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 保健操 只有做正确了才有保护眼睛的作用,具体眼保健操怎么做才正确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眼保健操的步骤,欢迎大家阅读。 眼保健操正确做法 眼保健操的步骤 眼保健操必须经常操练,做到动作准确,并持之以恒。一般每天可做二次,上下午各一次。眼保健操分四节。做操时精神要集中,要对准穴位,不要过分用力,手法要轻缓,以感觉酸胀为适合。 下面详细介绍四节眼保健操的动作要领: 第一节:揉天应穴。闭目静坐,以左右手大拇指的罗纹面按左右眉头下面的上眼眶角处。其他四指散开,弯曲如弓形状,支持在前额上,按揉面不要大。每旋转一圈为一拍,共64拍,每8拍换一次旋转方向。(天应穴:又名阿是穴。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 第二节:挤按睛明穴。一肘支撑在桌面上,以右手或左手拇指与食指末端分别按两侧的睛明穴(鼻根部),先向下按,然后向上挤,一按一挤为一拍,共64拍。(睛明穴:内眼角上方,眼眶骨边缘凹陷处。) 第三节:揉四白穴。当两眼平视前方时,四白穴在瞳孔下一寸处的颧骨弓凹陷中。操作 方法 :先以左右食指与中指并拢,放在靠近鼻翼两侧,大拇指支撑在下腭骨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在面颊中央按揉。注意穴位不需移动,按揉面不要太大。旋转按揉一圈为一拍,共64拍,每8拍改变一次旋转方向。(四白穴:双眼平视前方时,眼眶下缘正中直下一横指处。) 第四节:按太阳穴、轮刮眼眶。太阳穴在眉梢延长线与外眼角延长线交点附近,骨面凹陷处。操作方法是双肘支撑在桌面上,拳起四指,以左右大拇指罗纹面按住太阳穴,以左右食指第二节内侧面轮刮眼眶上下一圈,上侧从眉头开始,到眉梢为止,下面从内眼角起至外眼角止,先上后下,轮刮上下一圈。节拍:刮上眼眶二拍,刮下眼眶二拍,每四拍完成一轮,共64拍。 (太阳穴:在外眼角与眉梢之间向后大约一寸的地方。) 眼保健操的做法(中医版) 中医眼部按摩一:捂眼 先闭紧双眼数到8,再眼部放松休息着数到8,多次重复进行。然后睁大眼睛,保持8秒钟,重复三次。闭上眼睛,手掌半握扣在眼睛上,要当心不要碰到眼球,通过想象黑暗来放松眼睛。 中医眼部按摩二:让眼睛转转圈 身体坐直,眼睛平视前方,保持头部不动。右臂向右侧完全伸直,抬至肩膀高度,保持手臂绷直并完全伸展,朝头中部呈弧形移动,同时摆动食指,两眼跟着食指的运动,让眼球先滚动到最右边,再向上到眼窝最上方,然后到最左边,再到眼窝的底部。 眼球在每一位置停留一秒钟,开始时做6次,逐渐增加到10至12次。然后用左手重复动作,让眼球沿相反的方向滚动。转动的次数多的时候,眼睛容易有些酸,但是睁开眼之后你会觉得很清晰的感觉。 中医眼部按摩三:眼睛直视 身体坐直,保持头部不动,右臂向前尽力伸展,手心向上,食指伸出并向上直立,然后运动小臂用手指指向鼻子,两眼跟着手臂和手指的运动,在食指接触到鼻子的过程中,眼睛要一直盯住食指。 然后手臂和手指回到开始位置,眼睛跟着恢复原位。开始时每天做6次,逐渐增加到每天10至12次。 新眼保健操步骤图解 眼保健操是根据祖国医学推拿、经络理论,结合体育医疗综合而成的按摩法。它通过对眼部周围穴位的按摩,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的目的。实践表明,眼保健操同用眼卫生相结合,可以控制近视眼的新发病例,起到保护视力、防治近视的作用 第一节:按揉攒竹穴 用双手大拇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指尖抵在前额上。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按揉穴位,每拍一圈,做四个八拍。 第二节:按压睛明穴 用双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握起,呈空心拳状。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上下按压穴位,每拍一次,做四个八拍。 