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养生,就是根据阴阳变化的规律,采用合 理的睡眠方法和措施,保证充足而适当的睡眠 时间,以尽快恢复机体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学的睡眠理论主要认为昼夜阴阳消长决定人体寤寐。由于天体日月的运转,自然界处于阴阳消长变化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昼夜交替出现。昼属阳,夜属阴。与之相应,人体阴阳之气也随昼夜而消长变化,于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寤属阳为阳气所主,寐属阴为阴气所主。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比较严格的节律。 长沙马王堆出土医书《十问》中说:“夫卧非徒生民之事也,举凫、雁、肃霜***鹔鹴***、蛇檀***鳝***、鱼鳖、耎***蠕***动之徒,胥***须***食而生者,胥卧而成也……。故一昔***夕***不卧,百日不复”,主张“道者静卧”。可见,不仅人需要睡眠,任何生物都离不开睡眠。没有适当睡眠,就无法维持生命其他活动。 所以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符合觉醒——睡眠节律,是提高睡眠质量的基本保障。子午觉是古人睡眠养生法之一,即是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以达颐养天年目的。中医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极不平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复。现代研究也发现,夜间0点至4点,机体各器官功率降至最低;中午12点至1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因此子午睡眠的质量和效率都好,符合养生道理。据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防病保健意义。 古人对于睡眠的卧向也有讲究,《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老老恒言》引《保生心鉴》:“凡卧,春夏首宜向东,秋冬首宜向西”。即认为春夏属阳,头宜朝东卧;秋冬属阴,头宜朝西卧,以合《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大家可以参考。《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同时提出:“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老老恒言·安寝》也指出:“首勿北卧,谓避地气”,古代养生家在这一点上基本一致。认为北方属水,是阴中之阴位,主冬主寒,恐北首而卧阴寒之气直伤人体元阳,损害元神之府。临床调查发现头北足南而卧的老人,其脑血栓发病率较其他卧向高。国外资料表明,头北足南而卧,易诱发心肌梗塞。 中医养生长寿 1、每天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裨神元 揉腹,即用手来回搓擦“介于胸和骨盆之间,包括腹壁,腹腔及其内脏”的一种养生保健法。祖国医学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官城,阴阳源”。 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说:由于劳役过度致脾胃失之健运,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短其滋养,形成内伤。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也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认为脾胃居中,喷灌四方,为心、肺、肝、肾四脏的给养源,负责主运化水谷精微和统摄精血神液来充养敷布全身,令五脏六腑常壮无恙。通过揉腹,既可以调理脾胃。通和气血,培补神元,又可以“通和上下,分珲阴阳;去旧生新,清脾化痰;敷养肾精,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伤之百症。” 现代医学证实:揉腹既有强健脾胃、胃肠和腹壁肌,促进大小周天血液,包括淋巴液回圈和胃肠蠕动加快的功能,还有治疗中老年性便秘、胃肠溃疡、周期性失眠、前列腺炎、肾炎、疝气、遗精、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的疗效。尤其难得的是,揉腹还能促进腹壁脂肪的自行收缩和消减,是行之有效的“减肥法宝”。 揉腹之法,以《延年九转法》介绍为宜:先用右手大鱼际在胃脘部按顺时针方向揉摸130次,然后下移至肚脐周围揉摸120次,再用左手全掌揉摸全腹120次,最后逆向重复一遍。 