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了增进健康和防病治病,我们要注重饮食健康。古今一些名医都十分重视饮食疗法。我国唐代的名医孙思邈说:“凡欲治病,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仍用药尔。”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说:“善食者养生,不善食者伤身。”西方医药之父希波格拉第在公元前400年也曾说过:“应该以食物为药,饮食是首选的医疗方式。”2001年8月在维也纳召开的第17届国际营养学大会上,一致得出“食物是最好的药物”的科学结论。
下面是笔者对饮食与健康的几句感言:
生命的觉醒全在于感悟,只有感悟到“生”与“吃”之间的关系,才会有健康的人生。
人是为“生”而“吃”,不是为“吃”而“生”,确定了这一前提之后,我们才能正确地对待吃、吃什么?怎样吃?人们都愿意享受“口福”,但“口福”带来的却是疾病。从某种意义上讲,健康是“吃”出来的;疾病、早衰、短寿,也是“吃”出来的。
合理科学的饮食,比任何药物都有益于健康;请好的医生、吃任何滋补药物,都不如合理饮食。当今时代,解决了温饱之后,倘若不懂“吃”的常识,也将违逆时代的潮流。
心动不如行动,成功者必是行动者。只有将“吃”的常识,落实到行动上,才会有真正的意义,才会吃出健康来。
饮食健康与养生保健
1、营养是指人体从外界吸取需要的物质来维持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作用。健康的现代科学定义是身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甚为密切。合理的营养可以增进健康。2、人体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保证身体生长发育、体力活动和学习思维的需要,必须不断从食物中摄取必须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宗、水和膳食纤维共七类,统称为人体必需的七大营养紊。只有合理搭配和摄人这些营养素,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身体健康。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营养过剩或缺乏对身体都是有害的。合理营养对维持健康具有如下好处:(1)促进生长发育。营养是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人的身高也与营养状况有一定关系。(2)提高智力。营养状况对人的智力影响很大。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有1.5亿非洲人面临饥饿,这些地方的妇女由于营养不良,其子女的智力和学习能力明显受到影响。(3)促进优生。营养缺乏容易造成胎儿畸形、流产和早产。如孕妇缺乏叶酸会引起胎儿神经管畸形。(4)增强机体免疫力。合理营养会增强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5)促进健康长寿。人体的衰老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合理营养可防治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6)防治疾病。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不合理饮食有一定的关系,合理营养能防治这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7)治疗疾病。如合理营养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手段。服用甲壳素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和调节能力,能够辅助治疗糖尿病。
饮食健康与养生知识
饮食养生首先指的是应用食物的营养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长寿的。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所谓食补,就是通过调整饮食来补养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康复。同时食补能起到药物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在我国,利用调整饮食作为一种养生健身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的周代就已经认识到了饮食养生的重要性。
在周代的宫廷里已配有专门从事皇家饮食的“食医”,即专门进行饮食调养的医生。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了《食经》,是一部系统论述食物养生功能的经典。
唐代名医孙思邈对饮食养生作了重大贡献,他尤其擅长治疗老年病,著有《惫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有很大篇幅是论述饮食养生的。
他认为,老年人疾病的治疗,首先要注重饮食。因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而药性烈,犹若御兵,药势有所偏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所以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最易收养生之效益。
所谓的饮食养生,就是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在饮食养生的时候,不是是很名贵的高档的补品就可以了,而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需要以及经济条件,和你的选择日常饮食,要做到既能够补充营养,又不会让身体挨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