第三节:按揉四白穴 用双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大拇指抵在下颌凹陷处,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握起,呈空心拳状。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按揉穴位,每拍一圈,做四个八拍。 第四节:按揉太阳穴 刮上眼眶 用双手大拇指的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太阳穴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弯曲。伴随音乐口令,先用大拇指按揉太阳穴,每拍一圈,揉四圈。大拇指不动,用双手食指的第二个关节内侧,稍加用力从眉头刮至眉梢,两个节拍刮一次,连刮两次。如此交替,做四个八拍。 第五节:按揉风池穴 用双手食指和中指的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三指自然放松。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按揉穴位,每拍一圈,做四个八拍。 第六节:揉捏耳垂 脚趾抓地 用双手大拇指和食指的螺纹面捏住耳垂正中的眼穴,其余三指自然并拢弯曲。伴随音乐口令,用大拇指和食指有节奏地揉捏穴位,同时用双脚全部脚趾做抓地运动,每拍一次,做四个八拍。 眼保健操相关 文章 : 1. 最新中学生眼保健操视频 2. 正确做眼保健操的方法 3. “眼保健操”英语怎么说 4. 眼保健操的步骤是什么

祛湿茯苓糕的正宗做法
主料和辅料——按成品40块计算,天津小站稻米4千克,江米1千克,红小豆500克,红糖2500克,玫瑰250克,青梅、瓜条各100克,熟芝麻仁75克,松子仁、瓜子仁、桃仁、蜜桔皮、青丝、红丝各50克。制作技艺——1.将小站稻米和江米洗净,用清水泡胀,控去水分,上石磨磨成潮湿的米粉。2.将红小豆洗净、晾干、磨成干面,与红糖、玫瑰酱、熟麻仁和剁碎的青、红丝搓匀成豆沙馅。另将松子仁、瓜子仁、桃仁、蜜桔皮青红丝切成碎块。3.将铺好屉布的箅子放在案子上,上面再摆上厚约3.3厘米的长方形木模。然后将潮米粉均匀地撒入。撒至米粉占木模厚度的1/3时,把豆沙馅均匀地撒上。撒至木模只剩1/3厚度时,将潮米粉再撒入。撒好后,用木刮板把米粉与模子刮平,再用小铁抹子抹出光面,用刻有细直纹的木板按压出直纹、撒上切好的多种小料,再用刀将糕干生坯切成40块。4.拿去木模,将糕干生坯上蒸锅蒸约10分钟。见糕干没有生面、豆沙馅裂开时即熟。

养生功的正确使用方法
气功师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的一种养生方式,养生气功之名就是由此而来,那么12式养生气功有什么呢?下面和我来看看吧! 12式养生气功: 12式养生气功目录: 1、气功养生十二法 2、气功养生的好处有哪些 3、气功养生时需注意什么 4、养生气功怎么进行体悟 5、哪些人适合气功养生 6、气功养生中包括哪些 7、气功养生怎么入门 8、气功养生之五禽戏 气功养生十二法 预备式 动作 两脚并步站立,周身放松,两眼轻闭或者平视前方,两牙齿轻轻叩起,当听到默念口诀时,“夜阑人静万虑抛,意守丹田封七窃,呼吸徐缓搭鹊桥,身轻如燕飘云霄。” 两手要叠于丹田,左手放在里面。口诀念完,两手慢慢放下。 功理作用 预备式的作用是帮助练习者排除杂念,净化大脑,给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打好基础。周身放松。 12式养生气功第一式 乾元启运 动作 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向左开步,稍宽于肩,头向左转,同时两臂内旋,摆至与肩平,目视左手,配合吸气,两臂稍外旋,将手摆至胸前,目视前方。 蹲腿屈膝,两肘下沉带动两手下按于腹前,两手与肚脐相平,要松腰敛臀,目视前方,配合呼气。 