或者沿腹部四周,从右下开始向上,继之向左,再从左上向下,顺向揉摸。揉摸次数可因人而异,不必拘泥。由于腹藏五脏,经络甚多,除饱食或空腹不宜施行外,凡腹部患有炎症、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腹痛、内脏恶性肿瘤等最好不揉腹。 2、消瘦健美助血运,勤伸懒腰效最高 有句带有贬意的民谚叫“懒人伸懒腰”,其实这是一种传统的偏见。所谓伸懒腰,就是指伸直颈部、举抬双臂、呼吸扩胸、伸展腰部、活动关节、松散脊柱的自我锻炼。唐朝孙思邈说得好:“血不运则百病生。”意思是说:如果人体的血液回圈状态不好,甚至不能为各部位正常提供所需营养物质,就会出现“精衰、气竭、神乱”病象。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血液回圈是靠心脏和肌肉的收缩来完成的,尤其是离心脏较远的静脉血管,就更要靠肌肉的收缩来加速血液流回心脏。由于伸懒腰时,人体会自然形成双手上举、肋骨上拉、胸腔扩大,使膈肌活动加强,形成深呼吸姿态,以此牵动全身,并引发大部分肌肉收缩,并将淤积血液赶回心脏,从而达到加速周身血液回圈的目的。 “懒人伸懒腰”的好处是:能使颈部血管舒畅地把血液输送到大脑。大脑得到充分的营养,疲劳消除,从而精神振奋;能使全身神经肌肉得以舒展,促进机体平衡;能增加吸氧量,拨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能消除腰肌过度紧张,并防止腰肌劳损,而且能及时纠正脊柱过度向前弯曲,保持健美体型。

中医失眠养生保健方法
我们每天都需要睡觉,但是睡眠质量的好坏却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应该要多加注意自己的睡眠习惯,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才行。那么你们知道要如何改善睡眠吗?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三种有效改善睡眠的方法。喝杯牛奶

晚上11点-凌晨3点是肝胆的最佳排毒时间,睡前不要喝咖啡、浓茶,也不要吸烟等,这些物质对入眠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睡前可以喝牛奶,牛奶中含有能抑制人兴奋的钙和能够分泌激素的色氨酸,所以睡前可以喝牛奶有助于睡眠。
适度疲劳
工作了一天的人,累的在命,可能躺下就会睡着了,但是有很多人白天没有工作,或者工作不太累,可以用运动的方式,让自己容易入睡,运动能帮助人提高睡眠质量,可以尝试慢跑、步行等多种方式,但不要做剧烈运动,我始终相信运动是提高睡眠质量的最佳选择。也可以是做家务,家务放在下午或者傍晚去做,和运动一样,适度疲劳,就容易入睡了.
泡脚
用热水泡脚有利于睡眠,多泡一会,可以在泡脚的同时揉搓小腿,拍打小腿前方小腿骨两边的肌肉。泡好脚以后,给脚底用大拇指进行按摩,主要是脚心处和脚趾头。如果有条件就用足浴盆,暂时没有的话用木盆或者普通盆。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病患者和脚冻伤者都不宜用过热的水烫脚 。泡脚时间30分钟左右,不要太长,而且泡脚之后不要马上就睡。
以上介绍三种有效改善睡眠的方法,你们是不是已经全部都学会了呢?希望大家以后一定要多加注意自己的睡眠习惯,不要再熬夜加班,熬夜玩手机电脑咯,这样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
中医失眠原因都有几种可能
失眠的发生与日常生活及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从而导致失眠带来很大的健康危害,那么失眠的原因中医是如何解释的?以下就是我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说失眠 : 1心肾不交 临床失眠绝大部分是由“心肾不交”造成的失眠症。所谓“心肾不交”,是指因心肾既济失调所致的病症。是指心与肾生理协调失常的病理现象。多由肾阴亏损,阴精不能上承,因而心火偏亢,失于下降所致。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在正常情况下,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心火和肾水是互相升降、协调、互通、保持动态平衡。心肾不交,是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的状态,称“心肾不交”。 2胃不和则卧不安 夜里吃很多食物,人体所有的气血都要供胃里消化食物,阳气不能充分上升到头部引起失眠。这种失眠治疗方法,晚上注意饮食,不能吃的过饱。中医认为,晚上一派阴霾之气,任何东西都是不容易化掉的,所以晚上吃东西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损害。俗话说:“吃夜食,吃的是鬼食”。 