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我们身体比较重要的一个消化器官,一般在吃不好或者吃了一些不太好的食物之后就会容易出现胃部不适的感觉,比如有时候需要和胃降逆,但是和胃降逆是什么意思呢?中医里面讲的和胃降逆是什么意思呢?和胃降逆主要是怎么调理呢?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的食物,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的食物和水果

1、和胃降逆什么意思

和胃降逆是运用调和胃腑,下降逆气的药物治疗气逆的治法。胃气以下降为顺,若受邪气的影响或正气不足,皆可使胃气上逆而不降。胃气上逆常见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和胃降逆法具有使胃气下行的作用。常用和胃降逆的药物有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竹茹、柿蒂等。

代表方如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胃气上逆多因饮食积滞,痰湿中阻,寒热犯胃,胃气虚弱,或肝气犯胃所致。故降逆和胃常与消食化滞、化痰祛湿、温中散寒、清热、疏肝解郁、补益脾胃等法配合使用。临床注意事项:使用和胃降逆法应寻求气逆的病因,以治其本。

2、降逆安胃汤疗效

降逆安胃汤是一剂中药方剂,适用于胆汁反流性胃炎,打嗝,嗳气、饱胀、胃疼、胃凉、胃烧灼感、腹胀、泛酸等症。

“降逆安胃汤”系列除了含有肉桂、干荷叶等有消除胃〔食道〕粘膜炎症保护胃〔食道〕粘膜作用外,更主要的是它含有九子连环草、母猪藤、乌蛇、血五甲、穿山甲等具有较强调控神经肌肉的作用,改善幽门〔贲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使门关严了,从而使胆汁〔胃液〕反流的问题得到根本上的解决。方中所含的枳壳、砂仁、半夏、璇覆花可减少十二指肠〔胃〕的逆向蠕动,使十二指肠液和胃液,顺利的向下流动,从而从多方面阻止了胆汁的反流和胃液,同时共同起到健脾和胃,温肾助阳,清瘀化腐,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

“降逆安胃汤”为原生态中药,地道药材,古法炮制,充分保证了药物的天然性和生物活性。其活性成分含量是普通中成药的20倍,与胃粘膜和食道粘膜亲和力强,药物吸收快,其中所含的活性类胃膜成分,可有效保护胃和食道粘膜。其中所含的抑菌成分可抑制和杀灭幽门螺旋菌消除粘膜炎症,从而即通过改善幽门〔贲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和抑制十二指肠〔胃〕的逆向蠕动,解决胃液和十二指肠液的反流以治本,又可通过保护胃食道粘膜,杀灭幽门螺旋菌消除已形成的粘膜炎症以指标。从而既能在短期内见效,使患者很快脱离病痛缠绕,又可随着括约肌的收缩功能的逐渐正常而使患者脱离病痛。

3、枇杷和胃降逆

枇杷皮薄肉厚汁多,味清甜,含各种果糖、葡萄糖、钾、磷、铁、钙以及维生素A、B、C等,当中胡萝卜素含量在各水果中为第三位,除了鲜吃外,亦有以枇杷肉制成糖水罐头,或以枇杷酿酒。中医认为枇杷性平味甘酸,有润燥清肺、宁咳和胃、生津止呕的功效。推荐汤方:

1、枇杷炖瘦肉

功效:清肺下气,和胃降逆。

材料:枇杷2~3个,瘦肉100克,生姜1~2片。

做法:枇杷去皮,可切可不切,瘦肉洗净切小方块状;将枇杷、瘦肉和姜片一起放入炖盅,加入热开水250毫升(约1碗量),加盖隔水炖约2个小时便可,进饮才下盐。

2、枇杷果炖鹧鸪

功效:清肺润燥,止咳化痰。

材料:枇杷4~6个,鹧鸪1只,猪瘦肉50克,生姜2片。

做法:枇杷去皮,可切可不切,鹧鸪宰切洗净,猪瘦肉切片状;将枇杷、鹧鸪、瘦肉姜片一起下炖盅,加入清水750毫升,加盖隔水炖约2个半小时,进饮才下盐。

4、和胃降逆胶囊

【药品名称】和胃降逆胶囊

【成分】朱砂七、天仙藤、赭石(煅)、老龙皮、_木、蒲公英。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红褐色或深红褐色的粉末,气微香,味苦。