两腿伸直,头向右转,目视右手,同时两臂内旋,摆至与肩平,配合吸气;两臂稍外旋,将手摆至胸前,重心移至右腿。 左脚并拢,两腿由屈逐渐伸直,两手下落臵于身体两侧,配合呼气,目视前方。右式动作与左式相同,方向相反。 功理作用 乾卦的卦词是元、亨、利、贞。乾是万象万物的开始,称为元或启元,乾元启运就是万物万象的开始,或者说宇宙间万相万物都是由乾的功能创造的。 这一式有助于畅通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脉,意守丹田即便于排除杂念,静化大脑,又有助于补中益气,扶正培本,增强体质。 注意事项 ⑴两臂内旋,两掌左右分撑时拇指须稍用力,以助于臂的旋转幅度。 ⑵下蹲之深度因人而异,不宜强求一致。 ⑶默读“呼”音或意守丹田(指关元)。 第二式 双鱼悬阁 动作 身体半面45度转身向左,两臂内旋,(臂与身体的夹角约为60度)身体半面右转,右腿下蹲,左脚跟提起,右手放在左手的脉口上,同时成左丁步。 (手的高度是放在右小腹前)左脚绷脚向左前方上步,同时左手向右前方伸出,以腰为轴,身体后坐,两手两臂随着腰的旋转,相合于胸前,身体转正。 左脚并拢,双腿慢慢伸直,右手上托,左掌下按,指尖朝内。 目视右手,沉肘带手,落于体侧,目视前方。 右式动作与左式相同,方向相反。 功理作用 双鱼是指太极图中两条首尾相接的阴阳鱼。此处是指两脚并立,一手下按于胯旁、一手上托于头之前侧上方,尤如两条阴阳鱼悬挂于庭。这一式有助于提高肺功能,缓解咳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有助于提高脾胃功能,缓解消化不良、胃脘痛等消化系统疾; 对于提高肾功能,预防生殖泌尿系统疾病有一定作用。 人体前躬,可作用于腰部和冠及属肾的督脉,可作用于与肾相通的命门和俞穴,和作用于肾经和膀胱经脉。时常习练“躬身掸靴”有助于滋养肾阴、温补肾阳、纳气归肾、固肾壮腰、健脑益智。 注意事项 ⑴精神集中,意守命门。 ⑵身体尽量舒展,幅度宜大,躬身掸靴时两腿伸直。但初学者和病患者应因人而异。 ⑶身体直起宜缓慢进行,速度均匀。 ⑷高血压病患者练习此式时,须将头抬起。 第六式 犀牛望月 动作 重心移到右脚,左脚向左开一大步,同时两拳变掌坐腕后撑,重心左移至左脚,两手放松。 身体左转,右脚跟侧蹬,捻动涌泉,两手从两 侧抖腕,亮于头的左右前侧方,两臂成弧形,掌指相对。 右脚跟向里捻动,两臂外旋,两眼先注视左手,随重心移到右脚,两手摆至胸前。 左脚并步,两手内旋,掌心向下,下落至体侧后再握拳收于腰侧。 右式动作与右式相同,方向相反。 功理作用:第六式,犀牛望月。犀牛颈短体粗、转头不便。 传说 犀牛角上有白纹,反应灵敏,所以犀牛角古称“灵犀”。唐代诗人李商稳有诗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双方心领神会,感情共鸣。 这一式通过转颈倦腰,有助于疏松颈项部和腰背部的肌肉,松解其粘连,缓解肩、肘、腕、颈、背、腰等部位的疼痛,畅通手足三阴、三阳经脉。有助于强心益肺、通调三焦、润肠化结、舒肝利胆、和胃健脾、滋阴补肾。 注意事项 ⑴精神集中,意守命门。 ⑵转腰幅度宜大,髋胯下沉,左膝或右膝前跪(指起势方向),后腿蹬直,后脚跟不得离地。 ⑶两掌握拳时,中冲瞬间点抠劳宫。 ⑷两臂旋转幅度宜大,速度均匀,切勿端肩、忽快忽慢。 第七式 芙蓉出水 动作 左脚开步,身体微蹲,两手手背叠于小腹前,随着腿伸直,两手叠腕卷指弹指甲,经面前分向身体的两侧,两目平视前方。 身体左转,两手轻轻握拳,右脚向左脚左后方插步,两拳屈于胸前,右拳在上左,左拳在下,拳心向下,下蹲成盘根步。右拳拉至右肩前,左拳随着左臂内旋,收于左胯旁,翘腕。 右手下落,左手向上,掌根相靠,收于胸前,身体直起,右脚收回,两掌经胸前同时上举于额前,头向后仰。 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并步,两腿微屈,两手随着肘下沉,垂于体侧,两腿伸直,目视前方。 右式动作与左式相同,方向相反。 功理作用 芙蓉是莲荷的别名。这一式动作通过模仿芙蓉出水,可以疏通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脉,有助于强心益肺、润肠化结、调理三焦。