3子时一阳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到11点钟就清醒了,此时身体阳气开始生发起来了,《内经》称:“子时一阳出”。所以晚上11点之前一定要入睡。生活中以中青年当中特别多,晚上贪玩上网,因为睡眠质量不高,所以对人体的损害非常大。 4焦虑 焦虑引起的肝热气滞失眠。《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指出了肝受邪而不能寐的情形。 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介绍 : 1、心脾两虚:主症是思虑过重、不寐或多梦易醒、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懒语、心悸健忘、纳差,或有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而弱。 治法是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药:党参15克、当归12克、元肉12克、白术15克、陈皮6克、木香6克、茯神12克、枣仁12克、远志6克、炙草6克、夜交藤30克、合欢花10克、牡蛎10克(先煎) 2、心肾不交:主症是心烦不眠,难以入睡、或彻夜不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烦热盗汗、口干、腰膝酸软,男子易不振,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方药:黄连10克、 肉桂3克、黄芩10克、白芍15克、阿胶10克(后溶)、龟板30克、牡蛎10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 3、肝郁化火:主症是烦燥易恕、胸胁胀满、善叹息、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口苦目赤、小便黄短、大便秘结、纳差,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去火安神。方药:龙胆草12克、黄芩10克、山栀子10克、柴胡12克、木通6克、泽泻12克、车前子10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茯神15克、郁金10克、生大黄5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10克(先煎) 4、心虚胆怯:主症是心悸胆怯、难以入睡、易惊醒、恐怖不安、头晕目眩、或呕吐苦水,舌质淡胖,脉弦细。 治法:温胆益气安神。 方药:人参9克、炒枣仁15克、远志6克、熟地15克、半夏15克、茯神15克、竹茹9克、陈皮6克、枳实10克、石菖蒲10克 5、痰食积滞:主症是睡眠不安、多梦易醒、胸闷痰多、嗳气吞酸、恶心,舌红苔黄腻,脉弦而滑。 治法:清热消导,化痰安神。 方药:黄连10克、陈皮6克、茯神10克、枳实10克、竹茹9克、枣仁12克、生山楂30克、焦六曲12克、莱服子30克、连翘10克、生甘草6克、珍珠母30克(先煎)、琥珀2克 (冲服)二仁粥:取柏子仁15克,炒酸枣20克,粳米100克。先将柏仁、枣仁捣碎,和粳米一同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适量蜂蜜,再煮一二沸,睡前服食。柏子仁有养心安神之功,酸枣仁补益肝胆,滋养心脾,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酸枣仁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呈现镇静和催眠作用。此粥适用于失眠伴多梦易醒,胆怯心悸,属心胆气虚者。 桂圆莲子粥:取桂圆肉(龙眼肉20克),莲子30克,大米100克。将莲子捣碎,和桂圆肉、大米煮成粥,临睡前两小时服食。桂圆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莲子补脾、养心、益肾。此粥对心脾两虚失眠兼心悸健忘、神疲肢倦、大便溏泻稀薄、面色少华者尤为适用。 百合红枣粥:百合20克,红枣20枚,绿豆50克,大米50克。先煮绿豆至半熟,放入百合、红枣和大米,再煮成粥,服食。早晚各一次。百合清心安神,红枣养胃健脾,绿豆清热除烦,适用于夏季失眠及妇女更年期失眠伴有心悸、心烦、潮热、自汗者。 生地黄粥:生地黄30克,炒酸枣仁30克,粳米50克。先将生地、酸枣仁水煎,取汁去渣,加米共煮成粥,晨起当早餐食之。生地黄清热滋阴,酸枣仁宁心安神。适用于失眠兼心烦、心悸、头晕、耳鸣、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属阴虚火旺型患者。 竹沥粥:竹沥水20克(药店有售),小米100克。先煮米成粥,临熟时下竹沥汁,搅匀,晨起空腹食之。竹沥有涤痰除烦,定惊之功。适用于失眠伴头重、胸闷痰多、属痰热内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