【功能主治】活血理气,清热化瘀,和胃降逆。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伴有肠腺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属气滞血瘀证者。

【规格】。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3粒,一日2-3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肾脏病患者、孕妇、新生儿禁用。

【注意事项】

(1)本品含天仙藤药材,该药材含马兜铃酸,马兜铃酸可引起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

(2)本品为处方药,必须凭医师处方购买,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并定期检查肾功能,如发现肾功能异常应立即停药。

(3)儿童及老年人慎用,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5、养胃吃什么

1、山药增强胃动力

山药中含有大量的消化酶,这些消化酶能够有效促进蛋白质和糖的代谢,能够加快排出体内的废弃物,因此常吃山药能起到滋补强身,健胃整肠的功效。山药的吃法有很多种,可以用来清炒,也可以炖汤或者熬粥,但是山药加热后,消化酶的功效相对会降低,可以试试将山药晾干之后研磨成粉食用。

2、南瓜排毒养胃

南瓜中丰富的果胶有吸附体内细菌和有毒物质的功效,包括对重金属,铅等毒素的吸附,具有极好的排毒作用;果胶还能够保护胃黏膜免受刺激,降低胃溃疡的发病率。

3、甘蓝抵制胃溃疡

甘蓝号称天然养胃菜,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和维生素U,不但能保护并修复胃黏膜组织,预防胃溃疡,还有保持胃部细胞活跃的功效,能够有效降低胃部病变几率。如果是患有胃溃疡的人群,每天用甘蓝榨汁饮用,能够促进溃疡快速愈合。

4、山楂开胃养胃

山楂味酸益胃,具有消食开胃,促进消化的良好功效。经常吃山楂能够增加胃部酶类的分泌,同时山楂中所含的脂肪酶还能促进脂肪消化,具有极好的消食化积功效。

5、卷心菜预防胃炎

卷心菜中含有维生素U,能够促进胃黏膜分泌胃液,有效保护胃壁免受刺激,有一定的健胃效果;卷心菜生吃能够最大程度的提供人体营养,但如果是胃不好的人群可以用卷心菜煮汤,卷心菜中80%的营养成分会融入汤汁中,将卷心菜连汤一起食用,能够摄取大量维生素U。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的食物和水果

以下多种水果和蔬菜的组合都能起到降肝火的作用::荸荠、柚子、梨。

:百合、苦瓜、莲藕、茭白、莴笋、茄子、芹菜、白菜。

,梨2个,削皮切块,加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炖服。去肝火,对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胁胀痛有效。

,能清凉解毒,清热解烦,对脾气暴躁、心烦意乱者最为适宜。

,将菊花采摘去蒂,烘干或蒸后晒干,或阴干,然后磨粉备用。先以粳米100ml,加水如常法煮粥,待粥将成时,调入菊花末10~15g,稍煮一、二沸即可。

其他疗法

(1)龙胆泻肝丸具有清肝胆,利湿热的功效,一般用于头晕头痛,眼睛发红,耳鸣耳聋,口苦,小便发黄等症状,但此药中病即止,不能长期吃,容易损伤人的正气导致乏力。

(2)黄连上清片黄连上清片有黄连,大黄,栀子,连翘,甘草等多种成分,也具有去肝火的功效,常用于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痛耳鸣等症状。

(3)舒肝散(舒肝颗粒、舒肝片、逍遥丸)可疏肝理气,散郁调经,也是去肝火的中成药之一,用于口苦口干,头晕目眩,两胁疼痛,月经不调,心烦意乱等症状。

肝火,中医名词。指肝经火胜,内扰于肝的一种病理现象。多由于情志不遂、郁而化火、嗜食肥甘油腻而化火或其他脏火累及肝脏所致。临床表现多见目赤、易怒、头痛、胁痛、口苦、吐血、咯血、脉弦数等症。

辨证施治

证候: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嗳气,口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治则: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主方:左金丸。方药:姜、黄连、吴茱萸。

证候:咳嗽痰中带血,痰质浓稠,咯吐不爽,心烦口渴,颊赤,便秘,舌苔黄,脉弦数等。治则:清热化痰,止咳止血。主方:咯血方。方药:青黛、瓜蒌仁、山栀、诃子、海蛤粉。

证候:目赤肿痛,易惊多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者。治则:清泻肝火。主方:泻青丸。方药:当归、龙脑、川芎、生栀子仁、川大黄、羌活、防风。制成蜜丸,煎竹叶汤同砂糖化下。

