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李波:秋分节气到,小儿推拿正当时,滋阴润燥,健脾 养 肺 一、秋分节气 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分就是半,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1、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一天中白昼短于黑夜,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 2、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 3、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日平均气温可下降到22度左右,秋分候逐渐步入深秋季节。二、秋分前后是最易生病的季节 1.季节交替都会对身体造成影响,身体一时无法适应,就如同高原反应一般,容易发生疾病。 2.秋季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导致人体的呼吸道系统、热平衡系统以及皮肤的免疫力下、无法适应,自然容易受到疾病的入侵。 3.很多人在夏季时食欲不振、偏爱冷饮,这样导致了脾胃受损,身体中一些营养素的缺乏,这些都容易引起疾病问题。 4.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要多注意养护孩子的“肺”,秋季,也可能是个“多事之秋”,脾胃功能面临很大挑战。脾肺常不足是小儿的生理特点,在此秋季则更需注意养护。 三、 秋季常见疾病预防 1. 降温——呼吸疾病 秋分后天气转凉,若下雨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 所以在秋分时节做小儿推拿可以为孩子防秋燥的同时还起到养肺润肺的作用,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2. 秋燥——皮肤干燥 秋风降温的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此时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瘙痒、干裂、流鼻血等症状。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注意凉躁引发的各种疾病。 秋燥伤肺 ,肺是人体比较柔弱的器官,它喜欢湿润讨厌干燥,秋季特别容易受到外来邪气的侵袭。 秋分以后天气渐冷,气温会以凉燥为主,即在燥的症状外,人体还会增加受凉的表现,如畏寒怕冷、咳痰发白等。故此时亦须注意防寒保暖、固护阳气,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适度“秋冻"。睡觉时要盖好被褥,少吃生冷食物,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更要注意固护脾胃,以防寒冷刺激引发旧患。 3. 贪凉——肠胃疾病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寒凉食物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在夏季,人们为了防暑降温,往往生食大量瓜果、寒凉食物,损伤脾阳,脾阳不振,则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 还有的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这种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传染性很强,在幼儿园、学校等孩子聚集的地方,很容易出现大范围的传染。最容易发生在 6 月龄~2 岁的婴幼儿身上。因此在此时要额外注意卫生哦! 5.虫螨——过敏鼻炎 秋季也是过敏高发的季节,这与秋季的气候特点关系密切。 秋季风大,花粉、尘埃都弥散在空气中,易引起过敏。秋季温度湿度适宜螨虫的繁殖,易引起过敏。 四、秋分以后孩子应注意什么 秋分以后体内的阴阳之气会顺应自然界中阴阳的变化,阳气逐渐收敛潜藏。在秋分时节,人体的阳气如同一扇门刚好关到一半。这个时候,要注意勿动阳气,勿扰乱阳气收敛潜藏的枢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可见秋天是一个要注意养收的季节,在这个季节不宜让孩子晚睡,同时入夜之后也不宜做剧烈运动,应安神宁志。 秋分时节要合理膳食,提高免疫力,不要再吃冷饮、热气上火的东西,饮食应以清淡、温热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荤素夹杂,可以提高营养的吸收率。可食用瘦肉、家禽、鱼、奶、豆制品及蔬菜水果等。时令水果中,梨和甘蔗具有健脾、益肺、止咳、祛痰的功效。 五、小儿节气 养生 推拿之秋分 节气前后气温气压经常升高或下降,人体容易生病,“节气推拿”就是在节气前后,结合小儿自身的体质特点,采用穴位推拿方式,最大限度的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对环境变化、抵御疾病的一种自然疗法。 肺主治节,临床上小儿肺系疾病居多,在季节变化之季呼吸道感染疾病尤为增多。自然界之所以出现季节和时序变化是因为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变化,如果人体自我调理机制不能对应天地阴阳之变化,就会出现阴阳失衡的疾病状态。 1、补脾经2、揉板门3、顺运内八卦4、补肾经 5、揉二马 6、补肺经 7、摩腹 8、揉足三里9、捏脊10、揉涌泉 小儿推拿李波:秋分节气到,小儿推拿正当时,滋阴润燥,健脾养肺
秋分的中医养生要点
生活中处处皆学问,秋分时节应该注意什么如下:
1、及时增减衣服,立秋之后,昼夜温差较大,不宜赤膊露体,也不宜穿太多太暖。
2、多喝开水,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阴润。喝流质的饮食,如饮料和水时,以少量多饮为好。
3、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秋燥容易伤人津液,多吃蔬菜、水果,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作用。
4、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还可多吃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物,以顺应肺脏的清素之性。
春养肝夏秋冬养生
春季养肝胆,夏季养心脏,秋季养肺部,冬季养肾。具体如下:春天:对应的是肝胆,因此应抓紧时间排肝胆的毒。肝胆积毒,就会影响疏泄功能,表现为面部长斑、指甲发暗、乳腺增生等,饮食上可用春茶、春天的蜂蜜、柠檬、竹笋、芦荟、以蒿子秆为代表的各种青菜来疏肝利胆,多喝水也有效果。
夏天:对应的是心,排心火毒最重要。心火旺表现为口舌生疮、心烦、失眠,应该多吃点苦味食物,如苦菜、苦瓜;也可用竹叶5克或莲子心2~3克泡水喝,目的是通过小肠经利尿,将火排出去。需注意的是,竹叶、莲子心的寒性大,不能喝太多,以免伤到脾胃。
秋季:对应的是肺,排肺毒最当令,也叫气毒,表现为呼吸不畅、胸闷、咳痰,应多做深呼吸,以排出肺内的浊气。清晨天刚亮,正是肺经“值班”的时间,这时站在阳台上,舒展肢体的同时做做深呼吸,很有益处。
冬天:与肾相对应,要排肾毒。肾是产生尿液的脏器,排肾毒就是排尿毒。由于天气寒冷,人一般懒得动、喝水少,容易积累尿毒,表现为小便少且颜色深。傍晚5~7点是肾经“值班”的时段,这段时间必须喝水,以冲洗膀胱、肾这个“生理马桶”,能预防泌尿系统结石。
拓展资料
《黄帝内经》提到“故智者之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避寒暑”,即是说,人体应顺从四季阴阳寒暑的规律,才能健康长寿。中国女医师协会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韩萍表示,健康管理是一项贯穿全生命周期的行为。想要获得身心健康,就要顺从人生的“春夏秋冬”。
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营养是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注意饮食,将直接影响或阻碍正常发育,甚至使体型和容貌都会受到损害。如今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营养不良已经非常少见。饮食过于精细、零食不间断等问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儿。
青壮年也应关心自己,不要认为自己年轻就“挥霍”健康。坚持每年体检一次,努力做到“四十指标都正常”。积极锻炼,减少久坐;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培养兴趣爱好,减少不必要的交际和应酬;注意排解压力,不要自己硬抗;及时发现身体不适,尽早诊断治疗,防微杜渐,调整生活方式。
中年人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肌肉量流失,骨密度下降,逐步进入更年期,迈向老年阶段。对于中年女性来说,激素变化、潮热等绝经前的变化会导致睡眠困难、抑郁症、经前期综合征等症状。离退休也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变动。
秋收冬藏,步入老年后,所有的器官都在发生功能性退化,人体代谢相对缓慢,各种疾病也陆续找上门。在整个“冬季”,大多数老人都会在疾病和不健康的状态下度过,带病生存成为一种常态。67岁到88岁,要避免操劳,管好慢病,并非易事。参考资料 人民网 人生四季的养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