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一定的年纪之后,我们会越发的看重养生,让自己的身体更加的健康。那么大家知道老中医都是如何进行养生的吗?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老中医养生秘方 1.除了喝酒外,少吃冷盘 在古代,人们吃到冷盘,一定是下酒用的,因为无论白酒、黄酒都是温热之物,有冷盘相伴,正好中和。现代人吃冷盘成了习惯,在我看来倒是不健康的,并不利于肠胃。 2.绝对不吃苦瓜炒鸡蛋 中国人的确有爱吃鸡蛋的传统,早上煮鸡蛋,中午西红柿炒蛋,晚上苦瓜炒蛋。苦瓜性寒,鸡蛋也是寒凉之物,这两者加在一起,非常严重,在我看来就是毒药,奉劝大家千万不要吃。 3.早餐尊崇传统,白粥、油条或者煎鸡蛋 吃什么健康,很多人抨击油条不健康,是垃圾食品,我觉得食物没有“美恶”,关键在于适度,白粥、油条、小菜,是中国人的传统,吃著舒服。煮鸡蛋寒冷,我是不吃的,油煎一下就中和了,所以我是吃煎鸡蛋的。 4.饮食有节 道家有个观点,人这一辈子,吃的饭是有定数的,早吃,多吃,你就早完蛋;慢慢吃,悠着点吃,你就能活得长久。所以我绝对不暴饮暴食。 5.现代人一大病症是不饥不饿 饥饿连在一起用多了,大家都分不清楚其本意了。其实两者有本质差别,“饥”是摄入食物量不足,就是肚子空了,而“饿”是主观感受,是想吃东西的欲望。频繁的过于强烈的饿的感觉是心水太旺,不觉得饿的状态属于心气不足。 不饥不饿是现代人的通病,尤其是现在的孩子,肚子里面塞满食物,老是处于积食的状态。他们的肠胃相对满实,口臭、咽喉反复发炎感染、腹胀、不放屁、晚上睡觉蹬被子,甚至磨牙、流口水。不饥而饿,则是现代肥胖人的常见症状,这些人吃得很饱,但总是感觉饿。这个病机则在于心火过亢,情绪和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内心存在深刻不满足感,以致出现食欲亢进。中医治疗一般用黄连、栀子等苦寒泄心的药物。 6.早晨不饿吃鸡蛋牛奶,那是毒药 很多人问我吃什么有益健康,我说吃什么不重要,怎么吃,什么时候吃才是关键。不饥不饿时候不吃,哪怕到了吃饭的时候,外界的时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钟。很多人在规劝人们要吃早饭,没有人关心早晨起来,当事人是不是饥饿,头天晚上的饭还在胃里没有消化,一点食欲都没有的人,又要塞进去一堆牛奶鸡蛋,不就是毒药吗? 早餐清洗肠胃可以喝碗丁家铺五谷粉,是用五谷杂粮磨成细粉,方便冲泡。他们的各种配方都是遵循老中医认可的配方来的。多吃五谷杂粮有利每天肠胃运转,排便排毒,长喝可延年益寿。饿而不饥的时候,应该吃点点心,三口就得。饥而不饿的时候,就要去看医生,调节情绪。 老中医养生禁忌 1.忌早起科头 科头即不戴帽子。早晨是阳气初生的时间,这时的阳气像树苗,虽然生长势头很旺,却十分柔弱,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的特性是向上走,所以从人体来讲,头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如果早上出门不注意头部保暖,很容易让寒邪入脑,造成疾病。 2.忌冷著汗衣 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一出汗衣服会马上变得溼冷,此时面板的毛孔是张开的,对外邪的抵抗能力下降,寒溼很有可能乘虚而入。出大汗以后要及时把汗擦乾,并更换干燥衣物。 3.忌热著晒衣 久晒之衣有热毒,不宜立刻上身。这可能有些夸张了,衣服晒得干爽以后,即使还有一定热度,也不至于对身体健康造成什么危害。当然如果是患有热病还没有痊愈的人,可能就要适当注意,不要穿刚晒过或烤过的衣服。 4.忌阴室贪凉 人的身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阳气旺盛,而阳气很怕受到阴邪的侵犯。如果一个房间不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就会阴气较重,气温较低,寒邪容易侵袭体表,甚至由表入里造成一系列疾病。现代人居住楼房,很难保证每间房屋都有阳光,这时就需要借助暖气或空调,保持房间温度。 5.忌溼地久坐 有些人对潮溼致病不太理解,认为身体有面板保护,面板又不透水,外界的溼气怎么能影响到体内而造成疾病呢?真正的溼气当然不能直接进入体内,但机体之气和外界之气是相互感应的,外界之溼是一种滞缓之气,感应到体内则使机体的气机也执行缓慢,从而在体内生成溼邪。因此要避免在潮溼的环境中停留过久。 看过老中医养生秘方的人还会看:

老中医健康养生

老中医健康养生

中医爱好者想 养生 保健自学中医,该看什么书呢?张医生给大家建议。一、自学中医首选大学课本。对于零基础的人,如果只是想简单了解下中医,或只是对着书上学一点中医技术, 可以看一些浅显易懂的中医书如《中医快速入门》《求医不如求己》、《教你如何快速找穴位》等,但这些书可能看完很多本,大家得到的中医知识还是零散的,不够系统完整。相信大部分中医爱好者自学中医,目的是能够有系统的中医理论指导自己和家人 养生 保健,对此张医生郑重推荐从中医大学教材看起。而且必须要按着顺序看。第一本要看的书是《中医基础理论》,然后第二本是《中医诊断学》,第三本是《中药学》,第四本是《方剂学》,第五本是《中医内科学》,第六本是《针炙学》。大家教材写的都是现代文,便于我们阅读理解,大家学习完这六本书之后,对中医的整套基本理论才算是有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了解,这时回过头来再看书店里一抓一大把的各类中医保健书籍,就会觉得非常简单。此时如果大家还有余力,可以继续学习《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等大学教材。二、回归经典学习。学习完了大学的那堆中医教材,大家已经初步能对自己和家人进行 养生 保健了,但有志于精研中医者,想要进一步感悟中医,提高中医水平,还是得回归经典学习。首选《伤寒论》,然后是《金匮要略》《黄帝内经》,《温病条辨》之类,直接看会很难,我当时是结合中医名家出的讲义书一起看,如王洪图教授讲内经,郝万山教授讲伤寒,刘渡舟教授讲伤寒等。虽然结合各种辅助教材一起学习,这一阶段仍然会非常艰难,就拿伤寒论来说,要学习记住这么多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几乎没有任何捷径可言,所有适合大学教材的各种巧记速记的方法都不再适用,只能老老实实地从一条一条的条文背起,读得多背得多方能记得住。这个时期建议大家也读读《名老中医之路》,里面名老中医勤奋刻苦,呕心沥血的学习精神可以激励大家度过这个艰难阶段。三、确立自己的中医体系思想。经过第一和第二阶段学习,大家可以广泛涉猎了,会发现中医有很多“派别”,每个“派别”侧重点不同,如滋阴派重在滋阴、补土派重在调更是脾胃、扶阳派重在补阳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选择合适的治病指导思想。我在自己这些年的临床应用中,主要是以扶阳理论作为指导,在此推荐大家学习“火神派”鼻祖郑钦安的《医理真传》《医理圆通》,大家把这两本书学透,可尽得扶阳派别的精髓。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熬夜多,又喜开空调冷气,阳气亏损得厉害,所以临床上我发现大部分患者都是阳虚体质,开的药物大多以补阳为主, 因此我建议大家要学习郑钦安的扶阳思想。四、勤临床,多多交流。经过上面的阶段认真学习,这时大家才真正是打下了比较好的中医理论基础,给自己和家人朋友 养生 保健肯定是没问题的了(大家要注意,现在国家政策规定,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人是不能开药方的,因此有志于从事医学行业又出到 社会 的中医爱好者,可以通过拜师走师承考试这条路考取资格证,有了资格证才有合法的处方权),但这时想要再继续提高水平,治大病重病,就要找机会拜师跟诊学习了,毕竟得多看病人多实践,多多交流,治疗水平才提高得快。以上就是张医生给大家自学中医推荐的书,朋友们有什么看法吗?欢迎一起交流。

老中医健康养生

北京养生堂,健康之路,养生栏目可信,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可信,中医不是骗子,中医能相信,国家级名中医可靠可以,养生堂的专家可靠。

《养生堂》开播于2009年,在BTV北京卫视频道播出,首 播:每天17:25,重 播:每天05:03,主持人是刘洪悦、刘婧、杨雅淇 。

《养生堂》节目采用演播室访谈结合专题片的方式,以“传播养生之道、传授养生之术”为宗旨,秉承传统医学理论,根据中国传统养生学“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系统介绍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同时有针对性的介绍实用养生方法。2017年2月20日,《养生堂》 栏目制片人田天,获得第十一届电视制片业“十佳栏目制片人”奖。

养生堂将本着“服务市民,以人为本”的宗旨,在内容的广度、深度、关联度上下功夫,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和本土化的特色,成为城市市民的“信息超市”。

养生堂针对企业发展的新要求,体察观众对电视文化需求的多样变化,养生堂与时俱进,不断整合资源、调改,在拓展频道品牌营销,增强品牌影响力上下功夫,并成立负责整体宣传、包装、策划、推广的专职部门,进一步完善内容,增强观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力求以开放先进的创意营销和别具特色的整体包装加深观众的认知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