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孩子感冒,90%以上属于病毒感染。既然如此,那么孩子感冒医生为什么做血常规呢?
做血常规是用来看什么?
其实血常规只是一项辅助检查,辅助就是帮助医生判断感染的相对指标,即血象高或是低,初步判断是病毒或细菌感染及其它炎症反应如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或降低。比如白血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等。同时血常规还能辅助判断贫血及其它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
但是这都是一些辅助检查,医生在分析判断疾病性质的时候,绝不会仅仅依据一张血常规报告下诊断的,还会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其它相关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判断。那么如何看血常规的感染指标呢?(附表中国实用儿科学)血常规项目看似很多,其实,主要是红细胞、白血病和血小板这三大类。白细胞总数:
这是判断感染的主要指标,其中白细胞最具有防御功能,它能中和或吞噬病毒或细菌,因此当孩子机体感染了病毒或细菌时,首先脱离正常值的就是白细胞。(细菌图)
通常情况下,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正常或降低,当然也有升高的情况,但是普遍是前一种情况。
而细菌感染时,通常情况下白细胞会高出正常范围或很高。
单独看白细胞还不能完全判断是什么性质感染,那么就要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极其比值了,同时还要看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的范围。
中性粒细胞及比例:中性粒细胞主要是聚集、吞噬细菌的作用。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比例与白细胞会同时升高。淋巴细胞及比例:
当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主要是具有中和、吞噬病毒的作用,产生相应的抗体,然后与之中和,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同时吞噬这些免疫物质。
病毒具有抑制骨髓生成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使得中性粒细胞减少,与此同时白细胞也会相应减少,这就是病毒感染的血象特点。
病毒感染时,往往血常规显示的是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而相对来说,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白细胞反而降低。(下图4-6天与4-6岁交叉点)
对于孩子来说,则有一个4-6天、4-6岁的血象交叉特点,即新生儿出生的4-6天,及儿童4-6岁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优势通常有一个交叉点,这就比较专业了,也就是说:孩子出生时中性粒细胞占优即增高为主65%,淋巴细胞减少占35%,4-6天二者相等。
而婴儿期至4-6岁之前,以淋巴细胞比例占优势,即淋巴细胞增高占60%,而中性粒细胞减少占35%。
4-6岁二者又相等,6岁以后出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的交叉,即以中性粒细胞增加为主65%,而淋巴细胞减少35%(下表)
孩子的血常规具有其年龄特点,即在4-6天与4-6岁之间,通常淋巴细胞比例会较高60-65%,是正常情况,我们不要误以为是病毒感染。就是说,看孩子血常规,是要根据年龄来判断的,掌握了这个特点,才能正确分析,而不能一味的去看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与成年人一样的看就容易误判。
嗜酸性、嗜碱性和单核细胞:
这些细胞在婴幼儿时期都是很低的,而且变化不大。嗜酸性仅有2-3%,嗜碱性仅有0.5%,单核细胞在儿童时期是5%。
通常情况白细胞总数、结合儿童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交叉点,初步可以判断病毒或细菌感染的特点,但是应该综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它感染指标如C反应蛋白等分析,不能拿成年人的血常规值给孩子做分析判断。
儿童细菌感染血象表现
小儿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率的意义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是反应机体免疫功能的细胞,它对人体具有重要的免疫防御和保护功能,主要参与防御细菌的侵袭。
白细胞总数:一般小儿白细胞总数范围是(4~10)×10^9/L。儿童进行白细胞的检测,用于初步判断有无感染或血液系统疾病。
如果白细胞总数异常增高,说明身体的细菌数量变多或变强。一般白细胞数量大于10000,则说明孩子细菌感染,需要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
白细胞值除了疾病因素可以引起变化外,也受生理因素及其他因素影响。餐后及剧烈运动、寒冷、疼痛、恐惧等可致白细胞升高;冬天白细胞比夏天高,下午检查比清晨高。虽然外界因素对白细胞有一定影响,但其数值的变化范围一般不会太大。中性粒细胞占比:一般为50%~70%;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分类中的一种,在机体急性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比率显著升高。但是儿童中性粒细胞有其特点:
小儿不同年龄,中性粒细胞比率就不同,一般在生后4至6天和4至6岁时,有2个淋巴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交叉点,这与成人是不同的:
当新生儿<4~6天和年龄>6岁时(两头),以中性粒细胞分类为主,比率>60%;可以看作是正常范围。
当新生儿>生后6天而<6岁(6天~6岁)时,则以淋巴细胞分类为主,占比为60%~65%,中性粒细胞比率30%~35%。这是小儿的血象特点。
意义:若血常规以淋巴细胞比占优势,中性粒细胞比率低,则表明是病毒感染;若以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为主(>70%),表明孩子以细菌感染为主。
小儿白细胞总数减低的意义
一般白细胞低可能会造成人体免疫力低下,比较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儿童白细胞低,可见于感染、药物、免疫系统疾病、其他疾病的原因:
病毒感染:小儿被病毒感染后,白细胞被大量消耗,会引起白细胞降低的情况,一般经抗病毒治疗后,白细胞可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
药物影响:特别是服用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物等,易出现白细胞减少的现象。一般儿童是慎用或不用阿司匹林及磺胺类药物,特殊情况用药也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儿童类风湿关节炎及综合征等,可能存在抗白细胞的自身抗体,使白细胞减少。
其他疾病: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时,大量的白细胞可被吞噬;脾功能亢进时,大量粒细胞被脾滞留,造成白细胞减少。
小儿白细胞数减低的主要症状
当小儿白细胞减低时,可表现出头昏、乏力、疲惫、食欲减退、低热等症状,有些孩子更容易出现反复感染,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免疫力普遍比较低,防御能力差,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较易生病比如发热,且病情易反复。
细菌感染血象表现有哪些
血象检查主要是检查白细胞,如果升高说明有细菌性感染 医学上所说的“血象”是指人体血液的常规化验结果,简称“血常规”,项目有: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 医生根据血象可以对一些疾病做出基本的判断。白细胞数目增高常见于感染、应激(如手术、创伤等)、急慢性白血病等,如果同时合并中性粒细胞比例或数目增多,多是细菌性感染;白细胞减低常见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血液病(如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症、骨髓纤维化等);嗜酸细胞增多则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如蛔虫)、过敏、自身免疫病和肿瘤,而嗜酸细胞减少常常是伤寒的表现。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成年女性低于110克/升、孕妇低于100克/升即可诊断为贫血,再结合其他指标可以判断贫血的性质。 由于血细胞计数多是在自动化计数仪上进行的,不能判断血细胞形态,有时必须结合血涂片检查来解读血象结果。 平时百姓口语(包括部分医生)所说的“血象高”仅指“白细胞计数升高”这一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