的思维方式也会有所锻炼,随之变化的便是心态,好的心态对健康绝对有帮助。

很多老年人胃肠功能紊乱,导致对很多事物没有胃口,因此对饮食会比较挑剔。但时间久了便会营养不良,反而对身体无益,甚至会造成身体其他方面出现问题。季老曾患过胃溃疡,但他从不挑食,保持营养均衡,从不过分调理或是食用补品,对他来说简单而全面的食物更有利于营养的吸收,这种饮食习惯更加延年益寿。

“不嘀咕”其实就是不纠结的意思。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很多不开心的事情没必要一直纠结,想得开、放得下,才是人生之大智慧。季羡林除了“三不”养生术,另外还有“两好”。季老这一辈子最重视的就是书,在他的家中,家具几乎都是破旧不堪,而书籍却堆满了整个书房。他一辈子离不开书,书也离不开他,不仅读了一辈子的书,还写了一辈子的书。书伴随了他的一生,成为他的娱乐、消遣、必需品。所有的不愉快只要走进书房,一切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很快便会忘掉所有烦恼。

季老步入暮年之后,与儿子常年无来往,在老伴和女儿相继去世之后,他确实感到苦闷难耐,然而此时的他养了一只猫,就这样猫和书一直陪伴他左右,使他苦中作乐,排解忧愁。

在我们得知季羡林老先生的养生之道后,觉得做起来简单又困难。他的喜好在常人看来几乎都能做到,但他的心态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拥有。长寿没有什么养生之道,心态才是真谛。凡事看得通透,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不与他人计较,不与自己计较。不论所处何种境地,努力将自己的情感有所寄托,所谓“养生无术是有术”当是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