疏通足三阳经脉和足三阴经,有助于和胃健脾、舒肝利胆、固肾壮腰。该式为全身性运动,有助于提高五脏六俯机能。 注意事项 ⑴第1拍卷指、弹甲(指甲)时,肩、肘、腕、指等各部要连贯不滞,儒雅大方。 ⑵第2拍两腿下蹲成盘根步时,两臂一侧屈于胯旁,一侧挽回胸前,宜上下一致、手足相顾,既如莲藕经盘地下,又似芙蓉飘摇飞舞,轻松自如。⑶第3拍,随着身体直起,两掌根相靠上托,象征阵阵微风中吹拂着的荷花,从清池水面中浮起。 同样动作做两遍。 功理作用 第十式 云端白鹤 鹤,古称“长寿仙禽-依平鸟”,故常用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 这一式动作中,脚趾上翘,压迫足三阴、三阳之井穴,故有助于畅通足六经脉;合谷捻大包,即有助于润肠化结,又助于和胃健脾。两手头上抖腕亮掌,有助于通调三焦、疏通水道。 注意事项 ⑴第1拍,跷趾充分,合谷捻揉大包穴时,宜舒胸直背,百会上顶。 ⑵第2拍,两腿下蹲腿部内侧宜相靠;两掌左右分摆时,宜从左右两腕相靠开始,掌指依次卷曲,要求做到“四折”,连绵不断。 ⑶做第3拍时,百会上顶,带动整个身躯向上,两手抖腕亮掌时,中指端与肩穴上下基本对齐。 ⑷做第4拍时,沉肩垂肘带手下落,将气沉入丹田(指关元)。 第十一式 凤凰来仪 “凤凰来仪”意思是凤凰飞舞而有仪容。 这一式中,转身旋臂,有助于畅通任、督及手三阴、手三阳经脉。屈腕成勾手,由于对手三阴、三阳经之井穴、原穴产生良性刺激,故有助于改善心、肺、大、小肠等脏腑的机能。脚趾抓地,由于对足三阴、三阳经之井穴、原穴产生良性刺激,故有助于提高肝胆、脾胃、膀胱、肾等脏腑之机能。 动作 上身左转45度,两臂内旋,摆至与肩平后手心向上移到胸前。 身体下蹲,左脚绷脚上步,由虚步变成提步,重心前移,两手逐渐成勾手,向身后勾挂,目视左前方。 重心后移成虚步,前脚尖上翘,两勾手变掌,十字交叉,左手在里,右手在外,掌心朝内,合于胸前。身体转正,目视前方。 两手转掌心朝外,经面前分开,手腕与肩高。 左脚并拢,两腿伸直,两手下落,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右式动作与左式相同,方向相反。 注意事项 ⑴第1拍,百会上顶,身体中正,以腰脊之转动带动两臂侧分、前摆。 ⑵第2拍,由虚步变成前腿伸直,后脚跟提起的动作,要体现出连贯圆活的特点,两勾手的屈腕宜短暂,并稍用力。 ⑶第3拍,两手经胸前、面前左右分掌时,宜舒胸直背,松腰敛臀。 ⑷第4拍,左脚向右脚并拢,宜百会上顶带动整个身躯直起。 ⑸意守丹田,轻吐“呼”音。 第十二式 气息归元 动作 随着吸气,提肛收腹,两臂内旋摆至体侧,两掌随两臂外旋,手心朝前。 呼气,气沉丹田,两腿半蹲,两掌合抱,收于腹前。 同样动作共做三次,第三次最后一动时,两手叠于丹田,男性左手在内,女性右手在内。 功理作用 第十二式,气息归元。关元位于任脉之上,属丹田之一穴,它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又是小肠的募穴,中医称之为“长寿大穴”,具有显著的保健作用。故以意引气归关元,有助于壮中气、补元气、滋养脏腑、平调阴阳。 注意事项 ⑴精神集中,意守采气归于关元。 ⑵吸气时,百会上顶,松腰敛臀,身体中正,周身放松。 ⑶两掌内收回抱采日月精华时,注意气路由宽变窄,促使气流加速。 收势 动作 两臂内旋,左右分开,手心向后,两臂外旋,手心向前, 两手叠于丹田。男性左手在内,女性右手在内。 赤龙搅海,先从左向右绕三周,再由右向左绕三周。将唾液分三口咽下。 功理作用 收式,现代医学证明,唾液中含有球蛋白、粘液蛋白、氨基酸、淀粉醚、融菌醚、免疫球蛋白和各种微量元素。 唾液有助于改善糖代谢,维持血糖衡定。 注意事项 ⑴精神集中,意守金津玉液。 ⑵吞津咽液时,宜汩(音gǔ)汩有声。 气功养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运用特定的 方法 配合呼吸和意念来调节人体身心健康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 它与现代科学的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运动医学、自然医学、老年医学以及体育、 武术 等等,都有一定的联系。