调护

,气机郁滞者可做扩胸保健运动以疏散气机。

,忌过食辛辣及肥甘油腻。

病因病机

肝失疏泄、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或肝热素盛,或嗜食肥甘油腻而化火,或他脏之火乘侮所致。

临床表现

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头晕头痛、胁痛、口干口苦、吐血、咯血、不寐、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肝火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的食物有哪些

胃气上逆怎么办? 胃气上逆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呕吐、嗳气、呃逆、恶心)

正常情况下,人们在进食和饮水时吞入少量气体(吞气症),但有些人在进食和其他场合,尤其是焦虑时,(嗳气),只有小部分进入小肠,进入肠道气体的量在很大程度上受体位的影响:食管将其内容物排空至胃后部,直立位时,气体升到胃内液体内容物上面,与胃食管连接处接触,,,并可能与许多胃肠道疾病(胃食管反流病),不合适的牙托,;因患者将溃疡症状的缓解归咎于打嗝而不是抗酸剂,(H2 ),甲烷(CH4 )和CO2 .几乎所有的H2 都是在结肠内由细菌对摄入的可发酵物质(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代谢所产生,所以在较长时间的禁食后或者在进餐后食物已经完全被小肠吸收时,(如肠道菌群和动力的差异),(例如烹煮过的豆类)后和在吸收不良的患者中,会产生大量的H2 ,双糖酶缺乏症(绝大多数是乳糖不耐受)患者可将大量的双糖排入结肠,并发酵生成H2 (参见第30节),对结肠气体过多的病例,应考虑到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 ,其他人很少或无气体产生,多呈家族性,在婴儿期即可出现, 也可能由细菌代谢产生,但其更重要的一种来源是HCO- 3 与H 的反应,其中每1毫克当量HCO- 3 .氢离子可内源性地来自胃内盐酸或者外源性地来自脂肪消化时释放的脂肪酸,,一次餐后可有多达4L的 CO2 3 发生反应并产生CO2 .虽然偶尔会出现腹胀,但是CO2 ,CH4 和 CO2 的产生可减少肠腔中氮的分压,使之大大低于血液中的分压,,从肠腔进入血液并最终从肺腔,经细菌代谢而经肛门排出(屁,放屁).嗳 气(含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嗳气、十二指肠炎等病之出现嗳气者)

本病是指胃中之浊气上逆,经食道由口冒出声,其声沉长,不似呃逆声急短促的病症。多因脾胃虚弱,或胃有食滞而致的消化不良,浊气上逆所致。又称“噫”、“噫气”,张景岳称之为“饱食之息”。内疗辨治

脾胃虚弱型嗳气

[病因] 多由素体虚弱,或病后失调,脾胃气虚,纳运失常,胃气不和所致。

[症状] 以嗳气断续,嗳声低弱,饮食不香为证候特征。伴有面色白或萎黄,呕泛清水,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 补益脾胃。

[主方] 健脾丸加减。(索取此方)肝胃不和型嗳气

[病因] 由于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所致。

[症状] 以嗳气频作,嗳声响亮,胸胁不适,胁肋隐痛为证候特征。伴有腹胀,恶心、欲吐,精神抑郁,常因精神刺激诱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主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索取此方)宿食停滞型嗳气

[病因] 多由饮食不节,食滞胃脘,中焦气机受阻,胃气上逆所致。

[症状] 以嗳气频作,嗳声闷浊,气味酸腐有臭为证候特征。伴有胸脘痞闷,饮食不香,大便有酸腐臭味,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 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主方] 保和丸加减。(索取此方)痰热内结型嗳气

[病因] 脾虚不运化水湿,聚湿生痰,热结于内所致。

[症状] 以嗳声频作而响亮,咳吐粘稠痰涎为证候特征。伴有口渴欲饮,恶心欲呕,口苦口干,或大便秘结,或小溲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和胃降逆。

[主方] 温胆汤加味。(索取此方)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嗳气常见于胃病及脾胃薄弱的患者,中焦气滞,胸膈胀满,嗳出始舒,一般不作主证治疗,可于处方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