它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 现代“气功”一词包括了古代的“吐纳”、“导引”、“存神”、“静功”、“辟谷”[1] 。 “动功”、“内功”、“外功”、“修练”、“打坐”、“入定”、“坐禅”、“静坐养生”、“修身养 气功养生性”、“呼吸养生”等等,甚至 太极拳 等某些武术,只要以内功为基础,都属气功的范围。 气功又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前者也叫外功,后者也叫内功。 外功以内功为基础,静极才能生动,所谓“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精气神充足了,筋骨才能强壮。 静功并非静止,而是“外静内动”,是机体的特殊运动状态。正如王船山所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以养神,以吐纳呼吸为主要练功方法;动以练形,以运动肢体为主要练功方法。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调心、调息、调身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势三个环节。 静则生阴、动则生阳,动静兼练,“三调”结合,于是阴阳调和,祛病延年。正如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里所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由上可知,气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 松静相辅,顺乎自然。松与静的关系密切,全身放松能促进入静,而入静后,也必然呈现全身放松,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所谓松,一方面是全身肌肉放松,这个松必须掌握松而不懈的状态。采用卧式,全身放松较易实现,但在摆好姿势以后,还应全身微微晃动几下,达到卧之舒适。 站、坐两式的维持,都必须有一定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但也需最大限度的放松。 放松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意识的放松,首先要伴随着全身肌肉放松,使整个身体有一个舒适松快的感觉,就是意守呼吸或意守丹田都不能思想过于集中,要 消除紧张 状态,达到精神意识的放松。 所谓静,是指相对安静而言,在呼吸方面出入无声,体会悠闲自得,在意识方面强调通过意守,排除杂念,达到入静。 松静自然是练功的关键,掌握得好,可以迅速获得良效,掌握不当,往往会出偏差。 气功之“气”,主要指真气(元气)而言。练气之初,必须由练肺气(呼吸之气)入手。肺气的锻炼,由于功法的不同,采用的呼吸方式也各异。虽然如此,但不论什么功法,大都要求呼吸做到:悠、匀、细、长、缓。练功有素之人、每分钟呼吸次数,甚至可达二三次,形成缓慢的腹式呼吸。呼吸气的锻炼,必须由浅入 气功养生深,由快至慢,逐渐练习,不能要求在短时间内即形成完整的深长呼吸。初练时必须以意念诱导,练到一定程度,便可达到自然而规律的呼吸。所谓练意:一为排除杂念,达到入静;二为意守丹田,使整个机体发生更深刻的变化。初练气功者欲想很快排除杂念是很困难的,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使杂念逐渐减少,达到入静的要求。 练功过程中怎样把练意和练气结合起来?开始锻炼呼吸时,同时也要意守呼吸,以帮助呼吸尽快练好。 待深长均匀的呼吸形成后,再注意腹部随呼吸起落。当呼吸锻炼得很纯熟时,即使不注意呼吸也能自然达到气贯丹田,此时,单纯意守丹田即可以了。这样练气练意,二者就能密切结合,实现意气合一,使真气充沛,达到治病健身。
